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烈侯对江南局势可有什么考虑?”熊炽忍不住,再次做出试探。

“我告诉公子高和武安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暂停南岭大渠的开凿,以全部精力戍守江南,确保江南的安全。”

“武烈侯认为江南会有战事?”

宝鼎微微皱眉,也是忍不住了,于是说道,“东南水师控制在你们的手上,还有东南和江南两地的地方军,如此实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牢牢掌控主动权。”宝鼎目露不屑之色,冷笑道,“我不明白的是,你们到底是年纪大了还是没有胆气?为何不敢主动出击?为何不能推进和控制局势的发展?你们对咸阳宫到底抱有什么希望?难道指望大王会像个孩子一样,拉着你们的袍袖亲热地叫舅舅?难道非要等到屠刀架到你们的脖子上,你们才会拔剑出击?”

熊炽目瞪口呆,骇然心惊。

“放弃你们的妄想,改变你们的行事风格,不要再像过去一样以为自己是这个王国的主宰,在这个王国可以予取予夺为所欲为。今非昔比了,现在熊氏若想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得像个盗贼一样,去抢劫,去杀掠,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宝鼎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自忍住心中的愤懑,压抑下对熊氏的不满和鄙夷,再不说话。你背叛我也好,背叛秦王政也好,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既然左右不能逢源,前后都没有生路,那倒不如拔剑而起,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或许就能绝处逢生。

熊炽坐在那里陷入沉思,良久,他躬身告辞,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宝鼎望着他的背影,暗自叹息。等你接到寿春政局再变,阳文君及其势力遭到血洗之后,你就知道熊氏所面临的处境了。那时候假如你们不敢控制自己的命运,而是把命运交给秦王政,那就等死吧。至于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是这样一来自己的谋划就被破坏了,失去了楚系这个强力后援,未来步履维艰啊。

宝鼎辞别了母亲和妻子,日夜兼程赶赴河北。

这一天到了大梁,蒙武和中原军政官长们出城相迎。宝鼎仔细询问了中原形势,不过对中原局势的发展没有做出任何预测。其实也无须他预测,形势摆在这里,中原局势的发展取决于北方战场,只要北方战场能够取得胜利,中原也就不会有存亡危机。

蒙武主动邀请宝鼎在大梁休息一夜。宝鼎也想探探蒙氏的底,欣然答应。

晚上蒙武悄悄赶到宝鼎的营帐。这段时间蒙氏焦虑不安,他们无法判断北方战局的发展,但他们对宝鼎的才智抱有一定的信心,这一点蒙氏两代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宝鼎屡创奇迹,这就是实力的体现,而这种可怕的实力让他们在坚决追随秦王政的同时,也不得不给家族预留一条后路。假如在未来的权力博弈中,武烈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他们又没有给家族留一条后路,那蒙氏三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必定毁于旦夕之间。

蒙武这种深夜秘密造访的举动已经把蒙氏的意图暴露无遗,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了。

“武烈侯对逆转北方战局有几成把握?”蒙武开门见山地问道。

宝鼎笑了起来,“北方战局进行得很顺利,何来逆转之说?”

蒙武暗自吃惊,不过他的神情没有任何变化,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宝鼎,等待解释。

宝鼎神态从容,微微笑道,“中山战场的僵持,不过是上将军的消耗之策,在僵持中消耗赵燕联军的武力和钱粮,在僵持中消耗赵燕联军的士气。尤其是代北军,虽然司马尚想尽办法稳住了代北军,不过那毕竟是暂时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当匈奴人大举入侵代北的消息传到中山战场,当赵燕联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当我带着几十万援军赶到呼沱水一线,代北军还有多少士气?代北军的将士还有多少人愿意舍命相搏?人不能绝望,人一旦绝望,哪里还有勇气和信心?”

“至于代北战场,匈奴人根本不足为虑。”

“匈奴人还没有统一大漠,它的东面有负隅顽抗的东胡人,它的西面有虎视眈眈的大月氏,它还不具备大举入侵中土的实力和时机。”宝鼎慢条斯理地说道,“对于匈奴人来说,与赵燕两国的合作是个攻占代北的机会,不过他们之间的联盟非常脆弱,纯粹是互相利用。”

“赵燕两国和匈奴人都想让对方与我大秦打个两败俱伤,以便自己渔翁得利,所以匈奴人的主力大军至今还在大黑河一线按兵不动。匈奴人这一招很高明,他们让代北战局陷入僵持,给秦军以重压,迫使秦军不惜代价尽快结束中山大战。一旦秦军以惨重代价赢得了中山大战,那等于中了匈奴人的奸计,拱手把代北送给了匈奴人。”

