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鼎看完李牧的书信,又听完荆轲的讲述,最终只能报以苦笑,“荆卿,我在签订和约之前已经对你说过,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代北维持到初冬。原因你也知道,我刚刚拿下中原,我要在中原常驻十万到二十万大军以平定叛乱,维持稳定。这么多的军队需要粮食和衣物,其数量之庞大相信你也清楚。”

荆轲只是抱着一丝希望而来,听到宝鼎这句话,他虽然非常失望,但也在预料之中。他摇了摇头,黯然苦叹。

“秦国给代北的救助,全部出自中原。”宝鼎继续说道,“一部分是巨商富贾们的囤积所有,这属于个人捐赠。还有一部分由官府调拨,基本上都是此次大战的缴获所得。我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粗略估计,仅粮食就足够三十万人吃一个月。”

“武烈侯的慷慨必将得到代北人的厚报。”荆轲无言以对,羞愧不安。

此次代北大地震,实际运到灾区的救助物资基本上来自秦国,燕国的支援很少,邯郸也就象征性地调拨了一些粮食,不过邯郸随后就把齐楚两国的援助物资全部扣留了,这直接导致代北人无法度过严冬。秦国实际救助代北的就是武烈侯,而咸阳不出一粒粮食就获得了“仁义”的美名,某种程度上咸阳是在乘机消耗武烈侯的实力。这一点李牧当然清楚,宝鼎才是真正的“仁义”,此刻再度向他求助,确实是强人所难。

像代北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仅靠一个中原地区的力量实施救援,肯定是力不从心,所以李牧在信中暗示,希望武烈侯能说服咸阳从关西调拨一些粮食衣物予以支援。

“我有我的难处。”宝鼎说道,“咸阳像邯郸一样复杂。几个月来,我与咸阳不断妥协,做了很大让步,我已经没有再次让步的余地了,所以,请你回报李牧,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荆轲咬咬牙,突然翻身跪倒,悲声哀求,“代北正在下雪,代北人饥寒交迫,生命垂危。请武烈侯务必施以援手,救救代北数十万无辜生灵。”

“荆卿快起来。”宝鼎急忙俯身搀扶,“我能力有限,你即使逼我,我也是爱莫能助啊。”

荆轲坚决不起来,他一把推开宝鼎,以头磕地,“咚咚”作响。宝鼎再度把他抱住,看到他额头渗血,心中不禁一软,脱口问道,“李牧是否还有让步的余地?”

荆轲愣了一下,意识到宝鼎终于松口,心中顿时狂喜,急切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请荆轲坐好,自己则负手在帐内来回走了几步,整理好思路,然后说道,“中原实在是拿不出粮食了,正如李牧所说,现在唯一能拿出粮食的大概也只有关西了。关西有粮食储备,如果大王同意救助的话,倒是能解代北的燃眉之急。”

“计将何出?”

“我给李牧两个选择,留人还是留地。”

荆轲疑惑不解,“武烈侯能解释一下吗?”

“如果李牧要留人,那就拿地换粮食,把雁门郡送给秦国。反之,如果李牧要留地,那就让灾民即刻南下太原。灾民到了太原,肯定能得到咸阳的救助。”

荆轲吃惊地望着宝鼎,心中骤感窒息。

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对李牧来说都无力承担。留人就要割地,这和邯郸的要求差不多。代北军主力来自云中、雁门和代北三郡。如今云中给匈奴人抢去了,云中人退到了雁门和代北。如果再把雁门给秦国,那三郡的人都挤在大地震之后的代地废墟上,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忠诚于赵国?无疑,灾民第一个要投奔的对象就是秦国。代北人全部逃到秦国,保全了性命,那么代北军还会为赵国作战吗?当然不会了。

留地就要放人。此策等同于前策,代北人大部分逃往秦国,代北之地实际上也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不过此策唯一可取之处是基本上满足了李牧的意愿,既把代北人救活了,又把代北之地保住了。至于代北军的军心问题,那只能暂时放一放,这个冬天肯定是顾及不上了。

荆轲想了片刻。李牧走投无路了,只能在武烈侯提出的两个计策中选择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武烈侯倾向于何策?”

“无论割地还是放人,对李牧都不利。”宝鼎说道,“既然都不利,那倒不如割地存人,先把手里的军队稳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代北军溃散,李牧拿什么与邯郸对峙?”

放人就等于乱军,而军队是李牧的本钱,所以人绝不能放,那自然就是割地存人了,但李牧敢向邯郸提出割地换粮的奏议?本来他和邯郸的矛盾就已经激化了,现在为了代北那块废墟之地,李牧竟然要割让国土,那等同于卖国,岂不正好给了邯郸杀人的借口?

