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冯·罗比抻出手示意了下一旁已经站起身来的一个八字胡德国老头,开口补充道:
“这位就是我们德意志现在的驻华公使先生,同时这段时间在远东地区负责应对英国人攻击言论的也是他。而眼下有了圣徒先生您的这份电影记录作为证据,想必公使先生很快就能运用其对英国人进行有力的反击,从而在舆论中让我们双方都占据主动了。”
这个德国老头倒并没有附和冯·罗比的话,他摇摇头说道:
“事情没有你们以为的这么简单,我承认这份电影记录很宝贵也很出人意料,但是尽管这份电影记录很清晰也很真实的还原了事发当天的情况,在舆论报道上我们想要借此翻身也并不容易。
毕竟最近十几年来英国人出于敌视一直在通过舆论攻击德意志,所以能够影响到英国国内的报纸舆论现在基本是完全在跟风英国政府的论调,指望他们在看到了这么一份电影记录后就掉转论调为我们说话,那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且还有跟风英国人报道的日本和法国等国,这些国家因为在远东华夏跟德意志有着利益冲突,在最近的舆论中对德意志攻击的格外起劲。所以说,光凭我们自己掌握的报纸舆论加上这份电影记录,想要改变现在的舆论困境还是很难的。”
这番话一说出来,冯·罗比和其余的德国人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肖狩见状就开口道:
“我想即便英国政府有这么多报纸舆论跟风他们的论调,但是英国自己国内的报纸应该有很多家吧。总不会这么多家报纸全都是铁板一块,各家报纸间多少都会有矛盾和竞争存在,所以其中必然有那么几家想要弄个大新闻扩大自己市场份额的报纸。
如果能联系上到这些报纸的记者,我想在看过电影记录之后,这些报纸的记者报道为了能和跟风英国政府的报纸舆论别具一格,为自家报纸抢占更多的读者,必然会换用较为中立公正的态度来对事件进行描述。
在我看来这么运作后,英国国内的报纸舆论就会不自觉的分成了两派。英国政府想要再那么轻松的操纵国内报纸舆论集中对外,在短时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只要英国人的报纸舆论闹了内讧,原本跟风英国人的日本法国舆论想必也会转为中立的态度,可以大为减轻贵方承受的舆论压力。
当然了,对此我只是提出建议而已,倒是你们几位觉得这个办法如何呢?”
听了肖狩的这个建议后,那个费多尔·冯·博克又忍不住开口叫好起来:
“这个办法好,让英国佬去跟自己人打嘴皮官司实在是太棒了。只要英国佬自己的报纸舆论先乱了阵脚,法国公鸡也好日本猴子也罢肯定会借机撇清在这件事情中的关系。
而我们在其中的发展都不用多做手脚,只要用相对更公正的态度把事情经过的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就行,只要这些报道传递开来,用不了多久舆论导向自然会变得对我们有利起来。到时候舆论方向自然就会变得适合我们反击英国佬了。”
肖狩的话和费多尔·冯·博克的补充让其余德国人再次连连点头说好,这次就连原本态度谨慎的那个德国驻华公使也表示了赞同:
“没错,让敌人内部生乱比从外部进攻要来的更有效果,使用这个法子我们可以花更少的力气办成更多的事情。年轻人的头脑就是灵活多变啊,我这样的老家伙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你们活跃的思维。”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许多,既然定下来要让英国人的报纸舆论从内部分裂,那德国人的任务就变成了去寻找那些可能会窝里反的英国报纸媒体,从而额外邀请这些报纸的记者参与即将召开的人类历史上一次全新模式的新闻发布会。
而为了让英法日三国的记者参与发布会,德国人采纳了肖狩的建议,把发布会的地点选在了华夏南京临时政府的地盘:上海。
——————————————————————————————————
听闻德国人要发布一份足以驳倒自己一方照片的有力证据时,英国政府高层的第一反应是德国人已经急的发疯,已经被不利自己的舆论逼到了胡言乱语的地步了。
在认为已经完全掌控了舆论导向,而再次变得高度自负的英国政府高层看来,之前印度洋锡兰海区上发生的事件中唯一的现场证据就是自己手中的照片,除此之外绝对不可能有第二份证据存在。
