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风月-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蕃公主历来是命比纸薄。无论真正出身李唐宗室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还是出自宗室女所出的东光公主和燕郡公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都是一样的。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至少还享有吐蕃王妃的名义;但东光公主和燕郡公主看似运气不好;她们的丈夫奚王李鲁苏和契丹王李邵固被可突于逼得只身逃到大唐;尽管如今可突于已经被杀;可故地也回不去了;她们却反而能够安安稳稳在大唐生活;不必担心回去过朝不保夕的日子。这样的公主;在两京这等达官显贵云集的地方;着实是连尊荣都没有多少;更不要说权力了。
    而固安公主却不然。当年在奚王牙帐时;她杀了塞默羯;力退三部兵马;由是得到了天子封赏;而后虽然嫡母蓝田县主不忿她得了荣宠;一再申诉;以至于她和李鲁苏离婚;可这反而遂了她心愿;迁居云州后;她更是让云州从一座河东最北面的废城;一举成为河东重镇之一;繁华富庶商贾云集;每年屯田所得皆能自给自足。经由她门下狼卫出来的将卒;如今多是云州军中的中坚。故而她这一归来;天子固然赞许;甚至连最苛刻的言官;对于长安所建公主府也无有异议。
    不论如何;固安公主都是于国有功之人
    如今已经是三月时分;洛阳满城牡丹已经竞相绽放;路上的行人无不换上了轻薄的春衫。踏青时节马蹄飘香;最是轻薄少年郎的最爱;但逢仕女踏青时;总有一二贵幸子弟会去凑个热闹。可这一日午后时分;洛阳城北的官道上;不但行旅;就连踏青赏玩的士人贵介;也都被隔绝在外。就只见旌旗招展;侍卫如林;恰是一副异常庄肃的氛围。终于;围观人群中有人瞧见一群人簇拥着一骑人从洛阳北门而出;马上青年容貌俊秀神采飞扬;有认得的顿时惊呼了一
    “是寿王”
    寿王李清这一年已经十八岁了。尽管并非皇太子;可母亲武惠妃正当盛宠;得天独厚的他在众人眼中最得天子喜爱;自然显得自信而又俊朗。当他勒马停下之后;旁人更加打听起了今日这大阵仗的缘由;当得知是迎接从云州归来的固安公主;顿时不免有人咂舌。
    “固安公主昔日和蕃奚王;离婚之后又在云州独居了那许久;如今陛下能够允她回来便已经是天大的恩典;怎生还要如此兴师动众;令寿王亲迎?”
    “你懂什么;固安公主虽早就不是奚王妃了;可却在奚族诸部之中颇有威望;而且;若非她早早迁居云州;在那儿招揽流民;而后如今的陇右杜大帅镇守云州时;怎会那样得心应手;不多时便造就了一座坚城?听说如今云州互市;每月从最初只开三天到现在开十天;去那里做生意的商人无不赚得盆满钵满。更不要说云州所出的石炭;让幽州那边直呼便利;这水运行船就不曾断过。
    好事的人在那儿吹嘘固安公主的事迹;而寿王坐在马上远眺;心里却在想着母亲对自己的嘱咐。要论辈分;固安公主乃是那王守礼的外孙女;比自己还要小一辈;要论身份;自己是皇子亲王;固安公主坐实了只是蓝田县主的庶女;远远不及;但今日自己来;母亲固然是为了迎合父亲;但也看中了固安公主身后那雄厚的财力;以及在云州根深蒂固的人脉据说;固安公主从云州出发时;随行财货就带了十几车;看似不多;可路上拉车的马就累死了好几匹。
    “来了;大王;来了”
    耳畔这提醒让寿王李清回过了神。他极目远眺;就只见远处烟尘滚滚;很快;一行人便越来越近。只见这一队大约百多人;并未打出什么旗号;一眼看去;那风尘仆仆的队伍仿佛也没什么出奇。等到人越来越近;继而能看清那些随从护卫的面目;见过宫中健锐的李清就赫然发现;这一批沉默行进的大汉个个魁梧壮健。他轻轻吸了一口气拨马迎上前;果就听得队伍中一声叱喝;紧跟着分开队伍;让出了一条道。而由此上前的;并不是他预料中的马车;而是一人单骑。
    他还以为是固安公主托大;自己不出面却派从者来;却不料那人上前之后;随手摘下头上斗笠;因笑道:“妾身何幸;竟敢劳大王相迎”
    即便男髻胡服;不施脂粉;可寿王李清还是立刻意识到;那便是固安公主了。尽管从前固安公主也有进京朝觐的时候;可那会儿他还年少;早已经记不清对方形貌了;此刻细细打量;他就发现;固安公主并非相貌极美的人;而且因为年岁已经不小;眼角眉间已经有细纹;可那种从容不迫的神采;却迥异于等闲宗室贵女。他只是迟疑片刻;就在马上拱手道:“贵主远道从云州归来;圣人和朝堂文武百官无不欢欣;小王来迎接一程;怎足以酬贵主功劳苦劳?”
