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是风湿病了。

    不过此时的富弼已经没有心情向英宗告假了,一方面这里离不开他;另外他就是想走也不是这么容易的:门外都有没过脚踝的积水了,道上更深,马车也不好走,还不如在这里待着更好些。这时倒是苦了那些传递消息的人员了,他们要冒着滂沱大雨趟着没膝深的积水,来往于城中的各个监测地点,把那里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反应上来。

    大雨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城中的禁军便在英宗发出手诏后出动加入到抗灾当中来了,他们一方面从垮塌的房屋中寻找幸存者以便及时救助,另外一方面也是按照上面的命令在城中搜寻牲畜、动物和人的尸体,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尸体运送到焚尸炉那里去,交由焚尸炉的工作人员检查确认确实死亡后,立刻火化,以防止这些尸体浸泡在水中时间长了会引起瘟疫流行。

    此时大雨下到这个份上,知道王静辉预言八月有雨涝灾害的几个人,面对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事实已经无话可说,这铁定是一场灾害了。而王静辉没有像在皇宫中的英宗赵曙、韩琦、富弼等人那样对当前雨涝灾害形势而焦急的心情,他正在书房中想办法让自己入睡,他要节省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因为此时他没有韩琦、富弼那样的可以调动军队或是手下抗灾的权力,一个人尽管富有,但在这样的情况面前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与其在这里瞎操心,还不如养精蓄锐等待大雨过后投入到救灾的工作中来更有意义,而且他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些。

    不过王静辉也不是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做,当初他在刚到汴都不久开展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便为今天的大雨开始做准备了:所有的建筑物全部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并且他还买下了这个街道的地皮,改造成了一条全部都是两到三层高的楼房的商业街,这些原本居住在这里的人也被他妥善安置在他用水泥盖的房屋中,这些水泥结构的建筑物无形中就成为了抗灾所用的小岛,开始收罗那些因为房屋垮塌而一时没有地方住的贫民地方虽然有些拥挤,但总比泡在水里强多了。当然王静辉也让刘账房出面说服那些租下门面的商家,许诺免除一年的租金,不过此时的大部分商家也没有为难平民医馆,毕竟王静辉在这一带的声望极高,如果自己不幸得个什么阑尾炎一类非要做手术不可的疾病,谁不求着平民医馆啊,但还是有几个爱财如命的商家或是根本不愿意接收灾民避灾,或是趁机敲竹杠,他们都上了刘账房的黑名单。

    大雨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才肯停下来,不过此时汴都开封这座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经泡在水里了,尽管雨前宰辅韩琦花费巨资召集万人来集中清理河道沟渠等城市排水设施,但面对如此大雨,汴都城也只好无奈的被淹了。

    王静辉现在没有心情像后世的气象学家一样来估算这场大雨的雨量是多少,他更关心的是赶快投入到救灾过程当中去,尽最大的力量避免瘟疫爆发,或者是把瘟疫流行的规模控制在一个他内心中可以接受的范围。不过韩琦清理河道沟渠虽然无法把城中的积水及时的给排出去,但终究让王静辉满意的是清理后的城市排水系统给蚊蝇孳生的环境比以前强得太多了,这很大程度上的抑制了瘟疫的爆发和流行。

    雨后,王静辉也看到整队整队的禁军在汴都的大街小巷趟着积水在巡逻,遇到房屋垮塌的人家便进去救灾,寻找幸存者或者是不幸遇难者的尸体,并且每个街道口都一个军官在那里等候巡逻后的汇报,然后及时把消息传递给上司——这一切都如王静辉当时给英宗皇帝和宰辅韩琦的建议,他们在大雨过后都很好的执行了。

    不过也有王静辉十分担忧的情况:那就是大雨消退的很快,天空中万里无云只有一个斗大的太阳,仿佛一夜之间乌云散尽又回到了炎炎的夏日,太阳在空中又肆无忌惮的挥洒着它的热情,温度也节节升高。高温使得王静辉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高温会使积水中的致病菌大量快速的繁殖,也会促使蚊蝇的虫卵和幼虫快速生长,如果稍加松懈,那瘟疫还是会照常发生!

    现在来到平民医馆就医的病人多是一些在房屋垮塌时所受的外伤,也有因为着凉而发烧感冒的患者,经过王静辉的大概检查没有发现有瘟疫的症状后,便交由那些坐堂郎中来负责治疗,其实他心中也很明白最近两三天的时间中是不会有瘟疫的苗头出现的,不过他现在确实有些惊弓之鸟的感觉了,他想到城中其他地方看看这次雨涝灾害给汴都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和史书上记载的差不多,官私庐舍毁坏不胜其数,不过在下雨中而丧命的人似乎不多,这也归功于城市排水系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反应时间。不过在周围街区转了一圈的王静辉发现虽然韩琦清理了排水系统中的淤积物,但这城中的积水还是隐隐的散发着一种恶臭,而有的灾民居然在引用积水!

