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当攸美尼斯舰队行驶到奇里乞亚的时候,腓尼基水手们带着大笔金钱集体叛逃到安提柯那边,安提柯本人则亲自带着大军来讨伐攸美尼斯。由于自己手头的兵力不够,安提柯又连续取得海战胜利士气高涨,攸美尼斯只有把自己的视线放到更远的东方。在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犍陀罗(也就是从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地区直到印度河)的广阔区域内,攸美尼斯打算利用自己的权威收编各个马其顿总督的军队,把这些军队聚集在一起之后再回过头来和安提柯决一死战。虽然这样的冒险希望渺茫,但是此时攸美尼斯已经别无选择。
第五十七章 东方剧变()
公元前317年末,攸美尼斯带着他的心腹部队、雇佣军和银盾兵,总共20000左右的士兵,从腓尼基往东出发,途经大马士革,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的总督是安菲马库斯(amphimachus),这个安菲马库斯是腓力三世的表兄弟,他加入了攸美尼斯的阵营,使得攸美尼斯得以在这里进行休整,同时准备前往东方。
在第一次继业者战争时代还算安定的东方,现在局势也变得复杂而混乱了。而制造这一切麻烦的,则是那位为帕迪卡平定了中亚希腊人叛乱后来又参与刺杀帕迪卡的米底总督培松。
如果说第一次继业者战争后最郁闷的人是谁,很多人都会觉得是攸美尼斯。然而米底的总督培松心里的郁闷,却也并不比攸美尼斯少。攸美尼斯至少是因为站错了队,投到帕迪卡那一方,帕迪卡死后被清算虽然很倒霉还算可以理解。而米底的培松,从亚历山大死后,每次政治上站队都站在正确的位置,每次他亲自指挥的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是折腾了三年之后他所积聚的实力反而没有亚历山大刚刚死去的时候多,这种结果对他来说实在是充满了讽刺。
亚历山大死时,本来整个米底地区都是他的总督区。巴比伦的分封协议中,各位总督却一致认为这块地方实在太大,不能让培松独享,因此把米底总督区北方的一部分分给了原先波斯帝国的米底总督,也是帕迪卡岳父之一的阿特罗巴特斯。虽然毫无过错就遭到了这次领地被削减的挫折,培松却没有表现出多少不满,可能他也不敢表达。因而他暂时赢得了帕迪卡的信任,并且被委任为平定中亚希腊人叛乱的总指挥。原本想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但其实帕迪卡对他早有防范,平叛的结果是培松手下的士兵屠杀了投奔他的那支希腊雇佣兵并瓜分了财产,他可谓一无所获。
随后的事情更是充满讽刺:他千辛万苦从中亚到叙利亚和帕迪卡会合,结果帕迪卡对埃及的入侵受阻于尼罗河。培松、安提贞尼斯和塞琉古等高级军官因帕迪卡的狂暴状态而感到恐惧,随后刺杀了帕迪卡。托勒密推辞摄政之位,并且推举培松和阿里达乌斯为共同摄政。对于培松来说,好不容易他的权力得到扩大,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让人大跌眼镜,傀儡腓力三世的妻子欧律狄克二世在回军途中突然发难,培松和阿里达乌斯居然无法应付,最后依靠安提帕特的帮助,勉强化解了这次危机。对于培松来说,曾经的摄政之位,马其顿王国权力的巅峰,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培松非常的不满也非常的不甘,以至于在回到辖区之后,几乎立刻就开始了招兵买马,很快拥有一支超过20000人的强大部队。他自称当初平定中亚希腊人叛乱的时候是受马其顿王室委派管辖伊朗高原及其以东所有的总督区的,现在这个委任应该继续有效,伊朗高原及其以东的所有马其顿总督全部都得听他的。不过,培松可不仅仅是宣称自己的管辖权那么简单,他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他可是连摄政都敢杀的人。在他听说安提帕特病死并且他昔日的共同摄政兼难友阿里达乌斯开始进攻辖区内希腊城市的消息后,培松开始了自己的行动。第一个倒霉的是帕提亚的总督菲利普;培松出其不意地击败了菲利普,然后让自己的弟弟欧德莫斯做了新的帕提亚总督。…;
米底总督培松吞并帕提亚的消息传到整个东方,引起了东方所有总督的恐慌,因为培松宣称自己有权管辖的区域都包括了他们的辖区。因此,他们决定联合对抗这个既自大又危险的敌人。反培松联盟的成员几乎包括了从伊朗高原到印度的所有总督。这些东方的总督需要一个领袖,当时波利伯孔还没遭到赫勒斯滂海战的失败和欧律狄克发难的打击,他们日后的上司攸美尼斯还没有就职“亚洲大将军”,当时还在奇里乞亚和腓尼基招兵买马扩造舰队以对抗安提柯,所以他们没办法让远在地中海东岸的攸美尼斯来指挥数千公里之外的反培松联军。此时在东方能领导起这支联合军队的毫无疑问只剩下一个人——波斯总督佩乌塞斯塔斯。
