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龙王——古代传说中多以为龙王珠宝极多,非常富有。这里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 
  4。雪——“薛”的同音字。这里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鉴赏' 
  《红楼梦》是以记“家庭闺阁琐事”、“大旨言情”、“毫不干涉时世”的面目出现的,它常常以假隐真。隐,是出于不得已,所以作者有时又要在自己所设的“迷障”上,开一些小小的让人可以窥察到真情的口子。在全书情节展开之前特意安排的这个占据了第四回主要篇幅的“护官符”故事,便是这样的口子。 
  为什么薛蟠打死一个小乡宦之子冯渊,抢走那个被拐卖的丫头,而“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为什么这一件“并无难断之处”的人命官司拖了一年之久,“竟无人作主”?为什么刚一听原告申诉便大骂“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的贾雨村,后来自己也做起“这样放屁的事”?为什么他听门子说明被拐卖的丫头原是他的“大恩人”的女儿,将她“生拖死拽”去的薛蟠“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并且自己也知道薛家“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丫头此去不会有好结果,却不念甄家恩情,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她落入火坑而置之不理?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张极写四大家族权势和豪富的“护官符”中找到答案。正是这张直接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护官符”,向读者显示了:锦衣玉食的宁荣二府、脂浓粉香的大观园,原来只是吞噬无数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的罪恶渊薮。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府)的兴衰作为全书的中心线索,“护官符”暗示了这一情节结构。作者通过门子之口介绍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在前半部中,我们看到四家由于“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确是“一荣皆荣”的;后半部不是应该写他们由于“事败”,相互株连获罪而“一损皆损”吗?事实也确是如此。一九五九年南京发现靖氏所藏抄本《石头记》(后简称“靖藏本”),在这几句话旁有脂批(原书数年后迷失,现据毛国瑶先生所录)说:”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所谓“伏根”,即指四家将来衰亡的共同命运而言。可见,“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等语是对贯串着全书的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情节的概括。续书后四十回中撇开史、王、薛三家,已不符原意;而写贾府“沐皇恩”、“延世泽”,衰而复兴,则更是从根本上歪曲了这部描写封建大家族衰亡历史的小说的主题思想。 
  应该指出,“护官符”四句俗谚口碑句后所注小字,有些本子将它删去是不对的。因为,门子的话中已明说在口碑的“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注出官爵和房次,是为了具体说明四大家族的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情况,让看私单的人知道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显赫地位,落实了这四句谚语之所指,是这张起着“护官符”作用的私单上理所应有的文字。脂本的抄者误以为凡小字皆批书人所加,就将它混同于脂批。如在甲戌本中,即将原应在谣谚“下面”的注改移在谣谚的旁边;原应与谣谚同样用墨笔写的,改为用朱笔写,与脂批无异。庚辰本前十一回是删脂批而只抄正文的,结果连原注也当作批语一齐删掉了,但这并非有意。(庚辰本在《红楼梦引子》曲中把“趁着这奈何天”一句里前三字也删去,也是因为作者将“趁着这”三个衬字按曲子格式写成小字,而被抄者误作脂批之故。)到了原文经后人大量涂改过的迟出的几种本子,如程高本,情况就不同了:它索性连门子所说的谣谚之下有注的话也删得一干二净。这是有意为之的。大概涂改者以为反正是小说,非记实事,何必如此琐碎,或者是担心这样的注太具体,万一有挟怨影射某家之嫌,就会招致麻烦,倒不如删去省事。可是这一来,这张本为备忘之用、“排写得明白”的私单,就变得有点象不揭底的谜语了。 
  说到后人删改对原书造成的损害,还应该提到他们把上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后面的“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九个字也删去了。原书这九个字说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四家之间不但有姻戚血缘上的连络,更主要的是他们在政治上已结成了利害荣枯休戚相关的一帮,他们的“荣”和“损”,实际上都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势力和那一派势力斗争的结果。他们正是为了建立这种在政治上“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才相互之间“连络有亲”的,而不是相反。象这样关系到封建主义政治本质和全书基本内容的话也被删去,则曹雪芹的思想和小说的政治主题之被严重歪曲的情况,自不难想象了。          
春困葳蕤拥绣衾(第五回)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 
  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说明' 
  此诗见于戚序本蒙府本、梦稿本第五回正文的开头,有“题曰”字样,当是曹雪芹所作的标题诗,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而作。 
  '注释' 
