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提着药箱的御医,轻轻敲开了黄府大门,里面出来一个管家。听闻是陛下亲自授意,让翰林院医馆的御医前来给他们家老爷看病,连忙迎入府中。这老管家也已经年至花甲,这人一老啊,就喜欢唠叨。这不,对那两个御医细细碎碎念叨了一大堆:“……我家老爷人这么好,在朝中也不见得罪过什么人,怎么就没人肯放过他呢?那些个言官也太不是东西了,我家老爷自感年老,精力不济,自请致仕都不行,这世道,到底变成了什么世道咯……想那元绶年间(陆承启便宜老爸的年号),也没见这般风气啊……大夫,我家老爷病重,你们可得好好医治啊!”

    那两个御医,虽然一个是和安大夫,一个是成和大夫,却也仅仅是一个从六品小官。古代医官不受重视,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顶峰了。要是在政事上没有建树,一辈子也就停留在这个位置。自大顺开朝以来,以医官做到三公宰辅的,一个都没有。倒是文宗时候,有一个大夫做到了刑部尚书。皆因这个大夫,对于检验外伤,有着惊人的天赋,一些离奇案件,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文宗不以出身论人才,一力提拔这个御医,最终充京兆府尹,做到刑部尚书,可算是医官里面的位极人臣了。

    可这两个小御医,不过从六品官,在高官如云的长安城里面。碰到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五品官,他们实在是太不起眼了。有关高层人物的政治斗争,岂是他们两个能参与的?听得管家神神叨叨的,都不敢应声。或者避重就轻,说一定尽力为黄大人诊治云云。

    “大夫”这个词,前朝未有之。唯有大顺立国后,设置医官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等。“大夫”一词,才算是专指医生。前朝一般把医生称为杏林、郎中或者医师等,大夫原是官名,并不指医生。如大顺朝便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等官名。民间不懂这些,认为这些官方的御医的官名“大夫”听起来很有权威,慢慢地把“大夫”一词,特指医生。除此之外,还有太医等称呼,但是权威性就要差一些了。

    两名御医是翰林院医馆里面医术算是高明的两位,在老管家的带领下。迈步进了黄锡时的房间,来到了黄锡时的病榻前。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法,这两名御医都是医术精湛之辈,单凭一个望字诀,就看出了一丝端倪。原来躺在病榻上的黄锡时,早已不复以往红润的脸色,脸颊坍塌,皱纹深深嵌入皮肤之中,整个人形神枯槁,好似行将就木一样。

    这两个御医闻着房间里面充斥着的中药味。嗅出了一点药材的味道,心中更是大惊失色,两两对望了一眼,都惊疑不定。其中。为陆承启诊治过的刘御医,连忙放下药箱,让黄锡时的儿子,黄成柊把黄锡时的手从被窝里拿出来,细细地诊起脉来。黄锡时已经陷入了昏迷之中,不醒人事。只好问黄成柊关于黄锡时发病的状况了。

    刘御医诊治过之后,迟迟下不了笔开方。另一个御医姓梁,摸到了黄锡时的脉搏之后,也是眉头紧皱,说不出一句话来。

    “难道父亲真有什么不测?”黄成柊悲从中来,忍住掉下的眼泪,哽咽说不出话。他也有五十多的年纪,古人结婚育子早,父母与儿女仅差十余岁的比比皆是。可惜黄成柊不成才,屡次科考都没中士,最后只好充当了黄锡时的幕僚,慢慢凭着吏的身份,爬到了一个九品官的位置。大顺朝的官与吏,泾渭分明,要是凭着吏的身份爬到官,已经算不错的了。要是想更进一步,哪怕你爹是宰辅,也难如登天。而且大顺的举子不同明清那样,一日中举便算是有了正途出身。只要你一天没中进士,你都仅仅是个举子而已,还有期限,三年。三年内你可以免除一些劳役税赋,算是奖励。哪里像明代那样,一旦中举,便有了做官的资格!要是以举人的身份做一个幕僚,做一个小吏,永远都会被人看不起,也别想什么高官厚禄了,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不可能!