佩乌塞斯塔斯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第八位近身护卫官,和培松同为亚历山大死前的七大侍卫(近身护卫官赫菲斯提昂于大帝之前先死了),地位和影响力本来就不下于培松。在亚历山大的主要将领中,只有他熟练的掌握了波斯语,并且穿着波斯人的服装,从而和波斯人真正意义上地打成了一片,因此他在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中威望都很高。作为原先波斯帝国腹地,包括都城波斯波利斯在内区域的总督,他手头拥有3000名马其顿步兵,10000名波斯当地招募的轻步兵(主要是弓兵和投石兵),以及400名波斯贵族组成的骑兵。在培松吞并了帕提亚后,佩乌塞斯塔斯很可能会成为培松的下个目标。反培松联盟的其他总督们都亲自带来了援军,虽然规模没有佩乌塞斯塔斯本人的军队大,但是他们带来的都是辖区内的精锐,并且提供了大量的骑兵。在获得了这些援军之后,佩乌塞斯塔斯手中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大约20000名步兵、5000骑兵和120头左右的战象。
参加反培松联盟的总督主要包括:亚历山大大帝的岳父——罗克珊妮之父奥克夏特斯(oxyartes),他现在是帕洛帕米萨达(今巴基斯坦附近一块区域)的总督;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合并后的总督斯塔桑诺(strasanor),亚历山大时代就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屡立功勋;阿拉霍西亚和格德罗西亚总督西尔比提乌斯(sibyrtius)(阿拉霍西亚相对繁荣,格德罗西亚则是《亚历山大远征记》里所载阿拉伯海北面的“食鱼者地区”和它北面的沙漠和山地,极度贫瘠印度总督培松;不久前谋杀了波鲁斯而继任的马其顿军官欧德摩斯(eudemus,也有作eudamus)(他利用波鲁斯没有戒备的时候,通过偷袭的方式杀死了他并且吞并了他的军队),他带来的兵力相当强大,包括3000步兵,500骑兵和波鲁斯手上的120头战象。
印度的培松和欧德摩斯离开后,最大的得利者莫过于刚成立的孔雀王朝年轻的国王旃陀罗笈多。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厉兵秣马,等待着北进的机会,随着欧德摩斯和培松相继带着他们最精锐的兵力离开,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他利用马其顿军主力西进参加继业者战争的机会,带兵北上,几乎没费多大的力气,他就占领了这两个马其顿总督区,他的领土已经到达了兴都库什山脉。这里可谓一条天然边界,因此旃陀罗笈多并没继续向西北方向用兵,当然,这是后话了。
反培松联军现在声势浩大,在佩乌塞斯塔斯统帅下主动进军帕提亚,培松带领他的军队迎战。在激战过后,数量上占据劣势,特别是骑兵和战象方面居于明显劣势的培松遭到惨败,损失了相当大的兵力。无奈之下,他放弃了帕提亚行省,回到自己的米底辖区继续积攒力量。…;
反培松联盟在收复了帕提亚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米底追击。他们回到佩乌塞斯塔斯的总督区,不久之后又向西边的苏萨集结,这里的总督安提贞尼斯此时已经根据摄政帕迪卡的命令,带着自己的部队去遥远的奇里乞亚接应名义上属于这支反培松联军和培松的共同上司攸美尼斯了。反培松联盟的这次集结,是为之后侵入米底惩罚培松的作战做准备的。
不久,培松也来到西面的邻居巴比伦行省,到巴比伦城拜见老友塞琉古。虽然培松宣称的管辖范围虽然很大,但是他的野心中并不包括塞琉古的巴比伦,塞琉古是当年和他一起谋杀摄政帕迪卡的老搭档了,关系很不错。他试图说服塞琉古加入他的阵营,一起对付东方的那些总督们。
正当培松试图说服塞琉古加入他阵营的时候,攸美尼斯的使节到达了巴比伦。这对塞琉古来说,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注:
?欧德莫斯:培松的弟弟,和印度总督欧德摩斯的希腊名字是一样的,为避免混淆,因而把中文译名更改一下。
?佩乌塞斯塔斯:即朴塞斯塔斯,很多资料里都用的朴塞斯塔斯,不过为了在百度上更好地查找到,所以用这个中文译名。
第五十八章 塞琉古()
