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尔”大炮发射了几枚炮弹就坏了,炮弹也没有命中。
斯科尔兹内派出蛙人企图炸桥,但蛙人不是被击毙就是做了俘虏。
德军所有摧毁大桥的努力都失败了,不过两次爆炸已给大桥造成致命伤。
3月17日下午3时,美国工兵正在桥上焊接几乎断成两半的桥拱钢板,大桥突然断裂,落入河中,28名美国工兵当场身亡。
为美军立下汗马功劳的雷马根鲁登道夫大桥,终于被滚滚的莱茵河水吞没了。
但4个师的美军已经到达莱茵河彼岸,7座浮桥也横在莱茵河上。
美军的雷马根桥头堡已成为指向德国心脏的利剑。
布莱德雷没有立刻从桥头堡出击。
他在等待最佳时机。
布莱德雷南面的盟军第6集团军群在齐格菲防线遇到麻烦。
盟军屡攻不克,寸步难行。
为从侧后迂回齐格菲防线,巴顿指挥的美国第3集团军沿摩泽尔河河谷向科布伦茨方向发动进攻。
巴顿所到之处,德军望风而逃,很快便到达科布伦茨。
之后锋芒一转,顺着莱茵河左岸,南下冲向美因茨,杀到德国G集团军群背后,把这个德国集团军群挤在美国军队之间。
德军夺路而逃,盟军第6集团军群乘胜跃进至莱茵河畔。
巴顿的这一击,不仅使齐格菲防线南段土崩瓦解,为布莱德雷提供了右翼掩护,还使德军阵脚大乱,为偷渡莱茵河创造了条件。
布莱德雷就指望巴顿早日渡河,再次保护第12集团军群的右翼。
布莱德雷还在等待蒙哥马利从韦塞尔渡河。
蒙哥马利在2月底杀到莱茵河后,就拿出当年组织阿拉曼战役的劲头,屯积物资,调兵遣将,周密组织,准备以登普西将军指挥的英国第2集团军和辛普森将军指挥的美国第9集团军分别从韦塞尔北南两侧强渡莱茵河。
为了保证渡河成功,蒙哥马利还要使用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的2个师(英国第6空降师和美国第17空降师)在韦塞尔附近空降。
由于布莱德雷已经渡河,艾森豪威尔将军就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方针,决定蒙哥马利渡河后,其英国第2集团军向东北奥斯纳布吕克、不来梅、汉堡方向推进;美国第9集团军则沿利珀河两岸向利普施塔特、帕德伯恩方向推进。
与此同时,布莱德雷的美国第1集团军从雷马根桥头堡出击,经马尔堡向帕德伯恩、利普施塔特方向进攻,并与第9集团军会师于这一地区,将德军B集团军群大部和H集团军群一部合围在鲁尔地区,尔后分割歼灭。