    梁御医把黄锡时的手臂,轻轻放回被窝之中,皱眉苦思了一番,问道:“恕在下无能,老大人的病,还是以先前的药方来比较好。在下的方子,也是如此,不外乎一两味药不同……”

    刘御医也叹道:“此方乃重症救急,若是再服三日,老大人还不能醒过来的话,恐怕有不测……我等学艺不精,有负陛下所托,实在惭愧……”

    黄成柊强打笑容,说道:“两位大人用心医治,说的是哪里话。管家,去帐房支十贯给大夫,聊表诚意。”老管家此刻已经泪眼蹒跚,步履不稳了。府中下人,亦是悲悲戚戚,好似末日一样。

    两人坚决不受,告辞出府。临行前还叮嘱黄成柊,要是老大人醒了,赶紧请太医局医治。或者直接从他们府上请人,若能赶得及,他们肯定到云云……

    辞别出来,两个御医叹道:“附子所用之量,已经到了最高。若是黄大人捱不过这一关,便是撒手人寰了……”

    再合计一番,回宫禀告陆承启。陆承启听得黄锡时真的病入膏肓,震惊莫名:“此话当真?你们没有诊错脉,估计欺骗朕?”

    两位御医大喊冤枉,皆道:“陛下,脉搏是骗不了人的。若是不信,陛下可再派人去诊断。臣等实在无能,若无医圣再生,扁鹊妙手,华佗神药,道长奇方,那黄老大人只能自己熬过来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隔空嘴仗() 
乍闻噩耗,陆承启无力地摆了摆手,说道:“两位御医的医术,已是顶尖,余者亦不过如此耳。先前已有孙用和大夫前去为黄卿诊治,朕以为并无大碍。谁料到,你们三人用方相同,一样也是无力回天。罢了,罢了,是朕太过犹豫,害了黄卿啊!”

    后面这句话,倒是陆承启的肺腑所言。要是他强硬驳回御史台的弹劾,又何至今日这样的场面?两名御医不敢多言,闻得此话,浑身冷汗。有道是伴君如伴虎,任务没完成,陆承启没追究他们责任就万幸了。好在陆承启不是昏君,也知道“药不医死人,方好治病不治命”的道理。中药的原理,在于整体调节,刺激人体潜能,恢复正常状态。若是一个人的生命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那么中药是很难救治回来的。

    陆承启让两人退下后,陷入了沉思中。而那两名御医出来后,发现自己的背脊,全是冷汗。出了皇宫,两人才小声叹道:“要不是一大家子都靠这份俸禄,你我都不愿做这个医官了,伴君如伴虎,古人诚我不欺!”

    两个御医正说话间,一个报童把一份报纸递到他们前面,笑道:“两位大人,买份报纸吧,最新一期的《大顺民报》哦!还有《书社报》、《时政报》、《商报》,每份三文钱……”

    梁御医奇道:“报纸不是两文钱一份吗,怎么地涨价了?”

    那报童狡黠一笑道:“大人可不同我这些星斗小民,我等可是为了这一文钱才卖报的。若是没钱赚,怎么帮补家用?”

    梁御医这才明白,原来这些报童是这般营生的。刘御医多给了几文钱,说道:“长安城物价上涨得厉害,也不知道何日才是个头啊!”

    那报童也苦笑一声,没有说话。刘御医忽地问道:“你可识字?”

    报童腼腆一笑,说道:“曾在私塾外,偷听过两堂课。识得两字。大人肯帮衬我的生意,已经是万幸了。我可是专门等在这条街上的……”

    梁御医奇道:“为何?”

    “报纸是每个大人都要买的啊,这条路又不是御街,可以做买卖。虽然没几个大人走。也还算好的了,赚得到一日两餐。其余街道,都是被别人占去,我插不进去,只好另寻地方了。”报童叹了一声。轻轻地说道。

    两个御医大为吃惊,心道:“连个报童都如此会做生意,当真是了不得啊!”感慨万千地继续走路,摊开手中报纸,差点就是一抖。他们好久没看《大顺民报》,里面那些极尽讽刺的语句,简直是触目惊心。两人越看越惊,轻声说道:“陛下能容忍得了这样的报纸存在?简直是书生妄言,不知所谓啊!”

    梁御医手上拿着的是《时政报》,里面的抨击更是让人无言。居然大胆到直接谈论此次弹劾风波,认为这是有人蓄意诋毁新政。说得有板有眼,字字珠玑的模样,连这些个御医都看到了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刘御医翻开《书社报》,里面的头条,赫然是拥护御史台,认为他们是体现了文人的风骨,不畏强权云云……

    两名御医要晕了,这世界到底怎么了,先皇时。哪个书生敢妄言政事?被揪了出来,不仅革除功名,永不叙用,还要在乡野间受人非议!

