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隗清和琴唐相视苦笑。武烈侯有必要欺骗他们?隗状的疑心病是不是太重了?

“没有武烈侯的首肯,唐仰根本不敢乱说话。”琴唐急忙辩解道。

隗状微微皱眉,”你们没有听懂我的话?”

隗清和琴唐目露疑惑之色。

“武烈侯既然叫唐仰传递他的想法,为什么还要当着你的面提出在封君之上建王爵?”隗状望着隗清,两眼微微眯起,透出一股肃杀之气。

“威胁而已。”隗清紧蹙黛眉,仔细想了一下旋即感觉不对。

武烈侯当着她的面提出在封君之上建王爵,肯定大有深意,而不仅仅是威胁咸阳。武烈侯的用意是什么?以此来挑起宗室和豪门贵族的贪婪,让他们一边积极推动重建世袭制,一边寻求分封诸侯?假如宗室和豪门权贵联手抗衡咸阳宫,咸阳政局必定混乱,秦王政和中枢也就无暇对付武烈侯了,但咸阳政局混乱,无疑不利于中原决战。

想到中原决战,隗清顿时有所感悟。

中原决战打赢了,齐楚两国败亡,大秦疆域更大,封国会更多,宗室的实力会膨胀,与此同时,功臣们尤其豪门功臣绝不会满足于现行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他们也要封君,也想拥有封国,有条件的世袭制根本满足不了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攫取**,于是宗室和豪门功臣们就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宗室有封国,豪门功臣控制着军队和地方,这两股强大的力量一旦联手胁迫咸阳,咸阳怎么办?

武烈侯在这个时候提出尊秦王为“皇帝”,在封君之上建王爵,绝不是威胁咸阳,而是他对咸阳提出的条件,在中原决战打赢后必须给予他的利益,否则中原决战会无限制地拖延下去。

我统一中土,建功立业,你成了中土之主,开创空前伟业。我喝汤,你吃肉,但这汤是浓是淡,你就掂量着办了,假如欺人太甚,难说我就不会砸了盛汤的釜鼎,让你“鸡飞蛋打”一场空。

琴唐也想明白了,抚须而笑,“或许,中土将重现大隗国。”

隗清暗自吃惊。

隗状摇摇头,眼里露出一丝不屑之色,“你们就看不透这层迷雾?”

想错了?隗清和琴唐相视无语。武烈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你们应该比较了解武烈侯。”隗状说道,“我想知道,在你们眼里,武烈侯是个什么样人?”

隗清和琴唐的心神已经乱了,感觉隗状的问题过于广泛,无论怎么回答似乎都不是正确答案,所以干脆不说了,等待隗状自己解答。

“武烈侯抱负远大。”隗状继续说道,“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也或许是因为他在蛮荒长大,他初到咸阳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幼稚,而现在,他的行事风格越来越理想化,说得难听一些,就是自以为是,也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隗清和琴唐面面相觑,两人万万没想到,武烈侯在隗状的眼里竟然如此不堪。

“武烈侯和大王的治国策略实际上如出一辙,都是要法治,都是要高度中央集权,唯有如此,中土才能实现永久的统一,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隗状说到这里,眼神深邃,面色凝重,似乎有所感触,接着他轻轻摇手,好像要把心中的某些东西丢弃而去。

“大王的方略是正确的。”隗状慢条斯理地说道,“若想统一中土,若想长治久安,分封和世袭必须彻底摧毁。中土几百年战乱的根源,就是源自分封和世袭。分封导致了分裂,而世袭导致君权不振,故周八百年而亡,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所以大王要在统一之后坚决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武烈侯的方略是错误的。武烈侯坚持在统一之后,以稳健的方式,以过渡之策,一步步地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他的理由非常充分,即便是大王和中枢也被他的理由所说服。但武烈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性贪婪,面对无法抵御的利益诱惑,人会变成野兽。”

“在我看来,武烈侯的国策变革策略本身没有错误,但用来推动这个国策变革策略的人无一不是贪婪之辈,这些人会利用武烈侯的国策变革策略,利用他所拟制的一系列过渡政策,把统一后的大秦推向分裂之路。”

隗清和琴唐豁然顿悟。隗状几句话就拔开了他们眼前的迷雾。武烈侯的确是个理想化的人,他有抱负,但他实现抱负的方法是错误的,相反,秦王政以雷霆手段打击所有对手,坚决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明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隐患也毫不妥协退缩,就是因为他知道大秦没有退路,只有高度中央集权才能确保统一,只有把分裂中土的所有可能彻底摧毁,大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但是,隗氏呢?巴蜀人呢?难道他们就不想分封和世袭?不是,他们是豪门贵族,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攫取**非常强烈。他们也渴望统一,但他们渴望的是从统一中获取巨大利益,其中最渴望的就是分封,就是重建诸侯国。

“或许你们对我前期的做法有意见,但现在呢?现在你们知道了我的目的,你们还有意见吗?”