第64章 亡羊补牢() 
第六十二章亡羊补牢

    当王静辉看到有人在饮用城中积水的时候可是吓了一跳:这不是明摆着要感染霍乱致病菌吗?!好在他在这一带的威信还比较高,立刻叫那些口渴难耐的人们停止饮用积水,而是叫他们去寻找井水,如果找不到的话把积水烧开煮沸后再引用。这也难怪一些居民食用积水,现在整个汴都城都泡在水里,积水的水面高过了井台,很多水井也都被填满了。

    看到一景象后,王静辉立刻回到平民医馆的书房中,拿起笔墨便在信筏上给宰辅韩琦和颍王赵顼写了一封信。在信上王静辉说明了汴都百姓饮用积水会引起瘟疫的事情,应该把水煮沸后再食用,希望朝廷能够通过遍布汴都开封大街小巷的禁运传达,尽量降低雨后发生瘟疫的可能性,同时他也直言不讳的对未来几天如果要是一直是晴天高温的担忧,希望朝廷做好瘟疫爆发的准备,尽快的把城中的积水排干,否则到时候瘟疫一起会更为严重。

    王静辉写好信后用火漆封严,然后差人立刻把信件送往颍王府亲手交给颍王的手里,并且嘱咐送信的人如果在见不到颍王的话也一定要见到颍王府邸的幕僚,交由他们一边尽快的传递到颍王赵顼的手里。

    如王静辉所料,现在发生这么大的灾害,此时的颍王怎么还会在颍王府中?颍王赵顼现在正和宰辅韩琦与枢密使富弼在福宁殿向英宗赵曙汇报最近才送上来有关这次大雨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当宰辅韩琦汇报在大雨中或是淹死或是被倒塌的房屋猝不及防被砸死的百姓人数达一百七十多人,目前并没有发现有瘟疫爆发的迹象后,殿内的君臣几人内心中终于放下了一块儿大石头。大雨虽然摧毁了不少房屋,但终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这还是在他们心理承受范围之内的。

    正当英宗几人在福宁殿内议事的时候,一个小太监走进来通报说颍王的老师王陶有急事需要见颍王。在向英宗告退后,颍王赵顼很纳闷的跟随太监走出福宁殿,看到老师在宫外手中拿着一封信焦急的等待着他,原来平民医馆的人到了颍王府后,但颍王还在宫中处理要事,本来颍王府的人想着手下信件就算完了,但送信的人得到王静辉的郑重嘱托,所以便请求见颍王的幕僚,以便尽快的把信交给颍王赵顼,所以这封信便到了颍王的老师王陶的手上,送信人也对王陶说明此信关系着很多人的生命,需尽快送到颍王手上,王陶听他说的这么严重便直奔皇宫了。

    颍王赵顼安顿好自己的老师后,便直接用手撕开信封抽出信筏一看,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这么着急把信送来,现在皇上这边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灾害差不多到此为止了,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学医的,所以还没有意识到瘟疫马上就要紧随其后来到了。

    赵顼看过信件后就立刻返回福宁殿,把信呈送给了英宗赵曙御览,英宗、韩琦和富弼看过后也紧锁着眉头,韩琦向前说道:“此信提示的很重要,也是一般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臣等疏忽了,不过王静辉这封来信上说,瘟疫的发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天气越热,发生瘟疫的可能性就越高,此时动手补救还未晚。”

    旁边的枢密使富弼也在一旁说道:“现在下令让在街上执行巡逻救灾的禁军,在韩相那些城市防疫体系的郎中指导下向全汴都的百姓传达这封信上所提出的饮水的问题,这样速度还快点,另外再调集一部分禁军加紧疏通河道,赶快将汴都城内的积水排净。”

    这个时候英宗倒是没有任何迟疑,韩琦、富弼立刻将各种命令通过禁军传达下去,也幸亏有禁军的介入,现在连在崇正殿上朝议事的官员也不过这么十几个,如果通过正常的决议执行途径的话,那时间和效率肯定要大打折扣,而且汴都开封的禁军是大宋最好的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执行各种枢密院发出的命令。

    不过这场大雨所造成的积水已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连皇宫这样的重地都全部被泡在水中,为了尽快恢复大宋高层的正常运作,英宗赵曙下诏打开西华门将宫中的积水引向东殿,以至于水淹东殿,侍班班屋不是被淹没便是被积水所冲垮。同时禁军还在城门多处开始开门泄水,这个汴都开封内的水位也开始很快的下降,三天后便全部排光,只有城中少数低洼地区的积水还没有排尽,但那里的居民也被转移了。