………………………………………
19。百万盟军:前进!(2)
………………………………………

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美茵茨和沃尔姆斯之间的奥彭海姆渡过莱茵河,尔后向卡塞尔、富尔达方向推进,掩护美国第1集团军的右翼。
蒙哥马利的渡河日定在3月24日凌晨。
德国人早就料到蒙哥马利会在韦塞尔强渡莱茵河。
自从蒙哥马利到达莱茵河,就天天发烟幕弹,弄得莱茵河两岸雾气腾腾。
德国人虽看不见盟军在干什么,可猜也能猜出来。
但没有一个德国人料到巴顿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莱茵河东岸。
巴顿是蒙哥马利的老冤家,当年在西西里就关系不好。
后来在诺曼底,特别是蒙哥马利同艾森豪威尔之间出现战略分歧后,巴顿更是厌恶这位身材矮小、嗓音尖锐的英国人,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功利主义者。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只有巴顿一个。
布莱雷德也一样。
自从阿登战役爆发后,布莱德雷对蒙哥马利的厌恶之情有增无减,一个月来的两件事几乎使这种情绪到了无法克制的程度。
两件事都涉及到谁先过莱茵河的荣誉问题。
第一件事是蒙哥马利在2月下旬不让辛普森过河。
当时辛普森过河简直是易如反掌,而蒙哥马利却横加制止。
这件事使所有的美国人都极其不快,但出于战术上的谨慎考虑还多少能说得过去。
第二件事就不是了。
蒙哥马利在原先的渡河计划中把美军排除在外,只让一个军(2个师)编入英国第2集团军,而其他的2个军共9个师则留做预备队。
布莱德雷听到这种安排,肺都要气炸了。
辛普森和美国第9集团军的官兵则目瞪口呆,连英国第2集团军司令登普西将军也看不下去,劝说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这才作罢。
但做了一点小手脚,只给了辛普森三座浮桥。
布莱德雷从这些事上得出一个结论:蒙哥马利一心一意要把第一个强渡莱茵河的殊荣放在自己的头上,而根本不考虑为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占盟军总兵力3/4之强的美国军队的荣誉。
布莱德雷要同蒙哥马利较劲,让巴顿先过河,早早就把蒙哥马利的过河日期告诉了巴顿。
巴顿像疯了一样拚命向奥彭海姆狂奔。
他把坦克和装甲车编在一起,让步兵搭乘坦克,一路如入无人之境。
他不仅要同蒙哥马利争高低,还相信快速推进能让德国人惊慌失措,是减少伤亡的最佳办法。
3月20日中午,距蒙哥马利渡河还有72小时。
巴顿来到集团军先锋第12军军部,叫来军长埃迪少将,嚷道:“我要你明天在奥彭海姆过河!”奥彭海姆此时距美因兹还有25公里,让一个军在24小时内行军25公里,还要渡河,简直不可能!埃迪说道:“我只请您再给我一天的时间。”
“不行!”巴顿狠狠挥了下手臂,吼道。
埃迪身材高大,挑战般地盯着巴顿,没有说话。
巴顿也怒视着埃迪。
对峙了一会儿,巴顿冲了出去。
巴顿一走,埃迪叫来前锋第5师师长欧文少将,说:“必须渡河了,乔治老是心事重重,发脾气。”
在以后的36小时里,埃迪的第12军官兵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终于在22日天黑前赶到奥彭海姆。
晚上10时,第一批美军悄悄地乘冲锋艇,一炮未放就到达对岸。
对岸德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根本无力组织抵抗。
到天亮时,6个营的美军渡过莱茵河,只伤亡了28人。
巴顿兴高采烈,给布莱德雷打电话:“布莱德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已过河了。”
这是巴顿的参谋长的主意,要等到蒙哥马利就要宣布渡河时再宣布。
“天哪!你是说渡过莱茵河了吗?”
布莱德雷抑制着感情道。
“当然是。
昨晚我的一个师悄悄渡过去了,附近的德国佬很少,还蒙在鼓里,所以不要公开宣扬。”
第二天,美军10个师抵达奥彭海姆,2个师通过浮桥到达彼岸。
晚上10时左右,布莱德雷又接到巴顿的电话:“布莱德雷,”巴顿在电话那头扯着嗓子高叫,“务必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渡过莱茵河。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布莱德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立刻举行记者招待会,先介绍了雷马根之战,最后宣布巴顿在奥彭海姆渡过莱茵河的特大新闻。
布莱德雷特别强调指出,美军在没有空军和空降兵的支援下,可以在任何地点顺利渡过莱茵河。
布莱德雷是冲着蒙哥马利说的。
德军西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出身空军,但陆战战绩辉煌。
自1943年7月以来,一直在意大利同盟军作战,曾长期使盟军寸步难行,深得希特勒赏识。
雷马根大桥失守后他被调任西线总司令。
他上任后就紧盯着雷马根和韦塞尔,知道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很快就要出击,合围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巴顿会在奥彭海姆渡河。
他知道形势严重了:不仅B集团军群处境险恶,南边的G集团军,也由于巴顿渡河,已成为夹在巴顿和帕奇的美国第7集团军之间的瓮中之鳖。