隗状用力挥动了一下手臂,颇有些意气风发。

“崛起之路非常艰难,需要一个完整的谋划。”隗状继续说道,“我在关键时刻背弃武烈侯,不过是谋划之一。继续结盟武烈侯,对我们的壮大已经没有帮助。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完全正确。今日我们已经获得楚系大部分力量,无论是未来君王还是后宫,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大王现在的实力更为强悍了,但大王和武烈侯之间的斗争也因此愈发激烈,这时武烈侯不得不打赢中原决战,以功勋来壮大宗室和老秦人的实力,然后联合他们共抗咸阳。如此一来,中土可以迅速统一,宗室和老秦人的实力会飞速膨胀。”

“转折点就在中原决战之后,就在中土即将统一之刻。”隗状的眼里露出一丝兴奋之色,“宗室和老秦人会不遗余力地重建分封,武烈侯根本无力阻止。宗室和老秦人在外,我们在内,内外联手,可以轻松击败咸阳宫,那时即便大王和武烈侯携手抗衡,也无力回天。”

隗清感觉窒息,脸色有些苍白。

琴唐喜形于色,他的思绪已经随着隗状挥动的手臂飞到了未来,仿佛看到了分封诸侯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武烈侯已经察觉到了危机,但他非常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局势的发展。”隗状说道,“他要尊大王为皇帝,要在封君之上建王爵,要在二十等军功爵上建世袭,试图在中原决战之前实现他的国策变革方案,以此来赢得寒门官员的支持,牢牢控制军队和地方,继而确保决战后的统一大局。”

“这个办法的确不错,可惜,他和大王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而咸阳各方都在谋算着瓜分统一后的中土,所以,武烈侯必然失败。”

隗状的这番话给了隗清和琴唐极大的冲击。

原来他们看到的都是“迷雾”,而迷雾背后的真相竟然如此可怕。他们距离权力核心还是太远了,前一刻他们还在为琴氏的生存而挣扎,但这一刻他们已经面对即将开始的瓜分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盛宴了。

“武烈侯自寻死路?”隗清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切。以隗状的意思,宗室、老秦人和楚系都在利用武烈侯,但武烈侯岂能没有对策?秦王政又岂肯束手就缚?

“或许你觉得匪夷所思。”隗状说道,“但事实就是如此。”

“如果大王和武烈侯联手镇制,其威力之大完全可以摧毁一切。”隗清的声音有些颤抖,她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似乎闻到了浓烈的血腥味。

“决战结束后,武烈侯就身不由己了。”隗状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微微上扬的嘴角处更是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你以为他能置身事外?失去了宗室和老秦人的支持,他还有什么?他自己就是宗室,他就是宗室的魁首,他就是中土最大的诸侯,而中土的再一次分裂,始作俑者就是他,他是大王最大的仇敌。”

隗清无言以对,脸色愈发的苍白。

“我请你们去代北,就是想最后确定一下我的推测。”隗状指指隗清和琴唐,“你们去巴蜀,竭尽所能为中原决战提供粮食和武器。如果决战打不赢,谋划尽数落空。”

琴唐忍不住问了一句,“决战胜算如何?”

“正如你们所说,无论是咸阳政局还是北方形势,都不允许武烈侯战败中原,所以,此仗必胜。”隗状的语气坚定有力

深夜,咸阳宫的御书房里灯火通明。

秦王政和隗状、冯劫、蒙嘉、李斯等几位中枢大臣正在商讨爵秩等级的修改。

一个月前,右丞相隗状奏议修改二十等军功爵制,重拟爵秩等级制度。大家都知道这道奏议来自何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中枢几乎没有争论就通过了,直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重拟爵秩等级制度的核心就是重建世袭制。二十等军功爵制里也有世袭制,但主要针对高爵位,比如爵位嫡子继承,隔代递减,历三代而没等等。高爵位一般只存在于豪门贵族,当然像商鞅、范睢这样的寒门贵族也有,但凤毛麟角,没有代表性。这一次爵秩等级修改的重点就是低爵位也可以世袭。

