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途-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三章 朝争() 
嬴政即位第四日,召群臣入宫,商议国事。

    郎中令位列九卿,不仅掌管宫中郎官,卫戍秦王,每逢朝会,郎中令更要宣读策书,带剑常立于王左侧,以表王威。

    昨日半夜里,宫中的内侍急匆匆的赶来,就为了说这事情,苏铭看这十万火急架势,再也没睡着,整夜就想着这事情。

    战国诸雄,当属秦国的政吏最是完备。就拿这朝会来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群,王上需要召谁,这人就得提前候着,一举一动,很是严密,这样才能有条不紊。与之恰恰相反的就是楚国,楚国一向是君弱臣强,相比起秦国的“法制”,他更多的是人治,有时候令尹会大过王权。

    不过眼下的秦国,新君刚刚即位,庙堂之中,可以说是群狼环伺,王上如履薄冰,这一点,苏铭深有体会。

    嬴稷一身黑色王服加身,头戴明黄十二琉冕冠,脚踩白底黑帮高靴,上绣玄鸟云腾,走起路来姿态端端正正,身后跟着一众内侍宫女,正往大殿行去。

    此时,群臣已经在大殿等候了。

    苏铭站立在王座左侧,腰佩宝剑,外开八字,英姿勃勃,居高而下,正好是俯视着下方的群臣。

    大殿左边,是以左相甘茂为首,右相严君樗里疾随后。这边的臣子又以山东士子居多,此时咸阳将军魏冉赫然就在其中。

    苏铭在他身上多停留了一下,魏冉也对着苏铭,瞄了一眼。这短短四日不见,这魏冉已经就与甘茂走到一起,看来这速度还挺快的。

    大殿右边一列,当以左庶长嬴俍为首,其后是右庶长嬴慈,一眼瞧去,这边尽是秦国老臣,嬴姓王族,与对面迥然不同。看到此处,苏铭微微有诧异,短短四日,这朝堂上的臣子就已经分成了两派,此次朝堂议事,应该也由他们所起吧。

    这些人,正是你一言,我一句,说来说去,大殿当中乌央乌央的一片,哪还有个朝堂的模样。而最前方的几人,都是眼观鼻,鼻观口,一副超然的模样,好像这事情,和他们没关系。

    尤其是左庶长嬴俍,单手抚须,面带笑意,时不时朝着甘茂看一眼。甘茂呢,一副心知肚明的情况,可就是不说话。也就只有严君樗里疾站在里面,超然世外。皱巴巴的额头上,形成了一个川字,看似有些不喜。

    “吾王到,群臣肃静!”

    苏铭侧头一看,嬴稷正要进来,见这里乱哄哄的,便直接越过内侍职责,提着嗓门,奋力大喊了一句。

    这一声,有些歇斯底里,苏铭将所有的气力都使了出来。声音洪亮,在殿中回想不断,闻着俱是惊讶。直接是打断了诸位大臣的争吵,顿时,大殿安静下来。

    要说威风是足够威风了,可这样带着怒火的一嗓门,让那些被惊到的大臣对苏铭是怒目相视,看起来,苏铭是罪了不少人。

    按理说这事情本来就不属于苏铭做,话也不是这么喊的,可苏铭就是忍不住。一旁缓缓而来的嬴稷,看了一下苏铭,微微的对他点点头。

    当即,群臣反应过来,立即下拜山呼起来。待到嬴稷张开双臂,宫女拉住衣襟,慢慢坐下,一旁的内侍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苏铭,见他没有张嘴的意思,才是说了起来。

    “吾王临朝,群臣议事。”

    秦国开府丞相,拥有莫大的权利,协助秦王处理朝政,对于一般的事物,完全可以自行处理,一旦到朝堂之上要议的事,肯定都是大事。

    这话音刚落,右庶长嬴慈朝着他身后的人看了一眼,当下就有一大臣站了出来,苏铭认得这人,此人官居太仆,掌管车马之职。

    “臣禀我王,楚国使臣求见。此时,已在宫门外等候。我秦与楚国犬齿交错,楚国又乃大国,臣肯请我王一见,与楚交好,利我秦耶!”

