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朕估算无误,岛上可移居百万户百姓,可得良田数百万顷,又能王化当地土著,何乐而不为?”

    陆承启拿出了切切实实的证据,这些官员就闭嘴了。知道自己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他们哪里还敢丢脸?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大顺当官,哪个没犯过错?只要你不贪,不玩忽职守,一般是没人弹劾你的。甚至律法,也保护这种犯错的官员。所以大顺的官员不怕犯错,敢放开手去做。

    陆承启继续说道:“琉球在夏商朝时,便属九州中的扬州。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琉球,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著有《临海水土志》,可清楚记载,琉球本为我中原领土。自前朝起,便有汉人定居澎湖,甚至已经驾船驶去了琉球,为何说琉球是琉球国的领土呢?”

    周延华也光棍,直接认了错:“臣不察,一时误会陛下,罪该万死!”

    陆承启大度地说道:“人谁无过,能改就成。不过这琉球,似乎也挺让人迷惑的。这样罢,改名夷州,复汉朝旧称!”

    “陛下英明!”

    众官见陆承启大度,连忙恭维了一句。(。)

    touxiang。/xs/14/14002/7224540

    请记住本书:touxiang。。偷香网址:a

第888章:又没钱了() 
陆承启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英明神武,他只是庆幸这个时代能臣辈出。

    随便找个大臣出来,做出的政绩都能吓死人。这可不是后世那些唯经济论的“政绩”,而是实实在在地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的官,才能升到中枢。不然的话,嘿嘿,你早就被吏部和监察司的双重考核下淘汰了,哪里还能站在大庆殿?

    像张方平,好似名声不显,哪怕是在历史上,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一号人物。

    确实,他不过是制科出身,中了茂才异等科,又中贤良方正科,比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学历”上矮了人家一头。可人家办事能力牛啊,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江宁府、杭州、益州等地长官,每一份工作都做得极为出色。后来陆承启升了原御史中丞李然,御史中丞缺个人,思来想去,本来打算用司马光的,但司马光已经入了内阁,只好想到和司马光关系不怎么好,但却一样刚直不阿的张方平了。

    也正是有了这等用心办事的官,且不论他们是不是真心对待百姓,还是只一心为了升官,但他们在任上的所作所为,确实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好处。再加上大政策没有什么错漏,所以这几年来大顺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若是用后世国民生产总值来算的话,陆承启估计大顺这七年来,gdp应当是升了50%以上,甚至翻两番也不稀奇。

    无他,解放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而已。

    原先少地,没地,没户籍的农户得到了田地,哪里能不死命耕作?

    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则到丝绸厂、瓷器厂、棉纺厂、制糖厂、造船厂……这些雇工的厂去,不仅能当个学徒学点一技之长,还有工钱拿,有饱饭吃。如果时来运转,说不定就在厂里当“官”了,能管几个人,那是真的不用愁了。学徒熬成师傅,能带徒弟了。

    再加上全民识字识数的蒙学建立,养济院、施药局、福利院等等利民措施,已经鲜少听说有人冻死,老无所养的人间惨剧发生。灾荒年间也不用怕,当地设有常平仓,能顶一时之需。又有大运河,贯通南北;海运便利,运送粮食不在话下。

    任何一个外国人到了中原,都道是进了“伊甸园”,认为这里是真正的天堂。

    州城繁华喧嚣,乡村鸡犬相闻,一派盛世景象。

    但这好似眼前假象,因为很不合时宜地,有一个臣子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陆承启定睛一看,也感到大是头疼:“林卿,你有何事要奏啊?”

    原来此人便是户部尚书林镇中。

    按理说,林镇中今年已然四十有六,官职拜到一部尚书,应该再往上面升的。但很遗憾,他的起点太高了,再加上大顺能让辈出,他一时间就被遗忘在角落,继续做他的户部尚书去了。

    不过林镇中也不急,他才四十几岁,终有一日能官至宰辅的。哪怕不能入阁,也能弄个参知政事、左右仆射当当。如果一味强求,说不定被皇帝记住了你,厌烦了你,你就离被贬出京不远了。

    当然了,一味隐忍又不行,还能弄出点声响出来,让满朝文武都知道,想要拿钱,还得经过他林镇中的手才行。

    如果说皇后周芷若掌管着陆承启的私人钱袋,那林镇中就掌管着大顺的钱袋。面对这位财神爷,满朝文武没有谁敢过份得罪林镇中的,万一他卡你衙门的经费,你哭都没地方哭。人家也是按章程办事啊,你把明年计划用度写出来,还得精确到一文钱,

    不然户部都不批,你能奈他何?