  1。葳蕤——花草茂密下垂的样子,引申为委顿不振。绣衾——绣花被子。 
  2。华胥境——即仙境。华胥是神话传说人物庖牺氏的母亲,她遇异迹而孕,生了庖牺。《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评说' 
  作者写宝玉梦游幻境,除了通过他翻看《金陵十二钗册子》和听唱《红楼梦曲》,预示群芳各自命运外,就是讲他领受警幻所训男女之事。对于后者,不少研究者以为是隐写宝玉与秦氏间有不正当关系,甚至说下一回宝玉与袭人云雨已非“初试”,而应是“再试”。这恐怕是把梦游看得过于严重了,未必是作者的原意。 
  我以为,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只是宝玉已跨过少年在性方面懵懂无知阶段,而步入性成熟的青春期了。而生理现象又非孤立发生,外界的影响往往成为其重要的促成因素。秦可卿本就是个“风流”种子,而宝玉随着年龄增长而对一个十分亲近他的温柔而具有诱惑力的成熟女性产生爱慕和性冲动,也是十分自然的。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他在最最软甜温香、能令他想入非非的环境中拥衾入梦,让他在好梦中完成这生理变化有标志性的一幕,设想是十分周密的,情理上也是可信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警幻指给宝玉可与之“成姻”的仙姬,“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而却偏偏“乳名兼美,字可卿”,原来梦境就是宝玉平时对这几个女性的潜意识的反映。小说本有“情孽”之说,则秦氏作为促使宝玉性意识觉醒的启蒙者,自然可说她宠爱并纵容宝玉在自己的闺房中卧榻上睡午觉,致使宝玉从此开启情窦、招至无尽的烦恼是“造孽”了。我想,作者的原意也只是如此,若求之过深,反不真实了,也会与小说所描写的相抵触。至于秦氏本“擅风情”,与其公公有染,那是另一回事。她对宝玉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诱惑成份,这是可能的,但宝玉毕竟不是贾珍。          
宁府上房对联(第五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明' 
  贾宝玉随贾母等至宁府赏梅,倦怠欲睡中觉,侄媳秦可卿先领他到上房内间,宝玉见室中挂着一幅《燃藜图》,“心中便有些不快”,又见了这一副对联,“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注释' 
  1。“世事”二句——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上下句是互文。练达,老练通达。 
  '鉴赏' 
  曹雪芹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用很少的笔墨,一下子把事物的本质方面极深刻地反映出来的本领,常常使人惊叹不已。这里写一画一联和宝玉的态度就是很好的例子。绘着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汉代儒生刘向夜坐诵书(事见《刘向别传》)的《燃藜图》,与这一副说懂得人情世故比读书做文章还重要的对联放在一起,正好相辅相成,同作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其嘲讽意味耐人咀嚼。对联字面堂正,对仗整饬,却又俗气逼人,儒臭熏天。宝玉连叫:“快出去!快出去!”环境特点和人物思想性格两方面都写得十分鲜明突出。          
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所书对联(第五回)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说明' 
  这一联是宝玉到秦氏房中所见,对联在明代画家唐伯虎(寅)画的《海棠春睡图》(画杨贵妃醉态)的两旁。秦观(一○四九—一一○○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太学博士及国史院编修官,是“苏(轼)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词多写男女情爱,风格纤弱靡丽。他虽创制过“海棠春”词调(因词中有“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句,故名),但这副假托他手迹的对联只是小说作者学得很象的拟作,并不出自他的《淮海集》。 
  '注释' 
  1。嫩寒——轻寒,微寒。锁梦——不成梦,睡不着觉。唐代诗僧齐已《城中示友人》诗:“重城不锁梦,夜自归山。 ”谓重城不能阻其梦中归山也。春冷——它的含蓄意义是青春孤单寂寥。 
  2。笼人——将人笼罩住。诸本多误作“袭人”,应由“花气袭人”致误,甲戌本另将“笼”涂改为“袭”(当是后人据他本误改)。“笼”平声,“袭”仄声,用“袭”即犯孤平(虽“芳”字是平声也不行),这是诗律之忌,所以非用平声不可。今从庚辰本。这句意思是说,人被酒的香气所吸引。 
  '鉴赏' 
  写一联一画与房内其他种种摆设器物一样,全用假托,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香艳故事”。为了讽刺掉在宁府这个臭水潭中的秦氏的堕落,并暗示她对宝玉的引诱,虽用侧笔烘染,涵意却明确无误。拟作淮海艳句而不称“秦观”、“秦少游”,偏称“秦太虚”(第十一回写宝玉探望秦氏而掉泪时,再度重复),正为了取其姓同可卿,而用其字称幻境。这里,作者的用心自不难窥见。          
春梦歌(第五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说明' 
  宝玉在秦氏房中梦入幻境,听见山后有女子唱此歌。歌声未息,走出一个美人,即警幻仙姑。下面一段赋就是描写她的。 
  '注释' 
  1。春梦——比喻欢乐短暂。 
  2。飞花——比喻青春易逝。 
  3。闲愁——多余的烦恼,无谓的痛苦。 
  '鉴赏' 
  所谓“儿女闲愁”并不是抽象的,有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作者虽然对具体的人和事表现了不同的爱憎倾向,但终究不能从本质上对此加以分析区别,因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以至只能劝人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并对现实发出“繁华易散”、“乐极生悲”等无可奈何的叹息。 