    那时候。朝廷之事乃是最高禁忌,就算胆大妄为的书生,也只敢在家里悄悄讨论,少不得骂两句什么奸臣当道,忠良被害云云。那个敢付诸文字,刊登在报。简直是不要命了!

    仅仅几年时间,一切都转变了过来。现在的文人更显轻狂,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恨不得掌握大权,指点江山。其实这些人,都是眼高手低,要是真的做了官,恐怕也是为祸一方,乱搞一通。这些人,在后世,统称为愤青。愤青真的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的,哪怕在这个时空,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秀才,也就是读书人。

    刘御医战战兢兢,按住快要跳出来的心脏,小心翼翼地读完了这几张报纸,发现除了《大顺民报》较为公正地叙述了整件事的起因结果外,其余的报纸,无一不再互相攻讦。别以为斗争都在朝堂之上,江湖之中,也是主战场。

    此时皇宫之中,陆承启面前也摆放了好几张最新的报纸。正是因为这一次风波,在《大顺民报》的带领下,报纸做到了一日一张。百姓对于这些朝廷之事,不知道有多好奇,永远不虞没有生意。

    这样的现象虽好,但这不是陆承启想要看到的。他需要看到的是,官员们能够用点心,真正的为百姓做点实事,而不是每日都在互相攻讦。长久以往,大顺再繁华,也会被拖垮的。

    “再等等吧,等那些人忍不住跳出来了,我才有借口,去干掉这样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太可恶了。”陆承启忍不住想到,“本来君臣关系不算差的,我也算是对贪官网开一面了,念他们都有些能力,才留下来继续当官的。要是有人忍不住跳出来反对新法,那我也不能手下留情了。这个是我的底线,谁触碰了,谁就得死!”

    陆承启没有察觉,现在的他,浑身散发着杀气,好似入了魔怔一样。一想到中华文明为落后的游牧民族摧毁殆尽,一个民族的脊梁都被敲弯,陆承启就不由自主地腾起一阵杀气,他要把这世间,所有阻碍他道路的人,统统铲除干净!

    一切皆是工具,监察司是,报纸是,皇家军校是,皇家大学也是,发展商业更是。这些工具,都是陆承启实现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载体。他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之中,没有被外族入侵的屈辱史,没有被低级文明征服的屈辱史……

    陆承启满脸杀气地看着那些报纸,似乎要在这里面,看出是哪些人作乱,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陆承启坚信,这世界上,每一个人做一件事,都有他的目的。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的人在实现他的目的之前放弃了……但不可否认,这些人做事都有目的。

    “要是他们目的是为了阻挠新政,那都该杀!”

    隐忍了许久,陆承启的霸气,再一次展现!(。)

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 
长安城里的兴宁坊,是同文馆的所在。兴宁坊是接近城北所在,位置不算好,胜在接近市井,来往之人太多,鱼龙混杂。而在同文馆中的高丽国使团已经滞留在大顺京都接近一个月了,大使崔介安一直想要重启两国边贸,却毫无寸进。

    高丽国大使崔介安,早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于陆承启提出的领土要求,他肯定是不能答应的,派人回国征求国王王徽的意见,一时半会也等不到消息。

    大顺不再提供吃食以来,多达五十人的高丽使团,每日的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长安城的消费水平又高,五十人吃一顿,相当于在高丽国吃半个月了。个人带来的财物,很快便消耗一空,现在只能动用买“贡赐贸易”的钱财来度日,日子过得苦哈哈。

    正当崔介安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一个手下扬着一封书信,慌不择路地闯将进来,大喊道:“崔大人,外面有人丢了一封书信进来,上面写着崔大人亲启,却不知是什么人写的……”

    说罢,那人气喘吁吁地把书信递给崔介安。崔介安疑惑地接过书信,信封上的汉字,笔力遒劲,一看就知道是一手好字。

    崔介安也是书法爱好者,颇为敬仰前朝的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现在看到这手字颇有风骨,颜筋柳骨来说并不为过,不由地暗赞一声好。

    小心拆开书信,怕一不小心弄坏了里面的书信。就是书信内容不怎么样,那手字已经非常值钱了。取出书信后,摊开一看,果然是相同的笔迹,崔介安不由地模仿起来,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读书信。

    良久,崔介安才叹道:“中华能人辈出,就是一个声名不响之辈,也有如此一手好字。不愧是中华之国。比之我等小邦,高出太多……”

    自哀自怨一番之后,崔介安才注意起书信的内容。刚看了两行字,便惊得大叫起来:“这……这封书信。是谁送来的?”

