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里有了防备之后,陆承启看向贴身小太监们的眼神都变了。这两个贴身小太监可不会想到,不过是心血来潮想拍一下主子的马屁,居然换来这种后果。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打死他们都不会拍陆承启马屁的。
陆承启厌恶拍马屁的缘由也很简单,重生前就是因为一个和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因为拍马屁跪添上司,居然短短一年便成了他的直属上司。在公司里面对他指手划脚的,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要是他有本事,陆承启也服他。可问题是。这人偏生一点本事都没,就会跪添上司,跪添领导,做派让人恶心。以至于重生之后,陆承启也非常讨厌别人拍马屁,即便是在拍自己的马屁。
现在朝中大臣,几乎都知道了陆承启这个特性,都很收敛了。可这些贴身小太监,即便每日都服侍小皇帝,却对小皇帝的性子知之不多。可能是因为朝中大臣都是老油条,这两个小太监还过于稚嫩的缘故吧。
这两个小太监被陆承启呵斥一番之后,不敢再言语,低着头跟在陆承启后面。等到守在皇家军校外面的守卫要求出示令牌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太监才颤巍巍地掏出一个黄金令牌,这是大顺天子专属的通行证,可守在门口的守卫毫不动声色,仔细地翻看了那枚令牌,良久才把他们放入皇家军校之中。至于黄金令牌代表的意义,他们似乎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陆承启倒是轻车熟路,虽然近些时日未曾到过皇家军校,可大致还是熟悉的。一路走去,在大院中拉练的学员们,纷纷对他们侧目而视,似乎很是惊讶的模样。
陆承启也知道,这皇家军校的学员,已经换过一茬了。先前优秀的学员,都放回了原来的序列当中,官升一级。这让许多军官羡慕得红了眼,纷纷要求来皇家军校进修。
先前兵部尚书秦怡康上奏过此事,陆承启觉得此事可行,便先从高级军官开始,依次到皇家军校进修。只是如此一来,原先皇家军校就显得有些小了。在户部追资后,皇家军校开始大规模扩建,才变成了今日这模样。也是陆承启有些认不得这气派的皇家军校的缘故。
走了许久,才来到用楷书大字写的“军校学堂”的大楼前。这是军事理论传授之地,也是这些大老粗们识字看兵书的地方,其实它还有一个功效,那便是军校管理层的办公室。
以陆承启皇家军校校长的身份,想要了解皇家军校的近况,当然要去找副校长的狄青了。狄青的办公室,应当还是在军校学堂的最外面,靠近门口之处。用狄青的话来说,没有他这尊老将镇着,这群兔崽子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情来。
来到狄青的办公室,发现写着“副校长室”的朱门却是紧闭着的。陆承启还以为狄青去看学员们训练了呢,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四十多岁五十岁的中年大汉,陆承启叫住了他,问道:“狄卿去哪了?”
这大汉听得陆承启直呼狄青其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沉声说道:“你这小娃娃好不懂事,狄将军大名,又岂是你能直呼的?”
这句话一出,陆承启身后登时响起了好几声“大胆!”,这大汉倒是一愣。陆承启注意到,这大汉握紧了拳头,手上的青筋开始暴露。陆承启估计,已经把这大汉惹毛了。从他身上散发的杀气判断,此人应当是久经战阵之人,手底下都是杀人的本事。要是给他打实一拳,陆承启这“孱弱”的身子,估计还得再重生一次!
只听陆承启的贴身小太监斥道:“你这人,陛下问你话是你的福分,你这人居然这般不识好歹?”
那大汉闻言大惊失色,握紧的拳头连忙松开,下跪说道:“末将不识天颜,冲撞圣上,请圣上责罚!”
陆承启连忙扶起了他,说道:“不知者无罪,朕听你自称末将,可是军中将领?”
狄青弄了个军事理论班,专门培养高级将领,陆承启也是知道的,故有此一问。
那大汉恭敬地说道:“回圣上,末将乃是幽州游击朱大光。”
陆承启一惊,说道:“原来你便是朱大光啊,王卿和朕说起过你!”
