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完了陆承启的唠唠叨叨,李诫才得以告退。出了垂拱殿,李诫没有一丝耽搁,径直回去工部交代工作,然后便去户部要钱去了。毕竟陆承启说了一大堆话,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申时。要是再过得一个时辰,所有衙门都不办事了,想要拿钱都不可能了。要想明日顺当出发,必须提前准备妥当。

    李诫离去之后,陆承启并没有轻松下来。不知为何,最近几日老是觉得心中慌慌的,闷闷的,总是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样。

    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点多,每一件都是大事,起码在陆承启看来是大事的。驰道,治河,剿匪等等,让陆承启思前想后,总是觉得哪里出了什么纰漏。

    “早就过了做皇帝的新鲜感了……”

    陆承启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觉得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皇帝太累了,有时候真的想甩手不干了。每天都有这么多政事处理,连周末的假期都没有。而且年纪这么小,想做坏事也过不去良心那关,晚上又无所事事。长安城是挺繁荣的,可经历过有电视,有电脑的时代,对于这些繁荣,陆承启还是看不上的。无他,眼界高了而已。青楼是不敢去的,要是被起居注记录上一两笔,陆承启自杀得了,没有一个皇帝这么不要脸的。勾栏瓦肆更是没兴趣,还不如后世的京剧好看呢!

    至于能支撑陆承启这么勤奋的缘故,那便是对百姓的怜悯了。陆承启不是圣人,但也极富有同情心。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知道中国人过得很苦,这才是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原因!

    正当放松之际,感慨一两声的时候,殿门外内侍阴柔的声音传来:“陛下,有监察司暗报。”

    陆承启眉头一皱,都没休息够两分钟,又有事情做了,真命苦啊!只是自己先前已经下了旨意,监察司的暗报可以畅通无阻,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进来,放在案桌上既可。”

    内侍恭恭敬敬地弓着身子进入垂拱殿,把监察司的暗报放在了龙案之上。见陆承启眉头紧皱,不敢再望多一眼,又弓着身子出去了。

    陆承启注视着暗报上的火漆,过了一盏茶时间,才叹了一声,挑开了火漆,拿出一封信来。只见信上的字迹映入眼帘:“陛下,太原王家首犯王元士已经羁押到京兆府,明日既可到京,如何处置,还望陛下示下。”(。)

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话() 
“太原王家,太原王家……”

    念叨着这个名字,陆承启又是一阵头疼。 。“这些个世家,什么时候能消停一会?历史的改变实在太大了些,要是北宋时候,哪里还有什么世家!”

    陆承启心中一阵抱怨,可又无可奈何。即便是正史上开创科举制的隋唐两朝,前期的世家门阀,也是具有很大能量的。大顺能在百年之内,把世家门阀的势力削减到这个地步,也算了不得了。

    可一些大的世家,真的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便行将沦为历史了,也还是要弄出点事情来,不搅得天翻地覆,好似就证明不了他们曾经是大世家一样。

    陆承启之所以头疼,乃是因为了解得多了之后,才有所畏惧。据监察司暗报,太原王家的子翤,遍布整个大顺。虽然分支颇多,但太原还是他们的祖籍所在。一旦陆承启从重处罚,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宗族制度深入人心。就怕一个处理不好,其余王家子弟起来闹事,那么息事宁人的意图就落空了。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国法甚至还比不上家法。家法在这里指的是宗族之法,也就是违背了家族法规而受到的惩罚。比如男女私奔会被浸猪笼等等,哪怕在后世,一些偏僻乡村仍然具有这种宗族执法的传统。要是量刑过重,陆承启真的怕底下有野心之人闹事,这样处理起来会更加纷乱如麻。

    再者,自古以来便有法不责众,法不责老之说。这都是因为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而加强统治做出的妥协。一旦百姓闹事了,镇压不下去的时候,便会转换态度,息事宁人了。越是妥协,国家制定的法律就越不被当一回事。有道是,无例不开例。开例成常例。若是不以法为准,严格执行,百姓知道朝廷还是不敢惹怒他们的,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这股歪风邪气,必须要杀的。

    至于法不责老,就更好理解了。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尊老爱幼的。如此延伸到刑法之上。便是法不责老,法不责幼了。王家家主王元士。年已过花甲,即便在后世,也能称之为老人了。更何况,在这个人均寿命都很短的时代,更是受人尊重。王元士能从容赴京受审,估计心中也存了这样的心思。