    两人彼此寒暄客气了几句;寿王李清就让开马头;请固安公主当先入洛阳城。可这时候;固安公主却摇摇头道:“一路马车颠簸;坐得我着实头昏脑涨;这才换了胡服骑马。如今若是这幅光景入城;叫人看见必要鄙薄;又怎敢当大王之先?”
    如是一来;寿王李清推却不过;也就一马当先入城;固安公主却从上来的侍女张耀手中接过帷帽;紧随其后。如今风气较之当年武后时期更加开放;那会儿都有太平公主男装面圣;如今满大街仕女乘马司空见惯;如帷帽幂离之类遮蔽面目的东西;反而不怎么常见了。可今日毕竟寿王李清这样大张旗鼓地迎接固安公主;她就不得不谨慎一些了。待到进了洛阳宫;便有内侍先引了她前去沐浴梳洗更衣。
    半个时辰后;装束一新的固安公主便从那座偏殿中出来了。她身穿窄袖绣罗襦衫;外罩一件红罗半臂;搭着一条泥金帔子;曳地的郁金裙上;尽是用金丝银线勾勒出精致的花边;恰将脚上一双缀满了金玉的小头履给完全遮住了。这样的打扮和她平日为了方便的胡服男装截然不同;走起路来也要格外小心一些;以至于路程才过半;她便忍不住对身旁的张耀低声抱怨道:“若日后次次进宫都要如此;那我可再吃不消了”
    话虽如此;在真正面见君王的时候;她还是显示出了当年为了远嫁奚王牙帐而习练礼仪年余后;那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仪容举止尽是无可挑剔。
    上一次固安公主进京的时候;宫中还是王皇后当权;武惠妃不过只是见过她几次;如今伴着天子以实质上后宫之主的身份再见这位和蕃公主;她心里也不知道闪过了多少念头。两人论辈数相差两辈;年纪却是相仿;可相比身居宫中养尊处优的武惠妃;固安公主在云州时内外兼顾;风吹日晒之下;面庞自然不若武惠妃白皙;也不若武惠妃丰腴。
    “元娘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如今终于得以回来;朕总算可聊感欣慰了。”李隆基仿佛丝毫不觉得;自己这话里话外将固安公主当成自家女儿似的有什么问题;反而更加和颜悦色地说道;“你多年孤苦;荣归之后若是有看中的俊杰;也不妨尽管提。”
    我已经年近四十;年老色衰;还愿意迎娶我的人;不是看上我的财;便是看中我的势;那种男人要来何用?