朱大光低着头,有点欣喜地说道:“圣上这次来是专程看望狄老将军的吗?狄老将军身体有恙,此刻在宿舍里静养。”(。)
第三百七十九章:尚能饭否?()
听了朱大光这句话,陆承启登时一惊,他了解狄青是通过杨家将演义。只是杨家将演义里面,狄青可是一个反派。而陆承启通过度娘搜索过狄青,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极其励志的将军。他出身底层,在家乡犯了事,因缘际会参了军,脸上被刺了黥文。因他样貌长得很帅,在战阵上敌人并不害怕,所以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无人敢挡。
在这个时空,没有西夏政权,所以狄青的战功都是从顺辽边境中,真刀真枪拿过来的。他在幽州做边军的时候,和幽州经略使范仲淹相交甚深,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最后官至兵部侍郎。别看职官倒是降了,可凭着一个武将,做到京官中枢,即便没有历史上那样做到枢密使,也不是一般军官能想的。
为何狄青在军中威望如此之高?那是因为每当战阵,他都是冲锋在前,出入敌阵,皆披靡莫敢当,被人称为“面涅将军”。在幽云边境前后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有八。他的军功是真刀真枪换来的,是流血流汗换来的,所以才得到了元绶帝的赏识。从军官慢慢回到地方。再回到京官。单凭这一点。便是所有士卒的榜样。
在加上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这样的将军,哪个部下不拥戴?
即便在皇家军校中,狄青治学极严,可这些军官无一不服。狄青的功绩在那,即便年近花甲,手中一柄“神机万胜水龙刀”,都能把这些军官收拾的服服帖帖。
军中官职是虚的,手底没有真功夫,底下的军士是不服你的。而狄青是没有这个顾虑的。他的战功都是实打实换来的,兼之武艺高强。谁人不服?
陆承启怕的是狄青寿命将尽,隐隐记得正史上的狄青,应当早就过世了。具体原因,陆承启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因为担任枢密使,而受到了文官集团的猜忌,最后连皇帝都不信他了,从而郁郁而终。
好在这个时空中,狄青也是被文官集团排挤。只不过还好的是,狄青不过是一个兵部侍郎,没有官至枢密使,才没有受到更多的不公。而陆承启知道狄青后,立即任命他为皇家军校副校长,除了看中狄青的带兵经验之外,更多的还是想要保护这个老将。
可没想到,这次过来皇家军校,却听闻狄青病倒了,这怎么能让陆承启不惊?当即说道:“怎么每人向朕禀告此事?”
朱大光正想说,这是狄青自己要求的,说是小病,无需大惊小怪。可陆承启完全不给他开口的时间,便让贴身小太监去找御医了。而他自己,则快步走向狄青的宿舍。
朱大光怕自己嘴多被狄青怪罪,也跟了上去。陆承启满腹心事,跟他说话的兴趣都没有。来到狄青的宿舍前,看着这个独力的小院,陆承启深吸了一口气,心中说道:“这个第一帅哥,可不要这么容易就挂掉啊!”狄青当年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顺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以陆承启的眼光看来,五十多岁的狄青,好像也就那样。
心中忐忑,刚刚踏入这个小院,陆承启就问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中药味。陆承启心中又是一惊:“难道狄青真的大限将至?”
心急之下,三步并作两步,推门而进,口中喊道:“狄卿,你瞒得朕好苦!”
狄青的房间很是简朴,一张床,靠窗位置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一个屏风,一个兵器架,仅此而已。陆承启扫了一眼房间,便把注意力放在了躺在床上,想挣扎起来的狄青身上。
陆承启连忙跑过去,扶着狄青躺下,说道:“老将军莫要起来,好好给朕躺好。”
狄青眼中含泪,哽咽道:“老臣无用,累得陛下前来看望这老身子骨。也不知是哪个兔崽子多嘴,老臣都说了,陛下国事繁忙,日理万机。莫要因为老臣一个两脚都进了土的人,浪费了大好光阴……”
随后进门的朱大光听了,低着头不敢说话。不过狄青是什么人,谋略于心,心思缜密得令人发指。朱大光的表现,印入眼帘之后,便知道始作俑者是他了。
狄青叹了一声,说道:“陛下,老臣此乃旧伤,人老血衰之后,旧日弊病便陆续浮现。每隔一年,便要来袭,老臣已然习惯了。别看老臣这副模样,每日饭量并没有衰减。古有廉颇七十领军,老臣虚岁才五十有六,哪里肯输那廉颇!”
