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谋天下-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德川家康倒真是个人物,怕是摸准了大明朝臣的脾性,这几条意见,尺度皆是把握的到位,看似十分合理,但是却瞒不过朱常洛。

    “这……殿下是觉得有什么不妥?”

    眼见朱常洛如此神色,石星有些意外,开口问道。

    其实打心底里,他也觉得德川家康的这些条件算是合理的。

    不过朱常洛却是没有回答他,反而是转过头,对着李如松问道。

    “李将军觉得,德川家康的条件如何?”

    李如松眉头一皱,却是有些犹豫,要知道,行军打仗是他的本行,但是这种和谈磨嘴皮子的事情,着实不是他擅长的事情。

    他虽然名义上也是和谈的一员,但是实际上从不对具体事宜发表看法,毕竟这和谈是文臣的事情,他不好插手,而让他跟过去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每次和谈的时候,往后面一坐,一身杀气震慑的对面心神不安。

    要知道,倭国大军就是在李如松的指挥下,才溃不成军,倭国人对于李如松,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惧怕感。

    不过这种情况,在德川家康到来之后,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个看似其貌不扬的倭国首领大臣,似乎丝毫不受他的影响。

    不过虽然他平时不说话,但是朱常洛问了,他也不能不答,微微沉吟,李如松斟酌着说道。

    “殿下,臣不知殿下觉得哪里不妥,但是若在军中,败军之将是没有资格提任何条件的!”

    朱常洛满意的点了点头,转过头对着石星道。

    “石尚书可明白了?败军之将,自当予取予求,哪来的胆子给他提条件!”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不是双方平等的和谈,而是战胜者对战败方的处置,问题不在于德川家康提出的条件是否合理,而在于,他压根就没有资格提条件!

第五百四十九章:爱签不签() 
大明一向是礼仪之国,凡事讲究一个理字,所以很少有过这种不讲理的经验,而德川家康就是抓住了这种缺点,从而逐渐在谈判当中取得了主动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德川家康的心思,朱常洛清楚的很。

    看似是无可奈何,但是实际上不过是耍滑头罢了,倭国虽然地小,但是却在地震带上,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就包括银矿,尤其是石见银矿和铜矿,在全世界都是排的上号的。

    更何况丰臣秀赖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完全就是德川家康的傀儡,朱常洛将他质于京师又有何用?

    真要留下人质的话,还不如留下德川家康!

    听到朱常洛霸气侧漏的话,石星忍不住皱了皱眉头,中国的士大夫,向来讲究的是温良恭俭让,即便是暗地里斗得你死我活,面子上也要讲究着。

    似这般听起来幼稚不讲理的话,石星倒是很久没有听过了。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这话听起来不讲道理,可石星既然在官场呆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倭国既是战败,的确没有什么资格谈条件。

    至于这条件当中的猫腻,石星也懒得过问,他虽是不清楚那德川家康究竟在打着什么主意,可有了上次和谈的教训,自然也知道倭人奸诈的性格,这也是和谈拖了这么久的原因。

    虽然他看不出其中的蹊跷,但是多年来的官场经验却告诉他,其中定然有猫腻。

    倒是如今正好,朱常洛既然能够看出这些道道,他也不妨省些心思,将这些事情就交给朱常洛去办便好。

    “既然殿下能够识破其人奸计,那想必心中也已有计策,臣洗耳恭听!”

    石星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开口道。

    朱常洛也不谦让,皇帝既然派自己过来主持和谈,名为协助,可实际上以他的身份,又怎么可能真的只是协助。

    说来这帮倭人也是自己找死,早早的接受了石星的条件滚回去多好,现在落到朱常洛的手中,少不得要好好炮制他们一番!

    鸿胪寺。

    作为曾经的九寺之一,鸿胪寺如今的职能已经变成了单纯的外交事宜和朝会准备工作,可谓清闲的很。

    但是最近的几个月,鸿胪寺的官员却忙的团团乱转,因为倭国和谈的事情,几乎天天都要忙的晕头转向。

    不过所幸的是,据小道消息,太子殿下现在亲自主持和谈事宜,恐怕要不了多久那帮可恶的倭人就要滚出京师了。

    “德川将军,鉴于倭国对于原本的和谈条款提出异议,我朝皇帝陛下特意遣派了太子殿下亲自主持与倭国的和谈事宜,这是我太子殿下亲自拟定的最新条款,德川将军若是没有异议的话,就请在国书上签字吧!”

