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罗瑞卿-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连日来,大家对这件事怎么处置议论纷纷。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是杀人者偿命,一是给黄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理由呢?”

主席停止了踱步,面向窗户站住了。

“持第一种意见的,大多是一些老同志,认为随意杀人,性质恶劣,而且杀的是投奔延安来的爱国青年,政治影响十分严重。不可因出身、战功、资历、职位来做为减罪理由。应依法制裁,不能徇情。持第二种意见的,大多是一些年轻同志,特别是外来的知识青年,他们崇拜黄克功,把他当成战斗功臣,年纪又轻,应当把他留下来,让他去冲锋陷阵,戴罪立功;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般的桃色事件,处理处理就算了。”

“你们讨论的结果如何?”

“开始大家也是这两种意见,还有的同志指出,刘茜本身也有见异思迁的毛病。”

“那,你这个副校长的意见呢?”

“我认为,这件事要从法律和政治影响的角度去看待,要从黄克功同志的思想作风方面去挖根源。黄克功是一个曾经为革命立过功的人,但他之所以敢于随意开枪杀人,就是因为他自恃对革命有功,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

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犯了法就应当受法律的制裁,而不应当有什么例外和特殊。况且,目前延安已成为全国的抗日堡垒,大批革命青年正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因此,不依法处理这件事,势必影响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爱国青年对我们党的看法。党委会上,大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黄克功自恃有功,目无法纪,必须依法惩办,以此教育干部,教育人民。“

“嗯。”

毛泽东听完罗瑞卿的汇报,转过身来,纸烟的灰烬已经结了长长的一节,弯成了弧形,又抖落在地上。

夜已经很深了。

几天以后,中央批准了对黄克功依法枪决的报告。毛泽东在写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信中写到:雷经天同志: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的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年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律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

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毛泽东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临刑前,罗瑞卿怀着惋惜的心情到狱中看望了黄克功,问黄还有什么事要交代并答应将来如有可能帮他照顾其亲属。黄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表示认罪伏法。

当清凉山方向传来低沉的枪声时,罗瑞卿的心阵阵发痛……

抗大校园。

黄土高原的夏季,天气十分干热。

罗瑞卿正坐在一棵酸枣树下吃着早饭,校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党务科长李逸民、组织科长李志民相跟着急匆匆地赶来了。

罗瑞卿看见他们,放下碗筷,对张际春说:“拿来了?”

“在这里。”

张际春把一封信递给了罗瑞卿。

罗瑞卿展开信看起来,越看越生气。

信是一位新从白区来的女青年写给抗大政治部负责同志的,内容是说她报到那天,受到了一个队列科长的“热情”接待。那位科长看她热得满脸是汗,就打来水让她洗脸。洗脸时凑上来就跟她比胳膊,说什么“你这么白,我这么黑”之类,还伸手摸了人家一下。她初来乍到,也不敢说什么,就躲闪了一下。不想那队列科长越发胆大了。就又说了些乌七八糟的话。她报到后越想越气,认为抗大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写信给校领导,要求处理这件事。云云。

罗瑞卿压着火气看完信,把信提起来在空中抖着说:“怎么搞的!我们抗大冒出这么个科长来?太不像话了!”

李逸民和李志民都不吭声,张际春只好讪讪地说:“你先吃饭吧。”

“不吃了,气也气饱了。”

罗瑞卿指着李逸民说:“你这个机关党委委员、党务科长,原则性跑哪里去了?竟然主张把信压下来,这件事不处理,校风怎么整肃?”

原来就在昨天,罗瑞卿已经把李逸民叫去训了一气。李逸民把张际春让他和李志民看信后因队列科长是熟人想把信压下来的事告诉了罗瑞卿,并且问罗校长是怎么知道的,罗瑞卿说:“我怎么就不知道?连这些都不知道,我们能管好抗大吗?”接着叫李逸民第二天把信带来,才让他离开。

①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1O —111 页。

罗瑞卿对李逸民发了一顿火后,对这三人说:“你们挂电话,把机关党委的成员都找来,就到我的窑洞来,马上开会处理这件事。”

