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秦人倒也不惧,卷就卷进去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何况老秦人早就存了主动攻击的念头。再不攻击就只能任人宰割,连还手机会都没了。现在宝鼎出现,背后由秦王政操控,摆明了王系打算与老秦人联手,在当前这个关系到咸阳政局发展的最关键时刻,与势不可挡的楚系正面对抗。

这是好事,老秦人之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就是因为实力不足,而秦王政和他手上的王权则直接关系到了对阵双方的生死存亡。谁获得了王权的绝对支持,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前车之鉴太可怕了。

前车之鉴就是相国吕不韦。吕不韦靠攀附楚系而上台,随着他的权势越来越重,以他为首的关东外系渐渐摆脱了对楚系的依赖,转而以秦王政为后盾,与楚系正面抗衡。楚系外戚岂会让一个关东商贾恣意猖狂?借着嫪毐(lao/a)之乱的风暴余威,在华阳太后的亲自干涉下,吕不韦被罢相,接着被赶到洛阳,追随他的关东外系尤其是那些根基较浅的士卿,几乎被全部赶出了咸阳,一锅端了。

秦王政当时有没有机会力保吕不韦和关东外系?当然有,他是大秦国的君王,他已经**主政了,他手上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但秦王政却畏惧于祖母华阳太后的权威,竟然在关键时刻做了缩头乌龟,任由楚系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将吕不韦和大部关东外系士卿扫出了咸阳。

这次也是一样,假若关键时刻秦王政顶不住华阳太后,再一次做缩头乌龟,那不排除类似于成蛟兵变和嫪毐之乱那等规模的大风暴在瞬息之间把老秦人席卷而去,留下一地血腥。

秦王政会不会再一次做缩头乌龟?肯定会,只要桓齮(q)在河北战场击败了李牧,取得了胜利,秦王政没有任何选择,他只能做缩头乌龟。

老秦人若想在此刻与王系联手对抗楚系,打击楚系,唯一的办法就是两个,一是临阵换帅,由王翦代替桓齮,以北疆军为主力与李牧决战河北,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其次,就是置王国利益于不顾,设计拖桓齮的后腿,让桓齮兵败河北,但这触及到了王翦和老秦武人的底线。大家可以争权夺利,但前提是不能损害王国利益,不能以牺牲将士们的性命为代价。这是老秦武人的底线,触及到了这条底线,王翦也罢,老秦武人也罢,绝对不会干。

秦王政选择这个时间与老秦人联手,其目的不言而喻,但他非常狡猾,他只在咸阳遥相呼应,必要的时候给予配合,至于怎么与楚系厮斗,那是老秦人的事,他不管,他也不能过问,除非他不想做这个君王了。

王贲头痛欲裂,根本找不到办法。怪不得王翦把这件事交给他处理,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当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宝鼎,帮助他建功立业,同时以宝鼎为桥梁,保持与王系的良好关系,一旦有了机会,则联手出击。

但问题是,一旦桓齮的大军击败了李牧,攻克了邯郸,楚系建下了显赫功绩,那不管是秦王政,山东外系,还是老秦人,都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境地,再想联手与如日中天的楚系抗衡,基本上就是自寻死路。

河北大战的重要性由此彰显出来,尤其在此刻王系与老秦人一系考虑到未来局势不得不提前联手的情况下,楚系不能败,也败不起,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否则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他们将失去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而失去军队支持的楚系,其实力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羌瘣(h)把王翦的口讯传达之后,注意力就放到了宝鼎身上。

“像,太像了。”羌瘣仔细打量了一阵,然后感慨地叹了口气,“你和虎率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像,我们这些老家伙一眼就能认出来。好,不错,你总算来了,我总算看到你了。”

宝鼎也在打量着羌瘣。这位将军大约四十岁左右,身材健壮,皮肤黝黑,脸颊深陷,颧骨高耸,一双眼睛深陷于浓眉之下,眼神如鹰一般犀利,大概因为额头和眼角皱纹太多的原因,他看上去比较苍老。前世宝鼎在史书上看到过这位将军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他的名字生僻难记,所以印象深刻。

“叔……”宝鼎恭敬地喊了一声。

这一声喊出来,羌瘣眼圈一红,多年来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愧疚突然涌了出来,让他心里一阵酸楚,眼眶中顿时含满了泪水。

羌瘣冲着宝鼎摇摇手,然后背转身,擦了两把眼泪,极力压抑住激动的情绪。

“你母亲还好吗?”羌瘣问道。

宝鼎恭敬地答了。他现在心情其实很不错。自从他决定承担死去宝鼎留给他的艰巨使命后,他已经开始从心理上逐渐接受公子弘这个父亲,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父亲不仅留给他一个显赫的王族身份,还留给他一帮昔日的生死兄弟,而这些叔叔伯伯竟然都是大秦军方的显赫人物,像王贲、羌瘣、王离现在或者将来都是军方的统帅级人物,有这些强悍的大人物给自己做后盾,自己在这个时代还不是横着膀子走路,怕谁啊?

