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那朕再问众位卿家,大顺最繁荣之地在何处?”

    “自是中原一带!”

    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很多大臣不约而同地回答到。

    “不错,我大顺版图辽阔,为何仅有中原一带繁荣富庶,人口众多?长江以南,土地比中原广阔得多,人烟稀少,水网密布,良田众多,为何会这般?”陆承启缓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整个大庆殿里的臣子都不说话了。

    徐崇光听了,心中震撼,忍不住出列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要让江南,变成第二个中原?”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徐首辅果然深知朕意,不错,朕确有此意。如此广袤的土地,却没有人;如此众多的良田,却在长草;气候能一年两熟的地方,却无人种水稻,这是多么奢侈浪费!朕心疼呐,这就好比拿着金碗讨饭吃,国库平白少了几千万贯的税入!”

    徐崇光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有意经营江南,自是好事。只是中原百姓,可肯背井离乡?”

    陆承启笑道:“只要有土地,一切都不是问题。朕想过了,既然中原人口众多,总归是有无田无地之人。一旦有了天灾**,这些人肯定没有甚么能力去抵御天灾,毕竟他们没有土地。而江南最缺人口,不缺土地,所以朕要下旨,若是在长江以南垦荒无主之地,此地即为这户人家所有,一人仅限五亩。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说到这里,徐崇光哪里还不明白,陆承启是有备而来的?而且他的目标,恐怕并不是要发行什么“税劵”,而是在开发江南!说真的,徐崇光并不在意这个,他只是谨防这个政绩莫要落入他人手里就行了,特别是他的政敌。莫看他现在是内阁首辅,风光无限,其实不知有多少人在觊觎着他的位置。便是内阁里,那其余十一个内阁大臣,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之辈,想要取而代之?现在他们是威望欠缺,暂时威胁不到徐崇光的地位。要是小皇帝为了平衡朝政,把其中一人扶植起来了,比如把这个开发江南的政绩给了这人,那他肯定就是徐崇光的接位者了。

    说实话,徐崇光自认为身体还很硬朗,在首辅的位置上再呆个十年没问题。不过现在他与小皇帝的关系有些紧张,能不能撑到十年也是未知数。所以他不能让这个政绩落入政敌的手中,那样的话他就太被动了。他宁愿毁了这个计划,也不会让其他人威胁到他的位置的。这不是徐崇光自私,而是他认为自己的抱负,一定要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才能实现。前提条件就是,他还是内阁首辅。

    基于此,徐崇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臣认为此事不可为!”

    陆承启有点讶异,他想不通为何徐崇光第一个出来反对。这个老头虽然和他政见有些不合,但只要是对大顺有利的,他还是支持的。这一次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出乎了陆承启的意料。

    “徐首辅为何这么说?”

    徐崇光振振有词地说道:“陛下,若是有田有地者也来垦荒,那岂不是乱了套?再者,江南虽大,可大顺无田无地者,得有数百万户,江南田地能有几何,可否满足数百万户百姓之需?数百万户百姓涌入江南,当地州府如何安置?外来人口一多,与当地百姓起了冲突,当地州府如何断案……这些事情,陛下可曾考虑过?”(。)

第六百零一章:声东击西() 
徐崇光这一问,顿时就把陆承启问倒了。说真的,陆承启没想过这么多,他只是知道江南现在还是极为荒蛮,想要重现正史上的繁荣罢了。

    “徐卿此言有理,朕一时没有想这么多……”陆承启不紧不慢地说道。

    不曾想,徐崇光就是在等这句话:“陛下有所不知,一旦朝廷背负上江南这个包袱,定然会异常艰辛。老臣斗胆奏请陛下,趁早放弃江南为好!”

    陆承启颇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心道:“这个徐老头,我支持什么他就反对什么,专门与我做对么?”他年纪尚轻,不懂什么叫贪恋权势。身居高位之人,对与自身权势极为敏感。但凡有一丝威胁到他地位的事情发生,都会竭力阻止,一如现在的徐崇光一样。他不知道开发江南的意义么?他肯定知道的,也清楚这里面蕴藏着多少利益。但很可惜,正是因为这件事有着极大的收益,大到威胁到他的地位了,所以徐崇光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一切地反对这个政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陆承启可不是这么想,不论是新政还是开挖运河,抑或者是开发江南,都是他一定要完成的目标。想也不想地回绝道:“放弃?朕决定了的事,从来不会放弃。即便朕想得很肤浅,没有预料到有许许多多困难。但朕相信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开发江南,关乎大顺千秋万代,此事绝不容有所闪失……”

    徐崇光急了,一向镇定自若的他,此刻也显得有些激动:“可陛下,国库的钱银都不够开支了,哪里有余钱投入江南?”

