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年前赵国庞煖合纵,春申君为合纵长,项燕为楚军统率,结果这一仗打败了。春申君承担了所有罪责,罢相而去,项燕却毫发无损,由此可见春申君对这位后辈的爱护。当时春申君年近八十,耄耋(毛die)老者,罢相回家颐养天年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考烈王病重,太子年幼,王统继承出现了问题,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春申君不可避免地卷了进去,然后他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李园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项燕在淮北保持沉默,像项氏这种老贵族就是一头猛虎,不动则已,一动必定致命。
李园同样对项燕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两人同在淮北,但一年还见不到一次面。这次李园也是迫不得已,形势所逼,不得不请出这位老将军,听听他对局势的看法。
项燕年近花甲,精神矍铄,或许是因为养尊处优的原因,他保养得很好,高大的身躯略显发福,一张刚毅的脸上带着贵族所特有的矜持和傲慢,两只微微眯起的眼睛里更是露出一股令人心悸的杀气。即使距离他有数尺之远,李园也能够受到扑面而至的凛冽威严。
李园心里非常的不快,倒不是因为项燕给他的重压,而是与生俱来的自卑让他在项燕面前总是底气不足,腰杆虽然挺得笔直,但意识里他的腰就是弯的。贵族需要悠久的传承,需要厚实的历史底蕴,像他这样一位来自异国的士卿依靠外戚身份跃上贵族阶层的人。在贵族眼里就是个跳梁小丑,不值一哂。李园喜欢待在陈,其实说白了他就是自卑,他无法容忍京都贵族对他的鄙夷和敌视。
屋子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良久,传来一声轻微的咳嗽,打横陪坐的廉嵩终于说话了,“令尹府对天下局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廉嵩五十多岁了,做为廉颇之子,他曾在赵国出任上大夫。随着廉颇的出走,廉氏在赵国遭到疯狂打击,不得不远走他乡。廉颇有心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国效忠,所以他执意留在魏国大梁,而廉氏对未来中原局势并不看好,在春申君的邀请下,举族迁移到楚国。
在春申君灭族这件事上,赵人整体背叛了春申君,而归究起原因,还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当初为了生存,他们依附于春申君,春申君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他们又不得不依附于楚国旧贵族。如今李园崛起于楚,赵人成为楚国朝堂上的一股势力,但他们根基不牢,势力还是太小,无法与楚国庞大的贵族力量相抗衡。
廉嵩现在是令尹府的长史,因为父辈的关系,他与项燕的私交不错。这次就是他亲自跑到项君的封邑,把项燕请到了陈。
廉嵩把令尹府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详细告之。“当前我们需要决策,是合纵还是连横?”
李园向项燕做了个手势,态度诚恳,请他发表一下看法。
“秦国的国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带甲士伍又有多少?关西的攻防形势又如何?”项燕慢条斯理地说道,“齐国的国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带甲士伍又有多少?它的四方边郡是否有险可守?”
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秦国的国土数倍于齐,带甲士伍数倍于齐,关西有函谷关和大河之险,易守难攻,而齐国则根本无险可守,双方实力仔细一对比,不难发现齐国无法与秦国正面抗衡。
如果秦国攻占了中原和河北,实力更强,燕齐楚三国只有联手才能抵挡住秦国的攻击,但一旦给秦抢占了先机,分而击之,各个击破,三国覆灭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李园和廉嵩互相看看,凝神沉思。
“赵国是齐燕两国的屏障,赵国若亡,齐燕两国分居南北,又岂是秦国的对手?”项燕继续说道,“所以赵国一旦到了生死存亡之刻。齐燕两国必然出手相助。”
“但是,邯郸大战的时侯,出手援救赵国的是楚魏联军。”廉嵩小声说道。