“五年前,我们派人去乌氏接你,但被你母亲拒绝了。”羌瘣苦笑道,“现在你来了,但是……”羌瘣看看王贲,见他还在凝神苦思,不禁叹了口气,“如果你五年前就来,何至于有今天的麻烦。”

宝鼎大约猜到了他们的难处。先前苍头的分析很详细了,从苍头匆匆赶赴咸阳一事就能看得出来,老秦人不仅对秦王政没有信心,对眼前的局势更没有信心。大家都没有信心,这事就难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非常被动。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因为自己的穿越而马上发生变化,桓齮将被李牧击败,秦军遭遇重创,这样一来,楚系固然受到重击,但因为秦王政和老秦人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也未必能及时利用这次机会扭转乾坤。尤其老秦武人,因为受到河北大败的牵连,恐怕短期内难以翻身,至于白氏和司马氏解禁一事,更将因此而无限制搁置下去。老秦武人不能大翻身,白氏和司马氏不能解禁,军队就难以掌控,这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想到这里,宝鼎忍不住了。

“叔,河北大战,我们一定会嬴吗?”

“当然。”羌瘣毫不犹豫地说道。

“假如败了呢?”

羌瘣佯装生气地瞪了他一眼,“秦军不会败。假上将军桓齮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当年他和王龁(h)、王陵、蒙骜都是一方统帅,是武安君帐下最为骁勇的四员猛将,名震天下。”

宝鼎笑笑,从案几上拿下三个茶盏放到席上。

“叔,你看,假如这里是呼沱水。”宝鼎手指第一个茶盏说道,“这是呼沱水南岸的肥下城。往西,这里是宜安城。再往西,这里是赤丽城。由赤丽城往西北方向,就是井陉要塞。”

王贲、王离的目光投向席上茶盏,父子二人也被宝鼎这番话吸引了。

“李牧的军队如今都在呼沱水南北两岸,凭借河流与坚固的堡垒阻挡我大军的攻击。我大军主力集结于宜安城下,试图攻克宜安,以切断李牧支援邯郸的道路。”

宝鼎抬头看看羌瘣,突然伸出右手盖在第一个茶盏上。

“叔,假如上将军桓齮分兵攻打肥下,做出渡河北上,将李牧大军包围于呼沱水南岸之态势,从而迫使李牧放弃宜安城,撤到呼沱水北岸,与我大军隔河对峙,那邯郸形势就会愈发危急。这时候,上将军桓齮只要把李牧的大军阻挡于呼沱水一线,他就可以抽调部分兵力南下,与南线的杨端和南北对攻,攻打邯郸。”

羌瘣连连点头,对宝鼎的这番话并没有在意,权当少年人纸上谈兵而已。偶一转头,却看到王贲神色凝重,两眼紧紧盯着宝鼎抓住茶盏的那只手。

肥下?羌瘣蓦然想到什么,脸色顿时郑重起来。

“叔,如果李牧在肥下挖一个陷阱,诱使上将军桓齮移师攻击,同时亲率主力猛攻宜安,一举夺下宜安城,那么我大军是不是被赵军包围了?”宝鼎问道。

羌瘣暗自吃惊,望向王贲。

王贲迟疑了片刻,问宝鼎道:“这是你想出来的?”

宝鼎摇摇头,正色说道:“我听李牧说的,偷听到的,他当时说什么肥下城、陷阱之类的。后来我有空琢磨了一下,估计他要在河北设计,以击败我大军。”

王贲和羌瘣互相看看,目露惊色。

“中更,你速去禀报上将军。我待筵席散后再返幕府。”王贲断然说道。(中更,秦二十等爵第十三爵。)

羌瘣答应一声,与宝鼎打了个招呼,匆匆离去。







第一卷 崛起 第六十一章 恍若一梦

第六十一章恍若一梦

宴席一直持续到深夜方散。.

宴上最耀眼的人物当然是公子宝鼎,由于王贲、王离父子的驾临,公子宝鼎的份量在北疆军将领们的心中陡然加重。

兴国君与公子弘毕竟已经成为历史,昭襄王嫡长子这一支王族子孙对远离咸阳的军中将领们来说,已经非常陌生,甚至忘却了。白氏、司马氏禁锢已久,在军方中高级将领中早已失去了他们的身影,虽然他们的影响力依旧,但这种影响力是靠他们的亲朋故旧来支撑,在名义上已经大不如昔,所以公子宝鼎头顶上的光环看上去耀眼夺目,金光灿灿,但光环之下却没有任何依托。

