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大(中国古代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40年代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紧张进行的时候,辽方派使到宋朝,索取后周世宗时收复的此前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关南之地,并放出进攻的口气,向宋朝勒索。宋朝派遣富弼出使契丹,答应宋朝增加十万两银、十万匹绢,在交付用语上,以前称“岁币”,是赠与,此次改称“纳”,是不平等的进纳。但是,出使契丹的富弼却因此立了大功,赢得满朝称誉。宋朝对契丹的认识和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盟约还是维持了长达百年之久的相对和平局面,对宋辽双方都产生了一些积极意义。总体上说,由于长期的社会发展,与汉族政权交往密切,统治者汉文化程度较高,契丹具有遵守盟约的一定的信用度,这也是宋朝对辽关系认识的一个基础。
西夏建国后,宋朝认为从内部长大的心腹之患必须消灭,不能承认其作为并立的国家政权存在。于是,积极调兵遣将,整个边防体制都为之进行调整。但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敝不堪,民怨沸腾。1044年,西夏通过辽给宋朝施加压力,宋朝被迫议和,这与宋朝对辽的主动议和有很大不同。宋夏和议的内容主要有:元昊取消帝号,宋朝册封其为夏国主;宋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国银7万两、帛15万匹、茶叶3万斤。重新开放沿边的榷场,双方百姓进行互市贸易,民间商贩自由往来。
  当时,宋朝农耕经济与西夏的游牧经济之间,相互依赖性比较大,尤其是对西夏来说,对中原地区的粮食、茶叶、食盐、金属器物等都有严重依赖,而且其生产的畜牧产品只有很少部分在内部消费。这种同一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依赖性和经济联系,对于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与跨区域的以奢侈品交换的长途贸易意义不同。
宋夏议和以后,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宁,边境冲突常起。元昊表面上取消帝号,实际上则“帝其国中自若”。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趁西夏皇室内乱,攻入夏境,最终却无功而返,损失惨重。元丰五年,宋军在宋夏边境修筑的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被攻陷。宋哲宗、徽宗两朝,宋夏双方依然战事不断。
  金灭北宋后,西夏称臣于金。双方划疆而守,进行互市贸易。在金统治中原的时间里,与西夏基本维持着和平的局面。蒙古崛起后,成吉思汗三征西夏。1127年,立国近200年的西夏,被蒙古灭亡。

37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影响整体政局演进的大问题。北宋最主要的外敌是契丹辽朝,但北宋不灭于辽而亡于金。南宋的对手是金,但南宋不亡于金而亡于蒙古。这种历史线索,从汉族正统王朝的角度看,显得有些头绪纷乱,也给人宋朝积贫积弱的感觉。但是,从整个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民族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契丹族整体上融合到华北汉人之中,只有达斡尔族还被认为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女真人的一部分也融合到汉族和蒙古族之中,还有一部分则构成了满族的祖先。到蒙古人统治整个中国大陆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汉人,早已经不是宋朝人认为的汉人了。
  在这样的历史视野中来回视宋金之间的和战关系,当不至于局限在以汉族政权为正统、为中心的简单价值判断上了。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是隋唐时期东北靺鞨的后裔,10 到11世纪时,主要活动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受契丹人的统治。12世纪初,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众反辽,屡败辽军。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称帝,史称金太祖。
金的建国和反辽行动,直接影响了12世纪初的东亚形势。北宋开始谋取燕云地区。政和元年(1111),徽宗派遣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在出使途中遇到了燕人马植。马植向童贯献取燕之策。童贯给他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廷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辽朝政治的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若能从登州、莱州过海与女真结好,相约攻辽,则燕云可取。徽宗对此“约金灭辽”策略很感兴趣,赐良嗣姓赵。这赵良嗣就成为后来北宋与金交聘的重要使臣。
  重和元年(1118),北宋遣使赴金,约金攻辽。当北宋将“约金灭辽”策略付诸实施的时候,引起了东亚其它政权的关注。当时高丽国王向北宋派在高丽的两位医生说:“女真不是好人,胜契丹后必及宋,而吾国亦不能自存”(《朱子语类·夷狄门》)。1120年,宋派赵良嗣以国书使金,与金主约定:灭辽后,金取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宋取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其后,金使又来议岁币,商定灭辽后,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国,双方不与辽讲和。以上和议,史称宋金“海上之盟”。