不一会儿,委员们先后来了,唯独缺了那位队列科长。罗瑞卿严肃地对李逸民说:“去,把他找来,一定要找来,派人去找。他不到,我们就坐着等。”

等了片刻,队列科长骑着马慌忙赶来了。一进门,罗瑞卿就严肃地宣布:“现在开会。先做自我批评。”

队列科长面红耳赤,吭哧吭哧地做了一通检讨,大家也对他进行了帮助。

张际春、李逸民、李志民也做了自我检讨。罗瑞卿最后总结发言:“同志们,我们要吸取黄克功的教训。有人把这看成小事一桩,是错误的。这不仅仅是个违犯纪律的问题。当前,为了团结抗战,我们党在全国搞统一战线,对外来的青年,应当热忱欢迎,给他们照顾,使他们感到像回到家那么温暖。可是,如果行为不检点,就会在政治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败坏我们抗大的声誉,损害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这难道能看成小事吗?”

由于队列科长承认错误的态度诚恳,在罗瑞卿的提议下,经过会议讨论,为了严肃党的纪律,决定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

1938年秋。凤凰山麓毛泽东住处。

今天早上的阳光正好,明亮、温暖;凉爽的风轻轻吹着。院子里一片静谧。

罗瑞卿怀里抱着一摞稿纸,正轻快地走向毛泽东办公的那间窑洞。

今天,罗瑞卿的心里,洋溢着充实与兴奋。自从被毛主席“抓”来的几个星期以来,他日夜不息地伏案疾书,按照主席定的中心思想,大致内容轮廓,结合自己带兵、管学校的经验体会,他细心地列提纲,写段落,斟酌字句。主席定的交稿期限就在这几天。这几个星期以来,他写作中遇到什么难点和疑问,就近请教主席。主席总是耐心地讲解,又透彻地点明问题的要害。

有时把小提纲的结构、标题和用词的准确度都提出设想。这几个星期挺苦啊,苦也值得。不但是为抗日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写成了一部教材稿,而且自己也在主席的指导下系统地总结了工作经验,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许多问题上豁然开朗起来。

窑洞的门开着。罗瑞卿轻轻地迈步进门,看到主席正在伏案批阅着什么。

罗瑞卿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他知道主席的工作太忙了,于是改变了主意,不忍心再提出请他审阅书稿。

他轻轻地叫了一声:“主席。”

毛泽东闻声抬起头,一看是罗瑞卿,还捧了一摞书稿,就问道:“哦,大功告成了?”

同时示意让罗瑞卿坐下。

罗瑞卿点点头,把书稿放在主席书案的左手处。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开口说:“主席布置的这个任务,按时完成了。书稿已经过抗战问题研究委员会审阅。我想简单汇报一下内容要点,免得主席再费心审读阅,不知行不?”

“好啊,你这是替我着想的喽。说吧。”

“题目是您定的,这不用说了,内容分了八章:政治工作的任务,动员时的政治工作,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巩固部队的政治工作,战时政治工作,对居民的政治工作,对敌军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组织问题。在全书中,贯穿了主席拟定的宗旨:为了帮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军队克服其缺乏的政治工作、脱离人民、官民对立的弱点,促使其进步。写作中以总结我军优良经验为基础,是从抗日大局着眼的。……”

“哦,好啊。他们看过了,我也就省下这份心了。再则,我们也切磋过不少次,我相信你的书的质量。”

毛泽东微微点了下头,脸上洋溢着笑意。

“我还想请主席题个书名,好去付印。”

“行啊,你是辛辛苦苦,我是一蹴而就嘛。”

毛泽东说着,坐正身子拿起蘸满了墨的小狼毫笔,刷刷刷,在书稿的封页上写下了十个苍健的草字: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主席的字真好!”罗瑞卿由衷地赞道。

“我好也是锦上添了朵小花罢了。不过,这下恩来会更高兴,他提的这个建议在你手里变成现实了。我再给解放出版社写封信,让他们出这部书……

就不知老蒋会不会买这个帐哟。“

主席说完,与罗瑞卿相视而笑。

不久,邹韬奋等主持的生活书店在国统区也出版了这本书。生活书店还辗转送来一些稿费。此时,罗瑞卿接到了姨母从南充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了她生活困难的情况。罗瑞卿的这位姨母同他的母亲感情很好,而且早年守寡。罗瑞卿就从稿费中抽出100 元寄给了她,并让她酌情分给亲属。剩下的稿费,他还给警卫员陈德先等人买了球鞋和钢笔等用品。