    德川家康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倭人一贯的特征,身材矮小,留着两撇小胡子,此刻望着面前的几个陌生人,禁不住皱起了眉头。

    据他所知,在大明,是按照官服的颜色和胸前的补子来区分官员的官位高低的,先前和他和谈的三位,尽是绯色的红袍,尤其是居中而坐的那位白发老者,据说是大明六部之一兵部的主官,在大明位高权重。

    但是如今,坐在他面前的却是几个青袍官员,这是三品以下的官员才会身着的官袍,而其中唯一一个他熟悉的绯袍官员,却是令整个倭国闻风丧胆的李如松。

    这种异常的状况,让德川家康本能的感觉到不对,他没有伸手去翻开面前的国书,反倒是开口问道。

    “请问这位大人,先前和我接洽的几位大人,怎么今天未曾见到?”

    德川家康素来喜慕中国文化,单听他说话的方式,压根看不出来是个倭人。

    对面的两个青袍官员倒是客气的很。

    “德川将军,石尚书和张侍郎二位大人公务繁忙,无暇到场,请德川将军见谅!”

    见此情况,德川家康越发觉得事情蹊跷的很,当机立断道。

    “既然如此,请这位大人转告石尚书和张侍郎,我会等到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再进行和谈!”

    说罢,起身就要离开。

    这套伎俩,德川家康已经玩得纯熟,原本还小心翼翼不敢僭越,待到发现即便嚣张一点也不会有什么后果的时候,德川家康便越发无礼起来。

    可惜他这次却是打错了主意。

    他刚刚起身,还没来得及走一步,就有两个人高马大的侍卫挡在了他的面前,紧接着,一声冷哼自身后传来。

    “德川将军未免太过无礼了,我朝皇帝陛下为表诚意,派我太子殿下亲自拟定国书,大明以如此诚意与贵国和谈,将军却连国书都未曾翻开,难不成是在藐视我大明?”

    李如松的声音虽淡,却隐有金石锋锐之声,望着德川家康的声音更是越发不善,仿佛下一刻就会挥剑出鞘,斩掉德川家康的项上人头。

    “这……将军误会了,我只是……”

    德川家康这才记起,眼前这位,可是纵横辽东的杀神,就连丰臣秀吉也重伤在他的手中,岂是好对付的,一念至此,额头上都冒出了冷汗。

    “那就请德川将军继续和谈吧!”

    李如松却好似不愿和他计较,摆了摆手道。

    德川家康吞了吞口水,只得重新坐回到原位,老老实实的翻开国书,只是当他看清楚上面的条款之后,却顿时勃然大怒。

    “八嘎!”

    “放肆!”

    李如松纵横辽东,岂会不知道倭国人这句话的意思,德川家康话一出口,李如松便随手抽出身边侍卫的宝剑,直指德川家康的项上人头。

    “李将军……我……我的意思是,既然石尚书和张侍郎已经和我国谈妥了那么多条件,就不必再拟定新的国书了,按照原来的国书如何?”

    德川家康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就不该贪心不足,按照上一份国书签多好,现在换了一个什么太子殿下,这国书简直是苛刻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德川将军,我太子殿下命我转告将军一句话,”

    李如松轻哼一声,嘴角却是泛起一丝笑意,只是这丝笑容,在德川家康看来,却有些后背发凉。

    “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这份国书便是我大明最后的定稿,不会再有一字更改,若是德川将军不愿意签的话,就请德川将军留在京城,我大明会照会贵国,请贵国另行遣派使节,将军不签,总有人会签的!”

    德川家康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自然清楚“留在京城”这四个字,可不单单是留下这么简单,再望望四周远比平时更多的侍卫,和李如松近在咫尺的剑锋,德川家康心头忍不住升起一丝凉意……

第五百五十章:七项条约() 
乾清宫。

    朱翊钧望着长身玉立的少年,眉头微皱,显得微微有些惊讶。

    “你说,你来复旨?这么快?”

    “回禀父皇,倭国确已在国书之上签字,儿臣不辱使命,特持国书前来复旨!”

    朱常洛倒是一脸平淡,从宽大的袖袍当中拿出一份国书,高举过头顶。

    旁边侍立的小内使得了皇帝的眼色,急匆匆的走下丹陛将国书送到了御案上。

    朱翊钧狐疑的望了一眼国书,只见落款之处的确盖着倭国的印玺,上书倭国右大臣丰臣秀赖的大名,底下跟着的是五大老的签字,其中就包括德川家康。

    “这份国书,似乎和石星以前呈给朕的不同?”