    由于大雨的缘故,向城内运送燃料也是个大问题,汴都城内缺少燃料,但“瘟疫”一词已经让英宗赵曙等人绷紧了神经,下令禁军在没有排净城内积水的情况下,趟着过膝深的积水从城外运煤,但就是这样燃料还是处于紧缺状态,可以想象汴都开封城内居住着一百多万居民,他们每天就是喝热水那其消耗量也是个恐怖的数字。

    与以往一样,这几天王静辉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到院子中看看今天的天气如何,他没有诸葛亮能够观天象测风云的本事,不过明晃晃的大太阳告诉他今天又是个大晴天,这就意味着将会持续高温,这已经是雨停的第五天了,城内的积水也在禁军将士的努力下排的七七八八了,人们开始清理屋中遭受浸泡后的污物,修理被浸泡而坍塌的房屋,似乎一切都过去了,街道上又有了拉货的大板车,街上也有了行人。不过大雨过后连续五天的高温已经让站在院子当中看天气的王静辉更为担心,他甚至希望此时下一场小雨,来缓解高温。王静辉给已经搬到城外的济民制药下了指令,让他们全力按照他所给的配方用盐、糖按比例掺杂在一起制成小袋的药粉,还有将仓库中储存的清热、解表作用的中药材加工出来后运进城内随时备用。

    由于平民医馆选址就在城西贫民区,虽然王静辉在这里建成医馆后就不断的以平民医馆为圆心,不断的改善这里的卫生状况,甚至还整修了一条街道,但对于整个西城区来说,他所影响的范围还是很有限,西城区大部分街道还是像原来那样脏乱差,污水横流,藏污纳垢。

    根据王静辉的建议,由于西城区是贫民区,人口密集而且卫生条件比其他城区要差的很多,所以在这里的禁军巡逻是最多的,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便是监控这里的人家中是否生病,而且每个禁军巡逻队的头目手中都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富弼根据王静辉信中所记述霍乱发病时病人的症状表现而印发的详细记述。

    由于王静辉的据理力争,宰辅韩琦无奈的在英宗赵曙的压力下将原本就很薄弱的城市防疫体系的监控点,向西城区倾斜,在这一区域布下了约汴都城内近一半数量的瘟疫监控点,每一个监控点都有一个郎中,并且还储备了一定的防疫物资。这些郎中三天前在出发到这里蹲点的时候,被明确告知了他们的工作重点便是防治瘟疫,并且每个人手中都有王静辉临时针对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霍乱而写的防治小册子,上面有如何防止霍乱和遇到感染霍乱患者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当时王静辉在争取为西城区布下更多的防疫监控点的时候,也被秘密的请进了皇宫,宰辅韩琦当时认为不说倾向于布向富人区的监控点多,也应该在全城均匀布点。但王静辉指出最容易发生瘟疫的地方便是卫生环境恶劣的地方,而其他城区的卫生条件都要比西城区要好,而且其他城区本身就有很多药房医馆,一旦出现问题也好就地控制和治疗;相比之下西城区则是缺医少药,能够在汴都城内叫得响名号的医馆便只有平民医馆一家而已,但这里的人口却是最多的,一旦发生瘟疫,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瘟疫规模一大,很容易席卷全城,到时候就无法控制了。

    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自己虽然不是医生,但他们却非常尊重王静辉的建议,这倒是让王静辉有些受宠若惊,他回头自己仔细一想便得出个大概:正是自己及早的预言了这次雨涝灾害,不仅使历史上记载的“飘杀人畜无数”的雨涝灾害损失降低了很多,而且也使英宗赵曙、韩琦等在濮议争论中的皇考派的人无形的摆脱了一次极大的政治危机,现在都到这个份上了,只要能够迈过瘟疫这道门槛,一切就万事大吉了,但一旦在汴都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里面爆发瘟疫,那就使得原本前途光明的英宗等人的处境有变得阴云密布,借着“瘟疫是上天惩罚对濮王追封”的名头,那御案上的弹劾奏章的高度可就不可限量了。

