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炊纫郧案有送⒋铮梢运凳且桓龇浅S腥さ奈幕窒蟆#
  复佛后的第二年,拓跋濬骑马出巡,忽然一头撞上一名和尚。和尚害怕,连呼“罪过”。拓跋濬喝退上去抓人的左右侍从,对他笑道:“此乃吾马识善人,哈哈!”他认定这是上天要他结识的牛和尚,便把和尚迎入宫中,奉以师礼。
  这名和尚的确是个高僧,他法名昙曜,因为听说皇帝开禁,所以就恢复身份,从中山赶往京城。拓跋濬喜欢听讲佛法,常召昙曜入宫详谈,说到激动处,自然动了心。在昙曜的鼓动下,他仿效敦煌的莫高窟,在平城西面的武州塞(今山西左云至大同西)凿山开窟,一共五窟,分别镌建一尊佛像,这便是今日大同云岗石窟的前身——昙曜五窟。自此以后北朝佛教日益兴盛,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国家。
  拓跋濬在位十四年,是北魏一朝正中间的十四年。北魏没有中宗,若把这个庙号授予给拓跋濬也不过分(他本人的庙号是高宗)。在他去世的时候,北魏制度完善和全面汉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他的皇后冯氏与长孙元宏日后的作为,实际上正是完成了他生前所未竟之事。这些后话,我们留待第三部《明主昏君》中,再细细展开。
 

十八 沈庆之广陵平乱
  消灭了叔叔刘义宣以后,刘骏认定天命归他,谁再想造反夺权,一律杀掉。他把刘义宣的女儿全部召到宫里,改名换姓,册封为妃嫔,供他享乐(刘义宣诸女也是毫无感情的动物,父亲被杀,依然安心侍奉仇人)。其中最为受宠的是他的次女,笑起来尤其迷人。刘骏把她封为淑仪,假称是大臣殷琰的女儿,以掩人耳目。这位“殷淑仪”宠冠刘骏后宫,无人能及,后来两兄妹还生下一子,在刘骏诸子之中排行第八,起名刘子鸾,也是万般宠爱,自不必提。
  好色之外,刘骏也极其贪财奢侈。史传他“为人机警勇决,学问博洽,文章华敏,省读书奏,能七行俱下,又善骑射”,用现在的眼光看,相当之聪明。但他却不知自省,不把才智发挥到重要的地方。他喜欢和大臣们玩赌博游戏,大臣们也乐得让他赢得爽,这样就可以得到赐封的官衔。刘骏一朝大兴宫室,铺张浪费十分严重;同时他又喜欢拿国库里头的钱去赏赐,凡是看着顺眼,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宫女侍卫,发下去的财物都不在少数。这样日复一日,国库怎么可能不亏空?不过刘骏也有对策。他定下规矩,地方上的刺史官吏卸任回到京城建康时,都要向朝廷上贡财物。有些官吏在地方上搜刮得不少,以为满足皇帝要求的数量也就够了,可是刘骏不干。他收完官吏孝敬的财物之后,又笑容满面地把他们留在宫中,与他们赌博,一直玩到掏光他们的口袋,才肯罢休。这样的流氓皇帝,跟他讲什么道理都是不中用的。
  所以不如索性造反,献身尝试者大有人在。
  首先是刘骏的十弟武昌王刘浑。人如其名,这家伙也的确够浑的。孝建二年(公元455年),他十七岁,刘骏给他的官职是在襄阳当雍州刺史。他闲来没事,就和身边一帮文人起草文檄,自称楚王,又立年号永光,把底下的幕僚玩伴封为百官。说起来就是小孩子还没长大,玩玩而已。可是有心人(当然是有心升官者)可不这么想,他的长史王翼之得到了这份文檄,秘密交给了刘骏。刘骏大怒,把他贬为庶人,之后就勒令他自杀。
  这是属于游戏人生的,或者说没事找事型。有些人就比较识相,比如刘骏的七弟建平王刘宏。文帝活着的时候最宠爱他,但是他这个人谦恭内敛,也明白政治这东西,你实力不行的时候只能装孙子,所以在刘骏朝中比较受信任。他“运气”也不错,体质差,很小的时候就大病小病不断,结果在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就一病呜呼,得以善终(这种政治混乱的时候,从政之人能够一生平安就值得烧高香了,有时候早病早死反而成了好事)。