    陆承启也觉得林镇中是个人才,但他也实在太能闹腾了,现在陆承启不怕见到御史官,最怕见到林镇中这个死要钱的。因为林镇中一开口,就是说国库的问题。

    确实也难为了他,大顺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拆东墙补西墙,林镇中都快把头发给抓光,却也挤不出几个钱银出来。他一再上奏要求增加农税,却被陆承启一次次驳回。理由很简单,大顺百姓都穷成这样了,你还增加农税,这不是要逼人进入绝境嘛!

    其实陆承启怎么都想不通,户部都有皇家银行在手了,怎么还会缺钱?

    其实陆承启是没看到大顺的开支,造船、军饷、俸禄、军器监、大运河……哪一项不是要钱的?

    如果大顺像历朝历代那样征徭役的话,或许能节省很多开支。但陆承启坚决不肯,说什么秦亡于暴政,今我大顺开征徭役,岂不是又一个暴秦?

    如此一来,都是苦了林镇中,东凑西凑,好不容易挤出一点钱银来,转眼间又没了,真是欲哭无泪啊!

    “陛下,国库近来空虚,不知船舶司那边,这月关税几时才能入库?”

    百官也猜到了,林镇中开声,。om 肯定是讲钱的问题。

    现在对于陆承启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就是没钱。财政每年都是赤字,让人看了都心慌慌。但幸亏有皇庄的接济,陆承启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陆承启很是头疼地看了一眼林镇中,无力地说道:“林卿,这才上旬,怎么国库又没钱了?”

    “陛下有所不知,每到清明前夕,便要祭祖及太庙,此乃皇家礼仪,断不能从简。若国库无钱,如何能成事?”林镇中振振有词地说道。

    陆承启也知道,汉人就是这样重视祖宗,甚至大肆铺张也不算什么。可国库都没钱了,你还搞这多么,不是自己找苦来吃吗!

    奈何他一向以“祖宗之法”回驳林镇中增加农税之举,现在林镇中以“祖宗之法”来迫使陆承启,只能说自己是作茧自缚了。

    “众卿有何高见?”

    陆承启没辙了,只能求助文武百官,展开廷议了。他懂得经济学规律,也潜移默化给了文武百官,知道货币不能超发,超发的后果很严重。

    “陛下,能否再行税劵?”

    有人支招了,毕竟前些年陆承启就用过这一招。

    林镇中立即反驳道:“如今皇家银行税劵已然超发,再多连钱都拿不出来了,如何能发税劵?须知如今已不是寅吃卯粮了,而是寅吃辰粮,寅吃巳粮了!”(。)

    touxiang。/xs/14/14002/7228046

    请记住本书:touxiang。。偷香网址:a

第889章:入不敷出() 
此话一出,满朝皆惊。

    文武百官都道林镇中是个财神爷,怎么都挤得出钱银来,制定未来一年用度的时候,每每都要报多些,免得落于人后。大家心都是在想,为什么其他衙门能拿这么多,而我这个衙门只能拿这么少?不成,要同他们一样,最起码也得及得上。

    就是这个心理,才让林镇中掌管的户部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有点心力交瘁的征兆了。

    陆承启也不曾想到,财政赤字居然会这般严重了,连忙说道:“林卿,朕问你,那国库如今尚有多少钱银?”

    “回禀陛下,此际离夏收尚有两月余,可国库只剩下六百多万贯了。这点钱银,莫说支撑起两个月的用度,便是给大顺二十余万官员发俸禄都不够啊!”

    林镇中叫起屈来,平日里一个个伸手拿钱这么爽快,可一旦让他们想法子赚钱的时候,他们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陆承启被他这话吓了一跳,也大感棘手起来。

    他是知道的,如今大顺发展正猛,动一动都需要无数钱银跟着。哪怕是有船舶司、商税和皇家银行的支撑,国库还是入不敷出。

    一般来说,财政有些赤字也不是坏事,证明这个国家确实是在用钱。只有钱花得出去的国家,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可长期的财政赤字就不好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货币的价值不再坚挺。陆承启早就知道,前些年一个银币还能换九百多铜钱;可如今一个银币只能换八百五六十个铜币,这就证明了大顺的铸币是一直在贬值的。

    这还是控制了铜钱、银币、金币的铸币量,如果放开铸币的话,恐怕这个价格会跌得更厉害。

    百姓手里的钱不值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突然,陆承启想起一件事来:“对了,这些天有不少犯官自行上奏请罪,言及触犯《商法》。朕秉着网开一面的态度,让他们交出非法所得,再贬谪便是。这部分抄没,估摸会有数百万贯,应当能解一时之需罢?”

