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童甘罗-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国眉间一挑,显得更为自信,便又转而向嬴政说到:“当年臣的确是韩国的奸细,可如今工程即将完工,岂不正是大秦之利。”

    “还大秦之利?!国库之危,始至渠祸,你还在孤的面前强词夺理!”

    嬴政拍桌怒斥,已然怒不可遏,对郑国的说法毫不买账。

    郑国继续说道:“此渠纵然耗资巨大,却也为大秦立下万世之功。韩国羸弱多年,修渠疲秦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转身再问众臣:“这两日你们在都水衙整理一应卷籍,所得细目应十分清楚,这七年来我将所得资物尽皆用于修建工程,敢问诸位,我郑国可有贪污半分?”

    李斯、孔绩都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郑国面色凝重几分,诚恳说到:“自商君变法以来,赏功罚过,大秦以法强国,随至万乘。敢问大王,臣虽以奸细之身入秦,可臣未犯丝毫奸细之罪,却为大秦立下万世之功,何以身将受死。如今大王欲杀我,臣死不足惜,可工程一起,如若半途而废,岂不往日心血尽皆付诸东流。”

    此话言辞恳切,持之有故,确实让嬴政和诸位大臣心悦诚服。

    郑国并无过错,所修渠道的确让八百里秦川成为沃土,嬴政细细思量,的确如此,且如今已有解国库之急的办法,随目光柔和许多,怒气顿消。

    “你说的确也有理,孤饶你不死,仍命你主修渠道,不容有误。”

    郑国伏地叩拜:“多谢大王!”

    韩王怎会料到,悉心想出的疲秦之计,到头来却是为秦国做嫁衣,如今水渠将成,与蜀地都江堰成一南一北之势,大秦粮草源源不断,已有倾天下之势。

    ps:“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退朝之后,甘罗于宫门外乘上车辇向府中驶去。

    这一路上甘罗感慨万分,郑国口中“目光短浅”四字仍在耳畔回响。。。

    自己仗着穿越的优势,以前人两千三百年的成就,借着点小聪明,混到了如今左丞之位,却仿佛仍远不及古之贤人。

    “哎。。。”甘罗一声叹气,心情惆怅许多。

    行至市集,只见前面人群熙熙攘攘,传来鼎沸之声。

    甘罗注视一眼,似乎是章邯遇到点麻烦。

    一众官兵护着几十石粮食,表情不悦,围观的人群纷纷驻足,交头接耳。

    甘罗行至章邯面前:“怎么,可是出了什么状况?”

    “甘大人,这些粮食搁这里大半天了,一石也没卖出去。”

    章邯神情凝重,显得有点着急。

    原来那日嬴政颁令全国以粮易资,最先施行的当然就是王城咸阳了。

    司农衙门给中尉章邯下了命令,必须一月内将五千石粮食卖出去,否则大王责怪下来,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甘罗看了一眼整齐摆放的粮食,随手拾起一把,凑近鼻子闻了一下,并没有变质的迹象。

    随即问到:“稻、稷、麦皆是上佳之色,实在没理由卖不出去,到底是怎么回事?”

    章邯黯然答到:“大人你有所不知,据我们调查,城内显贵多食粮饷,本就不缺粮食,而那些农户所耕之地年年大丰,每年上缴粮饷之后都剩余许多,也不缺粮食,所以等了大半天,来这里议论的路人倒是挺多,却一个也不买。”

    ;

第五十二章:渠之利弊() 
甘罗目光如炬,似已不容郑国狡辩。

    嬴政端于王位之上,目不转睛,就等着郑国的回答,朝堂众臣也早就等着郑国认罪。

    郑国并没有狡辩,也无可狡辩。

    他所主修的大型水利灌溉渠乃是前无古人的水利工程,所耗人力、物力、财力已经不是以往任何一个工程能比,如今已大兴土木近七载,却仍然没有半点完工的意思。

    “我的确是当年韩王派来的奸细。”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要知道在嬴政和朝臣面前承认了奸细的罪名,无异于准备接受五马分尸之极刑!

    嬴政大怒:“如此疲秦之计,几使孤之大秦遭灭顶之灾。念在你承认得如此利落的份上,留你全尸。来人,给孤王鸩杀之!”

    “且慢!”郑国叫到,似乎并无赴死之心。

    甘罗喝道:“既以认罪,何以垂死挣扎!”

    郑国身处险境,如此镇定自若,引来的不是众人赞许的眼光,而是对其胆大包天,入秦疲之的憎恨。

    “哼哼。。。”郑国冷笑几声,“素闻甘大人自幼神童之名,十二拜相,何以如此目光短浅?”