李牧不能拿出割地存人的奏议,而邯郸却在逼他放弃代北,于是,这里面可以活动的范围就大了。比如说,李牧在表明上答应放弃代北,把代北人都集中到代郡一地,背地里却与武烈侯做交易,把雁门郡完整地交给秦国,以此来换取粮食。

此事必须做得机密,李牧和武烈侯必须要有默契,否则李牧完了,那么,是武烈侯先行撕毁和约,兵进雁门,还是李牧先答应邯郸的要求,从雁门撤人?

“武烈侯是先行还是后进?”荆轲问道。

“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肯定可以拿到雁门。”宝鼎说道,“但对李牧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先撤,等于向邯郸低头,可以改善他和邯郸的关系,但如果等到秦军兵临城下了再仓惶后撤,邯郸就可以诬陷他里通外国。”

荆轲对宝鼎大为敬佩。武烈侯光明磊落,当世传奇。他和李牧是敌人,但为了救助代北灾民,他竟然一次次为李牧排忧解难,一次次为李牧的利益殚精竭力。这样的人,才真正担当得起“仁义”两个字。

“那你对咸阳怎么说?”

“我要是对咸阳说了,那李牧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雁门,连代郡都保不住。”宝鼎笑道,“你以为咸阳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荆轲不解地望着宝鼎。

“李牧从雁门撤人,匈奴人难道一无所知?难道匈奴人就不想趁此机会占据整个代北?”

荆轲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

代北三郡,云中在西,雁门在中,而代郡位于东方,与燕国的上谷郡接壤。目前匈奴人正在云中一线虎视眈眈地盯着雁门。李牧一旦从雁门撤出,匈奴人势必随后杀进。

匈奴人的大军聚集在云中大黑河一线,纵马飞驰两天就能杀进雁门郡。秦军要先从晋阳赶到注句要塞,再从注句要塞直杀雁门治府善无城,这样在时间上就落后于匈奴,也就是说,就算李牧暗中帮忙,把城池交给秦军,秦军和匈奴人也要展开一场激战。

秦国为了在代北立足,必然要占据雁门,要不惜代价击败匈奴人,这样他们就需要得到代北灾民的帮助。李牧现在只能靠秦军阻击匈奴人了,否则他连代郡都守不住,于是他会默许代北灾民帮助秦军。代地灾民太多,先期又受了秦国的救助,这时候看到秦国人进了雁门,必然大量投奔以寻求食物。

如此一来,秦军杀进了代北,对赵国和匈奴人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夹击,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战略上的优势。李牧则守住了代北最后一块地方。而代北灾民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他们在帮助秦军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他们得到了秦国的救助,也守住了自己的家园。

这是有利于各方的一个计策,而武烈侯只要把这个计策告诉太原的上将军王翦即可,剩下就是王翦的事了,拿下雁门郡挺进代北的功劳将由老秦人独占。但武烈侯如果把这个计策告诉咸阳,那杀进代北的恐怕不是三万北疆军,而是北部军的全部主力。调集整个北部军主力就要紧急征调北部郡县军队,此策的机密性随即荡然无存,而结果和武烈侯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截然不同。

“武烈侯好计策。”荆轲激动地说道,“我连夜返回邯郸,请大将军定夺。”

“李牧让步的余地有多大?”宝鼎再一次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间紧张,假如你有把握,确定李牧能接受此策,我将以最快速度密告上将军王翦,请他即刻做好进入雁门郡与匈奴人作战的准备。”

“临行前大将军曾说过,他只求代北人能够活下去,即便要他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宝鼎笑了起来,“如此甚好。请告诉大将军,此事宜早不宜迟。只要年前秦军击败了匈奴人,代北可定。”

荆轲躬身致谢,“代北事了,我就辞别大将军,到中原来为武烈侯效命。”

“荆卿言重了。”宝鼎笑道,“我愿与荆卿一起共创大业。”

“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荆轲说道,“听说有人要刺杀你,新年前后你务必要注意安全。”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也听说了。韩魏两国有不少流亡贵族招揽了一些任侠死士,发誓要取我的人头。我身边卫士如云,还有墨者剑客,想杀我恐怕很难啊。”停了一下,他问道,“策划者是不是张良?”