    楚国使臣求见,苏铭一听,立刻就想到了可能与前日里的国书有关系,这么说这国书根本就没有送到楚国,而是直接到了楚国使臣手中,而使臣也一直待在咸阳。

    使臣出使他国,在某些事情上,可以代替国君做决定。楚国想吞并越国,就首先得游说秦国,到时免得腹背受敌。当然,这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新王即位,正是主少国疑,各国也会照例派出使臣,打探一下风声。

    可最让苏铭奇怪的是,这诸国使臣拜见,不是丞相府的事情吗。两个左右丞相都是在那里,很明显的,太仆这是越权了。

    苏铭此时,朝着甘茂与樗里疾看了一眼,见他们两个没有反映。嬴稷也察觉到了里面的问题,思付起来,可没等到理顺过来,这嬴慈又是跳了出来。

    “臣禀我王,楚国使臣求见,本乃丞相府之责,可丞相却以秦越互为唇齿为由,拒使臣于宫墙之外。太仆虽是擅越,可也是为秦心切,望王姑息之。

    臣自以为,秦越山水不同,且地又不相邻,如何互为唇齿。这庶民尚且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乎我王,甚者,楚国为秦之强邻,王上又刚刚即位,不应与楚国交恶,不免误秦。

    昔日献公之时,好一时之勇,斗一口之气,与魏国连年战火,致使孝公即位,我秦国岌岌可危,六国谋秦,若非孝公度势,从深渊而出,国将不国。

    若王有争霸之心,当于楚国交好,如此才能南安。三家之晋,才是我秦真正宿敌,尤其魏狗,更与我秦是世仇,秦人的血,不能白流。

    后惠文王时期,就有意与楚国交好,以当时楚国王女为嫔,及至先王,能够力压巴蜀,也离不开此也。

    如今,太后乃楚国王女,更为王母,有此等关系,我秦应亲楚而离三晋,此所谓梳不离亲也,臣恳惶恐深思,夙夜难眠,拳拳之心,请我王明鉴!”

    嬴慈这一番话,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从古至今,列数数位秦国国君,说的竟是让人无从反驳。

    苏铭第一次见到嬴慈之时,就因他的舌绽莲花的技艺,成功的让嬴稷与甘茂起了隔阂,现在又是这样一番话,弄得朝堂之上,竟是无人可言。

    苏铭偷瞄了一眼嬴稷,发现嬴稷面色苍白,一言不发。

    越国剑炉辅助嬴稷即位,嬴稷震慑楚国,这也合理。何况这嬴稷又是心胸大度,信守承诺之人。不管嬴慈知不知情,此举,就是在逼迫嬴稷在违背诺言。

    此时,大殿当中沉静下来,左庶长嬴俍抚着胡须,面上儒雅大度,可眸子里却是透着狠劲。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九十五章 楚使() 
“大王有令,宣楚国使臣进殿。”

    苏铭的声音传到了宫门口侍从的耳中,那侍从随即大喊,紧接着,侍从一个接一个,霎时,这声音就传已到了宫门之外,只待的那楚国使臣进来。

    嬴稷端坐在王位上面,身姿不动,可他头上冕冠上的垂下的十二玉旒却是在动来动去,看来起来,他的内心也不是很平静。

    嬴俍、嬴慈好像怀着鬼胎,双眼安定不下来,不知道想着什么。甘茂面皮还是涨红,身形轻微的有些颤抖,很显然,他还没有从刚才的情景当中,完全脱离出来。

    不管怎么说,这大殿中此刻还是非常安静,没了丁点的声音。就好像是一回合结束,下一回合就来开始。

    就在此时,苏铭看的清楚,大殿外面,渐渐的冒出了一个头颅。远看,头戴玉质革冠,这面容暂时还不是很清楚,可看他身后,再无他人。在这秦宫当中,他一个楚人,的确显得有些孤零零的。

    来人行走起来步履平稳,双臂自然摆动,身姿挺拔,目视前方,一看便知,其定是不凡。一进大殿,满朝的官吏眼神无不注视着此人,甚至于甘茂身后有些臣子们,对楚国使臣的眼神能够喷出火来,是怒目相对。

    可此人呢,却是神色坦然,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样,如闲庭信步,早起游荡于花草鸟蝶当中,不紧不慢,就这样,一点一点点的而来。

    等到近了一些,苏铭这次看的清楚,此人俊朗不凡,丰神韵骨。双目蕴神,隐约有光芒射出,如要洞彻万物一般。细长的眉毛,直入两鬓,令面颊如斧削一般,厚厚的嘴唇,棱角分明,好似画中人物。

    苏铭见过的俊美男子不少,如楼缓、如左奔雷,可他们在这楚国使者面前,要差了分毫,不是在模样,而在骨髓、神韵。

    一瞬间,秦国群臣皆黯,唯其此人,光彩夺目。

    不仅嬴稷,就连秦国群臣暗自惊讶,常言道人如其表,观看其举止,就让人不由想到,楚国竟然还有如此大才。

    楚国使臣快要走到与甘茂嬴俍平行的时候,停下来,从宽大的衣袖当中伸出双手,对着嬴稷作揖拜起来。

    “外臣屈原,拜见大王!”

    楚国使臣来访,嬴稷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风采来,这样可以让他国知晓,当今秦王如何,这秦国未来又是如何。

    “请起!”