  当然也有真正图权谋逆之人——刘骏一向忌惮的六弟竟陵王刘诞。
  刘诞其实是很有作为的一位亲王。元嘉末年的北伐战争中,他的表现中规中矩,也很受文帝重视。讨伐刘劭和刘义宣的战争中,他都站在刘骏一边,出了不少力。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他的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有为自己谋私利的目的。
  刘诞给自己大造府第,虽然规模不可能有皇帝的宫殿大,但建筑极尽精巧,园林极尽优美,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更有甚者,他在自己府第中聚集了各方的文武英才,还配备精甲利器,招致了刘骏的猜忌。刘骏派他去做南兖州刺史,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上任,对他进行观察。
  刘诞自然也明白哥哥的意图,他以北魏常入寇边境为名,修治城防,聚粮整军,把广陵搞成了一个军事基地。广陵离北方的边境线还远得很,刘诞这么一搞,连民间都开始盛传刘诞要举兵造反了,南面的朝廷不可能不作出反应。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刘骏对刘诞摊牌,他令有司上奏刘诞所犯之罪,贬其爵位为侯。然后任命义兴太守垣阆为兖州刺史,让他带着羽林禁军去广陵上任,乘隙袭取刘诞。按理说这件事情安排得很周密,应该能迅速成功,可不知是否因为没有打点好,负责开门内应的典签不小心把垣阆的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刘诞的手下。刘诞收捕了典签,大闭城门。垣阆天亮进不了广陵城,反遭到刘诞手下精兵突然出城袭击,全军溃败,垣阆也被杀死。
  刘骏只好下诏内外戒严,任命身边最为信赖的将领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率领大军讨伐刘诞。刘诞闻听风声,就派人强行焚烧广陵外城的民房,把居民都赶入广陵城,然后闭门自守。(仅从刘诞的这一行为就能看出,他即使能当上皇帝,作为也不会比刘骏英明多少,刘氏一家子的基因已经坏掉了。)
  沈庆之兵临城下,刘诞还没体会到敌人的强盛,不可一世地鄙夷说:“沈先生都满头白发了,何苦来这里送死呢!”【wWw。Zei8。Com电子书】
  沈庆之道:“朝廷认为阁下太狂妄无知了,不足以劳烦那些少壮派军官。”
  刘骏担心刘诞狗急跳墙、投奔北魏,命令沈庆之切断他的逃路。沈庆之把营寨迁到广陵北面十八里的白土,同时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明等人,都领兵来助,大军几乎包围了广陵城。
  刘诞见状,心中没了底,就留了自己的中兵参军申灵赐守广陵,自己带了几百名亲信出城北抄小道逃跑,沈庆之派部将武念追赶。刘诞才走出十几里,随从就不愿意走了,纷纷请战。眼看沈庆之的追兵就要追到,刘诞号召不动大家,只得鼓动他们的斗志,与他们又返回广陵。
  战战兢兢的刘诞回到广陵城附近,抬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对左右说:“那个站在城头的白胡须老头,难道不是沈公(沈庆之)么?”
  左右回答说:“王爷看花眼了吧,那是申中兵(申灵赐)啊!”
