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宗赵曙话中的含义王静辉听出来了,说道:“现在朝廷财政紧张,臣是知道的,所以不敢向国库索要一文钱来增添圣上的烦恼,臣到淮南后自会有办法筹到兴修水利的钱财,保证不会向百姓添新费!如果要说现在的困难,还请圣上能够给臣选派几个精于水利的能吏来帮助臣渡过这个难关!”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很好笑:“这个驸马还是很要强的,估计就是他自己来掏这个腰包,也不会让国库来分担!”赵曙说道:“你的要求,朕准了!韩相会在工部给你选拔合适的人才随你到楚州,你马上就要去楚州了,还有什么要求就一并说出来吧!”

    王静辉听后说道:“臣也没有什么要求了,但还请朝廷对楚州的政策能够放宽些,对其改良的新法实施效果能够观察时间长些,切勿催之过急!臣会定期将楚州大小事务汇集后发往汴都,请圣上过目,这样也能够让朝廷对臣进行指导!”

    英宗赵曙听王静辉的要求并不过分,毕竟这次让他去当地方官摸索中兴大宋的方略,这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虽然期望很高,但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这中间王静辉所说的两条自是合理的,赵曙点点头也允诺下来了。

    福宁殿王静辉并没有朝朝廷索要一文钱,但却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和信任,外加几个善于水利的官员,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足够了。虽说皇帝下旨让他出任地方官,按照宋朝的惯例官员也可以拖上两个月去赴任,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王静辉还是决定尽快赴任,以赶在冬季到来前对楚州有个大致概念。

    王静辉想要早些到楚州去赴任,但他和蜀国公主成婚才两个月,两人新婚燕尔,心中十分的不舍,倒是蜀国公主深明大义,让他放心去赴任,自己在汴都先待上一个月后就到楚州和他相会。

    王静辉对蜀国公主这么开明而感到欣慰,但也同时有些愧疚,不过自己马上就要到楚州赴任去了,自己这手头上还有一大摊子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好在他平时就做惯了甩手掌柜,对自己产业上的布置也不会费太大功夫。晚上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神火煤火行的赵师傅、徐氏的徐老和李管事等人一起来到驸马府,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这么挺直腰杆进入一个朝廷三品官员兼驸马家的大门,心中多少有些自豪,即便是手眼通天的徐氏,平时结交一个五品官员还要低声下气,没想到两年前帮助王静辉后一直跟随着他,今天居然能够发展成这样,饶是徐老早就看好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能够有今天的光景。

    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的属下和合作者,王静辉最瞧不起的便是那些官派作风,所以对待他们犹如长辈一般,这让徐老等人倒是有些诚惶诚恐。王静辉见所有重要人员都来齐了,便亲自从仆役手中接过茶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茶,说道:“在下两年前来到汴都开封,一文不名,多亏徐老和李管事帮忙才解决了在下的困境。后来刘账房和你们诸位一力辅助,在下才走到了今天。改之无以回报,今天一杯茶水寥表寸心!”

    在座的诸人心中想起和王静辉接触以来这段日子,仿佛都是处于梦中一般,东家的发迹犹如奇迹一般,简直是做什么买卖,那项买卖就发的一塌糊涂,连底下这些数钱的都要数到手抽筋。况且王静辉待他们不薄,徐氏和王静辉合办的玻璃作坊给徐老等人带来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利润,现在徐氏两年的发展便超过了自开店百年来的成就,生意和口碑遍及大宋;刘账房、曾掌柜、赵师傅等人因为跟随王静辉,两年所赚的钱足以够下半生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仅如此,现在他们只要提起自己是王静辉的手下,那路商家不给面子?这等荣耀可不是他们以前所能享受到的。众人听后心中十分舒服,纷纷起身告谢。

    王静辉继续说道:“相信你们也知道了,皇上已经下旨让我去淮南东路到楚州任军州事,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也是我驸马分内之事,不过我这一走恐怕就没有这么多精力来负责生意上的事情了,所以还请各位多多费心!”所有人都知道眼前这个东家不是寻常人,试问谁能够比东家更精于生意门道?又有谁能够从一文不名到现在得到圣上圣眷?所有的人都看好自己东家今后的发展前途,连徐老也是在心中非常得意早早的和王静辉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关系,现在当然是众人表忠心的时候了。

    听完自己的属下和合作者表完忠心后,王静辉说道:“徐老、珍泉兄,我此次一去楚州,任期三年,这中间可能很少有机会能够返回汴都了,所以如果珍泉兄能够舍得,我想把小李慎带在身边一起去楚州,如果顺利的话,下次进士科开科的时候,他就能参加考试了,不知徐老、珍泉兄意下如何?”