修改案草拟之后,马上送达北疆、中原和东南等地,请武烈侯公子宝鼎、长平侯公子扶苏、长沙侯公子高和上将军蒙武等重臣提出修改意见。

长沙侯公子高的使命完成后,旋即返回江南,全力开凿南岭大渠。就在这个月,公子高完成了大渠的建设,向咸阳报喜。咸阳此刻的注意力都在爵秩等级的修改上,正在和北疆斗智斗力。秦王政略表嘉赏后,便把这件事丢到了一边。

武烈侯与公子将闾、司马尚、杨端和等北方军政官长商讨之后,很快回复咸阳,对这份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一句话,没有达到武烈侯的目标。

中枢再次商议,隗状、王绾、冯劫、麃公和公子豹等大臣要加大修改力度,而李斯、周青臣、司马空等大臣则强烈反对。

世袭制一旦覆盖了整个爵秩等级制度,再想改回来就难了,而其对大秦统一后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关系到国之根本,必须慎重。

秦王政对武烈侯的胁迫也是怒气冲天,但随着争论的深入,形势对咸阳宫越来越不利。

“当务之急是中原决战,是实现中土的统一。”隗状神情疲惫,嗓音略显嘶哑,可见这段时间也是心力交瘁,“中土如果迟迟不能统一,咸阳始终被动,根本无力打破当前的困局。我恳请诸位想一想,世袭制的重建相比中土统一,孰重孰轻?事有轻重缓急,中枢在此事上应该做出何种选择一目了然,何必在细节上纠缠不休?”

“世袭制就好比滔滔洪水,一旦决堤,如何阻挡?”李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最后他质问隗状,“统一之后,武烈侯威望日隆,实力膨胀,而封国陆续再建,各国封君势必与武烈侯联手胁逼咸阳,再度修改爵秩等级,假如封君之上建王爵,岂不是诸侯再起?”

在隗状的蓄意操纵下,朝野上下都在盛传武烈侯要在“封君之上建王爵”,爵秩等级要做颠覆性修改,世袭制更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此传言非常符合贵族们的利益,一时间朝野上下一片赞颂,武烈侯也因此赢得了所有贵族的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是,秦王政和咸阳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秦王政看到了危机。武烈侯掘开了大秦“法治”的堤坝,滔天洪水正呼啸而出,侥幸的是现在还有堵塞的希望,但如果咸阳退让,妥协,那么决口会越来越大,等到中原大战结束,整个堤坝也就轰然倾覆了。

从中枢里的争论可以看得出来,宗室、老秦人和楚系等豪门贵族正在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竭尽全力帮助武烈侯挖掘堤坝。很明显,局势正在失控,武烈侯正在失去对整个大势的控制,他已经身不由己了,他将很快被洪水所吞噬。

武烈侯到底想干什么?他难道背离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要维持中土的分裂,要摧毁大秦王国?

在隗状等人激烈争执的时候,秦王政的情绪差点失控,他再也忍不住了,断然决定以兄长的身份写信质询武烈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有放弃中原决战了。

宝鼎接到秦王政这份措词激烈的书信后,心情十分沉重。

局势的发展在他的预料之中,但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这证明他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他拯救帝国的道路走错了。他虽然改变了历史,但大秦还是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第385章 兄弟同心

第385章  兄弟同心

宝鼎的情绪一度很低落,然而拯救帝国的理想还是让他很快振作起来,他必须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宝鼎拿出国策变革策略的时候,他已经估计到其中的难度。人性贪婪,尤其反对中央集权制的豪门贵族在变革过程中,极有可能主导变革,继而把帝国推向分裂的深渊,所以中原决战失败后,宝鼎旗帜鲜明地维护秦王政和中枢的权威,事实上也就是维护秦王政和中枢的国策变革主导权。

宝鼎一直试图利用武力来胁迫咸阳,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它将给大秦带来可怕的灾难。

秦王政和中枢绝不会放弃国策变革主导权,这是原则性问题。中央的权威不容挑衅,君王的尊严不容亵渎,假如中央失去了权威,君王失去了尊严,中央还是中央,君王还是君王吗?