  刘诞擦擦眼睛,才舒了口气,率众进城,筑坛誓师,并下令给这些人加官。
  朝廷方面的加紧文书如雪片般发到沈庆之大营,沈庆之也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率众往前冲。沈庆之受命在广陵城西南修筑了三座烽火台,约定:如果攻克广陵外城,举一把烽火,攻克内城,举两把,如果捉到了刘诞,就举起三把烽火。
  沈庆之率部烧了广陵的东门,填平沟壑,整修道理,在城外摆好了楼车等攻城器具。然而这个时候正值江南雨季,阴雨不断,根本无法攻城。双方从四月熬到了七月出头,一把烽火都没举起来。刘骏动了怒,一边命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免除沈庆之官职,一边又下诏不予追究,想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怎么办,死打呗!沈庆之身先士卒,顶着广陵城头的箭林石雨,与众将士一起猛攻外城,终于攻了进去(起了一把烽火,不容易啊)。朝廷军乘胜前进,很快又攻克了内城。刘诞无处可逃,在自己的后花园里被小军官沈胤之找到,坠入水中,被拖出来后斩首。(如果我们细心比较沈庆之攻打广陵城的战役与刘裕以前的几次攻灭刘毅、谯纵、司马休之的战役,同样是平定内乱,其战争的艺术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刘氏统治集团,已经是在比谁更弱,而没有什么强者的概念了。)
  刘骏不满足于这样的胜利,他认为,坚守了三个多月的广陵城里,所有的人都是与朝廷作对,没有人可以宽恕。于是他下了一道恐怖的命令:屠城!(对自己的老百姓啊,这样也要屠个鸡犬不宁,八百年后的成吉思汗也要徒叹弗如了。)
  沈庆之当然知道不妥,反复向刘骏上书,要求免除老百姓的死罪。好说歹说,最后刘骏勉强松口,五尺以下的男子可以留下性命(基本上也就是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士可以侥幸不死),女子当然更可怜,全部赏给军士们享用(拿自己的老百姓充作慰安妇,又是一“绝”)。
  这样子过滤一遍之后,城里一共杀了三千多人,而且还不是一刀毙命。每个人都要割开肚肠,挖去眼珠,鞭打全身,再把苦酒倒在创口上,折磨够了,才把人头砍下来,其场景惨不忍睹。杀完人之后,刘骏又命令在石头城下堆积起人头,名为“京观”,作为长江边上的一道风景来欣赏(到这里我已经无语了……)。
  两年之后,刘骏的第十四个弟弟海陵王刘休茂也起来闹事了,这次又是在襄阳,刘休茂这年也是十七岁(刘浑第二)。起因是该王爷的司马庾深之对他的行事常有劝戒,而他却喜欢独断专行,心怀不满。他的左右张伯超乘机劝他杀掉庾深之举兵自立,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投奔北魏(一个个都想拿这个作退路,刘氏的子弟们不但人品糟糕,连创意也缺乏)。刘休茂赞同,就杀了庾深之一堆管事的,起兵据守襄阳,对抗朝廷。可惜听他的人不多,没过几天,他手下的一名参军尹玄庆起义,把他活捉斩首。
  刘骏前后消灭了两个哥哥、四个弟弟、一个叔叔。皇位是保住了,自己的国家也耗得差不多了。他最后几年的年号是“大明”,祖冲之著名的《大明历》,就是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编制完成的。扬州的大明寺,也因始建于大明年间而得名。不过,“大明”这个年号,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黑暗的记忆。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沉溺酒色多年的刘骏因为追思先他而去的堂妹殷淑仪,郁郁而终。一个暴君倒了下去,却有更多的暴君站了起来。黑暗时代刚刚开始,远远没有结束。
 

十九 荒淫天子射鬼亡
  刘骏的太子刘子业即位,年仅十六岁。他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是他效仿的榜样,并且被他发扬光大。
  一开始就有了兆头,这位少年皇帝接受玺绶时,一脸倨傲狂妄之色,一点看不出伤心的样子,即便是装也懒得装。执行大礼的吏部尚书蔡兴宗出来以后就跟旁人悄悄地说了:“当年鲁昭公即位而不悲,叔孙穆子就知道他不得善终。我国恐怕要大难当头了!”