陆承启苦笑不得,说道:“狄青武勇,朕早已得知。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此乃规律。狄卿此际需好好静养,莫要动气。皇家军校已进入正轨,也无需老将军过多操心。若是老将军不听话,朕可要撤你的职了!”
狄青最怕的就是这一招,他志向远大,可惜老来才走运,阶官达到正二品,堪比六部尚书。若是此际退下,没有过多功绩,那如何能行?听了陆承启这句话,狄青也是没了脾气,老老实实地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是狄青惹不起的,可朱大光却是能欺负的,狄青转移了目标,沉下脸来说道:“朱学员,你没课了吗,怎么到这来了?”
此刻副校长的威严尽显,朱大光呐呐地上前说道:“学生见过先生,先生抱恙,学生内心记挂,是以前来探看。”
狄青心里怎么想的,陆承启不知道。不过狄青语气倒是缓和了下来,说道:“老臣与陛下要机密要事相商,你先且退下。”
朱大光不敢违抗,退了出去,顺势带上了门。守在门口的御前侍卫们倒是侧目相看,能和小皇帝独处一室的,无不是朝中重臣,这汉子何德何能?
不过事实已经发生,这些人就只有眼热的份了。(。)
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厢军()
朱大光前脚刚出来,小院就走进一个人,惊讶地说道:“你们……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在我父房门前?”
朱大光认得他,是狄青的长子狄谘,官拜西上阁门副使。他此次前来皇家军校,也是前来尽孝。父亲病了,儿子就该在床前服侍换汤药。毕竟大顺以孝悌治国,纲常礼教已然深入人心。
看着他端着一碗汤药,便知道他先前不在,是去饭堂熬药去了。朱大光见他一脸疑惑的模样,连忙解释道:“狄兄勿恼,当今圣上在里面,和先生谈话呢!”
狄谘闻言会意了过来,但很是为难:“可爹爹该喝药了啊!”
朱大光想了想,说道:“想必陛下也不会久留,你且拿个食盒,把药温起来,免得药力减退。”
狄谘和朱大光也算是点头之交,这个建议还算不错,唯有如此了。按照古人的观念,天地君亲师,皇帝可是排在自己至亲前面的。皇帝的圣旨,可是比父母的话还有重要。这也是纲常礼教的一部分,狄谘没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也知道,自己父亲是小皇帝重视的臣子,秘密会面也是正常的事。
没办法,狄谘只能端着这碗药,回饭堂找食盒去了。而朱大光也知道留在此地没有什么作为,而他还有课业要完成,便自行离去。
房间里,陆承启说道:“朕此次过来,只想知道那些厢军怎么样了。”
狄青虽然病倒,可神志还是清醒的,听闻陆承启这么一问。沉默了一会。才说道:“从禁军大营传回的消息看。厢军被打乱,收入禁军战斗序列。剔除了体弱的士卒,再配以正确训练,现在倒是可禁军辅兵相差无几。”
陆承启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厢军的军官,在军校里面的表现怎么样?”
问到这个问题,狄青自信地笑了笑,说道:“到了皇家军校。这些小兔崽子还能蹦达到哪里去?不到两日,便已经服服帖帖。老臣可是要恭喜陛下,要是把大顺所以军官都收入皇家军校,能用之军之日可待啊!”
狄青这句话的意思,暗藏了陆承启的野心。陆承启对此毫不隐瞒,反攻辽国是陆承启制定的国策,不管是出于皇朝生存的角度,还是出于民族对立的角度,两个国家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
但陆承启是不会正面对抗一个领土和大顺差不多的强大国家,哪怕是拥有了威力巨大的火器。因为那样是不理智的。要想打败辽国,最好是挑拨女真人与契丹人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大顺在后面收割就成。
陆承启的想法,就是要整顿大顺的所有军队,然后再慢慢换上最新装备。整合全国的厢军,就是在计划之内。陆承启下了密旨给狄青,要他接手禁军大营的训练,目的就是在此。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取消厢军的编号,只分边军、禁军。然后再把禁军派去边境驻守,换回边军。再取消边军编号,到了那时,就只剩下禁军一支军队了。这样一来,军队的凝聚力便会上升,互相之间的配合,也会比各自为战好得多。
这个计划,只有天知,地知,陆承启自己知道,和狄青知道。狄青不涉及兵权,他知道也没关系。再加上陆承启相信,狄青是不会背叛大顺的,这个机密,他定然守在心中。哪怕是儿子,他都不会讲。
听了狄青的话,陆承启不置可否,而是说道:“狄卿,朕刚刚去了军器监,火炮一事,已然有了眉目……”
狄青闻言,立时瞪大了眼睛,喃喃地说道:“难道老臣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陛下开疆扩土吗?”
