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⒔ò餐跸舯︹沟钠旌牛辰拢比〗ǹ怠
  陈显达带兵是有一套,但是他能调动起来反抗朝廷的士兵数量实在有限得很,大致还不到一万人。这些兵起先士气旺盛,对付朝廷派来的偏军还比较轻松。江州军连夜渡江,攻到宫城之外,与精锐强悍的台军一交锋,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越战越少。陈显达手持长矛,高低抵挡,杀伤数人,可终究年事已高,一个不留意,手中的长矛便折为两段。眼见台军源源不断赶来,黑压压地围作一片。陈显达无力对抗,拨转马头正要败走,乱军中一矛刺来,他便翻身落马,死于非命。陈显达的几个儿子以及同谋的长史庾弘远被一并处斩。
  连北伐战场上声名显赫的陈显达都成了自己的刀下之鬼,年轻的小皇帝怎能不得意扬扬?没了这些“可恶大臣”的管束,他如同破笼之鸟、脱缰之马一般,可以更加荒淫放肆了。十七岁的萧宝卷的表现越来越像刘宋的那位后废帝刘昱。(我们前面说过,刘昱就是一位“模范暴君”,而且《南齐书》的执笔者萧子显是齐高帝的孙子,骨子里恨透了明帝和他的后人,所以也很有这种可能,即萧子显又套用了刘昱这个模板,塑造了又一位大昏君。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萧宝卷的倒行逆施,直接导致南齐在两三年内就迅速灭亡了。)
  刘昱的强项是爬竿,萧宝卷的强项则是杂技“顶幢”。他吃饱了没事儿干,就在宫里拿过一杆七丈五尺的白虎幢顶着,用肩膀顶,脑袋顶,甚至用牙齿顶,门牙磕掉也不足惜。这些绝技传到民间,都成了江湖艺人混饭吃的招式,今天常见的杂耍节目“顶大旗”,很可能就起源于萧宝卷在宫廷中开展的这项“活动”。
  老百姓看这些玩意儿,是图个新鲜有趣;皇帝整天玩弄这个,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萧宝卷也和刘昱一样喜欢到处游玩,而且特讲究,穿着奇装异服,还不想让人看见。左右亲信迎合他的习惯,每次出门前,都事先到要经过的场所,把老百姓赶走,只留所空房子。皇帝出游,锣鼓喧天,行人必须躲让,躲得不及时的,随手就给杀掉。萧宝卷觉得还不过瘾,又命人在经过的市井小巷和田间小道两边,悬挂布幔,形成高高的屏障,并布置人手守卫。皇帝出一趟远门,真是比强盗抢劫还要可怕许多。
  有一回,萧宝卷经过一座小城,走进路边一间屋子,看见有一名妇人并没有离开,就命手下拖过来审问。一看,原来是个挺着大肚子、即将临盆的孕妇。萧宝卷竟当场命左右将孕妇的肚子剖开,查看怀的胎儿是男是女;又有一回,他的仪仗队经过寺庙,有一位老和尚身患疾病,来不及逃走,躲在了草丛之中,被军士抓到,他就下令左右万箭齐发,一瞬间就把老和尚射成了大刺猬;有的时候也会碰上来不及离开的地方官员,他也决不宽恕,照例斩杀。
  萧宝卷对自己治下的百姓冷血无情,对自己宠爱的妃子却是有求必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予以无限的满足。他最宠爱的皇妃便是被后人称为“亡齐之物”的潘贵妃。