    短时间内改变西城区的卫生状况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王静辉仍旧没有死心,他建议英宗赵曙,在整个汴都城内所有以往藏污纳垢的地方撒石灰,以抑制蚊虫的孳生。虽然霍乱主要是靠水源污染来迅速传播的,但蚊蝇在霍乱的传播链条上也是功不可没,现在由于积水排尽,大批的煤炭源源不断的运送进城,每个人喝上开水是不成问题了,但高温也同样使蚊蝇的繁殖速度增快,在全城主要污秽之处撒石灰有利于杀灭蚊蝇幼虫和虫卵,对蚊蝇传播这个链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王静辉最使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哭笑不得的一条建议便是:号召城内的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在饮食上要多吃大蒜、黄酒和食醋。这使得英宗等人以为王静辉是否在恶搞了,每天喝醋或是黄酒这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是吃了大蒜,人们互相见面打招呼时,那从口腔中散发出来的阵阵大蒜的恶臭,可真是让人够尴尬的。但在王静辉坚持下,英宗赵曙还是强忍着笑意同意让宰辅韩琦签下了这份多少有些搞笑的政令,通报全城。不过心中多少有些好笑的英宗等人在福宁殿中看到御案下躬身行礼的王静辉一脸的肃穆时,他们心中的笑意就飞散到九天之外了:难道这个才子就这么看重这些显得微不足道的事情?福宁殿中的众位君臣心中仿佛又压上了一块儿大石头。

    “一个月后见分晓,如果一个月内汴都城内没有发生瘟疫,或者有少量的瘟疫患者但被控制住了,那就算是过关了。因为一个月后天气转凉,大部分瘟疫病菌在低温下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王静辉严肃的对英宗赵曙说道。

    这一刻,看着御案下神色庄重的王静辉,英宗赵曙有些语塞了,看着这个诗词冠盖汴都乃至大宋的才子,他内心中的感觉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是感动?他再看到王静辉身旁的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参知政事欧阳修还有自己的儿子颍王赵顼,他们听过王静辉的话后都在低头沉思

    王静辉知道仅有这么几项防疫手段要想把瘟疫扼杀在摇篮中是不现实的,毕竟在医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有着各种检测手段和特效药物的震慑,四大瘟疫杀手还不时的死灰复燃,霍乱还在肆虐与东南亚和非洲,这样的现实让王静辉对于能否平安渡过这一个月,他的心中实在是没有底气。“尽人事,以听天命!”王静辉望着自己书房中悬挂的一幅书法轻轻的默念着。

    英宗赵曙发布新的手诏后,最先行动却是御史台,一个年轻的御史站出来质疑政令当中一些条目的必要性,尤其是吃大蒜、饮用黄酒和食醋这一条,更是受到了那位年轻御史的口诛笔伐。不过令群臣惊讶的是,这次英宗赵曙显得无比坚定,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参知政事欧阳修和颍王赵顼分别出列,表示为了防止瘟疫的爆发,绝对严格执行手诏上的规定去做这更是让参加垂拱殿议事的百官哗然: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英宗赵曙发布那道令所有人都迷惑不解的第三天的正午,在西城区一座叫不出名字的小石拱桥上,四个人在吃力的推着一辆装满货物的大板车过桥,在“嘿佑,嘿佑”的使劲声中,车前面的一个叫黑三的壮汉突然双脚一麻,一个跟头就向前栽去。

    车两旁和后面的三个人看见黑三栽倒,以至于他们手上受力突然加大,装满货物的大板车又开始从石拱桥的中央向后滑去,不禁口中大骂黑三。不过令这三个同伴感到诧异的是:平时黑三是个脾气火爆的壮汉,要是放在平常早就跳脚了,但他这一头栽下去躺在地上后居然一动不动,让他们很奇怪。

    当三个人把车停稳后,看到黑三还没有站起来,此时他们也感到有些不对劲了,其中一个人赶快跑到黑三身前,将扑倒在地上的黑三翻过身抱在怀中,但黑三口中立刻喷出了呕吐物,喷得那个同伴满身满脸都是,但那个同伴也不叫骂黑三了,因为他看到黑三的脸色蜡黄,人虽然是昏过去,但嘴里不停的向外吐。

    拉车的四个人的举动引起了正在巡逻经过的一队禁军的注意,那个禁军的巡逻队长一看黑三的样子,他的脸都快要阴沉的下雨了,二话不说便指挥四个手下抬起黑三便向距离最近的防疫监控点跑去,另外三个与黑三在一起的同伴也被他们一起带到了防疫监控点去,接受更进一步的询问。在得知黑三的住处的时候,那个禁军巡逻队长当机立断按照上面早就传达下来的命令,立刻带人赶往黑三的住处,不过黑三的家里没有人,后来才得知黑三是一个人居住,不过他也没有大意,让人拿来了石灰撒在黑三住处的周围,并且按照处理患者的住处的要求将黑三家中所有的食物和水撒上石灰全部掩埋,以防止患者家中的病菌通过这些东西传播。

    王静辉像往常一样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