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要是后勤跟不上,最多占领辽国一两座城池。两国交战,打得其实是后勤、和国内的经济。其实正常来说,朕不该开战的。因为辽国发动战争的成本,可比大顺小得多。朕如果向辽国开战,得不偿失。”
狄青知道后勤的重要性,可经济这个概念,他狄青原先可没有想得到。不过陆承启这么一说,狄青就理解了:“没错,辽国士卒都是征召,无需辽国出钱招募。可我大顺士卒,全凭钱银支撑。若是开战,国库必定空虚。若是有甚么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老臣现在总算明白,为何陛下一定要剿匪了,癣疥之患,任其发展,日后成了大祸也不定。”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攘外必先安内,此乃古圣先贤训诫,不能忘却。”
狄青突然问道:“陛下,老臣胆敢问一句,如果大顺不打辽国,辽国还会南下打草谷吗?”他对契丹人的残忍,深恶痛绝。简直如同过境蝗虫,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不论金银财宝,还是镰刀锄头,甚至老弱妇孺,都一并掳掠。
而边军投鼠忌器,哪怕是战力占优,也不敢担负杀害同胞之名。契丹人气焰越来越嚣张,以至于近几年更是猖獗,每年都要南下入侵。好在陆承启毅然出兵,成功反击了辽国,取得了文宗以来,对辽最大战果。逼得辽国签下协约,三年不得侵犯。双方开通榷场,互通买卖。
陆承启沉吟了一番,说道:“十年内或无战事,但我大顺经济远超辽国,假以时日,贸易顺差,辽国钱银都被我大顺赚完,再起刀兵也是意料之中。不过,三五年之内,契丹人是不会再打草谷的了。”
狄青不明白经济,只能信服陆承启的判断,说道:“那陛下准备什么时候攻打辽国?老臣愿披坚执锐,冲锋在前,为陛下开疆扩土!”说得激动,狄青又想挣扎起身。
陆承启苦笑地把他按在床上,为他盖好被子,说道:“狄卿之愿,何尝不是朕的心愿?只是老将军只需等着好消息便是,朕已有计划,五六年后,辽国实力必然大举削弱。到时后,恢复汉人故土,不再是梦。”
见狄青尚有话要说,陆承启继续说道:“老将军且好好修养,此事急不来。朕出来已久,是时候该回宫了。朕已为狄卿安排了御医,要依照医嘱,好好吃药。不得偷工减料,此乃朕的旨意,知道了吗?”
狄青想说的话都被堵上,只好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见他服了软,便离开了房间。门外,通过驰道,用皇家马车请来的刘御医已经等候多时了。
刘御医说道:“老臣见过陛下,陛下圣安。”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刘御医无须多礼,狄卿乃国之重臣,须得用心诊断。”
刘御医说道:“臣定当竭力为老将军诊脉开方。”
陆承启见此际没事了,便说道:“朕先回宫了,刘御医,你开了方子之后,必须到垂拱殿向朕禀告一番。”
刘御医说道:“臣遵旨!”(。)
ps: 谢谢书友疏影麒麟的打赏!
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兴起()
陆承启知道这些个御医的职业素质还是值得信赖的,也不用多说什么,交待完刘御医之后,便径直往皇家大学外走去。和来时一样,没有坐上陆承启专用的皇家马车。而是在站台等了约摸一刻钟,上了回城的公共马车。
不得不说,公共马车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长安城百姓的出行方式。在长安城地价上升的同时,一些作坊顶不住租金的压力,纷纷把作坊转移到了城郊。而作坊的学徒、工匠和掌柜,几乎都是住在长安城里的。每日刚刚天亮,他们就要出城,等候这公共马车,去城郊给作坊开门,迎接一天的生意。这般一来,居然形成了公共马车的上下班高峰期,居然和后世社会没有什么两样。
这些作坊之中,以印刷作坊为最。报馆的兴旺,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