塞琉古的地位要比亚历山大生前的七大近身护卫官略逊一筹,在赶走了帕迪卡任命的前任巴比伦总督多喀摩斯后,他得以成为巴比伦的新任总督。巴比伦作为亚历山大病亡之地和亚历山大计划中的马其顿帝国的首都,此时是相当繁华的城市,并且有大量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马其顿和希腊老兵在此定居,这些老兵之前支持多喀摩斯攻杀了再上一任的巴比伦总督阿昌,因此塞琉古必须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而他的政治才能由此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塞琉古应对这些麻烦的思路相当清晰:一方面他不再追究这些士兵当初参与多喀摩斯攻杀阿昌的事情,以向马其顿和希腊人示好;另一方面竭尽全力笼络巴比伦当地的祭司阶层,这些祭司在当地的亚洲人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为了拉拢他们,除了在物质上给予他们极大的优待外,塞琉古亲自参加了巴比伦的宗教节庆“阿基图节”,并且向巴比伦人的众神之王,和希腊人眼中的宙斯地位相当的马杜克神献上了隆重的祭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巴比伦人的尊重,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他们的共同领袖而不是一支征服他们的外国驻军的领袖。
此外,塞琉古私生活方面非常检点,当时只有一个妻子,就是亚历山大在苏萨的集体婚礼上为塞琉古安排的阿帕玛。阿帕玛的父亲斯皮塔米尼斯当年在索格地亚那进行过一系列游击战,给亚历山大造成过很大麻烦,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在亚历山大死后,他手下的许多军官都遗弃或者怠慢自己在苏萨集体婚礼上娶的亚洲妻子,而塞琉古却不像其他将领那样风流多情,他深爱着阿帕玛,这也为他挣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历史上从塞琉古地位巩固甚至称王后多年都没有娶其他妻子,直到阿帕玛死后多年出于政治原因才不得不续弦来看,塞琉古是真正地爱着这个妻子,而非单纯出于政治目的。已经在波斯人手中亡国数百年的巴比伦人和他辖区内的其他亚洲人对塞琉古的这些行为相当感动,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己在辖区的支持度。
虽然如此,也并不能说明塞琉古此时拥有多大的野心,因为他好不容易才得到了巴比伦尼亚,相对于克拉特鲁斯和帕迪卡,他已经很幸运了,过分贪心结果很可能和他们一样,所以或许塞琉古更满足于割据一方,和他的亚洲妻子过自己的安逸日子。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员,富贵有余,而不需要卷入那些复杂的勾心斗角中,在自己辖区的民众拥戴下平静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然而身逢乱世,塞琉古的愿望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过了三年的太平日子之后,随着当年谋杀帕迪卡的老搭档之一培松被东方总督们的联军击败后逃到巴比伦求助,塞琉古知道自己的平静生活就要结束了。
不过塞琉古对培松向他描绘的那些两人携手共同称霸整个东方的计划没啥兴趣,他并不认为凭他们两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打败东方数省的联军。他更关心的是他辖区西部的情况,不久之前他刚刚听说当年暗杀帕迪卡的另一个老搭档安提贞尼斯带着军队跑到西边去支援攸美尼斯了。
攸美尼斯在美索不达米亚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他继续向东进发,到达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比伦尼亚的边界,并且在那里同时向培松、反培松联盟以及塞琉古派出使节,要求他们接受自己这个亚洲大将军的领导,一起对付叛乱者安提柯。同时,安提柯带着他的部队快速穿过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境内,在这里一边过冬,一边从小亚细亚各地召集更多的部队。…;
塞琉古最初希望能保持中立,就是无论攸美尼斯和安提柯哪个人是正宗的亚洲大将军都和他无关,只要他们打仗的时候不要经过他的巴比伦辖区就好。开始局势还不至于紧张,但是随着佩乌塞斯塔斯手下的东方各总督联军倾向于支持攸美尼斯,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了。如果攸美尼斯要和这些总督屯驻到苏萨尼亚的联军会合,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取道北方的米底,由于总督培松实力损失惨重,穿过这个地方难度并不大,但米底是和佩乌塞斯塔斯手下的总督联军公开敌对的,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不但在直线距离上更远,还有扎格罗斯山和难以补给的荒原的阻隔。因此,攸美尼斯希望取道塞琉古的巴比伦行省和佩乌塞斯塔斯率领的总督联军会合。他的目标是,如果塞琉古不能承认自己亚洲大将军的地位并且加入他的队伍,至少允许他的军队借道过境。