英国人的这张照片是由波尔号轻巡洋舰上的一名大副用自带照相机拍摄下来的。在照片中当时奋斗号的炮塔正瞄向镜头,而炮口上的硝烟还未散尽,可以说照片拍摄的视角和时间都抓的很好。
这些天来英国人就拿着这张照片作为核心证据,大张旗鼓的宣传德意志威胁论。英国人一口咬定说德国人是披着土耳其那层无害的皮,干下了这种大胆开炮挑衅的事情。同时英国人充分发挥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搅屎棍特性,趁机对土耳其进行隔空喊话的挑拨,劝告土耳其不要被德国利用成为其野心的牺牲品。
当然了,至于当天事件的真实过程中,无敌号战列巡洋舰那种先开炮威胁停船的恶劣行径英国人是压根没有去提,可谓是把双重标准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跟风英国舆论的日本和法国,因为日本是此时英国人豢养的远东鬣狗,而法国是对德国有着丧师失地的深仇大恨。所以这两国的政府见英国开始对德国发难,当即闻风而动用自家的报纸舆论发动了唇枪舌剑,好好的对德国轮了一番文字大米。
现在德国人突然宣布自己手头掌握了事发当天真实情况的证据,英法日三国的高层和报纸媒体都以为这份证据同样是照片而已。在英国人看来,就算德国人的照片是从对其有利的视角拍摄的,因为已经失去了之前发动舆论的先机,现在丢出来最多也就是对半的局面左右不了形势。
至于为了处理这次事件特地从伦敦白厅赶到华夏上海的大英帝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先生,他对德国人这份声明的看法更是不屑一顾。在对大英帝**事实力自信到了自负程度的丘吉尔先生看来,高层制定政策的那些老爷们在对待德国人的态度上实在是谨慎到了近乎胆怯的程度。
在自负的丘吉尔先生看来,虽然华夏这个国度经过鞑靼人几百年的破坏性统治后变得既贫穷又落后,民众更是变得愚昧无知到了极点,面对外来侵略者都不会有太多反抗的意识。如此荒蛮的一个国家及其子民,其实压根不配得到大英帝国的庇护,即便是当三等公民丘吉尔先生都认为是高看了这里的黄皮侏罗。
但是为了不让华夏土地上的资源成为壮大德国的养分,丘吉尔还是竭力说动了大英帝国的议员和高层老爷们,坚持对德国人往华夏北方政府贩卖军械物资的行为进行查禁封锁。
所以丘吉尔先生认为大英帝国在这次事件上完全可以表现的更加强硬一些,丘吉尔觉得既然拥有了如此强力的证据照片,就应该趁机要求德国人放开对华夏北方的控制权,从而让华夏这最后一片还没有感受到大英帝国荣光的土地得以摆脱邪恶的德国人控制,也算是赏赐给华夏这些低等黄皮一个当三等公民的机会。
而在丘吉尔先生这一段时间的主导下,通过报纸媒体操纵舆论已经初见成效,德国人的公开言论也出现了软化的迹象,让丘吉尔先生更加自得起来。
可眼瞅着德国人就要彻底软下去公开示弱的时候,这份突然蹦出来的声明让丘吉尔先生有一种快到**时却被一脚踹开的失望和恼火。出于不甘心自己之前努力全部化为乌有的心理,丘吉尔当即召集了自己带来的众多英国报纸媒体记者,要求他们都立刻去参加德国人的发布会。
49。倒霉的卫报记者()
华夏上海英租界的一处两层楼建筑的会议室内,大英帝国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先生正在激动的拿着放大的那张证据照片,对召集来的英国各家报纸记者喊着话:
“诸位先生们,你们都是尊贵的大英帝国公民,更是以诚实可靠而闻名的文明绅士。
而现在我们大英帝国的尊严和荣光正遭受到德国人的严重挑衅,这些德国人居然胆敢质疑我们大英帝国拿出的照片证据,试图用他们那子虚乌有的所谓强力证据来推翻我们这张照片的可靠性。
现在作为最能用自己才能维护大英帝国荣光的人,你们这些绅士必须尽自己的能力在德国人即将召开的这个所谓发布会上,好好的揭穿德国人的鬼把戏。你们一定要竭尽所能的让全世界都看到,一切胆敢质疑大英帝国话语和大英帝国作对的家伙,会遭遇到怎样声名狼藉的下场!
先生们,我相信你们的能力绝不会让我失望,所以你们一定要……那边的那位先生,请问您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在嘀咕些什么呢?是不是我的话让您感到了不耐烦,还是说您对于德国人的举动有着自己的看法?”