    临危不惧,反讥甘罗,又引来了众臣的一番责骂。

    “好一个贼胆包天的奸细!”

    “这贼人简直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不施极刑,便宜了这贼人!”

    郑国并不理会众人入狂风骤雨般的唾骂和指责,面不改色,悠悠开口:“汝等岂不闻此一时,彼一时乎?”

    “哦?”甘罗回以轻蔑一笑,“愿闻其详。”

    郑国向众人问到:“敢问各位,韩地几何?秦地几何?”

    堂下一位老臣早已义愤填膺,愤愤答到:“韩乃羸弱之国,如萤虫之火,方圆不足三百里。而我大秦万乘之国,如正午灼阳,已有两千里山川!”

    “哈哈哈哈。”郑国几声大笑,反倒使众人楞了一下。

    那老臣指着郑国鼻子骂道:“你这贼人,死到临头还笑得出来?!”

    郑国嘴角一扬:“既是如此,疲秦乎?强韩乎?都不是。”

    “此渠自仲山引泾水向西至瓠口以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之洛水,长三百里。以泾水之肥灌溉,大改往日瘠土。”

    随即问到大司农公孙晨:“公孙大人,如此,秦川农耕何如?”

    “自修建大型水利灌溉渠以来,农产年年皆丰,秦川较之以往的确富饶许多。”公孙晨细细算了下,“在目前水渠覆盖的四万顷田地里,亩产已增至一钟六石四斗,较黄河之齐魏,淮水之楚韩亩产一石七斗来说,高了近四倍。”

    郑国眉间一挑,显得更为自信,便又转而向嬴政说到:“当年臣的确是韩国的奸细,可如今工程即将完工,岂不正是大秦之利。”

    “还大秦之利?!国库之危,始至渠祸,你还在孤的面前强词夺理!”

    嬴政拍桌怒斥,已然怒不可遏,对郑国的说法毫不买账。

    郑国继续说道:“此渠纵然耗资巨大,却也为大秦立下万世之功。韩国羸弱多年,修渠疲秦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转身再问众臣:“这两日你们在都水衙整理一应卷籍,所得细目应十分清楚,这七年来我将所得资物尽皆用于修建工程,敢问诸位,我郑国可有贪污半分?”

    李斯、孔绩都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郑国面色凝重几分,诚恳说到:“自商君变法以来,赏功罚过,大秦以法强国,随至万乘。敢问大王,臣虽以奸细之身入秦,可臣未犯丝毫奸细之罪,却为大秦立下万世之功,何以身将受死。如今大王欲杀我,臣死不足惜,可工程一起,如若半途而废,岂不往日心血尽皆付诸东流。”

    此话言辞恳切,持之有故,确实让嬴政和诸位大臣心悦诚服。

    郑国并无过错,所修渠道的确让八百里秦川成为沃土,嬴政细细思量,的确如此,且如今已有解国库之急的办法,随目光柔和许多,怒气顿消。

    “你说的确也有理,孤饶你不死,仍命你主修渠道,不容有误。”

    郑国伏地叩拜:“多谢大王!”

    韩王怎会料到,悉心想出的疲秦之计,到头来却是为秦国做嫁衣,如今水渠将成,与蜀地都江堰成一南一北之势,大秦粮草源源不断,已有倾天下之势。

    ps:“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退朝之后,甘罗于宫门外乘上车辇向府中驶去。

    这一路上甘罗感慨万分,郑国口中“目光短浅”四字仍在耳畔回响。。。

    自己仗着穿越的优势,以前人两千三百年的成就,借着点小聪明,混到了如今左丞之位,却仿佛仍远不及古之贤人。

    “哎。。。”甘罗一声叹气,心情惆怅许多。

    行至市集,只见前面人群熙熙攘攘,传来鼎沸之声。

    甘罗注视一眼,似乎是章邯遇到点麻烦。

    一众官兵护着几十石粮食,表情不悦,围观的人群纷纷驻足,交头接耳。

    甘罗行至章邯面前:“怎么,可是出了什么状况?”

    “甘大人,这些粮食搁这里大半天了,一石也没卖出去。”

    章邯神情凝重,显得有点着急。

    原来那日嬴政颁令全国以粮易资,最先施行的当然就是王城咸阳了。

    司农衙门给中尉章邯下了命令,必须一月内将五千石粮食卖出去,否则大王责怪下来,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甘罗看了一眼整齐摆放的粮食,随手拾起一把,凑近鼻子闻了一下,并没有变质的迹象。

    随即问到:“稻、稷、麦皆是上佳之色,实在没理由卖不出去,到底是怎么回事?”