  潘贵妃并不姓潘,她本名俞尼子,出身低微,在王敬则家里做歌伎。王敬则被明帝镇压时,萧宝卷见她国色天香,就把她召入宫中。有人跟萧宝卷说,宋文帝有个宠妃姓潘(参见上部《宋魏相争》),所以统治了三十年。萧宝卷便命俞尼子也改姓潘,以便向宋文帝靠拢。每回跑到老丈人家中,不可一世的小皇帝都是格外卖命,又是打水,又是做饭,呼前忙后,还说些集市上听来的小笑话活跃气氛(这位皇帝每次出门都见不着百姓,也不知道是哪里听来的有趣的小笑话)。为了讨好潘妃,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并收集了大量珍奇瑰宝放在后宫中观赏。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在宫里的地上用黄金凿成一朵朵莲花,让潘妃在上头行走,自己则侧卧一边,细细欣赏,称赞“步步生莲花”的美妙。
  好了,就这样一位皇帝,换谁都无法忍受,区别只不过是“忍术”的高低,以及造反之前的准备是否充分了。陈显达尸骨未寒,驻守北方重镇寿阳的豫州刺史裴叔业就接着反了。临反之前,裴叔业向雍州刺史萧衍写信咨询,他认为:“天下大势可知,恐无复自存之理。不若回面向北,不失作河南公。”与陈显达不同,他选择的策略是向北魏投降,谋取豫州一带半独立的地位,继而借助北魏的力量与南齐对抗。萧衍何等聪明之人,马上给他回信说:“当今皇上与底下那些小厮相谋,怎么可能成大事。若有意外,我当以马步兵二万沿江而下,一举平定天下。如若投靠北方,魏人肯定会派别人来取代你,而把你打发到河北的某个偏远小州去,哪里还能当什么河南公?到时候就别想回南方来了。”(萧衍正是谋大事之人,这一席话既料定了裴叔业投魏的下场,也暗示了自己领兵代齐的野心与手段。)
  裴叔业没有萧衍的远虑,犹豫再三,于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向北魏递上降表。北魏立即派了元勰、王肃等人率领十万步骑兵南下,接管寿阳。裴叔业在交接前病故于寿阳,手下共推他的侄子裴植监州。北魏大军进入寿阳后,马上以元勰为扬州刺史,镇守寿阳,而将裴植等人迁往北方的兖、齐等州任刺史,一切尽如萧衍之料。
  北魏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淮南重镇寿阳,威胁到了南齐的部署在江北的防御。萧宝卷急忙征调平西将军崔慧景率领水军进攻寿阳,又任命卫尉萧懿为豫州刺史,屯兵小岘(今安徽含山北),交州刺史李叔献屯兵合肥,意图抢回寿阳。
  寿阳既入虎口,岂有易手之理?魏将奚康生死守寿阳一月,北魏援军赶到,大败齐军,并进攻合肥,生擒了李叔献。
  前线连吃败仗,齐军内部再出叛乱。萧宝卷派出的水路总指挥崔慧景是与陈显达、裴叔业一样在南北大战的战场上立过战功的大将,早就有了反叛之心。从建康出发后,他就行进缓慢,走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他召集属下众将说:“我受三帝厚恩,应当竭力辅佐社稷。如今幼主昏暗,朝政败坏,危在旦夕,若不扶助,罪责重大。我欲与诸君一起共建大功,以安社稷,各位以为如何?”