正在台上唾沫横飞的说着起劲时,丘吉尔突然从眼角的余光中看见了下面有一个褐色头发的记者正在和身边的同伴谈笑着,看上去完全没有把丘吉尔说的话放在心上。感觉自己被忽视了的丘吉尔大为光火,忍不住就开口质问了一句。随着丘吉尔的话说出口,室内其他的记者也随着丘吉尔不悦的目光看向了那个记者。
这位褐色头发的记者正和身边的同伴聊得起劲,一时还没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焦点,还是他身边的同伴发觉不对劲加以提醒,这位记者才发现周围人和台上的丘吉尔都在盯着自己。
面对众多或是幸灾乐祸或是探究的目光,这位褐色头发的记者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他摸了下头顶问道:
“为什么你们都盯着我看,今天咱们大家到这里来不是应该听丘吉尔先生说话安排么?对了丘吉尔先生,为什么您突然停下不说话了,还是说您的话已经说完了?哦哦,那么看样子现在就是该我提问了是吧。好吧,那么丘吉尔先生,我是卫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丘吉尔先生……”
这个褐色头发记者的话说得又快又急,直到他掏出钢笔和本子已经开始提问了,丘吉尔才反应过来他说了什么。看见现场其他记者都一副忍俊不禁看好戏的架势,丘吉尔控制不住脾气的叫喊起来:
“我说这位先生,您说您是英国卫报的记者是吧?很好,您的问题不用再问了,而且明天德国人搞得那个发布会现场您也不用去了。因为就在刚才我做了一个决定,取消英国卫报对这次海上事件相关新闻的采访权,所以您就算去了现场也没有资格去进行采访!您这下听清楚我说的话没有?”
丘吉尔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面的记者们当即有不少都一脸诧异的转头看向了他。那个卫报的记者一开始还仪式化的答道:“哦,我听得很清楚,谢谢您的回答丘吉尔先……”
紧接着反应过来丘吉尔话中的内容后,英国卫报记者的声音当即拔高了八度:
“什么?!取消我们英国卫报的采访权!您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事情,丘吉尔先生?难道说我们英国卫报不是大英帝国的合法发行报纸了,还是说您觉得我们英国卫报的报道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丘吉尔冷笑着回答道:
“因为就在刚才,我发现英国卫报对于这次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居然派来了像您这么一个完全不合格的新闻记者。我判断如果让英国卫报参与本次事件的后续报道,会不利于大英帝国声音的正确传播,可能影响到大英帝国的形象,所以我才会说要取消英国卫报对于此次事件的采访权。”
卫报记者被丘吉尔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站起身来一把扯开了自己的衣领,指着自己锁骨处的一处伤疤高声说道:
“丘吉尔先生,请您睁大了自己的眼睛仔细看好了,这处伤疤是我前年在印度遭遇一处土邦叛乱时留下的。
当时手无寸铁的我在受伤后还坚持着拍摄照片,进行文字纪录并随后发表在了英国卫报的头版头条上,之后因为这份第一手的详实报道我还得到了大英帝国政府的表彰。可现在您居然随随便便的就说什么,我这样一个受过政府表彰的记者居然是完全不合格的?!请问您说这番话的底气从何而来!”
见卫报记者两眼发红的样子,丘吉尔先是瑟缩了一下接着就更加愤怒的嚎叫起来:
“你得到过政府的表彰又如何,我可是堂堂的海军部大臣!可你居然敢在我刚才讲话的时候跟别人谈笑,你眼里面还有没有大英帝国的政府在?你如此目中无人又算得了什么合格的记者。你摆出这幅架势来也没用,我丘吉尔说出去的话就绝不会收回去,我说你是不合格的你就是不合格的,就算你以前再出色,你现在也是不合格的!”
卫报记者被丘吉尔的满脸狰狞一时吓到了说不出话来,这时候他身边的同伴沉着的站起身开口了:
“丘吉尔先生,既然您如此武断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么我们英国卫报一定会将您今天说的话全部写进报道登上头条的。
我们英国卫报一定会让全大英帝国的人都看到,像您这样一位海军部的大臣,是如何因为一点小事就勃然大怒。从而自以为是的跨过了新闻管理部门,对于我们这样一家向来报道态度公正有着众多读者的报纸进行肆意的打击报复。
同时我们也会让全大英帝国的人看到,让一个像您这样自大傲慢又缺乏忍耐力的人成为海军部的大臣,对大英帝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大英帝国有了您这样的人参与政事,带来的损失恐怕会远大于收获。”
面对这个软钉子,丘吉尔不屑的说道:
“想怎么报道我的话那是你们的事情,反正这次事件的相关情况你们英国卫报是注定拿不到第一手消息了,你们以为可以用这种手段逼着我丘吉尔低头不成?