“此一时彼一时。”项燕淡然一笑,“六国合纵攻齐,齐国遭到毁灭性打击,其后燕国遭到齐国的反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邯郸大战的时侯,两国都处在恢复元气的阶段,再加上彼此间的仇恨,袖手旁观也在情理之中。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赵齐燕三国的元气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尤其是齐国,四十年未打一战,国力强盛,君王后恰好又薨亡而去,可以想像,值此危难关头,齐燕两国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被西秦所摧毁。”
“如果齐燕两国再一次袖手旁观呢?”廉嵩又问道。
“绝无可能。”项燕笑道,“以赵国的坚韧,士伍的顽强,根本无需齐燕两国出兵想救。赵国所缺的,无非是钱粮和武器而已,而齐燕两国恰好可以给予赵国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李牧凭什么两次击败秦军?充足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就是来源于齐国和我们楚国。”
李园和廉嵩再一次陷入沉默。
“柱国对中原形势有何看法?”廉嵩再问。
“秦国在河北两次战败,终于吸取了教训。”项燕说道,“从天下大势来说,若败赵国,必取中原。击败韩魏,夺取大梁,切断齐楚与赵国的联系,断绝齐楚对赵国的援助,那么秦国只要实施南北夹击之策攻击邯郸,长期作战,必能把赵国活活拖死。”
“当年武安君白起就是实施此策。先在伊阙大战击败韩魏,再用长平大战夺取上党,然后南北齐出,夹击邯郸。白起死后,蒙骜坚持此策。秦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七次攻打魏国,五次杀到园囿(you),但终究未能攻克大梁,最后迫不得已,把主力调到河北作战,结果遭遇两连败。”(园囿,魏王狩猎园林,距离大梁数十里。)
“现在老秦人复出,王翦为上将军。必定再用白起之策,先打中原,后取河北。”
项燕说到这里,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武烈侯到南阳,其实已经把咸阳攻击中原的策略暴露无遗。你们是否以为秦军主力还在河北?不,我可以断定,现在秦军主力正在秘密赶赴中原战场,一旦大军集结完毕,王翦也就到了洛阳,几十万大军将横扫中原,韩魏两国倾覆在即。”
“楚国的屏障在哪?”项燕看了李园一眼,目露不屑之色,“楚国的屏障就是魏国,魏国的屏障就是韩国,但韩国已经不堪一击,如今更是苟延残喘做了秦国的附庸,事实上它已经败亡了,只要秦军杀出洛阳,韩国必定不战而降,秦军的主力将直扑大梁,魏国已经岌岌可危。”
“魏国一旦败亡,秦军切断了齐楚两国救援邯郸之路,那么赵国还能支撑多久?”
“赵国灭亡了,齐国根本不敢动,这时候秦军必将倾力而下,直杀楚国。假如秦军一路出鄢郢(yanying),顺江而下,一路出大梁,沿鸿沟而下,两路夹击我江淮,江淮必定不保,我京都必将再次落入秦国之手。到了那个时侯,我们恐怕只有南逃吴越,苟延残喘了。”
项燕危言耸听。李园沉默不语。廉嵩局促不安。
“以柱国的看法,秦军主力将在今年攻打魏国,夺取大梁?”廉嵩问道。
项燕想了片刻,笑道,“我不是秦王,也不是王翦,我不知道秦军今年的攻击方向,我只是表述一下我对中原局势的看法而已。”
“所以,柱国认为,我们应该合纵,而不是连横。”李园终于说话了。
项燕郑重点头,“大梁是中原战局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坚决守住大梁,那秦军即使灭亡了赵国,也无法南下攻打我楚国,因为秦国没有鸿沟,就无法把物资运到前线战场。”
“就如齐国要保住赵国一样,我们要力保魏国不失。”廉嵩说道,“如此看来,当务之急还是要合纵。”
“但是,如果秦军主力到了中原,与齐国东西夹击我合纵军……”李园望着项燕,目露犹豫之色。
“要快。”项燕说道,“君王后薨亡,齐国政局必定动荡,短期内他们无暇顾及中原战场,正是我们合纵联军攻打秦国的最佳机会。”
“秦军主力在中原。”李园还是犹豫。
“如果我们不即刻合纵,让秦军主力击败了韩魏,夺取了大梁,那后果是什么?”项燕问道。
李园和廉嵩不敢想像。
大梁失去,赵国不保,赵国失去,齐燕不保,齐燕失去,则楚国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务之急,只有合纵,与秦军主力在中原决一死战。
项燕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向李园要钱要粮要武器,扩军备战。李园当然不会给,合纵还在谈判之中,赵燕魏现在都担心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一个个瞻前顾后惶恐不安,合纵若想马上成功,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项燕最后承诺,如果合纵联军攻打秦国,他愿意身先士卒,为楚国冲锋陷阵。
廉嵩把项燕送出了令尹府,回来后马上询问李园,到底如何决策?