  众将响应崔慧景的号召。崔慧景大军以拥立江夏王萧宝玄为名,倒戈相向,回军向广陵进发。广陵的守将是崔恭祖,与崔慧景同宗,便打开城门,迎接崔慧景的军队开进广陵。
  崔慧景的如意算盘是,在广陵休整之后,以精兵进逼京口,然后与镇守京口的萧宝玄合兵一处,攻打京城建康。萧宝玄一开始并不买他的账,还杀掉了崔慧景派去的使者。但崔慧景的大军自长江北岸渡过长江,气势逼人。萧宝玄便秘密与崔慧景联系,杀了萧宝卷安插在京口的亲信,放崔慧景进城。
  崔慧景一帆风顺地取得了两座要塞,随即便派自己的儿子崔觉与崔恭祖进攻建康。叛军与台军在城北的竹里交战,崔觉等人很有办法,每次进攻都乘着台军起灶吃饭的时间,几个回合下来,台军的士兵饥肠辘辘,无力作战,很快就丢了竹里。
  叛军继续挺进,一路攻下东府、石头、白下、新亭,将台城团团包围。崔慧景自觉胜利在望,声称自己奉了太后的密令,将萧宝卷废为吴王,可他马上就连续犯错,断送好局。
  先是犹豫不决,本来说好立萧宝玄的吧,现在齐武帝的孙子巴陵王萧昭胄也来投奔他,他就想立后者了。接着内部出了矛盾,崔觉和崔恭祖这两个指挥官争功,崔慧景未能认真处理,而且还几次否决了崔恭祖合理的作战建议,搞得崔恭祖对他深怀不满。于是,局势逆转,萧宝卷的救兵来了。
  指挥救兵的大将就是豫州刺史萧懿,他得到萧宝卷求援的密令后,立即率北伐军从江北的采石渡江,回攻崔慧景。崔慧景两眼只盯着台城里的守军,对于西边的萧懿完全不设防。结果可想而知,崔觉的几千精兵被萧懿歼灭,崔觉本人单身逃回,崔恭祖乘乱向台军投降。
  崔慧景的残余部队遭到台城军与萧懿军的内外夹攻,全军覆没。崔慧景穷途末路,逃到江边,被一名渔父砍下头颅,献到建康,崔觉、崔恭祖以及江夏王萧宝玄也都被擒斩首。萧懿居功至伟,被封为尚书令。他不曾想到,在萧宝卷这位变态国君的手底下做功臣,其实与做叛臣的下场并不会有啥两样。
 

二十 萧衍代齐
  南朝自萧道成以后,兰陵萧氏的人士就层出不穷。一群老萧、大萧、小萧,虽说是同宗,却又有亲疏远近,简直要把头脑都给“萧”晕。我们有必要在此补叙一下萧懿、萧衍兄弟的背景资料。
  萧懿兄弟十人,他们的父亲萧顺之我们已经提过,官至丹阳尹,死后被追赠镇北将军。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再说得明白点,他们二人的高祖父是同一位,即西晋末年南迁的萧整。
  所以按照家谱辈分这么一排,齐武帝萧赜、齐明帝萧鸾和萧懿、萧衍等人都是同辈的兄弟。兄弟是兄弟,可不见得就一家亲,毕竟隔了那么多代。萧鸾对他堂兄弟的后代如此残酷无情,萧懿这样的远亲又岂能信得过?
  萧宝卷的心里就是那么嘀咕的,他身边的茹法珍等人也是这么唠叨的。不过,这次他们可都看走眼了。
  萧懿是个“忠臣”,甚至忠得有点迂腐,他的三弟雍州刺史萧衍才是齐国内部真正的威胁。
  萧衍这个人,我们以后会慢慢提到,几乎是个全才。他年轻时与沈约、谢朓、王融等八人是萧子良的座上宾,文学造诣颇高。不仅如此,他的政治敏感性也比很多人都强,萧宝卷刚做上皇帝,他就看出这家伙的江山不会久长。得到雍州,驻守襄阳,他是如鱼得水,暗中与自己的录事参军张弘策招揽人才,修整军备,等待时机。当时萧懿刚从益州刺史的位子上卸任,行郢州事,萧衍就派张弘策去郢州,劝说兄长与他合作,以雍、郢两州之兵与朝廷对抗,成就大事。萧懿不听,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辅佐萧宝卷。
  这样的人在乱世里是混不下去的。萧懿消灭崔慧景后,萧衍派亲信为他提供两个选择:一、勒兵入宫,行伊尹、霍光之事,立万世之功;二、回到历阳,拥兵自重,威振内外,至少朝廷无法随便动他。萧懿两个选择都不接受,乖乖地遵从萧宝卷的诏令,在建康任职。
  半年之后,萧宝卷就命人送药酒到萧懿的任上,赐他归西。即便是死前的一刻,萧懿都还有机会逃跑——他的部下长史徐曜甫事先得到风声,在江边把船只准备妥当,劝他去襄阳找萧衍。可是萧懿立志做齐臣,只说:“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的尚书令?”仰药之前,他还让萧宝卷的手下捎去自己的临终遗言:“我死不足惜,家弟在雍州,必会兴兵报仇,深为朝廷担忧!”