第七章战敌后反“扫荡”太行美名扬1939年7 月10日清晨。延安飞机场。

天空中飘落着绵绵细雨,空气湿润而清新,延河边上杨柳依依,宝塔在雨雾中挺立着,肃穆而庄严。机场上聚集了许多人。主体部分是由抗大和陕北公学等校整编而成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王智涛、欧阳毅分任正副参谋长。第五纵队由四个团和独立旅组成,四个团由抗大四个大队改称的,独立旅是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工人学校等单位合编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改称的。全纵队共有五千余人。这支特殊的队伍已经是整装待发。延安党政军民各界一万余人也冒雨来送行,他们敲锣打鼓,挥舞彩旗,使场上的气氛显得又豪壮又热烈。

罗瑞卿立在细雨中,望着欢腾的人群,心中充满了豪迈与依恋之情。他望望还在清晨的雨雾中沉睡未醒的峁峁沟沟,那里洒下过他和抗大学员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自从去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以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言的抗日相持阶段出现了。随着迅速灭亡中国的美梦的破灭,日军调整了侵略战略,逐渐停止了在正面战场上的进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转向敌后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投降、分裂、倒退的活动日益加剧。他们不仅停止了向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的供应,而且还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这一年陕甘宁边区又遭受严重的旱灾,边区财政经济遇到极大的困难。于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鼓舞大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抗大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制定了全面的生产运动计划,成立了抗大生产运动委员会,把生产运动列入了教育计划,制定了每人开荒两至三亩、共生产粮食六千六百担、生产单棉衣各五千套,全校肉菜由学校自己解决的奋斗目标。位于延安城外十里铺的“抗大农庄”也兴办起来了;除开荒种地外,还弹棉花、纺线、开办缝纫厂,并且自制粉笔、墨水、肥皂、纸张等用品。到今年4 月25日,全校基本完成了开荒任务。如今,荒山已经披上了绿装。想到这里,他不禁深情地环视了一下周围绿茵茵的山坡。

“今天要离开延安了”。罗瑞卿望着赶来送行的同志们和老乡们,心里既有“仗剑去国”的豪迈,又有“辞亲远游”的依恋。该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说说东迁的原因吧?就说虽然我们进行了艰苦的开荒生产但不能全部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同时,国民党在通往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道截留奔赴延安的学生……这一点中央政治局于6 月20日作出的《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到晋东南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过:“最近敌人企图进攻边区,加之地区贫寒,粮食困难等,因此,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本校、陕公本校等移驻晋东南,由北方局及前总负责监督与领导。唯本校的方针及组织改变仍由中央决定。”

说说中央决定即学校东迁的意义吧?他在抗大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进行政治动员时已经讲过了:“第一,我们的东迁,给日本法西斯蒂企图进攻边区一个有力的回答,日本帝国主义要来,我们就和他‘换防’,而且在他没有来以前,我们就先到他们后方去。第二,抗大上前线,是给全国学校做个模范。

党的许多学校都迁往大后方逃避敌人,我们却向着敌后挺进,这会给全国人民一个信心:华北不仅可以发展游击战,还可以办学校;不仅办抗大分校,还要办抗大总校,这是非常使人兴奋的。第三,抗大上前线,是给反共分子、摩察专家一个有力的回答。他们污蔑我们,说我们创造一党势力,专事在后方宣传,我们现在到前线,正是给他们一个回答。让那些顽固分子睡在‘被窝里’逞英雄吧!第四,抗大上前线,也给予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到处滥炸我们的学校,摧毁文化机关,企图毁灭中华民族文化的罪行一个坚强的回答。在日寇面前证明: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是永远毁灭不了的!第五,抗大上前线,将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一个有力条件。总校到华北去,不但可以加强对分校的领导,同时对于坚持华北游击战争,更有其重大的意义。“①……想到这里,罗瑞卿心情无比激动,一种使命感的庄严笼罩了他的全心身,他向欢送的人群和纵队队员们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铿锵有力地说道:”同志们,乡亲们,我们要和敌人‘换防’。敌寇企图‘扫荡’华北,我们就要到华北去保卫华北,到敌人后方去坚持抗战!“

人们用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口号声回应他:“到华北去保卫华北!”