    如何取舍?陆承启心中充满了矛盾。果然是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即便贵为帝皇,也是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的。陆承启知道的越多,感觉受到的无形束缚就越大。行事也越发谨慎,越发不敢恣意妄为。有时候,陆承启真的想像刚刚重生那会一样,无所顾忌,哪怕是强势如杨太师,也要先打倒再说!任何拦住他前进道路的人,除了灭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可惜,陆承启不敢乱来了。不知者无畏,说的便是这种初生牛犊。但凡有一些经验,知道一些隐秘的帝王,都不会采取如此激烈的正面对抗方式,这样做不仅会使得自己“明君”光环的光芒减弱。也会激怒一些不理智的人。读书人还不怕,他们最多是骂几句而已。可武人,特别是在有了极富野心文人辅弼的武人闹起事来,那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了。

    帝王之术,说白了不过是权衡之术。所谓政治的艺术,在于妥协。哪怕是贵为皇帝,这样的妥协也是存在的。个人的力量。想要对抗一个时代,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要想改变的一个时代,就得先融入这个时代。如果像西汉末年的王莽一样,不顾时宜搞些超越朝代的东西,最终只是自取灭亡罢了。

    陆承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古人都接受的说辞,自己又不用退让太多。可惜他不是圣贤,哪里有这么容易找得到!哪怕是古代圣贤,也要宣称自己的学说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而是从更早的圣贤那里传承过来的。

    暗报丢在龙案之上,陆承启的眼神却一直往殿外延伸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办法还是没有一个。

    待得酉时三刻,内侍来唤,陆承启才算回过神来。苦笑地案上的监察司暗报,心道:“我宁愿一天都泡在奏折堆里面,也不愿意面对半件这样的破事,实在太烧脑了!”

    心中烦乱之下,一拂衣袖起了身,声音稍大了些道:“摆驾仁明殿!”

    内侍听得陆承启话语中隐含的怒气,不敢懈怠。配合着宫女,在前面点着灯笼引路。其实这时候天还没有黑,只不过奢侈惯了的皇室中人,对于这些旁枝细节也不在意了。加之陆承启没有把心思放在这方面,全都被王家的事搅得心神不宁了。

    待得穿越宫墙长廊,亭台楼阁,花园小院,总算来到了仁明殿。奈何陆承启的原配,周芷若此刻尚没有回宫,只留下陆承启一人面对着整桌御膳,完全没有食欲。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周芷若才姗姗回到仁明殿。在发呆的陆承启,不知为何,心中突然充满了愧疚。作为皇后,应该是后宫之主,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可自从管理了皇庄,福利院之后,周芷若就分身乏术了。

    轻移莲步走到陆承启身后,温柔地趴在陆承启略显瘦弱的背上,柔声说道:“陛下,累你久等了……”

    陆承启身子轻轻一颤,握住了搭在他肩膀上的柔荑,笑道:“梓童什么时候回来的,朕都没发觉。”

    周芷若舍不得陆承启身上的温度,以及一股淡淡的男子汉味道,不知为何,脸上突然现出两朵红晕,印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动人。

    “陛下想什么啊,臣妾进来都不知道。难不成,陛下想着什么女子不成?”

    和陆承启做了这么久夫妻,对他的性格也很是了解。平日里说些逗笑的话,周芷若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陆承启苦笑道:“国事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朕的一生,有梓童一人,已经足够了……”(。)

    本书来自html/32/32152/iml

第二百五十七章:有个贤内助就是不同() 
哪怕心中明白,陆承启这么说是为了讨她欢心,周芷若还是忍不住一阵窃喜。 女人就是这样,在心爱男人面前,一点点的甜言蜜语便会让她彻底沦陷,甘愿付出一切。

    明明知道陆承启身为帝皇,不可能只有一个妻子的。哪怕是再喜欢自己也好,男人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或者换一个词,博爱。哪怕是周芷若那个刚正不阿的爹爹,周延华也是有着两房小妾。身在为官之家的周芷若,对这种事情,早已经心知肚明。如果她善妒的话,也不知道一辈子要吃多少的醋才行。

    作为后宫之主都没有这等宽容的心,恐怕周芷若也坐不稳这个皇后的位置了。没办法,这个时代的女性,大多还是依附男权而存在的。周芷若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让陆承启记得自己。

    殊不知,陆承启是一个很懂得知足的人。前世谈过的恋爱都屈指可数,重生之后的际遇又太过于震撼。几乎是突然间,事业有了,老婆也有了。陆承启除了要为全民族的未来奋斗之外,实在找不到其他目标了。