  萧宝卷除掉萧懿后,又命人到处搜捕萧懿的七个弟弟(二弟萧敷、四弟萧畅早死,此时在世的七人以萧衍为长),结果只捕杀了五弟萧融,其他的几个不是预先就投奔了萧衍,就是藏匿在民间,无法找到。
  远在襄阳的萧衍一得到萧懿的死讯,就连夜召集亲信张弘策、吕僧珍等人,对他们说:“当今主上暴虐,其罪远胜纣王,我们正当齐心协力,把他消灭!”早已准备充分的萧衍,在襄阳迅速集结了一万多兵士,上千匹战马,舰船三千艘;并派人到江陵通报守备荆州的西中郎长史萧颖胄,相约推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为主,合兵攻取建康。
  萧宝卷获知萧衍的动向,即命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率军三千到江陵与萧颖胄会合,袭击雍州。
  两头的消息几乎同时到达江陵。萧颖胄的荆州兵一向最怕北面的襄阳兵,心想兵戎相见肯定不是对手,就算运气好打赢了,萧懿的例子还摆在那儿呢。权衡利弊,他决定明里支持朝廷,暗里倒向萧衍,在江陵城内设下伏兵,刘山阳一进城门,就将其斩杀,遣使向萧衍献上首级。然后,萧颖胄发布檄文,列数萧宝卷及其宠臣的罪行,分兵进取湘州、夏口。上庸太守韦叡、华山(今湖北宜城)太守康绚、梁州南秦州刺史柳惔等都率众响应萧衍。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在襄阳正式起兵,拥立远在江陵的萧宝融为帝,改元中兴。萧宝卷的这位十四岁的弟弟,就是南齐的最后一任皇帝——齐和帝。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夏口会合后,直逼郢州(今湖北武昌)。萧宝卷派出军主吴子阳、陈虎牙率十三路军队前去援救,屯兵巴口(今湖北东部),两军处于对峙状态。萧颖胄方面认为攻取郢州的战机已失,不如向北魏求援。萧衍答复说:“汉口地处几州要冲,我们不必全力进攻郢州,只需扼守此地,打击东面派来的援军,待到郢州城中粮草耗尽,自会投降。届时我军顺江而下,大势可定!”
  萧衍的这招“围城打援”果然奏效,吴子阳的军队走到郢州的东面的加湖(今湖北黄陂东南),就再也走不了了。城内城外虽只三十里路,可就是被起义军分割包围,无奈各自为战。起义军乘着秋水暴涨,以水军突袭加湖,大获全胜。镇守的郢州、江州的薛元嗣、陈伯之被迫请降。
  建康的门户既开,朝廷方面再无一军可挡,起义军各部很快就遍布建康城西北。萧宝卷的脸上丝毫看不到紧张的情绪,他依旧像以往一样地游乐,还在宫里的芳乐苑建起商场,让宫女、太监们做商贩,潘贵妃做市令管理商场,自己则担任录事,在旁边抄抄写写,不亦乐乎。茹法珍报告说萧衍的军队过了寻阳,萧宝卷笑笑说:“不急不急,得等敌军来到白门(即建康南门,又称宣阳门)前,再与他决一死战!”萧衍大军离城不远了,他为了增加兵力固守城池,竟命人从宫城中的监狱挑选囚徒配入军队,实在没法赦免的死囚则直接拉到朱雀门前杀头,一次就杀了一百多人。(皇帝做到如此份上,也是个“游戏人生”的典范了。)
  两军在城南的朱雀航前相遇,萧宝卷命征虏将军王珍国、军主胡虎牙等人率十万多台军列阵对抗,又派自己宠信的太监王宝孙手持白虎幡监督作战。王宝孙大约听过韩信背水排阵的典故,就在秦淮河上放水,以绝台军后路。他也不仔细想想,韩信那是死战之师,眼下的台军却没有多少愿意为萧宝卷卖命了。萧衍的先锋大将曹景宗、吕僧珍放火焚烧台军军营,全力冲击,台军立时土崩瓦解,四散奔逃,死在秦淮河上的不计其数,后面杀上来的士兵踩着水上的浮尸就冲了过去。萧宝卷手下将领争先恐后地献城投降,萧衍进入石头城,督令各军攻打建康的六座城门。萧宝卷的军队烧了城门内营署、官府,悉数撤入宫城,关上大门死守。