“到敌人后方去坚持抗战!”

飞机场上锣鼓敲起来了,彩旗挥舞起来了,标语举起来了,有人将不久前毛泽东为抗大成立三周年的题词写在红布上举起来了:“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出发!”

抗大的队伍出发了,战士们同夹道欢送的人们握手、敬礼、话别,老乡们把红枣、核桃、花生、鸡蛋……一股脑儿地往战士们的衣袋里塞……队伍中响起了歌声:“到敌人后方去……”送行的人们也唱起来了;歌声激荡着延河水,激荡着绿茵茵的山梁,回荡不息,传向远方……

1939年8 月。同蒲路封锁线。

第五纵队踏上东进征途以来,渡黄河,越吕梁、涉汾河、翻过云中山,到达忻县以南、太原以北的磨庄、豆罗一带的同蒲路封锁线。这一带是敌占区,同蒲路两侧据点林立,日伪武装严密地封锁着铁路线。

这是一个阴沉沉的秋夜。敌人据点里的灯光像鬼火一样地闪烁着,探照灯的光束不时地劈开夜的黑色,在铁轨上扫几下。第五纵队的战士们已按规定编为三个梯队,埋伏在离铁路线不远的山沟里,伺机过路。罗瑞卿和纵队首长及负责护送的一二○师三五八旅的两个团的部队首长研究过过路队伍的情况。这支五千多人的队伍,仅有少数武器配备,多数手无寸铁,广大学生虽然学过一些军事知识,但缺乏行军作战的经验。根据这个情况,他们拟定了严密的过路方案。首先进行政治动员,在过铁路前,各团都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大家表示,如遇危险,宁肯义死,决不变节。同时,严密组织,整个队伍分为三个梯队,分三批过路。将女生分队分散,每个男生队带一个女生班,并指定专人负责护送过路。今天,部队经过七十五公里的急行军到达了预定地点。

到了预定时刻,罗瑞卿亲自带领第一梯队按预定路线接近铁路,发现这个通道有日寇埋伏,罗瑞卿立即同纵队长与护送部队的首长研究决定:立即改道从敌军埋伏点的南边十几公里处迅速通过。罗瑞卿站在铁路旁,目送着部队鱼贯而过,他一边不时地搀扶一下已经疲倦的同志,一边鼓励大家:“这①见李克民著《革命熔炉》第69—70页。

里就是封锁线,西边有我们的部队掩护,放心大胆地走,不要掉队,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第一梯队刚过完,敌人发现了,就急忙掉头南下,企图伏击第二梯队。

侦察员及时地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罗瑞卿等负责同志。大家一看敌人变了,于是决定绕道北上,由第一梯队预定的通道附近快速通过。这下敌人又扑了个空,白等一场。

敌人发现第一、二梯队已过路,就重新布置兵力,对铁路线严密封锁起来。第三梯队过路受阻了。

这时,天下起了大雨。时已深秋,天气渐冷,雨水浸透了第三梯队学生们的单薄的军衣。再加上带的粮食不多,大家焦急起来。有几个青年在急迫中打火看地图,这下被敌人发现了,于是饿狼般扑过来。三八五旅的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以强有力的火力英勇抗击敌人的截击。霎那间,同蒲线两侧枪声大作,火光闪闪。纵队首长嘱咐大家不要慌乱,迅速过路。由于长途急行军,一些胆小、体弱的女生都走不动了。于是男生就两人架一个,奋力冲过铁路线……

第二天清晨,雨水洗过的天幕瓦蓝瓦蓝,东方天边刚露出一抹金色的朝霞,罗瑞卿等纵队首长健步来到各梯队营地,他兴奋地告诉大家:“同志们,我们胜利了,敌人只捡到我们一双破草鞋!”

罗瑞卿的话语充满了诙谐,赢得了营地上阵阵的欢笑……

1940年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