    陆承启眨巴着眼睛,似乎在征集徐崇光意见一样:“徐卿忘了,昨日朕与你说过的‘税劵’了吗?”

    满朝文武窃窃私语,大概是在讨论这“税劵”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徐崇光一愣,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小皇帝这是声东击西啊!明面上是要开发江南,暗地里还是假借开发江南的名义施行“税劵”。徐崇光心中有苦说不出:“陛下,老臣年纪大了,记不清了……”

    陆承启咳嗽了两声,大庆殿中安静了下来后,他才缓缓地说道:“那朕再说一遍吧,所谓‘税劵’,就是以税收的名义,朝廷向百姓借钱,以充实国库。以朝廷税收为保证,一年后本金加利息返还……”

    陆承启的话音一落,整个朝堂就不镇定了,不论文官武官,都在议论这个“税劵”。

    在大顺朝内,早就有这样的形式出现了。元绶年间,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官营放贷机构叫会子务,元绶帝以扰民为名,实施不过两年便停了。私营的放贷铺子叫钱引铺,私人第一放贷人叫钱民,或者叫钱人、钱主、库户,第二放贷人叫行钱,又名行人。不论田契,还是地契,抑或者是金银器,都是很好的抵押品。要是没财产抵押,可以质押妻女。闲钱多得烫手的“钱民”,业务巨忙,分手乏术,遂委托、雇请“行钱”为代理人,代为放债经营。至于利息,共同瓜分,瓜分比通常是五五开。“行钱”无本取利,自然积极性高。这二者类似后世的房地产老板和售楼小姐,售楼小姐手段越多,卖楼越多,楼价越高,提成越多,若卖掉几个亿的楼盘,还有年终奖五百万给你拎回家。

    这种民间放贷,利息极高,属于“钱生钱”的行当。有些借了高利贷的百姓,无钱偿还,田地房屋妻女都不属于自己了。陆承启得监察司暗报,早就想铲除这个行业了。要知道,《水浒传》里面的西门庆,就是做这个行当的。私人放贷,就是土地兼并的源头。一些农户家中,难免有家人重病急需用钱的。他们没钱了,除了典当之外,就是借贷了。可借钱是借到了,万一还不起,或者不识字,看不出借据里的猫腻,人财两空是常事。

    当然,完全没有借贷又不行,陆承启想到的是用皇家银行来代替。以国家机器强制性铲除民间借贷,把民间借贷归入犯罪条例里。不是陆承启心太狠,而是这种高利贷,几乎是借多少钱就要还两倍以上。这种暴利的行径,绝对是亡国灭朝的存在。

    铲除了民间借贷之后,由皇家银行进行官贷,出示具体的利息率,最高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而且是五年期起步,再到十年期,十五年期。质押的物品,除了田契、地契、屋契、金银器、古董以外,绝不得收活人。

    如此一来,家破人亡的惨案就会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皇家银行盈利后,再投资施药局,派遣朝廷太医局太医前往进驻,为百姓免费医治。其实中药值得几个钱?不过是大夫出诊费高些罢了。要是“施药局”只收药钱,那百姓还愁没钱看病么!

    陆承启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也知道,一旦实施后,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所以他要从“税劵”,也就是异世版的国债入手,让百姓接受这个官贷的形式,然后再徐徐图之。治大国如烹小鲜,操之过急了反而不美,欲速则不达嘛!

    陆承启等底下的文武百官议论了好一阵子,才说道:“众位卿家,以为‘税劵’如何?”

    礼部尚书冯承平端着朝笏出列说道:“陛下,臣认为此事有失朝廷脸面,不妥!”

    陆承启淡淡地反驳道:“朝廷的脸面,是百姓认可的。要是百姓知道国库空虚,朝廷的脸面更是荡然无存。朕相信,只要朝廷肯为百姓着想,百姓又怎么会不向着朝廷?冯卿此言,朕不认同。”

    右谏议大夫钱宗方端着朝笏出列道:“启奏陛下,臣对此有所顾虑。若是‘税劵’发放过多,明年税收也还不上,失信于黎民百姓,奈之如何?”