………………………………………
19。百万盟军:前进!(3)
………………………………………

德军的整个西线防御体系马上就要崩溃了。
凯塞林想抢在蒙哥马利动手之前把巴顿赶到莱茵河西岸。
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动手,蒙哥马利的铁锤就砸了下来。
3月23日黄昏,几千门盟军大炮向韦塞尔周围的德军阵地一齐开火。
丘吉尔、艾森豪威尔、布鲁克都赶来观战。
晚上10时,英国第2集团军的突击队员,头戴绿色贝雷帽,登上水牛式两栖装甲输送车,向莱茵河对岸冲击。
几分钟后,装甲输送车又返回运第二批突击队员。
驾驶员说:“对岸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热。”
晚上10时30分,201架英国轰炸机向韦塞尔投下1000吨炸弹,把城市夷为平地。
这时,巴顿正兴高采烈地给布莱德雷打电话。
24日1时,美国第9集团军的2000门重炮发出怒吼。
一小时后,第一批美国突击队员踏上莱茵河东岸,几乎未遇抵抗。
24小时后,美国第2集团军共死亡42人,450人受伤,7人失踪。
24日10时,14万盟军空降兵开始在韦塞尔美军向德军进攻,炮声震耳。
以东几公里的地方空降。'手机电子书网 。。'
当天就与地面部队会合,在东岸建立了纵深近10公里的桥头堡。
盟军工程兵迅速在莱茵河上架设起浮桥,一队队坦克、大炮、步兵、卡车,源源不断地开到东岸。
丘吉尔站在河边属于美军地段的高地,喜气洋洋地对艾森豪威尔说:“我亲爱的将军,德国元凶已被我们逮着啦,快完蛋啦。”
说罢就要过河,遭到艾森豪威尔的坚决拒绝。
艾森豪威尔一走,丘吉尔就像孩子般地对蒙哥马利说:“既然艾森豪威尔将军走了,我现在是指挥官,咱们过河吧!”说完就叫住一艘美国登陆艇,在辛普森和蒙哥马利的陪同下到对岸。
德军零星炮弹还时不时地落在周围,辛普森的心简直要跳出来了。
丘吉尔毫不畏惧,兴致不减,又跑到被炸坏的韦塞尔大桥下,爬上桥梁。
这时德军两发迫击炮弹打来,接着越打越近,好像德国人已发现丘吉尔在这儿似的。
辛普森再也忍不住了,上前说道:“首相先生,敌人的炮兵就在前面。
他们轰击了大桥的西岸,现在又轰击您身后的公路了。
我无权允许您再呆在这儿了,要求您赶快离开。”
一旁的布鲁克元帅见丘吉尔的表情像是小男孩看到别人在毁坏他用砂子堆成的城堡。
丘吉尔抓住一根小钢梁,极不满意地看了辛普森一眼,然后依依不舍地回到船上。
布鲁克想起丘吉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有一种死法,那就是当你热血沸腾、什么也感觉不到的时候,投入到战斗中去。”
丘吉尔过河的时候,巴顿也在过河。
他走到浮桥上,说:“该歇会儿了。”
说完,解开裤子,对着河水撒了泡尿。
蒙哥马利渡河后,布莱德雷在3月25日下令霍奇斯向帕特伯恩方向进攻。
在美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霍奇斯的部队向马尔堡方向发起进攻。
德军拚死抵抗,但架不住美军的猛攻,抵抗力逐渐削弱。
美军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在3月28日到达马尔堡,之后北上,往帕特伯恩杀去,一天竟前进了140公里。
在北面,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在3月31日全部渡过莱茵河,顺着利珀河向东南冲去。
两路美军如两支大铁钳,于4月1日16时在利普施塔特合拢,把30多万德军和莫德尔元帅挤在中间。
巨钳外面的英国第2集团军和美国第3集团军飞速向东推进,分别直奔易北河和卡塞尔、纽伦堡。
4月4日,事前约定,美国第9集团军划归布莱德雷指挥。
被围在鲁尔地区的莫德尔元帅,从美军占领雷马根起,就希望希特勒能看清形势,允许他后撤。
这位军事天才知道大难马上就要降在自己的B集团军群头上,但他却不敢向希特勒请求撤退,只向凯塞林提出自己的想法。
凯塞林也不敢违背希特勒寸步不得后退的命令而放弃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
就在这时,莫德尔收到希特勒直接下达的命令,指定某几个师去夺回雷马根大桥。
可那几个师根本没有战斗力,莫德尔气得直骂:“那几个师武器都丢了,根本不行,战斗力还不如一个连!老是这样,大本营根本想像不到实际情况是怎样……
当然,吃了败仗就归罪于我。”
现在莫德尔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自己陷入重围。
莫德尔在包围圈合拢之前,即3月29日,打电报给凯塞林说想守住莱茵河是“荒唐的,无效的”,必须采取行动阻止美军合围。
面对支离破碎、土崩瓦解的西线,凯塞林只得硬着头皮同意。
3月30日夜,德军向帕特伯恩发动反击,同美国第1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3装甲师的一个先遣队展开激战。
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和火力优于美国的M—4“谢尔曼”式坦克,把美国坦克一个个打得起火燃烧。
美国第3装甲师师长罗斯少将正好在这个先遣队里,不幸阵亡。