“把各国使者请来,连夜商量合纵的事。”李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显然已经被项燕说服了。
“春申君的覆辙,不能不防。”廉嵩及时提醒道。李园之所以在合纵一事上犹豫不决,正是担心重蹈春申君的覆辙。
“我现在死了,对楚国有什么好处?”李园问道。
廉嵩迟疑不语。楚国贵族之间的争斗非常复杂。过去春申君就是因为得罪了一些大贵族,结果辛苦了一辈子,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现在这些大贵族把李园和赵人推在最前面,自己却躲在后面。寿春的朝局看上去是李园和楚国贵族针锋相对,其实是楚国贵族的几大派系在角逐厮杀,李园不过就是个“傀儡”而已,他事实上对楚国朝政的控制力相当有限。
“但是左尹和司马反对合纵。”廉嵩担心地说道,“太后对左尹和司马言听计从,假如她……”
“上柱国坚持合纵,现在柱国项君也同意合纵,这时候我再坚持合纵的话,太后至少要考虑一下继续支持左尹和司马的利弊得失。”李园眉头深皱,低声叹了一口气,“再说,我们毕竟是赵国人,当故国有难需要我们帮助的时侯,怎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廉嵩也是长叹,“这一仗假如打败了怎么办?就算太后是你的亲妹妹,那个时侯也无法保住你。”
李园低头想了半天,忽然问道:“如果坐在这里的是信平君,他会怎么做?”
信平君就是廉颇。如果廉颇坐在这里,当然义无反顾地救助赵国。廉嵩苦笑,“你现在是楚国的令尹,要以楚国的利益至上,更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合纵抗秦在寿春遭遇重大阻碍,虽然上柱国和柱国都非常支持,甚至愿意率军作战,但有些人肮脏而无耻,即便是春申君也未能逃脱他们的暗算而身败名裂,你的威望和权势都无法与春申君相提并论,其后果不言而喻。”
李园目露坚毅之色,用力摇手,“我迟早会死在他们手里,既然如此,不如与上柱国、柱国携手合作,在中原击败秦军,建下功勋。将来我有了军队的支持,未必就没有反击之力。”
“吕不韦是怎么死的?难道你也要和吕不韦一样,走上一条死路?”
“我现在走的就是死路。”李园冷笑道,“我已经杀了春申君,背上了不忠不义的恶名,我还怕什么?大不了和他们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廉嵩沉默良久,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转身走了。
夜幕降临之后,赵国的司马尚,魏国的公子璋,韩国的张良联袂赶到令尹府。参加合纵谈判的只有赵韩魏楚四国。燕国与赵国的谈判并不顺利,虽然太子丹很努力,也坚持结盟合纵,但燕王喜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心。至于齐国,则明确拒绝了合纵。现在君王后薨亡,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吊唁,估计临淄对于是否合纵也有一番激烈争执,不过短期内肯定不会有消息。
赵韩魏楚四国中,赵国主力被牵制在河北,韩国兵少将寡,偏偏这两国对合纵又最为迫切,而楚国和魏国暂时还没有感受到亡国的威胁,但他们偏偏又要承担合纵的大部分使命,既然出兵又要出钱,这导致合纵谈判异常艰难。
楚魏两国对合纵的预期就是夺回失去的土地,然而今日秦国的实力太强,他们单打独斗打不过秦国,只能寄希望于合纵,只是今日合纵显得势单力薄了。魏国已经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就剩下黄河以南的国土,所以疆域小,人口少,有个十几二十万军队就算不错了,而它的主力都部署在黄河一线防御秦军,所以真正能参加合纵的军队不会超过十万人。
如此一来,合纵军名义上是各国军队大集结,其实主力就是楚军。楚国能出多少军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或者更多?春申君当年在楚国权倾一时,说一不二,他在邯郸大战的后期,也就出动了二十万大军救援赵国,。其后两次合纵,每次出兵十万。李园这个令尹能和春申君相比吗?他能说服寿春出动多少军队?
“赵国能出动多少军队?”李园问道。
既然由赵韩两国出面合纵抗秦,与秦军激战于中原,那么赵国无论如何也要投入一些兵力。
“两万到三万左右,最多不会超过五万。”司马尚说道,“这要视河北战场的具体情况再做定夺。”
“韩国呢?”
“所有兵力。”张良说道,“韩国五万军队全部出动。”
“魏国呢?”
“十万。”公子璋说道,“这是大王的承诺。”
“楚国呢?”张良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明天南下寿春,向大王禀奏合纵事宜。”李园说道,“我将竭尽所能。”
第一卷 崛起 第214章 我要和项燕交手
现今中土各国使者都纷纷赶往齐国临淄。在吊唁君王后的同时,继续稳固与齐国的盟约。
秦国需要进一步牢固两国的关系以便实施东扩大计,而赵楚韩魏燕五国则心情复杂,既担心齐国这头猛虎下山对他们造成不利,又希望齐国能与他们冰释前嫌加入合纵抗秦的大军。当然了,就眼前中土形势来说,赵楚韩魏燕五国也不期待齐国会加入合纵,他们只祈祷齐国不要趁火打劫,与秦国东西夹击中原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齐国政局的变化,李园和三位特使的预期都不好,试想一个休养生息了近四十年曾经在中土屡次称霸的东方大国,他们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好战的血液,再加上四十年前那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齐人怎么可能继续待在老巢里冷漠地关注着这个烽烟四起的大时代?