    再加上陆承启受过的思想教育,是很难让自己接受三妻四妾的观念的。所以,陆承启说的话,几乎都是出自肺腑。只可惜周芷若直把他的话当做一种安慰罢了。

    温存了一会之后,两人便开始用膳了。只不过,陆承启还是在担忧王家的事情,食不知味。

    周芷若显然也注意到了陆承启的异常,只不过她默默地把这个发现里,并没有在吃饭的时候说出来。古时候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受过良好家教的周芷若,自然是养成了习惯。吃饭的规矩自然不止这些,还有女子不能同台等。只不过陆承启以帝王的权势命令周芷若必须同台吃饭之后,这个常例才算被打破。

    在沉默中,花了近半个时辰才把晚膳用完的两人,在宫女把餐具都收拾好了。清退出去之后,周芷若才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陆承启欲言又止,周芷若更是明了:“陛下若是政事上的事情,臣妾也帮不了忙……”

    后宫宦官不得干政,这是陆承启的底线,任何人都动摇不得。冰雪聪明的周芷若自然是不会明知故犯的,就算陆承启说漏了嘴。她也只能给一个参考意见。要是真的以命令的语气,恐怕后果就有点严重了。

    思前虑后。陆承启还是把太原王家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仔细听明白的周芷若,立时知道陆承启在烦些什么了。

    蕙心兰质的周芷若嫣然一笑道:“陛下,你着相了。既然王家不遵圣旨,已犯了欺君之罪。即便依律治罪,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以此为戒,让天下人知道,陛下的圣旨乃是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即是圣旨。臣妾愚见,好处要比坏处多。再者。先前臣妾听闻此事已经廷议过,既然如此,按照廷议的结果办就是了,交由大理寺审讯,再交付刑部。臣妾相信爹爹不会徇私的。”

    陆承启闻得此言,眼前一亮。是啊,凡事有利有弊。至于如何抉择,自然是要根据利弊来判断的。且不说大顺占据正统的地位,就算王家子弟有心造反,也是没有群众基础啊!

    再说了,陆承启亲政以来,颁布多项惠民措施。已经逐渐扭转了这副身体那个倒霉鬼创下的耻辱记录,慢慢都有人口称圣君了。人心思定的情况下,造反也不过弹指便能平定的事情。

    陆承启现在,缺的是一个借口,巩固《大顺律》法律地位的契机。若是借机把王家家主违抗圣旨一事炒大了,从而使得《大顺律》深入人心,扭转家法比国法大的真实情况。那便是利大于弊了!

    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梓童不愧为朕的贤内助,朕明白如何做选择了!”

    周芷若见陆承启没有了烦恼,心中也是快慰,掩嘴偷笑道:“陛下如此瞻前顾后,都有点不似先前的性子了。”

    听得她这么一说,陆承启也深有感触,说道:“是啊,朕是知道得越多,便越来越迷失了自己。好在是梓童提醒,若不然,朕又得做错事了。朕不敢想象,若没有了梓童,朕该如何自处?”

    陆承启说得煽情,周芷若也红了脸庞,啐道:“陛下在说甚么话!只要陛下不嫌弃臣妾,臣妾定是一辈子陪着陛下的。”

    陆承启此刻心情大好,忍不住开起了玩笑道:“梓童现在牵挂福利院多过朕许多了罢,又怎么能够陪朕一辈子?”

    女子的敏感,听得这句话的周芷若,立时便想:“是不是陛下有怨言了?”

    心念百转之下,周芷若才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是不是臣妾做错了甚么?”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女子就是这么贤良淑德。哪怕自己没有做错什么,都要先认了错。毕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已经深深刻在这个时代的女子心中,不敢稍稍逾越。

    虽说这么一来禁锢了女子的思想,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常言道,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可见圣贤书确实能使一个人的素养得到提升。而圣贤之道倡导的,莫过于夫为妻纲了,换成更能明了一些的话,便是“妻贤夫祸少,子孝父欢心”。

    也只有这个时代的女子才能这般自我检讨,要是换做后世的女子,就算是自己错了,也要想着怎么推卸责任,让男友觉得是他错了。要是跟这种女友讲道理,根本没门。不然的话,你赢了道理,输了女友啊!