没有权势,没有实力,这种光环没有持久力,很快便会消散,打回原形,最多保留一个神秘的传奇而已,但左更将军王贲父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当今掌军队实权的显赫人物,频阳王氏更是老秦武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出现就是权势,就是实力,这足以支撑公子宝鼎头上的光环持续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另外,太原郡守冯劫、左庶长裨将军蒙恬也各自代表了当今大秦关东外系的两个显赫家族。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大秦三大权势家族同时出面力挺公子宝鼎,其意义不言而明。对于军中这些中低层军官来说,咸阳朝堂上的权力争斗距离他们太远,遥不可及,他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三大权势家族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派系。

宝鼎今日的公开亮相实际上是在秦王政的努力下,利用宝鼎在两大派系中的深厚背景,第一次把两大派系拉到了一起,目前至少在表面上,秦王政达到了目的,频阳王氏与老秦武人给了关东外系一个面子,大家坐在了一起,以宝鼎为纽带向楚系表明了一个姿态:凡事都有个度,过刚易折,过度易损,在灭亡赵国这件大功绩上,还是不要太贪婪了,还是大家均沾,见者有份为好。

宴席散后,宝鼎和蒙恬把王贲父子,还有冯劫送到辕门外。

王离乘着父亲与蒙恬、冯劫说话的时候,悄悄拽了一下宝鼎的手臂,小声说道:“说好了,明天上午我来接你。”

宝鼎微作沉吟,没有马上点头。

宴席当中,两人在一起言谈甚欢。王离是个少年,但宝鼎心理年龄二十六了,与一个差十几岁的少年能谈什么?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王离在说,宝鼎在听。王离毕竟少年心性,喜欢炫耀,因此大肆吹嘘他在咸阳的一些“壮举”。

宝鼎发现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纨袴们的作为大致相近,不外乎争强好胜四个字,凡事都要个面子,都要争个高低,而女人自然是他们最为投入的一个方面,青春萌动期嘛,情有可原。

女人向来是亘古不变的话题,王离也不例外,他也说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果然引起了宝鼎的好奇。

王离所说的这个女人来自巴蜀琴氏,是琴氏家主的女儿,与琴氏小少主是一对孪生兄妹。这个叫琴玥(y)的女孩漂亮聪慧,是咸阳有名的美人,追求她的王孙子弟成百上千,其中追得最紧的就有两个,一个是公子厉,一个就是王离。

王离风风火火,搞得动静很大,家中老娘治不住他,向王贲求援,王贲一封书信把王离叫到了晋阳。王离到了晋阳后花心不死,三天两头鸿雁传书,终于感动了佳人,相约北上探视。今天佳人终于到了晋阳,原准备晚上花前月下,谁知又被老爹带进了军营。不过这趟收获巨大,让他发现了宝鼎这个传奇级的强力后援,当即打定主意要带着宝鼎到处炫耀一番,尤其要在那个不爱鲜花爱英雄的佳人面前好好露把脸。看到没有?这是俺哥,代北惊天一刺知道不?就是俺哥干的。三箭齐射听说过吗?那不稀奇,那是俺哥的拿手绝活。至于那个像牛虻一样死盯着佳人不放的公子厉,直接让哥把他打倒,出口恶气。

王离这么一想哪还忍得住,死缠着宝鼎,说明天一定要带他到处转转,晋阳有不少寻胜探幽之地,值得一看啦。正好蒙恬也在一旁极力怂恿,王离见有蒙大哥支持,心花怒放,更缠着宝鼎哀求不断了。宝鼎本想在军营好好待着,他的求知欲正是旺盛之期,恨不得一天变两天以便多学东西,哪有玩耍的心思?但碍于面子只好敷衍答应了,原以为不过一句酒话,酒宴一散也就抛之脑后了。前世宝鼎应酬场合多,随口瞎掰已经成了习惯,哪知这年代的酒都是米酒,度数低,很难喝醉,一个个自始至终都很清醒,结果一句戏言变成了承诺,推都推不掉了。

宝鼎无奈答应了,相约明天再见。



送走了王贲父子,冯劫也要乘车走了,临行前,他主动提出来,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送个信去郡府,他晚上一定来为公子答疑解惑。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第一你要读书,在咸阳那地方混,没有学问不行,纠纠武夫终究落了下乘,若想出人头地,最终还要靠学问。第二我冯某虽不是什么显学大家,但教你读书识字写写文章还是可以的。

事前驷车庶长赢豹和国尉尉缭都详细了解过,宝鼎是个痴儿,整天只知骑马射箭,砍柴练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如今秘密揭穿了,宝鼎虽不是痴儿,但学识有限却是事实。宝鼎的未来是大秦宗室重臣,是未来君王的辅弼之臣,没有武技没关系,但没有学问那是万万不行。冯劫在这个计策中的任务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教授宝鼎急需要的知识,先应急,以后有时间了再固本。