    章邯黯然答到:“大人你有所不知,据我们调查,城内显贵多食粮饷,本就不缺粮食,而那些农户所耕之地年年大丰,每年上缴粮饷之后都剩余许多,也不缺粮食,所以等了大半天,来这里议论的路人倒是挺多,却一个也不买。”

    ps:战国时期公务员的工资不是钱,而是粮食。比如获封少上造的麃魁,一年俸禄就是七百五十石。;

第五十三章:以粮易资() 
两天前,公孙晨想到以粮易资以解国库之危,本来是个极好的办法,却对这种情况始料未及。

    甘罗略微皱眉,随即问向章邯:“这几十石粮食卖的是多少钱一石?”

    这稻、稷、麦均是上等货色,即使各家各户都不缺粮食,但要说一石卖不出去,也有可能是价格贵了点,甘罗这么问自然有理。

    章邯答到:“稻一石三百个铜钱,稷一石两百三十个铜钱,麦一石两百七十个铜钱。”

    “价格也没问题,这可真是奇怪了。”甘罗大惑不解,实在不明白问题出在哪。

    可是王命如山,要是不帮章邯解决这个困难,可就真对不起自己的救命恩人了。

    甘罗苦思冥想,过了一会,脑海中答案已缓缓浮现。

    大秦自郑国主修大型水利灌溉渠以来,所覆盖的十一座城邑粮食年年大丰,粮价却纹丝未动,仍然跟几年前一样的价格。

    这样一来,农户当然是乐见其成,因为上缴的是粮食,而自己本就不缺粮食,所以相当于自己缴的税变低了。

    朝廷方面,因为收税收的是粮食,又多用于军队供给和发放官员俸禄,其实也没太大影响。

    可是如今朝廷国库告急,突然要以粮易资,多数人家本就不缺粮食,这粮食价格还跟以前一样,无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

    归根结底,就是粮食价格该降一降了。

    (ps:当时税制主要有田租、口赋、杂税三种,田租按亩缴粮,口赋按人数缴钱,杂税是临时加的赋税,具体交什么视情况而定。农户交田租为主。)甘罗想到这些,愁眉顿消,当即对章邯说到:“所有价格全部降低一半。”

    “什么?!”章邯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有什么责任你推给我就是,我现在去面见大王商议此事。”话毕,甘罗已转身回到车辇,直奔王宫而去。

    围观的众人自然也听到了甘罗这句话,顿时炸开了锅。

    “不是吧,真要降低一半价格?”

    “会不会有问题啊?”

    “有什么问题,你们没看见是甘大人亲口说的么?”

    “这么便宜,不买白不买。”

    随即众人一番哄抢,几十石粮食一扫而空。

    所有价格全部降低一半,这相当于使朝廷的收入也减少了一半,这么算下来,可以要少两万多两金子,甘罗能承担起这个责任么。

    马蹄铮铮,车辇已急行至宫门外,甘罗下车,大步跨向殿内。

    嬴政端于王位之上,殿内还有两人,正是龙阳君和奉常阮路两人。

    三人本在商议秦魏联姻之事,门外甘罗匆匆而来,将众人打断。

    “甘大人。”龙阳君和阮路欠身行礼。

    甘罗应付着回了一个礼,便向嬴政说到:“臣有事启奏。”

    嬴政见甘罗神情略显焦急,心知定有急事商议,随吩咐龙阳君和阮路两人先去殿外等候。

    “大王,以粮易资之事出了点意外。”

    嬴政眉间一蹙:“有何意外?”

    “司农府指派给中尉章邯五千石粮食售卖,今日卖了半天一石也没卖出去。”

    “你说什么!一石也没卖出去?!”嬴政怒色顿起,声音也高了许多。

    “大王莫急,臣已命章邯降低一半价格售卖,想来事情已有很大进展。”

    嬴政拍桌而起,大声呵斥:“大胆!谁给你的权利如此行事!”

    “大王息怒,请听臣解释。”甘罗随即将刚才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讲给嬴政。

    “。。。。。。,这粮食价格还跟以前一样,所以一直无人问津。”

    嬴政仍是一脸怒容:“孤愿以粮易资,这帮庶民竟敢不买!那孤王加重赋税,看他们还买不买!”