“我们不愿意放弃代北,所以也不愿意以惨重代价攻占中山。赵燕联军正是摸准了我们的心思,因此一直咬牙坚持。等我赶到中山战场,我可以肯定,赵燕联军马上就会主动议和。在他们看来,大秦绝不会放弃代北,否则关中和河北都将处在匈奴人的威胁之下,为此,大秦会被迫停止中山大战,转而集中主力北上与匈奴人作战。”

“赵燕两国以结盟为诱饵,把匈奴人引到了代北战场,挑起了大秦和匈奴人的战事,如此便给赵燕两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更给齐楚两国赢得了反攻中原的机会。一旦秦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则中土必定出现鼎立之局,由此赵燕两国就算暂时摆脱了生存威胁。”

“可惜匈奴人的智慧并不差。匈奴人有自知之明,在他们没有统一大漠之前,他们绝不会贸然与中土霸主秦国开战。”

宝鼎说到这里笑容更浓,眼里更是露出一丝狡黠之色,“赵燕两国的谋划可谓高明,但匈奴人眼光犀利,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伎俩。两者互相算计,互相利用,互相猜忌,最终白白便宜了我大秦。”

蒙武想了很久,暗自叹息,不得不承认宝鼎的分析有道理。北方战局虽然看上去危机重重,但如果宝鼎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不但没有危机,反而处处藏着杀敌良机。

“如果北方战局顺利推进,那中原局势又将如何发展?”

“中原必有大战。”宝鼎说道,“不要抱着侥幸之心,更不要相信所谓的盟约,否则必遭重创。”

蒙武暗窒,一股寒意从心底悄然涌出。

        第335章 环环相扣

第335章 环环相扣

秦军两线作战,必有所侧重。以今日大秦财力,必以中原为重,但代北又不能丢,只能被动防守,如此秦军主力云集于代北,而中原兵少将寡,面对齐楚联军的疯狂反扑,恐怕负多胜少。

假如咸阳宫与武烈侯关系密切,秦王政还可以调用京畿军队支援中原,但现在两者势同水火,就算武烈侯无意窥伺咸阳,秦王政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必定全力保证关中安全。中原没有援军,仅靠地方军作战,形势不堪设想。大秦占据中原不过三四年时间,中原人对大秦至今没有产生什么归属感,心中依旧怀念故国,对大秦那种刻骨的仇恨更是没有消减,所以一旦中原形势大乱,其全面崩溃不过是时间问题。

当初武烈侯逼着咸阳让步,在中原建十万常备军,就是考虑到中原人短期内不会忠诚于大秦,中原必须以重兵镇戍。现在中原常备军主力在中山战场,未来一部分要赶赴代北作战,一部分要镇戍河北,返回中原作战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咸阳宫命令中原军返回中原,上将军王翦和武烈侯也会想方设法留下他们,置中原于险境,乘机打击关东系势力,继而在未来的政局中迫使咸阳宫做出让步。

蒙氏因此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这不是蒙氏有没有能力守住中原的问题,而是在残酷的政治博弈中,像蒙氏这种“棋子”就算有逆转乾坤的能力,就算是一头猛虎,也会被更强大的对手,被一群恶狼毫不留情地围杀。

武烈侯对关东系的打击力度当真是一浪高过一浪。当初他打击熊氏外戚的时候剑光四射,锋芒毕露,现在他的手段变了,变得非常隐蔽,但杀伤力更强,屡屡置对手于死地。从姚贾、顿弱到尉僚,关东系重臣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如今轮到蒙氏了。

蒙嘉有先见之明,他预感到蒙氏的危机正扑面而至。在秦王政下令调武烈侯去河北的同时,他就飞速密告蒙武,请蒙武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主动向武烈侯示好,务必给蒙氏留一条后路。从长远利益来看,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案有利于蒙氏,虽然蒙氏不能背叛秦王政,不能公开支持,但完全可以做到暗中支持。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妥协,妥协之下的双赢才是上上之策,相比起来,杀戮终究是两败俱伤的下下之策,这对任何一方包括对王国其实都没有丝毫好处。

蒙武今夜暗访武烈侯,是示好,也是一种妥协。

武烈侯接受了他的示好,明确告诉他,北方战局不过是一个诱饵,而陷阱却在中原,猎物就是蒙氏。

接下来就是蒙氏的选择。不管蒙氏如何破局,他始终都是猎物,能否成功逃过死劫,关键不在于蒙氏是否有逃过死劫的能力,而在于他是否有做猎物的觉悟。假如蒙氏心甘情愿做猎物,那么武烈侯就愿意与之妥协,并以此再设一个局,以蒙氏为诱饵,以咸阳宫为猎物,最终获得更大的优势迫使咸阳宫在国策变革一事上做出让步。