宝鼎心知肚明自己的要害在哪。死去的兄弟留给了自己一身武技,但学问怎么办?这个时代的学问是显学,是法儒墨兵家等诸子学问,是经世治国之道的大学问。没有学问就是自己的要害、自己的软胁,仅凭此一点自己若想上位就难于登天。宝鼎正愁这事,不知如何越过这道坎,结果冯劫马上就雪里送炭。

宝鼎大喜,二话不说,撩衣跪倒,行拜师大礼。

他早就存了结交冯劫之念,只是苦无机会,现在如愿了,一跪跪出一个老师来,有了师生之谊,宝鼎就算攀上了冯劫这棵大树,以后冯劫做了御史大夫,他这个做弟子的在咸阳当然会受到照抚。

宝鼎其实还是前世小人物心态作祟,不知道他这个公子身份、他身后背景的真正价值,他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调整过来,还没有站在王孙权贵的高度俯视芸芸众生,所以以其前世小人物的心态,他非常自然的认为自己要攀附冯氏、蒙氏这种豪门做靠山,非常自然的就跪下行礼拜师。

宝鼎虽然不喜欢这种跪礼,但跪父母、跪师长他还是愿意的,毕竟他是在农村长大,农村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礼仪习俗,很多场合还是必须用跪礼。宝鼎这一跪,老师一叫,倒把蒙恬和冯劫吓了一跳,没想到一句话竟然产生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

冯劫急忙俯身搀扶,心里乐开了花。宝鼎的未来是秦王政一手打造的,是为大秦未来百年的发展做准备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宝鼎就是未来大秦的柱石,冯氏靠上这棵大树,其好处之大不言而喻。即便是现在,凭借宝鼎在宗室和老秦人两方面的深厚背景,也足以给冯氏以不可估量的助力。就以他本人来说,只要宝鼎在河北建功顺利返回咸阳,那他这个老师距离走进咸阳权力中枢的时间就很近了,不至于像现在一样遥遥无期。

冯劫扶起宝鼎,两人的关系瞬间亲密。冯劫喜笑颜开,当即就问起宝鼎的学业。宝鼎也不隐瞒,一五一十都说了,除了认识上千的字以外,一无所知啊。冯劫倒是喜出望外,他就怕宝鼎不识字,一切从头开始,那就耽误时间了。现在好了,认识字有基础,那起步就快了。读书不在乎年龄大小,关键是勤奋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生两人谈得高兴,一边的蒙恬陪着笑脸,但心里却在不停的腹谤冯劫,这个老家伙赚翻了,不但便宜拣了个公子身份的弟子,还给冯氏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都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怎么好事都给他碰上了?



送走冯劫,蒙恬和宝鼎并肩走进辕门。蒙恬执意要送他,宝鼎也有心打听一些事,于是两人闲庭信步,边走边聊。

历史上蒙氏祖孙三代的履历交待的很清晰,但冯氏却没有留下什么资料,这显然也是一个历史悬案,大凡历史悬案自有其产生的原因,比如昌平君、昌文君就是因为要隐瞒楚系外威这个秘密,那冯氏呢?他们又有什么秘密?

“左庶长,你能说说老师家的情况吗?”宝鼎有意把话题扯到了冯劫身上,“以后常与老师见面,假如因为不熟悉,做出什么失礼的事就不好了。”

“冯氏……”蒙恬哂然一笑道,“说起来可就话长了。”

“洗耳恭听。”宝鼎暗自窃喜。

“冯氏一族是韩国上党人,冯劫的伯父叫冯亭,曾任上党郡守。”

宝鼎听到冯亭这个名字,霍然止步,吃惊地问道:“就是那个引发长平大战的韩人冯亭?”

蒙恬点点头,“既然你知道,那我就长话短说了。”

长平大战前,秦人攻韩,取河内地,上党遂被隔于太行山以北,夹在秦赵之间,旦夕不保。冯亭无奈,召集族人商议,是奔秦还是投赵,族人意见不一,但以投赵呼声最大。冯亭遂投赵。

秦人大怒,发兵攻击,长平之战就此爆发。赵国战败,冯亭战死,其家族随之四分五裂。一部分归韩,一部分投赵,一部分奔秦。

冯劫这一支奔秦,为秦重用。在吕不韦为相期间,冯氏历任上党、太原郡守,子弟多在北疆军中效力,建下功勋,其中三位子弟最为突出,首推便是这位太原郡守冯劫。此人文武全才,先从军,后在相国吕不韦府上为吏,曾参予编纂《吕氏春秋》,其后随蒙骜征战。吕不韦罢相前,将其由军方调到太原郡任郡守。

冯氏另一位俊杰叫冯去疾,是冯劫的堂弟,才华横溢,曾为议郎,随侍秦王政左右,为秦王政所倚重,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