四十年前,赵楚韩魏燕实力不俗,他们联合西秦给了这个东方强国毁灭性打击,但他们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齐国是毁了,却让西秦乘机崛起,再一次杀进了中原,在短短时间内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导致他们至今没有恢复元气,然而,就在西秦和他们血腥厮杀的时侯,昔日的东方霸主却休养生息了四十年,一个与西秦并肩的强国就此养好了伤口,而君王后的死亡等于打开了猛虎下山的阻碍,赵韩魏楚燕五国就像他们的先祖一样,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巨大威胁。
君王后死亡的时机对齐国来说非常好。在李园和三位特使看来,这或许是天意。
秦国自武安君死亡,邯郸大败之后,在东方战场上就失去了无坚不摧的锐气,王龁(he)、王陵、蒙骜、桓齮和王翦等人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与关东诸国反复交战,也占据了一些城池和土地,但总体来看,战绩有限,尤其在三次关东合纵军的攻击下,前两次都败于信陵君之手,最后一次虽然侥幸击败春申君,但事实上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秦国二十多年来,在东方战场上没有取得进展,不过它严重消耗了关东诸国的实力,尤其正面战场上的赵韩魏三国,更是损耗严重,如果没有齐燕楚三国在钱粮等物资方面的援助,恐怕已经无力支撑了,但齐燕楚三国的物资援助是需要金钱购买的,赵韩魏三国的国库基本上已经空竭。
秦国因为有富庶的巴蜀和荆襄。再加上郑国渠的建成改善了关中耕种的条件,它在持续的征战中顽强坚持了下来,但它同时和几个对手作战,其国力的消耗同样惊人,虽然国库不至于空竭,但它无法支持军队长期作战,而近期在河北战场上的两连败更是给了咸阳沉重一击。
在齐国休养生息的四十年里,秦国和关东的赵韩魏楚燕五国打得两败俱伤,秦国这位最强悍的勇士鲜血淋漓,赵韩魏楚燕四位悍卒也是伤痕累累,尤其赵韩魏三位难兄难弟更是岌岌可危,这时候养得膘肥体壮的齐国突然在东方站了起来,那么无疑,秦国希望齐国加入搏斗,而齐国呢?它有什么理由继续坐山观虎斗?难道此刻不是它重振雄风的最佳时刻?
既然对未来的预期非常不好,赵韩魏楚燕五国事实上已经没有选择,只有乘着齐国还没有加入搏斗之前,先把伤痕累累的秦国打倒,然后再联手对抗齐国。当然,这是最坏的估计,形势的发展或许比预期的要好。但谁敢拿王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
李园合纵态度的坚定,与中土形势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楚国位于中土南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它本身的实力很强大,在西北方向可以抵御强秦,在东北方向可以抗衡齐国,在正北方向可以拓展中原,如果楚国不参加合纵,任由西秦和赵韩魏三国打下去,它肯定有机会进入中原腹地,甚至把边境扩张到大河北岸,而这就是寿春大部分贵族反对合纵的主要理由。
李园合纵的理由严重不足。在楚国大部分贵族看来,他就是牺牲楚国的利益拯救赵国。在这场合纵中,楚国出钱出人,就算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当然,李园合纵的理由是收复鄢郢(yanying)失地,但问题是,在赵韩魏三国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楚国以一己之力能够击败秦国?既然没有把握,那不如养精蓄锐,以便伺机杀进中原腹地,这才符合楚国的利益。
因此,李园此次回寿春,困难重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李园的难处,三位特使都知道。而赵韩魏三国因为有上次合纵攻秦失败的教训,对楚国信任有限,尤其现今楚国令尹是赵人李园,一个靠裙带关系和背叛春申君而上台的“小人”,这样的权贵在楚国的处境可想而知,所以对合纵所抱的希望也不大。不过合则互利,分则必败,单打独斗肯定要被西秦各个击破,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尽量争取合纵吧。
三位特使于是和李园商议,用什么办法才能以最快速度赢得寿春方面的支持。其次,合纵一旦成功,又用什么计策才能赢得战场上的胜利。
对于李园来说,他合纵的理由就是夺回鄢郢故土,而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