    固安公主心中哂然;面上却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厚恩;妾感激不尽。然则心如死水;再无涟漪。只求能够富足安乐地过完余生;那便足矣。”
    “你还在盛年;哪里就是这般心境了?听说你随行皆虎狼之师;又一手缔造了如今的云州;若是娶了你;岂不是虎狼为从;大城为妆?”武惠妃微微一笑竟是起身拉着固安公主的手;见其连声谦逊;她就又继续说道;“听说元娘回来;九妹已经早就对陛下言说过了;请你到安国女道士观暂居;她也好有个伴。”
    固安公主一时大喜;却还诚惶诚恐谦辞好一阵子方才答应了下来。
    不愧玉真公主;果真深知她心

第七百九十四章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上一次固安公主回归时;金仙公主还巧笑嫣然;如今她终于回到了东都洛阳;却已经只能面对那一尊神主;心头自是难免黯然。
    请玉真公主带着她去拜祭过一番之后;回到安国女道士观;她便只觉得乍一回东都后那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感一下子疏解了好些。因为杜士仪牵线搭桥;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当初帮了她很多忙;故而她对二人也深为敬重;可即便如此;她回京之前做的很多准备;甚至于在突厥做的那一桩大买卖;却是绝对不能对任何人说的。故而久别重逢叙别情之后;她便探问道:“观主;不知如今公孙大家可好?”
    “公孙?”玉真公主不意想固安公主竟然问了公孙大娘;微微一愣后就笑道;“她是梨园的乐营将;阿兄恩宠看重;也不知道多少人从她学剑舞;也算是个大忙人了。这么多年;当年觊觎她的人如今都死了心;她平日进出也轻松不少。我倒是忘了;她那宝贝弟子如今嫁了人;正在云州;可是她托你看望公孙?”
    “正是。”既然玉真公主都这么猜测了;固安公主自然顺势点了点头;“岳五娘倒是一直都想回来看她的;可宫门深深;总是不便。再加上岳五娘那脾气;最讨厌权贵云集的两京;故而她们师徒一别多年;也只是互通书信;却是多年没见面了。”
    “这也好办。别人相请;公孙大多是能推托就推托;可我相请;她总会给几分薄面。更何况知道你如今暂居我处;她应该能够明白。”玉真公主含笑答应后;便唤来了霍清;“你且去宫中梨园传个信;就说我和元娘许久不见公孙剑舞英姿;请她过来一叙。”
    霍清应声而去;两位身份迥异;却同样都是孑然一身的金枝玉叶闲话往昔;一时都觉得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怅惘非常。一晃十余年;她们都已经年华老去;容颜不再;而更加无法抗拒的是心境的苍老;看了太多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哪里还有少女时的烂漫心境?两人不约而同沉默了好一阵子;还是固安公主突然想到今日来此没有见到的另一个人;顾盼左右后方才疑惑地问道:“对了;今日怎不见太真?”
    一说到这个几乎当成女儿一般的爱徒;玉真公主便流露出了深深的无奈。当着固安公主的面;她也没有遮掩什么;直截了当将武惠妃欲聘玉奴为寿王妃之事合盘托出;果然就只见固安公主遽然色变;她不得不苦笑着解说其中关节
    “要说太真和寿王年岁相当;若是聘为寿王妃;也不辱没了她;可君礼当日分明是对此极其不喜;甚至还为此特意求过我;务必想办法阻止此事。而且我自幼长于帝王家;更是知道这王妃有多不易为。再者;十八郎固然相貌俊秀仪表堂堂;可在女色上头也是学了阿兄;风流倜傥;身边受宠的宫人少说也有十余人;玉奴这王妃须不好当可杨家人对此却热衷得很;今天又请了她回去。唉;太真即便入道为女冠;可女冠又并非比丘尼;我真怕对不起君礼的托付