    林镇中也听过这事,计算了一番,才点了点头道:“陛下此举,当大快人心。臣估算,若有五、六百万贯,再节省点开支,应当能撑得到夏收之时。”

    陆承启听了直皱眉:“林卿,你没算错吧,

    一千多万贯,还有船舶司和商税,却只能撑到夏收?”

    林镇中苦笑道:“陛下有所不知,现如今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运河那边,每年支出便达五百万贯。还有各地州府新修的水利、加固的河提等等,恐怕用度便不下三千万贯。沿海各州造船坊,花费也在三千万贯左右,虽然略有盈余,却也是杯水车薪……”

    陆承启听到这,脸色有些不好看。造船坊不仅造战舰,还造民船,能出售的那种。官船的质量好,虽然是贵了些,但出海的百姓都愿意买官船。饶是如此,造船坊也只是略有盈余,怪不得林镇中说只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军器监、驰道、官道、驿道等道路修筑,士卒粮饷,官员俸禄,衙门用度,每年没个万万贯岁入,无论如何是撑不住的!”林镇中也是大感头疼,直接把实情说了出来。

    陆承启听了这话,也倒吸了一口凉气。

    万万贯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亿贯钱啊!

    这还是勉强渡过一年,要是不想财政赤字,岂不是能岁入一亿多铜币?

    也是难为了林镇中,当个户部尚书一干就是十年,还没有什么差错。如果换了个人当这个户部尚书,恐怕早就撑不住,说不定还会被陆承启一怒之下,一贬再贬,贬到天涯海角去。

    所以说,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一行的,文武百官听了林镇中的“诉苦”,这才暗自庆幸陆承启没有动换户部尚书的心思。不然的话,摊派到谁的头上,就等于是接了个烫手山芋,随时都会被罢免官职,一贬再贬。

    见底下的文官们一个个都露出庆幸的神情,陆承启也知道他们心中所想,无奈地摇了摇头。这年头能管财的人还是太少了点,不然他也不会只用一个林镇中了。陆承启虽然不过问皇庄之事,但也知道皇庄一年,也不过赚个几千万贯就到顶了。可陆承启怎么都不会想到,大顺一年的用度就要过亿。

    “这简直是在烧钱啊!”

    陆承启也很是尴尬,这都是因为他步子迈得太大才造成的。如果他收敛一些,u看书 说不定也就没有这个难题了。

    只是时间不等人,钱一贵,人就贱了。

    就拿修葺城墙来说,边境这几年虽无战事,可不代表永远没有啊?有备无患,总是不错的。这钱,你得用吧?

    募兵,训练,打制兵器……这些都是在防备着北方的狼群。

    历史证明,一旦疏于防范,那么后果是凄惨的。北宋只输了汴梁城一战,皇帝大臣嫔妃都给金人掳了去,靖康之耻,永世难忘。南宋输了襄阳城一战,不到一年便亡国了。u看书 #46;。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一直督促着陆承启,默默地积攒着兵力。而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用钱的,没钱没粮,谁给你当兵啊!

    也不怪林镇中叫苦连天,实在是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陆承启自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只能求助于文武百官:“众位卿家,可有良策否?”

    此话刚刚落地,很多文官纷纷摇头,哪怕零星一两个,都是在叫嚣着增加农税。陆承启叹了一声,他原本也不报什么希望,现在看来,这群文官到底还是只信孔夫子的,要是学了陶朱公那一套,就不会说出增加农税的浑话来了。农民手上能有几个钱?本来税赋就算重了,现在还要剥削他们,这不是等于逼他们入绝境么!

    汉人是能忍,只要有一口饱饭吃都不会造反。平常年间还好,但要是灾荒年间呢?想想历次农民起义,陆承启就不寒而栗,看向这群文官的眼色更是不善了:简直就是目光短浅,不知所谓!

    “林卿可有良计?”