    嬴稷只说了两个字,便不言语了。

    或许来之前,屈原心中想了许多,可没想到竟是这种情况。他不由得朝着两边的群臣看了一眼,莫非秦国正是主少国疑,朝政由臣子把持?

    “吾乃左相甘茂,使者既是入秦,便知秦不同于楚,得通秦法也。两国邦交,乃我开府丞相之职。使者如今侯在宫外,吾丞相府如何不知?”

    还是甘茂站出来说道。说的是一语双关,不仅暗地里讽刺了楚国不通法,而且又将嬴俍给扯了进来。

    这要是一般人,来到他国,这心理上本来就很是陌生,此时又被指责,或多或少,心里也有些慌乱吧。

    可屈原依旧是神色无异,深深的瞧了一眼嬴稷,对着甘茂行了一礼。

    “这秦有秦法,我楚也有楚规,屈原虽是入秦,可流的还是楚人的血,所以不通秦法,不过是丞相少见而已。再者,丞相日理万机,原三番五次不得见,正好遇左庶长为秦心切,有何不可?”

    对于甘茂的讥讽,屈原又是给原封不动的还回去了,说甘茂见识少。

    听闻此话,甘茂的面上微微一变,可他甘茂也不是泛泛之辈,心间最多只是觉得棘手而已。开始对屈原多了一个心眼,楚国居然有这样的人,不容小觑啊。

    “传言楚人刻舟求剑,茂初闻之,还有些许不信,今日一见,却也是信了七七八八。尔心中虽有楚,可这已经是到了秦国。楚人心中虽有剑,可已经远离了剑心,还寻得到吗,楚国的规,还在吗?”

    甘茂此言,语惊四座,在场的臣子们纷纷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不仅是嬴稷,就连嬴俍也是一样,暗自喜悦,不管如何,甘茂此刻是为秦长脸。

    以甘茂这一言,秦国君臣都以为,这下总可以杀杀这楚国的使臣的威风了吧。苏铭朝那屈原瞧去,可万万没想到这屈原依旧是不为所动,稍稍思索了一下,依旧面带笑意。

    这屈原定是个人物,只不过偏偏要与剑炉作对,那就是与嬴稷为难。朝会过后,苏铭想着好好会会这屈原,礼遇外臣,本就是他郎中令的分内之事。

    “刻舟求剑,求的是剑,剑乃物,随身可带。可我楚乃国,不世之邦,更是如同一股信念。楚国乃魂,是活的,而这剑,死物罢了,二者如何等同。”

    谁有能想到,屈原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又是反驳了回去。而且说的有条不紊,让甘茂一下子起了意,要和他好好争一番。

    “使者特来拜见寡人,可有所求?”

    嬴稷上来便问,可有所求,非常霸道。如果让他们这样争论下去,也没任何意义,直接出声打断。听闻,甘茂也没再言语。

    看到嬴稷一步一步的从高台上面下来,屈原多看了嬴稷一眼。嬴稷没即位时,就听此人在秦国是“失道寡助”,现在即位了,私下也认为他年少不足。

    可现在看来,孝公遗风,此言不虚。他刚才不说话,一直是在等着看自己的底细呢。

    “臣无所求,楚亦无所求,臣今日所来,全是为秦楚相好。秦楚为邻,如唇齿相依,秦善则楚利,楚利则秦更强。我楚愿与大王,共谋天下!”

    此言一出,群臣轰然。当今天下,群雄并立,楚国秦国不弱,但能为之比肩的诸侯国也不少。区区一个楚国使臣,就敢说这样的事,除了震惊,只能有讥笑。

    “如何?”

    嬴稷回到王位,沉吟一番,只吐露出了两个字。

    “秦楚联盟,当今天下,强者无外乎楚秦燕韩赵魏齐七国,七国当中当以秦军军力最盛,我楚地广人多,秦楚各有所长,理当联盟,王于天下。”

    嬴稷一听,哂然一笑。

    “口若悬河!”

    甘茂刚刚将这天下大势分析的是头头是道,尚且不能让嬴稷动心,现在屈原仅凭这些言论,就要改变嬴稷,如何使得?

    苏铭一直观察者此人,他觉得屈原不可能这么简单就说完了,后面肯定还有其他的话在等着。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九十六章 五十城() 
“外臣口若悬河,若是大王不喜,可将外臣逐出大殿,若是外臣真有强秦之策,大王不闻,岂不可惜?”

    屈原好像笃定了嬴稷想知道一样,将强秦两字个故意咬的很重。

    真不知道今日是什么日子,接连来了两道强秦之策。

    嬴俍很是隐秘的瞄了一下甘茂,他倒是希望屈原出的策略,能够打动嬴稷,毕竟这屈原可是他带来的。要不是初见屈原,就被他所说动,怎么会有今日的举荐呢。

    此时的甘茂已经是平静下来,双目微闭,听闻这话,猛然睁开,转头瞧了一眼屈原,作出了思索状。他自以为自己的策略,已经无双,但也可以听听他人的,以其更加完善。

    嬴稷端坐长案之后,半晌不语,过了片刻,才是对着苏铭点了点头。

    “准!”