    在固安公主心里;她生母早死;尽管生身父亲还在世上;更有嫡母蓝田县主和诸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但于她而言;那些人都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全无半点情分;这世上真正的亲人;便是杜士仪这个义弟。所以;他的亲朋好友便是她的亲朋好友;他的徒弟也就是她的徒弟;更何况当初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和司马承祯带着玉奴北上云州;她曾经带着他们尽览风光;对天真烂漫的玉奴也喜爱得很。
    即便如今皇太子的东宫储位岌岌可危;倘若武惠妃最终谋划成功东宫易主;玉奴便可由寿王妃一举变成东宫太子妃;可她丝毫不觉得这就是好事。
    大唐历来那么多太子妃;可有一个好下场的?一个都没有不是随着被废的太子而沦为庶人;就是纵使能由太子妃而册为皇后;被废而终;再然后还有如韦后这样乱政被杀的
    所以;等跟着侍女来到了玉真公主为自己安排的居处;她就派张耀出去打听玉奴的近况。约摸大半个时辰后;张耀就匆匆回来说:“太真娘子回来了先去见了观主;观主告知她贵主如今暂居安国女道士观;所以她大约一会儿就会过来向贵主问安。”
    正如张耀所说;只不过片刻;玉奴就匆匆来了。虽是一身女冠的打扮;可穿在她的身上;却越发衬得她肤白如雪;玉容如画。两人一别多年未见;固安公主一见她顿时又惊又喜;竟是起身疾走了几步;忘情地按住了玉奴的肩膀。
    “一别就是八年;好孩子;没想到你这么大了”
    玉奴母亲早逝;父亲也已经过世数年;虽有姊妹;可嫁人的嫁人;尚小的尚小;叔父杨玄畦固然对她不错;可终究隔了一层;婶母就更不用说了;还不如玉真公主待她真心。此刻听到固安公主这流露真情的话;她忍不住泪盈于睫;张了张口后;许久方才吐出了姑姑两个字。这一声姑姑叫得固安公主心都化了;一时紧紧把人拥在怀里;足足好一会儿;她方才松开怀抱;却又拉着人到自己身边坐下。
    “这些年可还好么?”
    “嗯;我很好;让姑姑惦记了。”玉奴习惯性地这么答了一句;却见固安公主倏然目光转厉;她顿时愣住了。
    “不要骗我;观主什么都对我说了”固安公主直截了当戳破了玉奴的谎言;见她果然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慌乱;继而就低下头去;她索性伸出手把人揽在怀里;“你师傅和师娘;一直都很疼你;你师傅知道我要回京居住;更是托付我;一定要让你平安喜乐;不为他人左右。就是适才观主字里行间;也全都是不赞成那件事的。玉奴;只要你不愿意;纵使竭尽全力;姑姑也不会让你去当什么寿王妃”
    “姑姑……姑姑”
    这一次;玉奴终于忍不住簌簌掉下了眼泪。这次回去看叔父和婶母;她的姊姊们全都来了。大姊玉卿也好;三姊玉瑶也罢;一提到武惠妃的打算;全都是喜形于色;明示暗示全都是让她一定要答应。就连口中说什么一切都随她心意的叔父;说的也都不外乎这桩亲事若是能成的好处。可相比这些;她心烦意乱从杨家出来;漫无目的四处乱走;最后找了一家僻静的道观想要散散心时遇到的那个人;听到的那番话;才是让她真正委实难决的。
    “别哭;别哭;若是有什么话;尽管对姑姑说”
    知道杜士仪能叫固安公主一声阿姊;自己尽可以把那些难题都倒出来对她说;可是;想想那人的告诫;玉奴最终咬了咬嘴唇;却是低声说道:“多谢姑姑关切;我……我没事。别因为我的事;让你们这般为难……”
    “为难什么;女子一生最怕的;便是嫁错人我已经无可挽回;你师尊是因为不想挽回;你难道不想像你师娘一样;嫁一个最出色的男子;平安喜乐度日?”
    玉奴拼命摇头;最终突然使劲擦了擦眼睛;竟是就这么站了起来;低着头说:“总之;姑姑不要担心我的事了。”
    见玉奴就这么扭头奔出了屋子;固安公主顿时愣在那儿;心中飞快思量了起来。那些出身尊贵而又相貌俊朗的男子;尤其是如寿王李清这样得天独厚的;素来是两京官宦人家嫁女的理想对象。而当今天子为皇子选妃;往往择选的都是看似名门大姓;父祖兄弟的宦途都很平常的;从这一点来说;玉奴自然不会不够格。至于武惠妃的私心是如何想的;她就是用脚趾头也能够想到;不外乎是借助婚姻;为寿王李清外结强援。可是;李隆基为何会对这样一件事仿佛不闻不问?