    陆承启笑道:“钱卿此言,颇有见地。朕早有对策,仅发行一千万贯,由皇家银行代发。利息则是一千一百万贯,为一年期。该不会国库多了一千万贯,也撑不过两个月吧?‘税劵’没有朕的同意,任何衙门官员,都没有权力印发。”

    左谏议大夫云枫端着朝笏说道:“那敢问陛下,‘税劵’以何等形制印发呢?”

    陆承启一愣,是啊,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防作伪的纸张。据他所知,这时候的纸业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能不能做成有水印的纸张呢?

    “朕觉得以金银铜所铸,‘税劵’未免太过沉重,且远不兑足所值。既然如此,不如用纸张印刷好了。当然,这纸可不是平常的宣纸,麻纸,黄纸,要是一种特殊的纸。纸上以红、蓝、黑等着色图案,套印花纹图案及印章。图案以繁杂之屋木人物为主,外做花纹边框。最好能做到纸张内,透着光就可以看到隐藏的图案……”陆承启真个是异想天开,竟把后世一些纸币的防伪技术,统统说了出来。(。)

第六百零二章:全权处理() 
……

    冷场了。

    陆承启并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太超前了,这些大顺的“精英”们,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唯一听懂的就是“税劵”是要用纸做,而不是用贵金属铸造。除此之外,他们都是听了个稀里糊涂。

    陆承启见下面的文武百官都是一脸痴呆状,就知道自己说的话他们根本没理解,只好换了种说法道:“咳咳,朕的意思是,要做到别人仿造不得,那就成了。”

    果然,“说了人话”后,那些大顺的“精英”们都明白了过来:“原来如此!”

    他们都不是“技术人员”,自然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别人“仿造不得”。事不关己,便是高高挂起。反正只要国库充盈,有余钱给他们发俸禄,这些文武百官才不管钱是怎么来的。

    唯有徐崇光还在纠结开发江南一事:“陛下,那江南一事……”

    陆承启想都不想,直接说道:“既然徐卿看得如此透彻,想必自有解决之道。朕以为,此事交由徐卿最为妥当!”

    徐崇光明显没有反应过来:“陛下,老臣是说江南如此之大,穷十年之力,也未必……陛下适才说什么来着?”

    “朕是说,徐卿忝为内阁首辅,江南乃是关乎大顺千秋万代之事,朕就委任于你了。望徐卿不辞劳苦,督建江南,将其发展成第二个中原!”陆承启有些无奈,只好再说一遍,还带上了解释。

    徐崇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自己听差了:“这……老臣……陛下,此事过于重大,老臣怕是担不起啊!”

    陆承启板着脸说道:“徐卿此话言重了,你身为内阁首辅,又是前户部尚书,此事你不做,谁来做?再说了,能者多劳,徐卿要是不担起重任,朕也找不到第二个合适之人了。若是顾虑内阁,大可不必。内阁如何运转,徐卿比朕清楚。便是只有五人,亦是运转流畅。有朕旨意,且无后顾之忧,徐卿还顾虑什么?”

    徐崇光哪里是在推辞,不过是以退为进罢了。他心中怕是早就了开了花,若真的将江南变成第二个中原,他的名字还愁不能名垂青史么!再说了,只要他接手了这个政策,哪怕做不成,又有谁能撼动他的位置?

    “老臣定当竭心尽力,为陛下分忧!”徐崇光显得极为“挣扎”,最后才不得不表态。

    陆承启哈哈大笑道:“徐卿乃朕之子房,朕如何舍得往死里用?但凡是徐卿要的人,朕全都准了!各地方州府,也要配合徐卿行事。争取在五年之内,将江南税入翻上一番。”

    “老臣定不辱圣命!”

    徐崇光志得意满,端着朝笏归入队列后,就等着陆承启下圣旨了。林镇中见恩师眼中都闪着精光,便知道遂了他的心意,心道:“原来如此!”这是徐崇光用言传身教,给林镇中好好上了一课,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陆承启则没有那么多花花心思,他本来就是要让徐崇光操刀的。因为他是从全局考虑的:一,徐崇光德高望重,政策推行的阻力会小一点;二,徐崇光做过户部尚书,江南开发中经济又是重中之重,徐崇光接手再好不过;三,徐崇光乃是内阁首辅,有他在前面吸引火力,陆承启受到的诽议会降到最低……

    两人是各怀鬼胎,各取所需,谁也怨不得谁。

    陆承启也是志得意满,环视了一番下面,声调中透着一股高兴地意味:“诸位卿家还有无要事启奏?若无,便退朝罢!”

    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冯承平就端着朝笏,再次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陆承启心道:“还有两月就是恩科了,难道是科举一事?”想到这,便缓缓地说道:“可是科举一事?”