  刘骏留给刘子业五名顾命大臣,不可谓关照得不细致。这五位依次是太宰刘义恭、骠骑将军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仆射颜师伯、领军将军王玄谟。事无巨细,都要找刘义恭、柳元景商量,大事与沈庆之参议;打仗的事交给沈庆之,内部的事务托付给颜师伯,外部的事务则由王玄谟处理。应该说刘骏虽然贪财好色,在这些事情上还不糊涂。刘子业手中有这一把好牌,平平安安过日子本是没问题的,不曾想他却将刘宋皇朝折腾得够呛。
  起先的几个月还比较正常,原因是他头上还有个母亲王太后罩着,不敢太放肆。可王太后不久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
  太后想念儿子,派人去叫刘子业来见他。刘子业说:“病人房间里鬼多,我可不去!”
  太后气得全身发抖,对身边的侍从说:“快去给我拿刀,剖开我的肚子,看看我究竟怎么会生出这样的东西来!”
  王太后连气带病,两腿一蹬追随她夫君去了。这下好了,刘子业终于“老子天下第一”,想干吗就干吗了。
  前朝旧臣戴法兴常在他耳朵边嘀咕:“别这样呀,陛下难道想做营阳王(刘义符)么!”刘子业早就对他不耐烦了,偏巧身边的小太监华愿儿在他身边说戴法兴的坏话:“陛下知道吗,路上很多人都传说呢,说宫里头有两个天子,戴法兴是真天子,陛下嘛……只是个假的天子而已,真是让人担心哦!”刘子业一想这还了得,便免了戴法兴的官职,贬他回乡,之后又让他去死。
  这件事情对于朝中的官员震慑力非常大。江夏王刘义恭与柳元景、颜师伯等人小心翼翼地熬过了刘骏一朝,刘义恭那还是极尽邀功拍马之所能,才保了一条小命。他们以为刘骏死了,不用再担惊受怕,整日里莺歌燕舞、狂欢彻饮。刘子业拿戴法兴开了刀,他们当然无法自安了。于是几个人日夜聚会,密谋废掉刘子业,改推刘义恭为帝。
  柳元景觉得孤掌难鸣,就把计划告诉了沈庆之,想拉他下水(和当初徐羡之、谢晦等人拉檀道济废刘义符是一样的伎俩,只不过这次沈庆之可不愿步檀道济的后尘)。沈庆之与柳元景倒是常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算老战友了,但对颜师伯这类专断朝中大事的人,很看不惯,心怀忿恨。他就跑到刘子业那里打小报告,刘子业正愁没个理由除掉叔祖呢,亲自带了宫中的羽林兵去刘义恭府上杀人。
  刘义恭等人还在犹豫不决,哪里会有防备。刘义恭、颜师伯、柳元景三人及其子侄、兄弟,一概被杀(最倒霉的是刘义恭,之前生了十二个儿子,全被刘劭杀掉,后来又生了四个,却仍然逃不过另一场劫难)。刘义恭还“享受特殊待遇”,刘子业下令将他的尸体肢解,挖掉肠胃,挑取眼睛,用蜜糖浸泡,起名为“鬼目粽”,到处炫耀。至此,刘裕的七个儿子全部死亡:
  根据以上的这些记录,我们所能得到的残酷结论就是,刘裕奋斗一生得来的富贵,留给子孙的却是可怕的厄运。
  叔祖这辈全部杀完了,叔叔这辈呢,他父亲也帮他杀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刘子业就将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弟弟。新安王刘子鸾首当其冲。
  刘子鸾是刘骏与堂妹殷淑仪乱伦生下的儿子。刘骏爱屋及乌,最宠这个儿子,还曾起过改立他为太子之意。刘子业对他的嫉恨不是一年两年了。既然杀顺了手,他当然停不下来,便下一道旨,将十岁的刘子鸾与其六岁的同母弟弟刘子师,以及另一名同母的妹妹赐死。刘子鸾在一声“愿我永永远远不要再生在帝王家中”的喊叫中绝望而死。