    王静辉到外地做地方官,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可是他的心肝宝贝,除了交给苏洵父子代为培训的四个外,其他的学生必须和自己一起到楚州,只有自己亲自来培养他们,才能让自己放心,而李慎这名天才儿童更是重中之重,现在他就开始把自己的一部分给赵顼的策论交给他看,现在李慎就像自己的书童一般,走到那里都要带上他,好让自己对李慎的影响更加深刻些。

    在徐老和李管事眼中,李慎就是他们和王静辉联盟的重要标志,虽然王静辉对钱财一项并不是很在乎,和徐氏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条件优厚,他们之间的合作也没有因为王静辉身份的变化而趋向于不平等甚至是侵吞,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安心,只有李慎成为王静辉的学生,师生之谊可是非同利益结合,这是他们最放心的,所以王静辉提出把李慎带在身边,徐老和李管事心中只有高兴,哪会反对?

    得到了徐老的确定回答后,对李慎的去留,王静辉的心中总是放心了,然后对刘账房说道:“刘账房,您老的年龄大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楚州,那我是绝对会带上你的,毕竟咱们两人搭档时间不短了,你做事我也放心。我这里有两条选择给你,你想想再答复我。一是,你跟我去楚州,但我建议您老最好不去,一方面身体会受影响,另外便是汴都这里没有个替我全面作主的人,我不放心,这商务印书馆、平民医馆、煤火行都是您老替我操持的,你在这里我放心;二是你留在汴都,替我掌控所有的生意,旁边还有徐老和李管事也会帮忙,除非遇到实在处理不了的问题,否则就照你的意思去办,另外还要给我选拔得力的账房先生,我需要很多的账房先生,咱们也要多招收一些人做帮手了,按照咱们两个人写得那本会计还有我写的数论来培养,我有大用。您老选择一下吧!”

    刘账房想了一会儿说道:“东家既然关心属下的身体,那我还是留在汴都给东家主持生意吧,没想到我老刘也有当先生的那一天,呵呵!”刘账房也是觉得自己岁数够大了,不适合跟着东家在外面东奔西跑,还是在汴都享两天福的好,再加上东家的产业可是王静辉的立足之本,如果东家和自己都走了,那还真找不出可以理顺这些生意的人来。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刘账房愿意留在汴都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最和自己的心意。他和刘账房一起编写了会计一书,现在还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现在也只是在自己的产业和与之关系相当密切的商家中小范围的使用,不过这次去楚州,他心中也打算学习欧阳修的那一招,使用行政手段来推广新的会计法则,到时候不仅中国的记账方法会得到完善,还可以顺便让自己的商务印书馆也小捞一把。

    解决了心中最担心的两件事后,王静辉就非常轻松了,他又给各个掌柜布置了一下任务。说起来王静辉生意上的班底完全都是依托徐氏派的人建立起来的,像刘账房等人以前都是徐老和李管事的手下,两家关系就冲这些也很难分得开,以后李慎如果继承了徐氏的财产,那就结合的更加紧密了,这也是王静辉、徐老和李管事的想法。所以王静辉到楚州赴任,生意上的事情,徐氏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如果生意上出了什么差错,那徐氏也会跟着倒霉,有了这层关系,王静辉才能大胆的做他的甩手掌柜,甚至连数钱的事情都给省了。

    在谈妥所有生意上的事情后,王静辉还让刘账房紧急准备三十万贯钱财,这是他准备带到楚州的。朝廷财政紧张,虽然英宗赵曙已经下紧急密令,在制造火药的那个小岛上开设玻璃镜子作坊,一次性以成本价从他的玻璃作坊中订购了两百块平板玻璃,估计下个月便会有超过六十万贯的收益,王静辉得知后觉得赵曙是穷疯了,如果像他这么干下去,那玻璃镜子迟早会变得不值钱,所以那天面圣的时候也顺便建议赵曙要“放长线,钓大鱼”,好在赵曙的脑袋没有发热,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自己女婿的建议,不再扩建镜子作坊了。