    冯承平连声说道:“回禀陛下,正是恩科秋闱一事。”

    “哦?不知道礼部的试题,出得怎么样了?”陆承启很重视这一次秋闱,这可是新政十品官制第一科,可不能弄砸了。这等于为以后的科举都定下了形制,中了进士的,不一定能做从九品以上的官。不管名次如何,都要从十品官做起。陆承启就是看到一些官员,连衙门内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怎么当领导?不从基层升起来,一下子进入管理层,莫说小吏了,就是那些拼死拼活才干到八品官的都不服气,这不是畸形的制度么?

    历朝历代,灭国亡朝的,大多不是被敌人从外面攻破的,而是内里开始腐朽,才不堪一击的。又或者是自己瞎折腾,自己把自己搞死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陆承启以“史”为鉴,自然想一步到位,把大顺这架偏离方向的马车拨回到正确的路上。只是他非开国之君,先天威望不足,做起来阻力超乎想象。

    经过百余年演变,大顺朝内势力根深蒂固,既得利益集团更是盘根错节。要想撼动他们的利益,非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可。先前血染皇宫一案,不正是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才导致了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幸好处置得当,不然还不知道引起多大的动乱!

    此事之后,陆承启已经杯弓蛇影了,不仅招募了更多的御前侍卫巡逻,更是将整个皇宫围得水泄不漏。当他见识过神奇的武功后,就不敢再说什么万无一失的话了。一个高手,想要刺杀他还是容易的。为何陆承启改变了注意纳韩凤儿为妃?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这个,自己的小命有保障啊!死过一次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宝贵!

    冯承平自然不知道小皇帝在一瞬间想了那么多,而是恭恭敬敬地答道:“礼部已然自贡院中,甄选出题目,特地送来让陛下过目挑选。”

    “好,那些礼部官员,可还在贡院之中?”陆承启就怕试题泄漏,那乐子就大了。所以仿造后世高考制度,出题人要被隔离开来,直到开考后才能放出去。当然,在贡院内有吃有喝有住的,公款消费,也算是极好的待遇了。

    “回禀陛下,他们尚在贡院之中,杜绝了外界一切来往。”冯承平连忙回到道。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这样罢,下朝后,冯卿你将试题送往垂拱殿。诸位卿家,可还有要事启奏?若无,退朝罢!”(。)

第六百零三章:有人欢喜有人愁() 
第二日,随着“税劵”政策的出台,皇家银行也同步推出了官贷,贷款金额远不是民间的所谓“钱引铺”能比的。民间的“钱引铺”,能借万贯钱就顶天了。可皇家银行只要你的抵押物足额,便是多贷一些给你也没关系。

    至于利息就更不具有可比性了。皇家银行最高的利息是十五年期借款,利息为百分之十五,用这时的话来说,就是借一百贯钱,十五年后还一百一十五贯钱。而要是一年就还,利息仅为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借一百贯钱,一年后仅需还一百零五贯。要是一个月内还清,甚至还不用利息。

    这么低额度的利息,哪里是动辄两倍的“钱引铺”能及的?所以随着皇家银行的借贷业务发行,且《大顺民报》疯狂造势,这些民间的“钱引铺”叫苦不迭。这样下去,以钱生钱岂不是成了泡影?

    就算能生存得下去,也要把利息调得比皇家银行低。虽然圣旨没说取缔“钱引铺”,禁止“钱民”盈利。可无招胜有招啊,皇家银行财大气粗,又有发行铸币的权力,这些小小的“钱引铺”,一些手头有些闲钱的“钱民”,又怎么比得过皇家银行?

    所以这些民间高利贷,看到《大顺民报》,跳脚骂街的有,狠狠地咒骂当今圣上的有,差点暴动的也有。幸好大顺的治安还不错,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就是各州府的皇家银行被砸烂了一些物品,而这些闹事者都被抓起来,赔钱的赔钱,坐牢的坐牢,下场十分凄惨。只可惜都是些游手(混混),受人所雇而已。至于雇主,一些蠢笨的被捉起来了,一些精明的则藏得很好。不过他们际遇相同的是,这些“钱民”养着的那些专门欺负百姓的打手都被捉了起来,实在大快人心。

    “你听说了么,那‘大桶金’张家张老爷,好像犯法了!”

    “犯了什么法?”

    长安城中,一间茶肆内,三五个茶客在那里低声议论着。

    “嘿嘿,看今日的报纸了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