    而玉奴一路飞奔;直到把房门反锁;将自己关在房里;她才软软地就这么坐在了冰冷的地上。
    “大帅如今看似节度一方;风光无二。可十年后;大帅不过四十出头;正当盛年;二十年后;大帅不过年过五十;大抵朝中宰相;也少有刚过五十便入政事堂的。所以;十年后则何如?二十年后则何如?便是圣人不忌;安知旁人不会暗怀嫉恨?便不说其他;只说娘子婚事;焉不知是某种试探?娘子若为己着想;为大帅着想;还请将此事等闲视之;顺其自然;只听圣命即可”
    顺其自然;只听圣命?也就是说;她只需要乖乖等待天子表现出真正心意就好?
    玉奴扶着地面艰难站起身;跌跌撞撞上了前去;找出了那一把昔日孩童时习练所用的琵琶;一来二去调好了弦;继而便拨奏了起来。在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中;她想到幼年时杜士仪教自己琵琶的情景;想到了他带着自己见神仙师娘的情景;想到了从雅州扶柩归来时;从者谈及父亲在雅州那数年间;踌躇满志施政一方;叹息平生幸得遇伯乐的情景……不知不觉;她的眼泪已经糊满了眼睛。
    她在背后也曾经听说过一些流言蜚语。比如说天子将苗延嗣派去陇右任采访处置使;也有制衡杜士仪的意思;比如说如今政事堂三相之中的李林甫;和杜士仪便是对头;故而对其深忌;比如说;武惠妃这一次婚姻之议;不止是想聘她为寿王妃;其实要紧的是;打探明白杜士仪的真正心意;看他是否在暗中支持如今东宫中的皇太子;至于天子的心意;那更是说不清道不明……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情她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即便帮不上远在陇右的师傅;可她至少不能拖后腿绊住他的脚步她不能光是听天由命;她至少得真正直面那位至尊天子

第七百九十五章 杜氏幼麟
    三月的鄯城;恰可见麦田中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青苗;忙碌的农人们耕作其间;大道上偶有车马行人经过;一片安宁的景象。
    当一行大约七八人勒马在一处路口停下的时候;为首的两人环顾左右;最终对视一笑。
    “一年多了;鄯城上下风气一肃;一圈转下来;就只听得你这鄯城令颇得百姓称赞;崔十一;治民有术啊”
    “那是自然;没见我连什么御史拾遗补阙郎官全不想当;宁可到这西北来?”崔俭玄嘿然一笑;神采飞扬地看着这一片农忙景象;眸子中流露出了难得的异彩;“之前我和十三娘回洛阳的时候;悄悄拐去登封;去了一趟嵩山草堂拜见卢师。你是没见那儿的情景;大家可是争相来围观;我被人围得水泄不通。而后见到卢师;卢师问我志向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回答他的。我知道自己没有经世济国的本事;只要能够让一地百姓得安乐;我就心满意足了”
    说到卢鸿;杜士仪不觉问道:“卢师如今年事渐高;身体还好吗?”
    “瞧着却还精神矍铄;健朗非常;只是眼睛虽当年医治过;现在还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崔俭玄幼时不喜读书;跟着卢鸿却不由自主学了很多东西;对这位师长自是敬重备至。一想到如今他们这些从学于门下的弟子;如今都天各一方;他顿时觉得心头沉甸甸的;“你我之外;三师兄即将就任妫州刺史;大师兄还在代州开他的雁门书院;颜清臣也已经入仕为官;当年旧人;几乎都已经不在嵩山了。我们虽每岁问候;可终究不能侍奉左右。”
    杜士仪同样感伤;但他还是很快就打起精神笑道:“好了好了;要是卢师在这儿;必定又要责备你这小儿女之态并非侍奉身侧就是有心;卢师若非希望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