后来,由于国内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对辽的畏惧,北宋未能如约与金进兵攻辽。女真建国后,势力发展很快。1122年,金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北宋看到辽的末日已到,匆忙“使赵良嗣赴金坚前约”。这时,金国方面不愿履约了。金国遣使与赵良嗣同来汴京,取消原定山前后十七州归宋之约,仅仅同意长城以南的所谓“山前六州”(涿、易、松、顺、景、蓟)归宋朝。宋朝再遣赵良嗣往议,而此时金已经攻取了燕京,令赵良嗣回到汴京献俘。正当金兵不断取得攻辽胜利的时候,北宋攻辽的军队却连续败归。金人对宋的轻视开始表现出来。后来,北宋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将燕京收回,但收回大同的计划却被金太宗拒绝了。
  1125年,金灭辽。十月,金太宗下诏伐宋。年底,金兵向开封进发之时,徽宗被迫传位太子,钦宗即位,改明年为靖康。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再次南下,攻占开封。1127年二月,金下令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四月一日,金兵带着宋徽、钦二帝北归。徽宗死于1135年,钦宗一直生活在金朝,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才去世。保留宋钦宗,是金对南宋战略的重要安排。
1127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然后一路南逃至扬州。1128年,金兵再次南下,于明年渡过长江,赵构逃到了海上,并派人向金太宗请和。宋高宗在致金兵元帅书中说:“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以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6)。当时的局势,正是“弦歌地,亦膳腥”。
  在南宋建立之初,宋高宗执行投降路线,其向金兵摇尾乞怜,丑态毕现。当时的金朝,处于一种具有军事爆发力的社会发展阶段,内部凝聚力很强,同时也表现出野蛮的掠夺性。而宋朝的情况是,最高统治者非常腐朽,不仅强大的军队缺乏战斗力,而且不敢正视也无力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北宋末年已经爆发和正在酝酿的农民武装,在大敌当前的时候,都纷纷投入到抗金斗争,出兵勤王。包括在洞庭湖起兵的钟相,也派其子领兵救开封。但北宋政府无力处理好勤王义兵的问题,待金兵一退,就令其撤散。北宋灭亡后,农民武装的斗争矛头都指向金兵,但南宋统治者表现出对民众的畏惧和仇视,随时准备投靠金朝,而于缓和国内矛盾则毫无实际办法。后来宋高宗还为自己的这种投降政策进行辩解,绍兴十二年三月辛亥,宋高宗对大臣说:“朕兼爱南北之民,屈己讲和,非怯于用兵也。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今通好休兵,其利博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4)。
  与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民众展开了奋勇顽强的抗金斗争,给金兵以极大的牵制。1129 年到1130年间,金兵在江南还遭到来自民兵和一些南宋将领如张俊、韩世忠、岳飞等领导的阻击。此后,金兵再未渡江,其捉获赵构、灭亡南宋的目标没有实现。1130年秋,金兵攻占了关陇大部分地区。宋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线稳定在东起淮水西至秦岭一线。
1130年10月,金将俘获北归的秦桧放归南宋。赵构正急于求和又苦于无计,秦桧很快成为他理想的谋求降和的主持者。1139年7月,达成了南宋降金的协议:南宋答应称臣,跪受其诏,金将华北州县还给南宋。当年秋天,金朝发生政变,主张对宋进攻的兀术上台,于1140年分兵南下,再次攻陷开封洛阳等华北重镇。不过,南宋将领刘錡、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再次给金兵以严重打击。
  抗金的大好形势吓坏了投降派。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政权,害怕抗金队伍和民众力量的强大,害怕真的打败了金兵,徽、钦二帝被放归。为了保住其皇位,赵构集团利用有利时机主动求和,强令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11月,达成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确定淮水至秦岭的大散关一线以北归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纳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142年1月28日),岳飞父子屈死在风波亭。
  1142年以后,金朝基本没有力量南攻,双方在和议的格局中,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尽管后来南宋还有过北伐之举,但基本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多次陷入被动,以增加岁币而告终。最终金国被蒙古所灭,而后南宋也面临着蒙古的威胁。

两宋时期由于在对北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国家财政状况也一直不好,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是“积贫积弱”。积贫积弱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但并不等于宋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大衰退,宋朝的综合国力一蹶不振。