但是塞琉古并不希望攸美尼斯手下这支大军过境。首先这种许可本身就意味着对攸美尼斯地位的默认和对自己中立地位的否定。其次,如果允许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过境,那么自己将会为他们的补给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会引起辖区内民众的不满。最后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塞琉古身边的培松知道攸美尼斯一旦能和佩乌塞斯塔斯会师,自己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他极力怂恿塞琉古不要承认攸美尼斯。最终,塞琉古决定拒绝攸美尼斯的借道请求。
既然如此,对于攸美尼斯来说,如果不想坐以待毙的等着安提柯在春天到来后带着大军一路追来,那就只有从巴比伦强行借道一条路了。只有会合了佩乌塞斯塔斯那支步兵骑兵战象齐全的精锐大军,他才有能力和安提柯正面对抗。
于是,在公元前317年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攸美尼斯同塞琉古和培松进入了实质敌对状态。不过后者手头的力量根本无从对抗攸美尼斯,何况攸美尼斯手上还有一支精锐中的精锐银盾兵。不过塞琉古有自己的优势,银盾兵的长官安提贞尼斯是他和培松当年的老友,一起刺杀过帕迪卡,可谓过命的交情。而且在安提贞尼斯之前,银盾兵的长官正是由他担任,并且他还指挥这支精锐参与了在印度的许多行动。现在他们写信给安提贞尼斯,当年正是在他们三个人的领导下判处了攸美尼斯的死刑,不如协力一起再次干掉攸美尼斯,然后联合起来干一番事业。
安提贞尼斯或许对马其顿王室很有感情,但是他的动机也可能是出于私心——正如他对自己的副官透塔摩斯说的那样,攸美尼斯作为一个希腊人,必须仰仗他们才能指挥麾下的马其顿士兵,因此必然会对他们很客气。相比之下,安提柯极为强势,一不留神犯了什么错的话,安提柯完全有资格惩罚甚至处死他们。安提贞尼斯回复说希望两位老朋友忠于王室一起对抗叛逆安提柯。塞琉古很狡猾的回信说自己很愿意为国王效力,但是不愿意屈服于攸美尼斯这么一个希腊人之下,就算对攸美尼斯的死刑判决撤销,塞琉古也认为受一个希腊人指挥是很丢面子的事情。
随着公元前316年的春天到来,攸美尼斯收到了亚历山大四世的来信,于是他不再浪费时间,他一边以国王的名义给了塞琉古一封信,一边带着自己的大军进入了巴比伦行省,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平原上进行补给。塞琉古虽然已经和攸美尼斯翻脸,却并不希望硬碰硬的和他开战,而是希望这个赶不走的瘟神抢一把就快点过境。但是,当塞琉古听说攸美尼斯已经到达巴比伦城以北34英里左右的地方时,还是不得不硬起头皮去对付,因为如果快速奔袭或者走水路的话,一天之内就可以到达巴比伦城!不过此时,他却收到了攸美尼斯的一封信。
第五十九章 通往东方的道路()
巴比伦王宫,塞琉古眉头紧锁着看着一封信,而培松在一旁脸色也是阴晴不定。
“信上说了些什么?”塞琉古刚看完,培松就赶紧开问。
“攸美尼斯说他刚接到国王的命令,让他前往和东方数省的总督会合,他让我们遵从国王的意思,配合他东进,不听他的话可以,但是不听国王的话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塞琉古缓缓地说道。
“国王!哪个国王?”培松很是惊讶,什么时候国王的话能拿来指挥总督们了。
“就是罗克珊娜的儿子亚历山大四世国王,攸美尼斯说国王英明神武,不需多久就将前往东方与他会合,共同抗击安提柯。”
“什么?!开什么玩笑,他居然又编出这样的谎话妄图来耍我们,真是可笑。国王,国王才多大,刚刚学会走路而已,你不会真的相信他说的话吧。”培松本能地否定了攸美尼斯这封信的真实信,因为不管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选择了,国王和攸美尼斯以及东方的总督们既然是一路的,那么他就绝对不能听国王的号令,不然就算因为反正而侥幸免去一死也再无翻身之日,所以他必须阻止塞琉古倒向攸美尼斯一边,因为他知道塞琉古还是比较在意国王的。
其实塞琉古的心里早就已经想好了,在听从培松拒绝攸美尼斯穿越他的总督区的时候他就已经和攸美尼斯翻脸了,就算攸美尼斯说的是真的,此时也只能当他是假的,毕竟自己已经得罪他在先,就算现在浪子回头,以后他完全有可能秋后算账。而若是将来国王真的怪罪下来,自己也可以说是以为攸美尼斯的话是假的,因为他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自己的话是真的(印有国王大印的信件攸美尼斯是要拿来给总督们看的,不可能拿出来给塞琉古)。而且,他还可以说是培松一直在怂恿他、欺骗他。当然,如果攸美尼斯说的是假的,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