    粗粗扫了一眼,朱翊钧眼中闪动着一丝异样的光芒,道。

    “不错,父皇,倭国对于原本的和谈条约甚有异议,所以儿臣重新拟定了七项条约,务求能够令双方满意,倭国主持和谈之大将军德川家康对于这份条约十分满意,所以没有过多讨论,便签订了下来!”

    “哦?他很满意?”

    朱翊钧将整个国书上的条款大致看了一遍,却是一脸怪异的道。

    “你倒是好手段!”

    不管德川家康满不满意,反正朱翊钧很满意!

    石星原本的那份条约,已经是几经推敲之后,由他亲自审定的,作为战胜之国,朱翊钧觉得自己要的很合理。

    但是现在见到了自家儿子拟定的这份条约,他才真正明白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到底什么叫做合理!

    这份合约一共规定了七条,条条都看的朱翊钧心惊肉跳。

    第一,倭国为大明藩属之国,倭王受大明册封,永世不得反叛,更不得僭越,自称天皇。

    第二,倭国与大明时代友好,须得开放通商,允许大明商人于倭国境内自由交易物品,倭国商人若进入大明交易,则需持市舶司准入证明。

    第三,倭国需赔偿大明黄金共计两百万两,白银共计一千万两,黄铜共计七百万斤,开放矿产开采权,大明勋戚商人有权在倭国购买田地,若发现矿产,倭国不得干预开采。

    第四,倭国既为大明藩属,当同御外敌,多年来,大明沿海受倭寇侵扰,倭国须得约束子民,不得侵扰大明海疆,凡大明宣布为倭寇之人,倭国禁止收容其家人,子嗣,亲属。

    第五,丰臣秀吉大逆不道,违抗皇命,其所率大军于大明境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于大明服徭役三年,以赎其罪。

    第六,大明既为宗主之国,自当护持藩属之国,倭国兵力空虚,恐有外邦趁虚而入,大明皇帝自即日起,将派遣备倭军进驻倭国,维持国内稳定。

    第七,备倭军将军由大明皇帝任命,与倭国左大臣同等级,但不受倭国国王约束。

    朱翊钧从未想过,条约还能这么写!

    这七条约定,除了第一条之外,每一条在朱翊钧看来,都是一个国家绝不能接受的条约,但是眼光如朱翊钧者,又岂会看不出,这份条约对于大明的帮助有多大!

    前两条还好,从第三条开始,几乎每一条,都是在置倭国于死地,置别国军队于自国,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这份条约一旦签订,几乎可以确定,倭国从此将再无翻身之余地。

    只是……

    “这份条约真的是德川家康签的?”

    到了现在,朱翊钧还是有些不相信,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竟然也会有人签?要知道,这条约一签,倭国可就彻彻底底的握在大明的手中了。

    而德川家康此人,朱翊钧先前听石星禀报的时候说过,此人甚有韬略,十分难以对付。

    可到了朱常洛的手里,不过三日的工夫,就乖乖签订了这等条约,着实是让朱翊钧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父皇放心,对付君子有对付君子的手段,对付小人自然也有对付小人的手段,如今倭国国王暗弱,权移于下,早已无号令群雄之实力,丰臣秀吉在世时,虽为太政大臣,却掌国主之权,如今丰臣秀吉去世,其子丰臣秀赖不过幼冲之龄,其下五大臣蠢蠢欲动,欲取而代之,儿臣不过答应德川家康,备倭军进驻之后,会帮助他取得太政大臣之职,他便心安理得的签下了这份条约!”

    朱常洛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聪明人有聪明人的好处,也有聪明人的坏处,好处是识时务,坏处也是识时务,一边是命悬一线,保存所谓的丰臣家荣耀,另一边则是高官厚禄,人人艳羡的一人之下。

    其实并不难抉择,德川家康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想要召回被大明扣留的几万大军,无非是因为倭国国内形势动荡,他手中兵力不足,没有把握压制其他四大臣而已。

    既然如此,朱常洛便帮他一把,送他一批装备精良的明军,助他上位,至于上位之后如何……

    德川家康明白,但是他不在乎,或者说,人在屋檐下,他已经没有了在乎的资格!

    “原来如此!”

    朱翊钧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微笑,他知道,朱常洛所用的手段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对于他来说,使了什么样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中的这份国书,会给大明带来无穷的利益!

    这就够了!