宝鼎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一个人推动不了国策变革,他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庞大的贵族群体与他齐心协力,然而眼前的事实很残酷,所谓的“志同道合”是有条件的,围绕在他身边的贵族群体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追求。当宝鼎在借助他们的力量推动国策变革的同时,他们也在借助国策变革来掠夺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最终,两者因为利益目标的不同,不可避免地要分道扬镳。

宝鼎反复思考,推衍,还是认为自己的拯救策略没有错误,局势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历史上秦王政在这段时间驱逐了熊氏外戚,昌平君熊启先是遭到罢黜,贬谪,接着在中原大战中叛乱,逃亡。与此同时,巴蜀人隗状和老秦人王绾出任左右丞相,蒙武和李信指挥中原决战。这场决战秦王政打败了。不得以的情况下,秦王政请老将王翦出山,请他到中原战场指挥决战。

从这些政治事件中不难看到,历史并没有因为宝鼎的出现而发生多大的改变。由此可以推测,在这段时间里,秦王政试图集权中央的策略遭到了巨大的阻力,为了统一,他不得不向枝繁叶茂的楚系,向强悍的老秦人妥协,朝堂之上随即形成了以隗氏为首的楚系、以王绾、王翦为首的老秦人和以蒙氏、冯氏为首的关东系三足鼎立的局面。

既然历史发展的主脉络没有变化,咸阳政局的发展自然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么不难想像,宝鼎的出现不过是增加了宗室力量,扩大了豪门贵族的实力,让秦王政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而已。

历史上王翦赢得了中原决战,中土命运的转折就此完成。在其后的三四年时间里,秦王政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下,镇制了豪门贵族,击败了“分封”的反扑,神奇般地完成了中央集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其中的过程已经湮灭于历史,但可以想像,秦王政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又用尽了多少手段,打击和摧毁了多少对手。

然而,宝鼎来到这个时代的蝴蝶效应竟然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就在中土命运走向转折的时候,出现了,而且势头凶猛,挡者披靡。

这些年宝鼎的所作所为就像涓涓细流不停地流淌,汇合,到今天终于形成了一条滔滔大河。

历史轨迹的主脉络没有变,统一进程也没有变,但枝节脉络在宝鼎的努力下改变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土大势出现了两种迥异于历史的变化,一个是齐国进入了抗秦战场,齐楚合纵大大增加了统一决战的难度,一个是匈奴人进入了代北战场,南北战争的大幕提前拉开,庞大的北疆防御体系因此不得不提前建设。

这两个变化导致大秦在中原决战中处于劣势,咸阳已经无法在决战战场上投入六十万大军,更严重的是,即便投入六十万大军,由王翦去指挥决战,也无法像历史上一样拥有绝对的胜算,如此一来,宝鼎和北疆镇戍军就成为决定这场决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宝鼎主宰了中土命运的转折点,主宰了大秦的统一大业。

正因为宝鼎占据了中土战略上的制高点,导致他在中土政治上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本来秦王政和大秦豪门贵族是决战前的政治博弈对手,现在变了,博弈双方变成了秦王政和宝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些反对中央集权的豪门贵族反而变成了“旁观者”,变成了坐收渔翁之利的第三者。

宝鼎认定当前的政治危机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对策就很简单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历史继续行进在它固有的轨迹上,让秦王政和那些豪门贵族去做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自己冷眼旁观,坐收渔翁之利。

宝鼎回书秦王政,为了大秦,为了统一大业,为了王兄,我愿敬献头颅。

秦王政看到这封信,呆坐无语。他突然冷静下来,想到了自己可怜的母亲,想到了饱受苦难的弟弟成蛟。秦王政连夜急书宝鼎,寡人要见你,要立即见到你。

第二天秦王政下令,出京北巡,去离石要塞。

隗状、王绾等人知道秦王政北巡的目的,很简单,要和武烈侯面对面的谈判了。

半个月后,秦王政抵达离石要塞。武烈侯宝鼎已经先期抵达,兄弟相见,自是把臂言欢,但谁都能看出来隐藏在他们笑容背后的重重杀机。

大帐内只有秦王政和宝鼎两人。

秦王政仔细打量着宝鼎,良久,展颜笑道,“你终于长成了国之鼎柱。”

宝鼎淡然轻笑,“谢谢王兄的信任。”

秦王政没有召他回京,而是以北巡为借口,与其相见于离石要塞,看上去是示弱,但实际上却是向宝鼎表明自己对他的信任。你可以把头颅给我,我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你的忠诚?

“王兄亲赴北疆,等于把我架在烈火上炙烤。”宝鼎笑道,“王兄不怕烤焦了我?”

秦王政脸色顿时冷峻,不屑地挥挥手,“你敢扬言割据称霸,让咸阳陷入被动,寡人当然要把你放在火上烤一烤。告诉我,准备何时南下?”

“十一月或者十二月。”宝鼎说道,“我带二十五万大军南下,一战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