  不过,这首歌也并非泛泛而作。在这里,作者是借仙子的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众儿女风浪去散、花飞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在艺术上,它有总摄全书情节的作用。          
警幻仙姑赋(第五回)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说明' 
  这篇赋是描写贾宝玉梦中所遇见的警幻仙姑的风姿容貌的。 
  '注释' 
  1。坞——小的障堡。柳坞,柳树成林如屏障。 
  2。乍——初。 
  3。但行处,鸟惊庭树——说仙姑容貌美丽。《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本说人之美,鱼鸟则惊。后转以“鱼入鸟飞”形容女子之美。 
  4。影度回廊——先见曲廊上身影移动。 
  5。仙袂(mei妹)乍飘兮——袂,衣袖。兮,语助词,相当于“啊”或“呀”。 
  6。麝兰——香料,香草。馥郁——芳香浓烈。 
  7。荷衣——用荷花制成的衣服,神仙所着(见屈原《九歌·少司命》)。 
  8。环佩——古人身上的佩玉,行动时相碰叮叮作声。 
  9。靥笑春桃——脸上笑靥艳如桃花。古人常言“桃花似笑”。 
  10。云堆翠髻——乌黑的发髻如云隆起。古代女子有一种梳得很高的发式叫云髻。堆,隆起。“翠”、“青”、“绿”等词,常代“黑”作形容发色的修饰词。 
  11。唇绽(zhan 站)樱颗——嘴唇好象樱桃绽裂。 
  12。榴齿——形容齿如石榴颗粒。 
  13。楚楚——原义鲜明的样子,引申为好看。 
  14。回风舞雪——形容身姿蹁跹。 
  15。满额鹅黄——六朝时,妇女于额间涂黄色为饰,称额黄,到唐代还保持着这种妆饰。 
  16。宜嗔宜喜——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 
  17。“蛾眉”二句——意思是说笑恼之情见于眉目之间,有一种欲言未言的神态。颦,皱眉头。 
  18。莲步——旧时称美人纤足行步为莲步。这二句说行步难察形迹。 
  19。这四句说仙姑性行如冰之清、玉之润,衣着鲜明、华美。闪烁——鲜明,绚烂。文章——花纹。 
  20。香培玉琢——好象用香料造就,美玉雕成。 
  21。凤翥(zhu助)龙翔——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 
  22。其素若何——她素雅的风格象什么? 
  23。绽雪——在雪中开放。 
  24。被霜——覆盖着霜。 
  25。静——稳重,端庄。 
  26。文——文彩。 
  27。龙游曲沼——传说龙耀五彩,所以以游龙为喻。沼,池子。 
  28。“应惭”二句——容貌美丽,应使西施、王嫱也自愧不如。王嫱,即王昭君。 
  29。孰——何。 
  30。信矣乎——真的呀! 
  31。“瑶池”二句——意思是说,在瑶池和紫府中都没有第二个人比她更美的了。瑶池,神话中的仙境,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紫府,神话中的仙境,在青丘山上,天真仙女曾游此地。 
  32。如斯——如此。 
  '鉴赏' 
  警幻仙子的形象完全是出于虚构的,只因为小说要有太虚幻境的情节,才要虚构出这样一个仙子来。所以,她的形象并不是也没有必要写得全个性化。同时,既写了仙子,就得把她的美貌铺张渲染一番,以显得合理相称,因而也就不得不借用一般小说所惯用的套头。脂批说:“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仅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套。前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故见其妙;此赋则不见长,然变不可无者也。”末二句话有一点是对的:赋的本身没有多大意义。附带应说明的是脂批中“此书凡例”云云,乃此书体例之意,并非指甲戌本卷首的《凡例》等。中国古典小说在介绍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常插入这一类的“赞赋闲文”,独此书体例上有别,基本上不用此种套头,故脂批特为指明。 
  这首赋从曹植的《洛神赋》中取意的地方甚多。如“云堆翠髻”、“回风舞雪”、“若飞若扬”、“将言而未言”、“待止而欲行”等等,即曹植所写“云髻峨峨”、“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若将飞而未翔”、“含辞未吐”、“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象这样取喻相同的地方还不少。显然,作者是有意使人联想到曹子建梦宓妃事,所以作这样的模拟。          
孽海情天对联(第五回)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说明' 
  宝玉梦随仙姑到一处,先见“太虚幻境”的石牌和对联,接着在宫门上看到“孽海情天”四个大字和这副对联。再入内到配殿,则是“薄命司”的对联。孽,罪恶。佛教把情欲说成是罪恶苦难的根源,即所谓“情孽”。以“孽海”喻人们沉沦于罪恶之中不能自拔,佛经有“罪始滥觞(开始时像细水),祸终灭顶;恶心不息,孽海转深”之语。作者借以说“古今情不尽”、“风月债难酬”。 
  '注释' 
  1。厚地高天——语本《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拘束,戒慎);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音及,小步行走,畏缩)。”后用以说天地虽宽广,人却受禁锢不能自在。元好问《论诗》诗:“东野(孟郊,唐代苦吟诗人)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这里正用这个意思。 
  2。风月债——风月,本指美好景色,引申为男女情事,以欠债还债为喻,是受宿命论的影响。酬,酬报,偿还。 
  '鉴赏' 
  请见《薄命司对联》的鉴赏。          
薄命司对联(第五回)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说明' 
  宝玉在太虚幻境的内殿看到许多匾额对联,其中写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仙姑告诉他说:“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然后,一道至“薄命司”,匾额两边写着这副对联。这里先虚陪的六个司,从司名看其实也是小说所写的“薄命”种种。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