  刘子业开杀宗室,他的叔叔、刘义隆的九子义阳王刘昶驻守在彭城,也担心起自己的安危。刘骏在位时就讨厌刘昶,只是没找到机会杀他。民间风传刘昶要造反,刘子业就带兵北渡长江,去讨伐他。刘昶想举兵,郡内将领都不理睬他(也是被这几年的血雨腥风吓坏了)。他只好开了彭城的北门,带着几十名亲信,投奔北魏。北魏方面对他很优待,不仅让他当丹阳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
  说到公主,我们就得说说刘子业同母的姐姐,著名的山阴公主了。她可以说是追求女权主义的先锋,认为至少在性生活这个问题上,女性应该与男性平等。弟弟可以有六宫粉黛上千,而她只能享受驸马一人,显得太不平等了,于是就向刘子业提了出来。刘子业觉得言之有理,大笔一挥,命人给姐姐选置三十名面首,又给她晋爵会稽郡长公主,待遇与郡王相同。
  还没完,山阴公主的性欲看来不是一般的强(且住,不能再多说了,我们这是写历史,不是写色情小说),因为有了三十个男人还嫌不够,她又看中了长相超级帅的吏部侍郎褚渊,就向刘子业要求,把褚渊接进府为自己侍寝。刘子业下一道令,褚渊去“服侍”公主。不去见公主那是抗旨不遵啊,褚渊只好硬着头皮进公主府。公主对褚渊百般逼迫,褚渊却誓死不从,整整在府中耗了十天,才被放掉,估计是公主实在腻不过他了。
  (所以说小白脸也有可怜的时候,而那些名字没有留下来的面首,其“悲惨生活”大约也可想而知。其实这些历史事件完全可以拍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反传统的优秀影片,没有必要去整一些莫名其妙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所谓“古典”大片。我的一点想法是,时下的电影导演们,真应该努力提高历史素养。)
  刘骏把自己的堂妹召进宫,已经够荒淫了,但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刘子业看上的,是自己亲姑姑,新蔡长公主。刘子业把姑姑秘密纳入后宫,然后杀了一个宫女,交给其驸马何迈,说是公主死了,让他去安葬。其实他却把姑姑改称谢贵嫔,留在了宫里。堂堂驸马凭空被皇帝戴了绿帽子,勃然大怒,就密谋拥立皇帝的三弟、晋安王刘子勋。事情败露,何迈被诛。
  刘子业料想沈庆之必会因为此事进言,便先下手,派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秘密将沈庆之杀死。刘骏留下的顾命大臣,就这样被刘子业杀掉了头四位。(剩下的王玄谟也因为屡次进谏而差点被杀。)
  何迈之反,又给刘子业留了个借口,讨伐在江州(治在寻阳)任刺史的弟弟刘子勋。刘子勋这时只有十岁,自己根本不可能有反意。刘子业讨厌他的原因却也看似有“理”,刘义隆和刘骏都是排行第三,后来做了皇帝,而刘子勋也是排行第三,所以他特忌讳这个“三”,怕他篡自己的位。
  刘子勋年幼,身边倒还有几个明白人,尤其是长史邓琬,他认为“废昏立明”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了,就派人召集各郡的民丁,武装了五千多人,传檄各地,起兵自保。
  迷信的邓琬以为这个“三”仍能成事,不想建康朝中先出了大事。
  整件事情很荒诞。刘子业担心自己的叔叔们如果在外为官,会对他造成威胁,就把他们都聚在建康,关到宫里,作为虐待的对象。其中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祐三兄弟身体肥胖,刘子业给他们做了竹笼,把他们放在里面称重。最重的刘彧起外号叫“猪王”,其他两人分别叫“杀王”和“贼王”,东海王刘祎性情顽劣,被称为“驴王”。
  刘子业又仿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