  直到此时,萧宝卷仍然认为自己稳操胜券,陈显达、崔慧景两次围攻宫城,都是有来无回,小小一个萧衍又怎会例外?有个实战的机会,倒是让萧宝卷十分兴奋。外头打真仗,里头就玩演习。城中的七万士兵都被他组织起来与宫女、太监等人一起玩打仗游戏,自己则身穿铠甲,装备华丽,乘坐大马,指挥作战;他还假装受伤,让人用担架抬走,自作聪明地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他消灾,免除战场上的失败。
  宫城里准备的柴木只够使用一百天,唯一的活路是速战速决,出城与起义军火拼。但朱雀航大败,幸存的台军士气低落,不要说死战了,恐怕与起义军一接触就会奔溃。茹法珍等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跑到萧宝卷面前叩头,求他给官兵赏赐钱银,以提升战斗力。萧宝卷为潘贵妃花钱是眼睛都不眨一下,要他出钱赏赐官兵,却变得一毛不拔。他抱怨说:“贼兵前来又不是只要我一个人的性命,凭什么只找我要钱哪!”一分钱都别想拿。
  军士们又向萧宝卷提出将宫殿后堂的上好木料拿去加固城防,他也不给,想留着做殿门用。这还不算,他反而下令修造三百人使用的精仗,雕镂金银物品,等到击退萧衍的军队,好来庆功。城里的守兵再无斗志,大家都消极怠工,一心只想着开小差逃跑。
  茹法珍见状,就对萧宝卷说:“有些大臣不用心,以至于无法解围,应该把他们杀掉,以儆效尤。”
  萧宝卷尚在迟疑,守城的王珍国和张稷可吓坏了。王珍国一面派亲信向萧衍献上明镜,以明心迹,一面与张稷一起通过亲信张齐秘密联系宫中的太监钱强。钱强答应作为内应,迎接王珍国等人入宫弑杀小皇帝。
  当夜,萧宝卷独自坐在含德殿中吹笙唱歌,很晚才上床歇息。还未睡熟,他便听得外面杀声大作,心知有变,纵身跳出北门,往后宫逃去。时值后半夜,宫门已经关闭,萧宝卷转身再想找寻其他门路时,已被王珍国与钱强的叛军团团包围。萧宝卷一不留意,被一名太监一刀砍中膝盖,摔倒在地,口中还在大叫:“奴才造反啦!奴才造反啦!”身后张齐又送上一刀,斩下头颅,用黄油纸包了,送往石头城请萧衍验看。
  萧衍大军入城,诛杀茹法珍、梅虫儿等宦官,以及祸国红颜潘贵妃。萧衍进位中书监、大司马,继而得到“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殊礼。比刘裕、萧道成的速度还要快,三个月间,他就晋封梁公、梁王(也可看出天下人对立国不长的齐国的确没有太多感情,南齐末年的暴政又失尽了民心)。
  历史仍在循环地走着老路。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在齐和帝东归建康途中迫其禅位,接着就在建康南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梁,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梁武帝至今仍如谜一般神秘莫测:他的大军曾经一路北伐,开疆复土;他的国度曾经惨遭叛乱,生灵涂炭。明君邪?昏君邪?非只言片语所能道清。在梁武帝的时代,南北朝进入了它的后半期。
  两个多世纪之后,盛唐的一位诗人刘长卿游历南朝故地,伤怀史事,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昔人虽逝,风物尚存。
  请看下部《绝代双骄》。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外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