“黑冰当真无所不在。”荆轲感叹道,“既然你连主谋者都一清二楚,想必也早已有了对策。”

“楚国项氏的实力在淮河以北还是非常强大,张良和张耳等人有项氏的帮助,实力不容小觑。”宝鼎皱眉道,“杀我或许不易,但杀我的手下还是绰绰有余。张良这个人谋略出众,极其不好对付。”

“武烈侯曾有机会杀了他。”

宝鼎没有说话。自己何尝不想杀张良,但时机未到。张良矢志复国,穷尽大半生的精力谋划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必欲杀之而后快,但在自己看来,却是大有作用。将来利用好了,可是一把锋利的“暗器”。

“张良从没给我杀他的机会。”宝鼎说道,“过去杀不了他,将来想杀他就更难了。”

荆轲略略皱眉,正想说话,宝鼎却摇手阻止了,“你不是刺客,我也绝不允许你做刺客。你我从见面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命运因你而改变,而你的命运也将因我而改变。”







你正在阅读第254章荆轲求助;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第一卷 崛起 第255章 入代作战

宝鼎送走了荆轲,急召桓齮、司马锌、王贲到行辕议事。

王贲的军营距离梁囿较远,直到深夜时分才抵达行辕。此刻宝鼎已经把琴唐请到了大帐,与桓齮、司马锌、曝布等人共商代北战局。

宝鼎把代北局势简要说了一下。目前邯郸已经决定放弃代北,李牧竭尽所能也就只能守住代郡一地,所以秦国获得了进军代北,占据雁门的最佳机会。秦军进入代北,必然与匈奴人作战,但时值严冬,北部军将士大部归乡,真正能即刻投入战场作战的只有离石要塞的三万北疆军。

虽然咸阳已经同意北疆常备军的人数由三万增加到五万,但增加的两万常备军分布在北地和陇西两郡,太原和上郡两地还是原先的三万军队。以三万军队进入代北作战,而且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里作战,其胜算有多大可想而知。

宝鼎当然相信上将军王翦有出众的谋略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三万北疆军的武力毕竟有限,一旦此仗打败了,让匈奴人占据雁门,接下来北虏大军必定直杀代郡。代郡几乎是一片废墟,代人又缺衣少粮,根本无力抵御。匈奴人占据了整个代北,对中土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了。

这事不要宝鼎说,几位将军都清楚。假若让匈奴人占据了代北,匈奴人对秦国的北疆就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而对赵国来说因为有太行山之险,尚可暂保河北无虞,但匈奴人一旦在代北立足,纵马南下,河北也就危险了。

“武烈侯是否奏报咸阳?”王贲当即问道。奏报咸阳,咸阳获悉邯郸决意放弃代北,势必倾尽全力北上作战,这其实对秦国有利。王贲不想争什么“仁义”的虚名,他要的是战绩。

宝鼎摇摇头,“必须把代郡留给李牧。”

“武烈侯何必行妇人之仁?”王贲不屑一顾,手指地图说道,“我们拿下代北,河北的代北军必定军心溃散,这非常有利于我们明年攻打河北。武烈侯难道不想早点拿下邯郸?”

“我不是不想尽早拿下邯郸,而是条件不允许。”宝鼎无奈苦笑,“我大军倾尽全力北上,时间上来不及,集结军队、调集粮草和征调民夫都需要时间,但代北的大雪不给我们时间,代北的灾情更不给我们时间。代北人一旦知道我们要趁火打劫北上攻击,局势势必骤然失控。李牧回天乏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横扫代北,只能任由代北人投奔单于庭。匈奴人拿到了雁门和代郡,陈兵注句要塞,威胁太原,我们还有机会拿下代北?”

“武烈侯是不是过于夸大了匈奴人的武力?”王贲无法拒绝全取代北的诱惑,对宝鼎的担心很是不以为然。

“去年出塞作战,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所以才屡战屡捷。”宝鼎正色告诫王贲,“此次战局对我十分不利,匈奴人占尽优势,我们只要得到李牧的配合,才能在局面上有所扭转,由此才能拿到三分胜算。我请问大上造,你了解阴山南北的匈奴人吗?你了解匈奴新任左贤王及其帐下所有左方诸王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不了解对手,怎敢妄言必胜?”

“为了防止匈奴人拿到代北,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出兵雁门。”宝鼎继续说道,“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把代郡留给李牧,原因很简单,明年我并不想打河北,我还需要李牧坐镇河北与我们对峙。”

“为什么?”王贲吃惊地问道。

“这是咸阳政局的需要。”宝鼎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假如代北人撤过太行山,进入河北,李牧手上的军队会更多,反而不利于我们打河北。我们留下代郡给李牧,既可以把代人留下,又可以进一步挑起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这其实是有利于我们打河北。等到我们打河北的时侯,先打代郡一样可以起到打击代北军士气的作用。”