好了先生们,虽然英国卫报得不到这份揭穿德国人把戏的荣耀了,但是你们却还是可以继续这个光荣的使命,我期待着你们明天在发布会现场的精彩表现!明天再见了,尊敬的先生们!”
其他几家报纸的记者们看着丘吉尔一副倨傲自大的嘴脸,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头都在暗暗鄙夷:真是个可耻的暴发户投机政客。
50。丘胖子的奋斗史()
也不怪这些记者在心里面暗骂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是暴发户投机政客,因为这个评语和丘吉尔的家族和其个人履历大有关系。
丘吉尔的祖上因为在英国的光荣革命中跟对了主子,然后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捞足了功勋,从而被英国女王封为了马尔巴罗公爵。在过去的十九世纪中,当年马尔巴罗公爵留下的家族在英国也算是除了英王室家族以外的十大公爵家族之一,当然实际上马尔巴罗公爵家族不过是用来凑数的最后一位而已。
即便是凑数的吊车尾家族,马尔巴罗公爵的后人们却是深深以此为荣耀,并到处炫耀着自己所谓的尊贵血统和显赫的身份地位。虽然在其他的贵族老爷眼中,这个所谓的马尔巴罗公爵家族成员不过就是一群投机取巧的家伙而已。
但因为好歹有着这么一层光鲜亮丽外皮的缘故,丘吉尔的父亲也通过自己的卖力钻营一度爬上了大英帝国内阁中的财政大臣职位,这个职位已经是仅次于首相的重要大臣了。不过随后丘吉尔的父亲就用自己的表现让同僚见识了什么叫“才不配位”,还没等把财政大臣的位子给捂热,丘吉尔的父亲就因为差劲的办事能力被灰头土脸的赶出了内阁。
之后丘吉尔的父亲虽然竭力经营家族,却也难以挽回逐渐衰败的家族势力。所以这位看着家族败落却无可奈何的贵族老爷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丘吉尔身上。
而丘吉尔先生的表现也给了他父亲一个“惊喜”:
1881年时,七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家贵族子弟学校开始接受优良的教育,而在这家学校经过了很短的时间后,年幼的丘吉尔就成功的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丘吉尔成为了学校所有学生中嘴巴最贪吃,性格最恶劣,成绩最差劲的“标杆”学生。因为丘吉尔的如此表现,学校的教师也对他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并最终迫使丘吉尔转学更换了学校。
几经波折后,最终丘吉尔进入了最适合他发泄过剩精力的地方,那就是大英帝国有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相貌英♂俊青年人的丘吉尔选择了骑兵专业进行学习,而就在此后不久丘吉尔的父亲因为晚年不得志的政治生涯郁郁而终。
幸而在父亲去世没几个月后,年轻的丘吉尔就完成了学业,并被分配到了骑兵团成为了一名中尉军官。刚刚参军的丘吉尔通过自己父亲生前好友的介绍,被大英帝国的情报部门选中,让他去西班牙镇压古巴起义人民的前线负责收集武器弹药的相关情报,同时情报部门还给年轻的丘吉尔安排了一个随军记者的身份作为掩护。
在轻松的经历了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镇压行动后,身为参与镇压行动的英国人丘吉尔得到了一枚西班牙人颁发的勋章。揣着这枚沾满了古巴人民鲜血的勋章,丘吉尔从中尝到了捞取功勋的甜头,更是看到了参与类似事件来复兴家族事业的可能性。
之后的几年时间内,披着随军记者这么一个身份,丘吉尔一门心思的往大英帝国的各处殖民地跑动搜罗事件,撰写新闻赚取眼球。可以说只要哪里的殖民地发生了战乱,哪里就有这位丘吉尔先生如同苍蝇一样无孔不入的身影。
当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就不像古巴的行动那样轻松愉快了。在跑到南非去采访英布战争前线的过程中,丘吉尔先生更是因为没有跟上英军殖民地镇压队伍的行军而掉了队,之后更是因为迷路被当地黑白混血的布尔人所逮捕关押。
即便丘吉尔先生再三拿着照相机和采访记录簿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并要求布尔人立刻无条件释放自己。但是布尔人却在看到丘吉尔随身携带的步枪和手枪后,对他的说辞嗤之以鼻:如果真是记者,你丫的带这些武器干什么?一边呆着捡肥皂去吧!
被布尔人好好的用行动教♂育了一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