    王静辉若是想朝赵曙要钱,那岂不是显得自己无能?他虽然也有办法在楚州搞点别的东西来积累资金,但兴修水利设施不等人,自己等不起那个时间,要是挪用其他款项来救急,他怕被多事的御史台或是知谏院抓住小辫子不放,所以也只好未雨绸缪先准备三十万贯的资金供自己来调动,若是到时楚州的府库中有存货,那就不用启用这笔私房钱,但王静辉对此不抱有什么希望。

    把自己在汴都开封的生意理顺后,王静辉便准备南下楚州去就职了,八月二十三这天风和日丽,在紫宸殿陛辞后,来到汴都城外汴河边上的码头上,那里有苏轼等好友为他送行,告别好友后,王静辉便登船准备直接南下楚州了。

    看着汴河两岸的风景,王静辉想到自己两年前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时空,想起了自己初到汴都开封那个充满忧虑和矛盾的晚上,想起了自己创业的艰辛,想起了抗灾防疫的日夜他心中久久难以平复。表面上大宋现在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王静辉知道自己已经把第一把种子撒下去了,但在楚州又有些什么来等待着自己呢

第89章 战报() 
第八十七章战报

    秋雨萧萧,王静辉正站在院子中看那绵绵秋雨洗涤尘世,此时他已经到楚州十天了,他没有想到此时在楚州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人居然是吴充,吴充在宋史上也是有过一笔的人,不过在王静辉的脑袋里面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好像吴充最后的官位还是挺高的,但还是折于熙宁变法的新党之手,吴充交任后将会回到汴都出任盐铁副使的职位。

    吴充虽然不是能吏,但治下也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出太大的纰漏,淮南东路的常平仓虽然还没有全部查验完毕,但从账簿上看不出什么毛病,他也不着急,等着后面送来的十几个账房再次查验也来得及。

    王静辉到楚州后是很低调的,除了一些地方官员拜访外,他很少出门,昨天送走前任吴充后,今天赶上下雨就打消了出门看看的打算。由于一个月后自己的妻子蜀国公主就要到了管家王福带人正在带人修整后院,他可不想蜀国公主到这里来后跟着吃苦。不过正如眼前这绵绵秋雨一般,王静辉丝毫没有从政经验,一下子当上了“市长”,他还真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正在王静辉在书房中发呆的时候,管家王福进来通报:“驸马,您要等的人到了,就在前堂候着呢。”这是他特意嘱咐王福要专门等候的人,他们是吴充推荐的几个当地的“水利专家”,还有随他一起来楚州的三个老丈人选的治水官员,当然还有节制他的副手通判薛向之。

    王静辉身着官服来到前堂,早在厅中等候的官员都起身向他行礼,王静辉还礼后也不多客套,而是直入正题:“今天劳烦各位大人来此,实是为了楚州水利一事。”说完便让旁边的李慎将早已准备好的楚州地图拿出来挂在屏风上,说道:“本官还是第一次做地方官,对地方上的事情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也知道这水利一事事关重要,民以食为天,这水利直接关系到楚州百姓一年的收成,所以特请几位到我这里来指教!”

    厅中众人听后觉得王静辉丝毫没有皇亲国戚的架子,脸上一团和气倒是个好说话的主儿,当中一名官员操持着很重的江苏口音说道:“本州大小河流交错纵横,最主要的便是淮水、洪泽湖、射阳湖和南北横穿楚州的运河,其中又以洪泽湖和淮水危害最大。楚州境内不缺水,但一到汛期,便受到这两处水患的威胁,大人刚刚到任便关心水利,实乃楚州百姓之福!”

    王静辉笑着说道:“在下奉圣命,牧守楚州,关心水利以利民生那是本官和各位同僚的职责。在下在这里先许个诺:本州府库钱粮我虽然没有清查清楚,但也知道不会有太多,不过诸位同僚不用担心,这钱财上的事情由我来负责,各位只用提出最好的治理方案即可!各位有什么意见和看法尽管提出来吧,现在已经入秋,现在定下方案,正好实施赶上明年受益,这就要看各位的本事了!”说到这里,他心中想到后世有这么一个球队的老板也曾放言:教练选人他买单。

    包括通判薛向之在内,楚州本地的官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上级怎么能够放出如此豪言,但跟随他来到楚州的水利官员却是多少知道一些,眼前这位驸马爷就是在汴都也是能够排得上号的大富豪,再加上驸马的身份,皇帝老丈人总不能让自己的女婿受穷吧?