    甘罗急忙劝到:“粮价本应由司农府调控,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前任大司农王咏、韩东之过,何以。。。。”

    甘罗话未说完,便被嬴政打断:“闭嘴!”嬴政怒气冲冲,“你可知这样一来国库会少了多少收入,你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大王息怒,国库并不会少收入一分,请听臣解释。”

    甘罗额间汗珠盈盈,一脸通红,在嬴政几番呵斥之下,心情早已紧张起来。

    “近几年各地大丰,粮税以十抽一,朝廷所得粮税较之以往多了两倍不止,虽将半价售卖,但是收入并不会比往年少。而且如今国库告急,大王联姻在即,朝廷继续用钱,当尽快筹得钱财才是。”

    嬴政心里清楚,就算加重赋税,一时所得也不如以粮易资来得快,随稍稍平静些:“说下去。”

    甘罗继续解释:“虽然国库告急,可只是一时之急,全局来看,大秦之富庶,列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降价售卖,速度远比原价售卖来得快,原本一日可卖一石,现在一日定可卖出五石以上,一月之后国库收入当不止五万金。”

    “除此之外,粮食久屯一旦变质,不要说卖了,就连供给军队,发放俸禄也用不出去。”

    这番话说的颇有道理,嬴政内心稍宽:“既然如此,孤即刻下令,以粮易资一事全数半价售卖。”

    “大王英明。”甘罗抹了抹汗水,心中大石可算落下。

    “若无其他事情,你暂且退下,孤还要与魏使、阮路两人商议大婚之事。”

    “臣告退。”甘罗随即退出殿外。

    甘罗刚下台阶,迎面而来的便是龙阳君如雨后桃花般的笑容。

    “甘大人真不愧为秦之栋梁。”

    甘罗嘴角微扬,随即问到:“魏使何出此言?”

    “方才隐隐闻得殿内吵闹之声,甘大人走出殿外却是闲庭信步一般。面容红光未退,却是一脸笑容。想来定是劝谏大王有果了吧。”

    “魏使好眼力。”甘罗笑到,“二位进殿去吧,大王还要与你们商议大婚之事。”

    回到府内,甘罗仔细思量今日发生的事情,脑海里便渐渐升起了一个想法。

    大司农属官平准令掌诸郡物价,出现今天这个情况,其一,前任官吏不作为所致,其二,便是税制可能出了有些问题。

    既然如此,何不借鉴二十一世纪的纳税制度,施以改革。

第五十六章:任重而道远兮() 
秦之田租缴粮,口赋缴钱,杂税缴物或钱,形式较为单一,且无分层次。

    一旦朝廷急需财物,往往以加重赋税或者临时增加一项杂税来充盈国库,所以历史上批判秦之苛捐杂税的史官趋之若鹜。

    甘罗虽是有改革秦国税制的想法,却无丝毫经验,回到家中思来想去许久,仍是感觉无从下手,便准备在咸阳城内遍访诸贤,求取意见。

    龙阳君看似一文弱美男,可甘罗与他相交几日,便知他不仅剑术超凡,更是学识广博之人。

    翌日辰时,甘罗早起,屋内已备好炉火。

    下人送来一壶热茶,甘罗信手端起一杯,细细品味,目光却是注视着门外舞剑的龙阳君。

    天空依旧大雪纷飞,那剑依旧俊逸潇洒。

    未几,龙阳君舞剑已毕,缓步走入屋内。

    “甘大人今日早起,不止是为了看我练剑吧。”龙阳君微微一笑,已坐于火炉另一边。

    甘罗拾起茶壶,亲自为龙阳君沏好茶水,向他递去:“平日若无早朝,大冷天的谁愿意早起啊。”

    饮了一口热茶,甘罗接着说到:“想来联姻之事已果,你也将不日返魏,今后促膝长谈的机会已寥寥无几。若不抓紧机会,甘罗怕是要抱憾终身了。”

    龙阳君莞尔一笑:“经过这几日的相处,我与甘大人皆怀相见恨晚之感,你就别说这些客套话了。”

    “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龙阳君正视甘罗,神情笃定,大改往日俊秀之美,倒是显露出一番豪气干云的气概来。

    甘罗也不是那种矫揉做作的人,随即开门见山:“我欲行税制改革之事,只恐才疏学浅,谋划不周,便想向你讨教一二。”

    “何故突生此念?”龙阳君有些好奇,“你可知改革之事,牵扯颇多,要想成功可是困难重重。”

    如今秦魏既已准备联姻,龙阳君又是性情耿直之人,而且国库之危已有解决之法,甘罗便可放心的将事情的来由说出来。

    听完甘罗一番解释之后,龙阳君微微点头:“的确如此,除去上任官吏失职的因素外,这赋税制度仍是陈条也是原因之一。”

    龙阳君搁下茶杯,随即问到:“你可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甘罗正色道:“秦川自大型水利灌溉渠修建以来,粮产日丰,农户所获粮食较之以往,多了三倍不止。若仍按照以往以十抽一的田租行事,朝廷的收入看似也多了三倍,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