王贲认为宝鼎的理由有些牵强,代北人现在饥寒交迫,撤过太行山的可能性太小了。他本想出言反驳,据理力争,但旋即想到宝鼎肯定有其它方面的考虑,那句“咸阳政局的需要”其实才是宝鼎决意避开咸阳冒险一搏的真正原因。

王贲暗自叹息,不再说话。老父年事已高,老秦人又刚刚复出,此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代北战场上还是谨慎再谨慎为好,根本没必要冒险。然而,武烈侯在中原战场上的胜利让王贲底气不足。武烈侯既然能在中原创造奇迹,想必在代北也能创造奇迹。

“能够紧急入代作战的只有三万北疆军。”王贲叹道,“仓促之间,太原、上党等地可供征调的民夫大概也只够给三万军队运送粮草辎重。”

“这个我已经考虑到了。”宝鼎手指桓齮与司马锌等人说道,“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以最快速度给上将军运送一批最新打造的武器,虎烈军以护送这批武器为由,日夜兼程北上,随上将年入代作战。”

王贲浓眉微耸,又惊又喜,“虎烈军全部北上?”

“一万骑全部北上。”宝鼎说道,“我以急奏咸阳,请大王允许虎烈军押运这批重要武器北上。这批武器不但式样新颖,而且其中大部分是由炒钢百炼而成的环首刀。这关系到王国机密,押送途中不容出现任何问题。”

“炒钢?”王贲望向琴唐,失声惊呼,“炒钢冶炼成功了?”

“成功了。”琴唐抚须笑道,“目前虽然只有白水大作坊可炼,产量较少,但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我们还是打造了大量武器,其中环首刀就有一万五千多把。”

“有这么多?”王贲难以置信。之前他从宝鼎这里曾听说过炒钢与环首刀的事,从炒钢、百炼钢技术的研发到转为武器需要很长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五六年,谁知琴唐和白水大作坊的工匠们竟然创造了奇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打造出了锋利的环首刀。

“这要感谢武烈侯。”琴唐笑道,“武烈侯把韩魏两国所有炼铁和打铁工匠全部送到了南阳,让白水大作坊一夜之间便得到了数千名中土顶尖的能工巧匠,因此我们才创造了一个奇迹。”

王贲终于知道宝鼎为何要在代北冒险一搏了,他把中土最精锐的配备着中土最犀利武器的骑军全部送到了代北战场。代北战场上的匈奴人占着兵力上的优势,而秦军将士占着武器上的优势,双方武力在可以正面一搏的情况下,老将军王翦的谋略和作战经验便成为致胜的关键了。

“如此一来,此仗至少有五成胜算。”王贲兴奋地说道。当初他在河南战场上就曾在马蹬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了骑军的威力,横扫河南北虏。现在老父手上的骑军不但配有马蹬,连弩,还有被武烈侯称之为中土第一刀的环首刀,还有配合环首刀所用的钩镶等各种适合马步军使用的长短武器,如此强悍武力,不论马上步下,当可挡者披靡。

旋即他又大为遗憾。可惜自己在中原,无法参加这一场与匈奴人的正面对抗,只能羡慕老父、羌瘣(hui)和曝布等人在风雪之中酣畅淋漓地痛宰北虏了。当他的目光扫过宝鼎,看到宝鼎的眼里也有遗憾之色,心情顿时又好了些。宝鼎不惜代价革新冶炼和锻炼技术,一门心思打造新式武器,本想在中原战场上让虎烈军大放光彩,在自己的战绩薄上填上厚厚一笔,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虎烈军竟然带着新武器入代作战,白白便宜了王翦。

与武烈侯的遗憾比起来,王贲这点遗憾就不值一提了。

“武烈侯是不是也想入代作战?”王贲揶揄道。

宝鼎笑着点点头,“请大上造指点迷津,给我一个北上之策?”

王贲哈哈一笑,“武烈侯要是北上,必定轰动中土。姑且不说邯郸和匈奴人作何反应,就是咸阳也会一眼看穿你的心思。到了那个时侯,代北局势势必失控,我大军必将失去进军代北的最佳机会。武烈侯,你还是不要枉费心机了,安安心心坐镇中原吧。”

“你千万不要离开中原。”桓齮担心宝鼎口不对心,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接着王贲的话头郑重告诫宝鼎,“中原尚未稳固,新军也尚未建成,韩魏逃亡叛逆蠢蠢欲动,齐楚两国也是虎视眈眈,这时候你离开中原,极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祸患。”

宝鼎摇摇手,示意众人放心,他不会做出此等幼稚之举。

“既然大家一致同意对入代作战,那就给上将军写信,请他最后决策。”宝鼎说道,“假若上将军在接到书信后的第一时间拿出决策,那么他至少有十天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