    虽然很多人对王静辉的许诺要打个问号,但这毕竟是长官的事情,自己只是底下干活的小吏,哪能问这么多,说罢众人便起身围在地图前先详细向王静辉汇报楚州境内的农田水利和河流灾害起来,并且提出一些原来就想到但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实施的方案。王静辉在一旁听得仔细,虽然他的水利知识还只是停留在“多挖沟渠,加固堤坝”的水平上,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学习,对于大家都一致同意的观点和方案,他就让旁边的李慎拿笔负责记录下来,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他也详细记录下来以做参考。

    “切!老子刚来的时候也就会拿着别人的书本读,拿着后人的诗词来骗吃骗喝,最后学来学去还不成了状元?!我就不信这小小的水利比那绕口的文言文还难写!”王静辉在一旁专注听那些专家讲述的时候,一边在心中腹诽着。

    随后几天王静辉开始马不停蹄的走访楚州境内各地,一方面调查农田水利和河道堤防情况;另外一方面便是“下乡”了解民情。经过考察后,王静辉这个“水利初学者”算是大致对楚州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结果也让他汗颜:这里是大宋重要的粮食产区,幸亏他先决定搞定水利和农业,如果单单发展工商业,那后果可就麻烦了不过楚州紧靠着运河的咽喉,南方前往汴都的水路要道大都经过楚州,以楚州为中心发展商业非常有基础,况且楚州现在本身就很繁华了。

    王静辉回到府衙后,就发下公文,让各县知县向上汇报各地的特产、各种矿产、农作物的种类和税收的主要来源,还要他们选派几个制盐、制茶、造纸等手工业的老工匠数人速来楚州报道。下面的各级官员接到这份公文后都是摸不到头脑:刮地皮?不像!那些样品都太少了,要是刮地皮也不会连样品的斤两都详细注明了,这么少的量也就是作为参考用,后面还明确的注明所需样品的购买一定要官府买单,这哪像刮地皮的样子?王静辉可不知道自己的属下正在腹诽自己是不是要大肆刮地皮了,好在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收集不算麻烦,各路人马按照王静辉开列表单上的要求带起东西和资料便向楚州赶去。

    通判薛向之手里拿着王静辉新发的这份公文也是很纳闷,但知州这份公文没有什么违规之处,他也在上面签了字向下下发,不过他作为副手还是需要问清楚上司的意思好做准备。在各路知县正忙着准备公文上的东西的时候,他来到王静辉的府上拜访来了。王静辉身穿便服在后花园接待了他,这里在王福的亲自监管下,已经装点完毕,蜀国公主还没有来,所以这里便当成王静辉会客的地点。两人见面后寒暄了一阵后,薛向之就沉不住气问起了这道公文的缘由。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说道:“打仗不能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那样肯定会要吃败仗的!在下这么做也是想知道各县都有什么物产,好以此来作为根据来制定发展规划,做到有的放矢而已。”

    通判薛向之疑惑的问道:“发展规划?”

    王静辉笑着解释道:“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发展规划’便是咱们这些父母官对本地治下发展的一个计划。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物产来规划楚州各地的重点发展方向,比如说有的县土地贫瘠,那我们这些父母官就必须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别的产业适合这个县,不要让百姓光是吊在一根绳上。制订好发展规划也有利于你我和下属的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重点该干那些事情。”

    王静辉对这个副手还是非常满意的,薛向之的个人操守在他眼中还算不错,其口碑在当地百姓中也是可以归位“清廉公正”那一类的,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可能是因为历史上“青苗法”等新法还没有实行的缘故,各地的府库常平仓还算是充足,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比较羞涩,这也让他比较宽松一些。

    王静辉看到薛向之还在那里思考,继续说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观楚州农业发达,只要我们兴修水利工程,将水旱灾害降到最低,农业上是不会出什么大乱子的,但百姓光吃饱肚子还不够,还要生活的更好,这就要看工商了。我下发那道公文让各地将县内矿产、特产、农作物的种类的资料都收集上来,就是看看有什么文章可以做。”

    经王静辉这么一解释,薛向之终于明白他的用意,说道:“下官受教了!”说完朝他行礼。

    王静辉赶快把他扶起来,说道:“薛大人,何必如此,你我同僚来做这楚州的父母官,这都是应该的,在下也是第一次当地方官,中间还有许多不明白的事情,以后还需要薛大人多多指教呢!”

    两人正在厅中谈论愉快的时候,管家王福带这一个身穿军装的军人走进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