    那人还在一旁恭听着,见崔介安终于问到点子上了,连忙说道:“也不知道是谁,刚刚才在后院之中发现这封书信,也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丢进来的。要不是……要不是我等去马厩查看那些马,也见不到这封书信……”

    崔介安皱了皱眉,快速地把书信看完之后,沉凝良久,才缓缓说道:“把所有人叫来,我有话说。”

    那人不敢怠慢,告辞出去后,召集了高丽使团的所有人,齐聚大厅之中。崔介安一扬手中的书信,说道:“这是刚刚才发现的一封书信。里面说了,要是我们想逼迫大顺就范,必须按照信中计策行事。我看了看,觉得还算可行,在这里问问大家意见。”

    见底下的人都在听他说话,崔介安的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与大顺不同,高丽国内,受胡人影响,高低等级森严,大顺拍马也赶不上。崔介安把书信的内容一说。余下的人都不敢说话,等着崔介安发表完意见,让他们说话才敢说。不然的话,以后肯定会被穿小鞋。

    崔介安缓缓地把话说完。高丽副使才疑惑地说道:“大顺的秀才们,真的这般好唆使吗?”

    崔介安冷笑道:“大顺已经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现在唯有此法,能让大顺知道,我们也是不好惹的。兔子急了都咬人,何况是我们这些高丽?”

    余下的人。都不敢发表意见,皆等着崔介安发号施令。崔介安极大地满足了指点江山的范儿,才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皆是高丽国中有学识之辈,就是在大顺里面,也算是佼佼者了。现在你们撰稿,发给报馆,挑动那些秀才举人们对抗,我就不信了,这些个秀才会不上当?”

    高丽副使拍马屁道:“崔大人这一招,实在是高,实在是妙!这样一来,大顺无暇他顾,专门处理这一件事了。等我们的人带着我王的旨意回转,看那个小皇帝怎么办!”

    崔介安被他这马屁拍到了心坎上,得意洋洋的摇头晃脑道:“不错,就是这个样子。哼,这小皇帝不拿我们当回事,我们还要拿大顺当回事吗?把这趟浑水再搅浑一些,看你怎么收场!”

    高丽国使团都憋了一口气,无需崔介安多说,一个个都在打腹稿了。为啥崔介安这么笃定,报馆会接受他们的文章?皆因现在掀起了读书人之间的骂战,各个报馆都缺写手,有人投稿,自然再欢迎不过。

    百姓们也爱看,赚的钱也多,利益驱动下,这些报馆一个个便大肆刊登这样的文章。同时带起了印刷业的发展,一个个印刷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一直从长安城中开到了长安城外。

    监察司没有预料到,一向恭敬的高丽使团,突然间使出阴招。现在,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京都百官身上,全力调查“乌台奏表案”,放松了对同文馆的监视。这才被人钻了漏子,酝酿出这一毒计来。

    历朝历代的皇帝,怕的是什么?一是造反,说明了他的统治不稳固了;二是文人闹事,说明天下士子都不认同这个朝廷了。为什么大顺立朝以来,都不敢让文人讨论政事?就是怕他们情绪太激动,带头闹事!

    陆承启在前世是一个愤青,自然受不了太过压抑的政治氛围。下旨开启言路,原意是好的。可这般一来,风险就加大了。

    这里,就要说一下为何要尊儒术了。董仲舒向汉武帝献儒术,汉武帝欣然接受了。因为在董仲舒口中,儒家学说,能聚拢人心,形成一个空前一致的帝国。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儒家学说是很好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只要你学习我中华文明,你就不算是夷蛮了。这样做,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思想的融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儒家学说也有弊端,这是不可否认的。首先,太注重纲常礼教,等级观念太重了,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其次,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不见,四大发明皆产生于中国,却只能在国外发扬光大?儒家学说还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长久以往,权力就慢慢酿成了一杯毒酒,而不是为百姓造福了。最为不可取的是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扭曲歪解了中庸之道,久而久之,在儒家学说的浸染之下,中华百姓渐渐形成了不敢闯,不敢拼,贪图安逸享乐的趋向。正史上,被这种思想催朽的,何止女真人、蒙古人?

    要想从根源上摒除儒家学说的弊端,不是靠着器物发展就行的了,不是靠商业发展就行的了,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什么大作用。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