    陆承启见他问也是白问,只能看向了林镇中。

第890章:增商税() 
,。

    林镇中被陆承启直接点名提问,也是大感踌躇,试探性地说道:“回禀陛下,这钱银一事,无非便是开源节流。陛下不喜开源,那只能节流了……”

    其实林镇中也是意属增加农税的,他觉得大顺的农税实在是太低太低了。纵观历朝历代,有哪一个政权像大顺这般,农税仅仅收一成的?哪怕是夏秋两收,最多也不过是两成!如此低的农税,还能保持一亿贯的岁入,真的是奇迹!

    但林镇中也懂得察言观色,见陆承启一听到增加农税,就直皱眉头,肯定是不喜的。他作为户部尚书,要是也说了这等浑话,说不定哪一天就被某人取代了。虽然这个户部尚书做得不怎么顺心,可好歹也是六部长官之一,权柄不小。

    吃得咸鱼抵得渴,林镇中是有苦自家知。外人面前风光无限,锁起门来只能暗自垂泪啊!

    陆承启听得他这话,差点没被气死。他不喜欢开源?这是在放屁!要是有一个赚钱的门道,你看陆承启会不会做?

    陆承启也明白,林镇中不过是指他不肯接受增加农税一事而已,这事最好还是不要挑明了,不然的话君臣脸上都会有点挂不住的。

    “林卿,你且说说看,如何节流?”

    陆承启不动声色,看着林镇中,面无表情,缓缓地说道。

    林镇中也不怯场,当即端着朝笏说道:“回禀陛下,节流的法子还是挺多的。据臣所知,每年支出的军饷为大头,若能缩减此处用度,想必国库也就堪堪够用……”

    “不成!”

    陆承启差点没直接站起来指着林镇中的鼻子骂了,削弱军队,这等蠢办法也亏他想得出来。虽然陆承启早就知道大顺朝堂是文武不和,但他没想到林镇中会这么**裸地对待武人,实在是太伤人心。

    军备可是关乎大顺生死存亡的事,为什么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看得出来?

    其实这些文官也不是看不出来,只是他们觉得并不会这么严重罢了。天下承平日久,思想上有所懈怠,这也很正常。

    林镇中此话也不过是无意之举,毕竟军饷确实占了开支的大头。当林镇中发现自己有点失言了,连忙补救道:“陛下,这第二开支嘛,便是各衙门用度了。据臣实测,各衙门每年报上来的用度,皆有结余。历年下来,所积攒钱银,怕是能撑得住半年之久。臣想着,若是今年只拨付一半用度,想必各衙门节省些,也能渡过了……”

    此话一落,登时跳出无数人来指责林镇中,说他危言耸听,自己绝无虚报云云。

    陆承启见朝堂上吵成一片,眉头直皱,当即怒喝一声:“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他这一开声,底下立时噤若寒蝉。

    “要知道有没有虚报也简单,让监察司去查查账目便知道了……”陆承启扫视了一眼那些跳出来指责林镇中的官员,那些官员不敢接触他的眼神,一个个低下了头去。“如果属实,林卿你大胆放手去做!”

    面对陆承启的承认,林镇中信心也大增。节省出这些开支,他起码又能撑多两个月。

    “陛下英明!”

    面对林镇中这一记毫无水平的马屁,陆承启不为所动,只是淡淡地说道:“日后还有哪个衙门虚报数目的,一经查实,主官直接免职!”

    “……”

    朝堂之上一阵寂静,几乎所有人都暗自叫苦,要日后都是这样,这日子可就难过了。

    陆承启也不理会这些想占公家便宜的家伙,只是淡淡地再次问道:“林卿可还有其他良策?”

    林镇中也学乖了,知道军器监和道路、水利都陆承启在意的东西,

    轻易削减不得,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连忙说道:“回禀陛下,臣再无他法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林卿没有了办法,朕倒是有一个法子的……”故意顿了一下,他才缓缓地说道:“增税!”

    此话一出,像是在朝堂上丢了一颗炮弹,瞬间就点燃了文官们的情绪,一个个神情激动地端着朝笏说道:“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等他们安静下来了,陆承启才好整以暇地说道:“老子曰:‘天之道顺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农户向来都是不足,朕身为人君,如何能去损害他们?”

    这时候,有文官品味出一丝不一样的味道来了,惊愕地看着陆承启。

    陆承启也不理会他们,自顾自地说道:“纵观大顺三百六十行,唯独商贾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