蒙氏因此获得的报酬很丰厚。他既没有背叛秦王政,也没有与武烈侯形成对抗,相反,他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有利于蒙氏利益的选择。

蒙武踌躇不决,他要衡量其中的得失,他要推衍出蒙氏从中获得利益多少,而蒙氏获利的多少则取决于中原局势的最终结果。

“如果代北战事久拖不决,京畿大军不能出关支援,那中原危在旦夕。”蒙武低声叹息,等待宝鼎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中原局势如何发展,关键不在中原,而在东南。”宝鼎语意双关地说道。

东南熊氏?中原陷入困境,咸阳宫肯定要调用东南援军,但东南大军一旦进入中原战场,江南就危险了,所以东南熊氏左右为难,不管最后他是败于中原还是丢失江南,东南熊氏最终都要承担罪责。东南熊氏难道愿意束手就缚,眼睁睁地看着咸阳宫宰杀自己?当然不会,东南熊氏肯定要誓死一搏,但东南熊氏用什么办法才能逆转危局?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被动和主动的问题。假如东南熊氏有远见卓识,看到了未来的危局,主动去推动和引导局势的发展,那么咸阳宫就很难如愿以偿地宰杀熊氏外戚,而咸阳政局的发展也会随之而变。如此一来,武烈侯操控北方局势,东南熊氏引导南方局势,双方夹击咸阳宫,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东南熊氏会不会主动出击?如果主动出击,又将采用那些主动之策?这些主动之策将推动中原局势向何种方向发展?

蒙武没有思考太长时间,他无须知道更具体的答案,他只要知道武烈侯和熊氏可以控制未来局势的发展就足够了。在武烈侯和熊氏的南北夹击下,不要说蒙氏没有抵御之力,就算是咸阳宫,恐怕最终也要饮恨收场。

蒙武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把话题转移到了中原防御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影响到中原稳定等事情上面,这其中就牵扯到中原军政官长的调动和一些农耕、工商、赋税、徭役等具体政策的变化上。

秦王政既然要控制中原,当然要大量更换中原的军政官长,而这些军政官长们的更换,必然会带来诸多政策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中原的稳定。

宝鼎和昌平君先后主掌中原,两者在政策上一直保持着统一性和连续性。去年冬天宝鼎离开中原后,蒙武虽然继任,但因为中原的军政官长们大都还是那帮人,所以政策上也没有任何变化。现在宝鼎去了北方,自身困难重重,当然无力兼顾中原,如此咸阳宫必然对中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的所伤及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蓼园的巨商富贾。这些人在宝鼎的政策照顾下,大肆掳掠中原财富,此事虽然有它的“前因后果”,但毕竟很多地方与大秦律法相冲突,咸阳宫早就不满了,此次正好逮到机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蒙氏可不想因此与武烈侯结下深仇,这也是蒙氏决定暗中与武烈侯妥协的原因之一。武烈侯在中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同样让蒙氏获利颇丰,假如这些政策被咸阳宫改变甚至禁止,蒙氏也是利益损失者之一。

宝鼎给出了一些拖延和变相阻碍的建议,最终他说了一句话,“有些事,该来的终究要来,但未必就是坏事。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利弊两面,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利’,如何规避它的‘弊’。”

蒙武微微一笑,心领神会。

第二天宝鼎离开大梁,以最快速度渡河北上,直奔中山战场。

上将军王翦的行辕设在宜安,距离呼沱水前线不过几十里。在宝鼎没有抵达宜安之前,王翦就已经在自己的行辕附近另置一座大营,给宝鼎做临时行辕用。

宝鼎到达宜安后,太傅府和护军中尉府大小官员以及虎烈军马上进驻行辕,王翦、羌廆(hui),杨端和等大军统率向宝鼎详细介绍了中山和雁门战况,王贲和冯毋择等河北军政官长们也向宝鼎禀报了当前河北的局势。

正如宝鼎所推测,王翦在中山战场故意造成僵持之局就是为了消耗赵燕联军,同时也是为了掌控整个北方战局。只要中山战场没有决出胜负,匈奴人就不敢倾尽全力杀进代北,如此秦军也就牢牢控制了北方战局的发展。

不过这个僵局是暂时的,迟早都要被打破,不是被秦军自己打破,就是被匈奴人打破。假如被匈奴人打破,秦军也就失去对北方战局的控制,所以,秦军选择何时打破僵局非常关键,这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北方战局的掌控。

晚上接风宴席散去之后,王翦、王贲父子和羌廆把宝鼎请到军帐,继续商谈战局。

王贲把统率部的攻击策略做了说明。按照王翦的设想,宝鼎到河北之刻,也就是打破中山战场僵局之时。

宝鼎听完之后,不动声色地问道,“之后呢?中山战事结束之后的策略呢?”