    苏铭朝着屈原大喊道。

    见此,屈原对嬴稷的看法,又上了一个台阶。为君者,权术最重,法家更有“术”学之学。嬴稷虽是年少,但也对这权术,懂得也不少。

    此时嬴稷退于后面,就是等到朝臣们去议论完毕,孰对孰错,必然了然于胸,如此,王将少出错。再者,这大王与臣子当庭论战,臣子嬴,则王失威,王嬴,则有可能失理。不管怎么样,都是君臣不和,朝纲不振。

    嬴稷超然之外,才是王者所为。

    想到这里,屈原又多看了一下苏铭,如此年少,与嬴稷无二,便也将他记在心中,然后又思付了一下,娓娓道来。

    “楚,其地域之大,不知几何,山川之多,不知几何,楚人之多,更是不知几何。可自春秋以来,我楚便有弱楚之名,何也?”

    苏铭没想到他竟然在他国臣子面前,说自己的国弱,这样的性情,当真少见。

    “皆因不齐也,楚国氏族林立,政令不一,此所谓民心不齐。封地众多而致贵族强,所为国力不齐。仅有此二,楚国如何能强。而秦国也是如此?”

    屈原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下来,扫视群臣,最后停留与甘茂面上。甘茂老奸巨猾之辈,知道他有备而来,虽不怕他,但也需得谨慎,没有说话。

    “胡言乱语,我秦上下齐心,军民协力,如何与弱楚一般?”

    不过,很快就有人跳出来反驳。

    屈原听闻,又看了看嬴稷,见他还是不言语,便继续说起来。

    “秦楚势不同,但理想通。秦虽是壮士,但也架不住小人之多。北方义渠,此为一小人,西有西戎,此为二小人,南边巴蜀上平而下乱,国人不服,此为三小人。东边又连魏韩,西南又有我楚,这三个是壮士。

    欲想杀壮士,需得平小人,我楚国也当如此。区区越国,妄图称霸,岂不惹人笑话。我楚愿连秦,震慑壮士,来安小人。不出五年,楚无越,秦更是无义渠、无西戎之乱,多了一个巴蜀粮仓,楚秦共强也,岂不美哉!”

    话落,秦国群臣不语,都是细细思索起来,甘茂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面色一阵警觉。

    “屈原,可是三闾大夫屈原?”

    甘茂突然发问。

    “丞相明鉴,正是。”

    屈原微微有些诧异。

    三闾大夫屈原,嬴稷或许不了解,可甘茂还是听过的,当今楚王即位,便破格命屈原为三闾大夫,在楚国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吴起未竟的事业,变法。

    变法还能如何,无非是图强,想到此处,甘茂忽然明悟过来。

    “臣禀我王,如此秦虽强,而楚更强,饲养恶邻,万万不可。正值楚国变法,而我秦变法已成,我王应趁其未强之时,击之,令其一蹶不振,此为正途啊!”

    嬴稷一听甘茂这话,瞬间明白此间的厉害之处,这事,还真是细思极恐。

    一旁的屈原尚未说话,而嬴俍已经是着急起来,这屈原可是由自己引荐,便使尽的朝着屈原使了使眼色。

    屈原会意,点点头。苏铭将这两人的举动,看在眼里,莫不还有什么事情?

    “大王,楚愿在秦楚相交之处,割五十城与秦,由大王亲定,可乎?有此,秦楚交好,大王可安,秦国可安。”

    顿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臣子们议论纷纷。

    五十城是什么概念,足足可以让秦国的疆域朝着楚国扩张几百里之多,如此,楚国都城郢已经不远了。

    苏铭想到这里,暗自惊讶,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

    当初秦孝公为了让秦国有强大的时间,不受魏国骚扰,竟是割地给魏国求和,等到秦国强大起来,河西一战收服失地,魏国人瞠目结舌,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再加上甘茂所说,楚国正好是在变法,如果再让他吞并了越国,没了后顾之忧,变法成功,那真可就麻烦了。现在看来,还是丞相甘茂说的不错。

    “臣有奏!”

    这次说话的居然不是甘茂,而是站了许久,没说过话的嬴俍。很快的,群臣都是看向嬴俍,大殿中又安静起来。

    “准!”

    内侍说完,嬴俍朝前迈了一步拱手拜下。

    “臣以为,使者所言,令我王虑者,无非楚国强则不利我秦也。恳请我王三思,这天下非只有秦楚两国。我秦既有争霸之心,当知强者自强,如若楚国强大,我秦人嫣有怯意?

    臣慎思之,有五十城,派重兵守之,如同楚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