    陆承启感慨良多,才说道:“朕不过开开玩笑罢了,梓童为何这么说?梓童做得很好,皇庄现在居然能月入百万贯,福利院也让越来越多的孤儿入住,朕还能说什么?虽然这些都是朕的主意,可没有了梓童,朕不敢想象这些事,别人能做成什么模样!”

    听得陆承启的赞美,周芷若心中如同冬日里喝了一杯温水,直暖人心。

    两人絮絮叨叨,说了半夜悄悄话,不外乎如何办好福利院,以及日后的施药局,养济院的事宜。说着说着,忙碌了一日的陆承启慢慢陷入了睡眠之中,唯有周芷若躺在龙凤床之上,望着这个尚存稚气的男子,心中爱极……

    月如钩,悬挂天边。繁星稀疏,偶尔虫鸣传来,打破了寂静的黑夜。又是良辰一夜,佳期如梦。(。)

    本书来自html/32/32152/iml

第二百五十八章:翻江龙() 
静谧的夜色中,水泊中微波荡漾。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

    清风拂过,芦苇随着风摆动。

    只是这样的景色,在水泊中住惯的人,不算得新奇。或许只有没有见过湖泊的人,才会有所感叹吧。嗯,包括文人骚客。

    梁山山麓之下,一直延伸到水泊之中。一座高大的水寨寨门沿岸而立,相比起大顺水师的寒碜,水贼更像是正轨水师多一些。

    水寨外面,战船横陈,旌旗猎猎作响。粗略一数,高大的战船不在二百余艘之下,其余小船更是如同水中鱼群一样,密密麻麻停靠在更远的地方。

    靠近水寨寨门的哨塔,也是依山而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即便是夜晚之中,水寨里面传出来的叫骂声等,在十余里外亦能隐隐听得见,足见这梁山之上,聚集了多少水贼。

    也难怪,大顺武风盛行,虽然朝堂里面重文抑武,可民间的侠客却是很吃香的。即便是正史上的北宋,亦是如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北宋百姓多以习武为荣。否则在乱世之中,没有自保之力,那是很危险的事情。传闻宋太祖赵匡胤的武艺也很高,曾传下太祖长拳。

    大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皆因前朝乃胡人立国,虽然被汉化了,尊崇武风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大顺之所以尊文抑武,不过是为了消除前朝的影响,笼络人心。但矫枉过正的后果,便是开国仅仅五十余年之后,便让异族欺辱到家门口了。换做前朝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中原皇朝不去欺负别人就算了,怎么能让夷蛮肆无忌惮的横行?

    接下来的五十余年,不过是稳定人心的过程,竭力消除前朝的影响。也由此让科举更为盛行,恩科几乎隔两年就开,相比之下,武人连出头都难。

    但民间又武风盛行。“侠客们”没了前程,又不甘心种地,除了落草占山为王之外,还有更好的出路吗?

    去当兵?你不过是一炮灰,在箭矢横飞的战场上,一个不留神就挂了。还不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来的豪气!

    为什么大顺境内,剪径蟊贼多如牛毛?根源便在此处!剿匪不是目的。宣传政治才是目的。陆承启早就把大顺武人的心思摸透了,有了监察司,在大顺境内,鲜少有陆承启想知道却无法得知的事情。

    打仗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为了政治意义而服务的。若说陆承启最惋惜哪一个名将,莫过于岳飞了。他本领很大,却不懂政治。他一心攻打金国,金国也确实被他打得节节败退,仅差一步便能光复河山。奈何他心中想的是迎回二帝宋徽宗宋钦宗。这将南宋皇帝赵构放在哪里?二帝回来之后,他们是皇帝,还是赵构是皇帝?

    岳飞乃一届武人,哪里懂得其中的道理?精忠报国,他做到了精忠报国,可惜不被天家认可。秦桧不过是为赵构背了黑锅罢了,真正要弄死岳飞的。不是秦桧,而是赵构。没有赵构的默认,秦桧能连发十三道金牌?

    历史的真相总是被掩盖,只有做到感同身受之后,才能揣测一二。陆承启此次剿匪,也是为了他的政治目的。一来是清除匪徒。这个是真的,也是为百姓着想的。二来则是清通商路,使得商业能更好的发展。第三,任何人都想不到,这是陆承启为了大兴水师而设下的圈套。

    为什么卢尘洹刚刚平定太原王家,就被陆承启一道密旨遣往山东路东平府水泊之中进剿水贼?明明知道禁军都是步兵,派去打水贼。这不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吗!

    陆承启会这么没常识吗?

    当然不会,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