“北部军一分为二,一部与北疆军火速赶赴代北战场,一部则与河北军镇戍中山,与燕国对峙。”王贲不假思索地说道,“杨端和与章邯则率中原军火速南下,确保中原的安全。”

宝鼎没有说话,脸色渐渐冷峻。

王翦、王贲和羌廆互相看看,意识到宝鼎的到来恐怕要让北方战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统率部先前所拟的策略十有八九要作废。

“我不回咸阳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没有达到。”宝鼎开口说道,“我到河北来,就是要实现我们的目的。”

王翦和羌廆沉默不语。

王贲犹豫了一下,说道,“咸阳财赋有限,无力支撑当前战事。如果同时开辟两个战场,极有可能两者皆失。”

“为了达到目的,暂时失去的代价完全可以承受。”

宝鼎这话一说,王贲也沉默了。疆土失去了,可以再夺回来,但假若失去了朝堂上的权力,那就一无所有,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武烈侯有何对策?”羌廆问道。

宝鼎稍事沉吟后,把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

王翦、王贲和羌廆脸上的表情虽然很平静,但心里却是波澜起伏。今日的公子宝鼎长大成人,不但可以和秦王政分庭抗礼,甚至还能影响或者决定大秦乃至整个中土的命运了。

这个谋划的核心就是以武力迫使咸阳宫封王子,建封国,把中央集权制下的封国制度付诸实践。

封国制度是基础国策,这个国策一旦付诸实施,其他国策不改也得改。宝鼎因此推动了国策变革,并掌控和引导着国产变革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则是本利益集团从中获得的巨大权力和财富。

宝鼎说完,军帐内随即陷入寂静,王翦、王贲和羌廆各自沉思。

良久,王翦抚须问道,“齐楚合纵攻打中原的把握有多大?”

秦王政和咸阳宫当然不会任由局势失控,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肯定要与齐楚议和结盟,以三足鼎立来赢得缓冲时间。齐楚两国目前的形势都不好,齐国还没有从大饥荒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楚国刚刚经历了王统更替,他们迫切需要恢复元气的时间,如果能胁迫秦国议和来实现三足鼎立之局,当然求之不得。

“我在楚国的谋划还没有结束。”宝鼎笑道。

王翦略感惊讶,“愿闻其详。”

宝鼎把景氏和项氏打算诛杀阳文君熊岳,清洗其势力,以控制朝政的事简要说了一下,“不出意外的话,阳文君熊岳的时间不长了。”

“看样子,你和黄氏的联姻还是起到了作用。”王翦说道,“如果没有春申君这层关系在里面,项氏恐怕不会主动找上门。”

“我向春申君旧部做出过承诺,要为春申君报仇雪恨。”宝鼎笑道,“现在既然有这个机会,项氏一定要杀阳文君,而我又无力保全阳文君,那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就势推一把?阳文君一死,楚国必然断绝与我大秦的盟约,与齐国合纵联手攻打中原。”

王翦微微点头,又问道,“熊氏能否拿出正确的对策?假如熊氏在关键时刻犯下致命错误,我们有可能失去中原。虽然借此机会重创了关东系,但熊氏却为之陪葬,而立储之事肯定要再起波折。如此我们的损失过于惨重,得不偿失。”

“对于熊氏,我已经尽力了。”宝鼎叹道,“我和熊氏有旧怨,彼此间的信任有限,就算我说了真话,熊氏最多信三分,所以临走前我虽然严辞告诫了昌文君,但昌文君是否听进去了,是否能够说服昌平君,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阳文君熊岳肯定会死在齐楚合纵攻打中原之前,有这段时间做缓冲,熊氏应该能拿出有利对策,不至于自缚手脚,任由咸阳宫肆意宰杀。在我看来,只要熊氏不谋反,不叛乱,不割据,那么形势再糟糕,他们也能自保,不至于给咸阳宫连皮带骨头一口吃了。”

王翦想了一下,说道,“你这个谋划是个连环计,从代北、河北到中原、东南、江南,由南到北,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太大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到全局,但我们不可能掌控所有环节,所以必须做最坏打算,也就是说,即便谋划失败了,我们也要确保自身的安全。”

宝鼎点点头,“所以说,如何操控中山战局是关键,只要这步棋走好了,我们就能把中原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