    不过……

    “太子的这份国书,拟定的甚合朕意,吾儿果真英才也!不过……”

    说话间,朱翊钧的脸色显得有些微红,似是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这份国书于朝臣处,恐怕难以通过吧!更何况,备倭军远渡重洋,需要的军器,船只,粮饷,都是大笔数字,这笔银钱,又该从何处得来?”

    这份国书在朱翊钧看来,自然是好得很,但是以朱翊钧对于朝臣的了解,想要让他们通过这份国书,却是不大容易。

    无他,这着实有违大明的体面,简直像是无恶不作的山贼一般,完完全全违背了士大夫温良拱让的处世之道。

    更何况,要遣派备倭军,就意味着大明的军费需要继续增加,朝廷上的那帮文臣,天天的盯着军费絮叨个没完,到时候一句国库没钱,这么大笔的支出,总不能靠着皇帝的内库拨银吧……

第五百五十一章:来钱的地方~() 
这话说出来朱翊钧都感到不好意思,朱常洛替大明争取到了如此优渥的条约,但是最后偏偏出问题的,却在朝堂内部。

    面子问题还好说,但是军费却是个敏感的问题,文臣绝不希望坐视勋戚坐大,所以一直以来,文臣在军费方面卡的很紧,更何况国库的情况,朱翊钧心头了然的很,倭国要派驻军队,绝不是几百几千人就足够的,至少要上万精兵驻扎,方可达到钳制倭国的目的。

    但是这么大的一笔军费又该从何处着落?

    “父皇不必忧心,有关军费一事,儿臣早有考虑!”

    朱常洛倒是依旧坦然自若,只是脸上却罕见的带着一丝狡黠,不过朱翊钧却是未曾注意到,急忙开口问道。

    “哦?是何办法?”

    “儿臣以为,大臣们若反对派军前往倭国驻扎,理由有二,一则为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军费,二则为兵力不足,恐国内动荡!此二者倒不算无事生非,故而儿臣以为,此备倭军人选,可从各家勋戚子弟私兵当中抽调,不足者另选精兵补足,至于军费一事,国库着实无力承担,所以最终还要落于父皇内库之上!”

    听着前面,朱翊钧还不住的点着头。

    那帮文臣的德行就是如此,他们能够找到的理由也的确只有这些,关于解决备倭军人选的问题,朱常洛提的倒是一个好办法。

    虽然说朝廷明令禁止勋戚拥有私军,可那些老牌的勋戚世家,谁家没有几百个家丁护院,真要论起来,有些军士的战斗力都不一定有他们厉害。

    何况这些勋戚世家的纨绔子弟们成天的胡作非为,算是京师的一害,文臣对其多有不满,将他们打发到倭国去,文臣们想必只会赞成。

    至于这些勋戚子弟们愿不愿意去……

    朝廷白养着这些勋戚,可不是让他们这个时候退缩了,又不是让他们上战场,他们敢推三阻四?

    不过听到最后,朱翊钧的脸色就变了,感情自己这个儿子所谓的办法,到最后还是盯上了自己的钱袋子?!

    “咳咳,太子啊,备倭军的人选朕觉得甚佳,不过军费一事,朝廷内库经历一场大战,靡费甚多,也并不宽裕,恐怕难以支撑啊!”

    朱翊钧显得有些中气不足,没法子,手中无钱,说话都不够硬气。

    “父皇放心,儿臣向父皇保证,这笔军费父皇绝对花的值当,不会血本无归的!”

    朱常洛倒是一脸正经,信誓旦旦道。

    要知道,这内库可是皇帝的私库,也就是说,里面的银钱以后都是他朱常洛的,他坑谁也不会坑自己不是?

    望着朱翊钧一脸狐疑的神色,朱常洛开口解释道。

    “父皇,于倭国之靡费,尤以备倭军军费最甚,这一点想必朝臣也看得到,既然军费由父皇内库所出,那么理所当然,备倭军于倭国所获收益,也当归于内库,而不归于国库!”

    “收益?”

    朱翊钧的神色越发不解了,派军驻扎能有什么收益。

    所幸朱常洛也不卖关子,继续说道。

    “父皇容禀,倭国虽是撮尔小国,然地理位置独特,我大明既于其地设立通商口岸,备倭军更是为守护在倭国交易的大明商人而设,自然不可不收商税,单此一笔,即可弥补军费之缺!何况商贾出海,虽不受倭国管辖,却当持我大明市舶司证明,凡未曾持有市舶司证明者,一律视为偷渡,其在倭国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