………………………………………
19。百万盟军:前进!(4)
………………………………………

德国人虽打死一名美国师长,但未能阻止美军合拢。
美军后续部队源源而至,战斗轰炸机也飞临战场上空,打得德军落荒而逃。
德国B集团军群突围的企图失败了。
凯塞林回到他在图林根的司令部,看着地图上一支支盟军推进的箭头,意识到德军西线已不复存在: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南边的G集团军群都已成为瓮中之鳖,盟军通往柏林的道路已畅通无阻。
他知道大势已去。
这时参谋长送来大本营的一份命令,命令莫德尔把鲁尔作为要塞来据守,不得撤离。
凯塞林几乎要跳起来了:难道上面不知道鲁尔地区的粮食只够3星期吗?
美军连3星期也不等。
美国第1、第9集团军一合拢,就于4月6日向哈根方向发动突击,在14日将鲁尔分割为二。
包围圈内的德军已无斗志。
莫德尔的参谋长劝说莫德尔投降。
这位德军后起之秀用一种参谋长听不清的声音说:“我有责任拯救我的部队。”
这时一名美国军使打着白旗来到司令部,送来敦降书,上面写着:“为了战士的荣誉,为了德国军官的荣誉,为了对你国家的爱,为了贵国的未来,放下武器吧!你挽救下来的这些德国人将会为贵国人民重新得到社会地位而作出贡献,你保留下来的德国城市将对贵国人民的繁荣具有极大的意义。”
莫德尔读罢,让人告诉军使:我受到效忠希特勒誓言的约束。
若投降,名誉将被玷污。
莫德尔拒绝了降书,但不想让部下毫无意义地死,让工业区被摧毁。
他做出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决定:下令解散B集团军群。
命令下达后,他对参谋长说:“作为败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参谋长没有回答,莫德尔自己回答了:“过去败将都是服毒自杀。”
莫德尔开着他的“奔驰”牌大型指挥车走了。
据说在一片密林中服毒自杀。
但没有人发现他的尸体,也不见其踪影,只找到那辆汽车。
第二天,鲁尔区的战斗全部停止了,315万名德军官兵成为美军俘虏。
这是美军历史和盟军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也是盟军在欧洲的最后一战,俘虏人数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和突尼斯战役。
在30多万德军被围的时候,百万苏联红军打响了柏林战役的炮声。
东方的炮声越来越近。
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戈培尔这些罪恶累累的纳粹元凶,都躲在希特勒总理府下面的地下隐蔽部里,各自心怀鬼胎,忐忑不安。
希特勒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威风凛凛的劲头,成了一个没有自控能力、唠唠叨叨的糟老头。
希特勒把无名火撒到女秘书身上,冲她们发火道:“我没有可以信赖的人了。
他们都背叛了我……
假如我出了什么事,德国就没有领袖了。
我没有继承者。
赫斯疯了,戈林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希姆莱不会得到党的赞同,而且他根本不讲艺术……
你们去想吧,谁能是我的继承者。”
希特勒不相信失败,成天唠叨着他的往事,那些靠自己的毅力、干劲和狂热所克服的困难。
他成天这样唠叨着,以致别人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希特勒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普鲁士奠基人腓特烈大帝的油画,希特勒又把自己比做七年战争时的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已山穷水尽,可普鲁士的对手、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突然死了,俄国退出了战争,普鲁士取得战争胜利。
宣传部长戈培尔在一边打气,高声朗读关于七年战争的记载:“被俄国弄得垂头丧气的腓特烈大帝说,如果在2月15日运气仍不好转,他就服毒自杀。
一谋臣道:‘英勇的国王,请您等一等,您受难的日子就要过去;您那交好运的太阳正隐在云后,它即将驱散云雾照耀您。
’果然,俄国女沙皇在2月12日驾崩了,给腓特烈大帝的命运带来神奇的转折。”
希特勒两眼充满泪花,静静听着。
戈培尔接着喜形于色地说道:“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时的星象图预测,德国在1941年以前会不断胜利,然后是节节失败,直到1945年4月上半月遭到惨败,下半月将取得暂时胜利,接着是休战,直到8月才有和平。
此后三年德国处境困难,从1948年起又东山再起。”
希特勒没有说什么。
他不相信自己会失败,但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又不能不想到失败。
3月18日,希特勒收到宠臣、生产部长施佩尔的备忘录。
“4—8星期内,德国经济将要最后崩溃……
经济崩溃后,战争就再也不能进行下去了。
即使在军事上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尽力保持一个基础,哪怕是一种最原始的基础,使这个民族能生存下去……
我们没有权利在战争的现阶段进行一种可以影响民族生存的破坏行动。
如果我们的敌人要摧毁这个曾经无比英勇地作过战的民族,历史的耻辱应完全由他们承担。
我们有责任使这个民族能在遥远的未来得到复兴。”

………………………………………
19。百万盟军:前进!(5)
………………………………………

但是希特勒对施佩尔说:“如果战争失败,这个民族也将灭亡。
这种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必要考虑让这个民族维持一个最原始的生存基础问题。
恰恰相反,最好由我们自己动手把这些基础毁掉,因为这个民族将被证明是软弱的民族,而未来只属于强大的东方民族。
而且,在战争后留下的人不过是劣等货,因为优秀的人都战死了。”
第二天,希特勒下令摧毁德国所有的工厂、电力设备、自来水厂、煤气厂、食品店、服装店;所有的桥梁、铁路和交通设备;所有的河道、船只;所有的机车和货车。
施佩尔气得牙根发抖,恨不得杀掉这个他最崇拜的人。
施佩尔发现了希特勒地下室的通气道,想把那种在奥斯威辛毒气室屠杀犹太人的毒药扔进去;让所有这些给德意志民族和全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疯子见鬼去!
可惜通气道太高,又有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