  积贫是指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是与“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宋朝的募兵制。宋朝国家为了控制社会秩序,将各地“失职犷悍之徒”都收编在军队之中,国家把他们养起来,成为与“民”分离的职业雇佣军。北宋建国之后90年间,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的数量都急剧上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禁军达82万余,厢军达43万余,合计达126万。当时就有许多人看到了北宋政府“费莫大于养兵”的弊病,据估算,养兵之费占到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十分之八或六分之五。此外,对辽输纳岁币和对西夏的所谓“岁赐”,也构成了北宋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负担。
  在国家财政开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赋税收入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造成的。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后,按照宋朝的赋税制度,赋税本应由地主承担。但是,地主(尤其是大地主)总是千方百计逃避赋税,把应纳税的土地隐瞒起来,使国家掌握的税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1021年,有税田面积524万顷,1050年为278万顷,30年间减少了将近一半。地主逃避赋税,势必有一些要转嫁到农民身上。阶级矛盾的激化与此有关。
就北宋的积弱而言,主要表现在对辽和西夏的软弱,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也显得很无能。就在庆历年间,爆发了许多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都是突然之间起来了,使得北宋政府束手无策。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最初是“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兵数万,无敌抗者”。招募的禁军战斗力很差,被称为“惰兵”。欧阳修在《原弊》中指出,“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对于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军队中养了许多老弱病残之人,终身仰食于官。如果国家不养起来,他们将失去生活的保障,甚至铤而走险。所以,养起来是变动乱力量为镇压力量,而且符合祖宗以仁义开国的家法。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新政,处于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计划罢黜一些无能的转运使,但遭到富弼的反对。他认为,这样做,会使被罢黜的人一家泣哭,于心不忍。
积贫积弱是政府效能的问题,与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关。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唐朝的水平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户部统计全国户数为2088余万,口4673余万。学者大多认为,此处口数仅指男丁,实际人口当超出一亿,超过了唐朝最盛时的人口总数,国土面积却不及唐朝盛时。南宋尽管只有半壁江山,但户数最多时达到1267万,实际口数应超过6千万,加上金朝最高的人口数字4581万,总数与北宋相当。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口数是衡量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时期,关键在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朝国土小于唐代,但耕地面积却有所增加,原因在于宋代的开垦程度提高,出现了圩田、湖田和梯田等。宋朝时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唐朝高出许多,育秧移植和轮作复种制更加普及。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对外贸易都比唐朝有了更大发展。北宋的铸币量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宋朝的城市繁华程度大大超过唐朝,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都超过百万。
  总之,宋朝在经济实力的各个参数上都明显高于唐代。而科技水平,无疑宋朝要比唐代进步许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有了极大的改进,技术发明也要多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是决定综合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宋朝的综合国力要比唐代高。正如已故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所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但是宋朝在世界和周边民族中的政治地位不及唐朝,在立国方针和各种制度建设上,都使其无法表现出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始终难以摆脱积贫积弱的形象。积贫积弱也是相对的,不能说宋朝丝毫不具备与外族政权相抗衡的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南宋时期蒙古兴起的过程中,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几乎没有可以抵御的力量。但是,蒙古军队在南宋遭到了最严重的抵抗。从蒙古与南宋交锋,直到南宋的灭亡,坚持了将近半个世纪。这在蒙古的征服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1






3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