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莱坞制作-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之声,很多人清醒的认识到,现在真的是狼来了。

    这一协议对中国电影究竟有多大影响?对于观众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毕竟有更多好电影可以看;对于院线经理而言,也会有更多的钱可以赚。

    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电影的制片方。比如导演,比如投资方。

    所以,现场叫得最响,要求支持国产电影的也是他们。

    中国电影百分之九十五的收入依赖于国内票房,院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极分化,电影制作发行方和几位院线方的代表几乎在针锋相对。

    听着他们说出的话,加上刚刚看过的华纳大中华区统计的材料。杜克也渐渐明白他们讨论的是什么。

    自从4月份开始,几乎所有的国内主流院线都开始成了导演们抱怨的目标。《匹夫》、《飞越老人院》、《我11》、《赛德克?巴莱》…很多电影都号称自己是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因而对于票房不佳的原因,导演们便开始找理由,除了宣传发行的原因之外,影城排片不给力就成了主要理由。

    到了五月份这种声讨几乎达到了顶峰,因为院线方几乎把百分之七十的银幕留给了杜克的《复仇者联盟》。

    但对于院线方的代表们来说。这种抱怨显然显得有些无厘头。

    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作品的确有一定的艺术含量,但站在影城的角度,其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作为供货商供应给观众的商品而已。因此,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们就把什么电影的场次多排一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而对于这种指责,院线方的代表们也很郁闷。

    一位来自广东的院线方代表,就大吐苦水,“咱们不说远的,上个周末,就有9部电影在我的影城上映,我这里总共就10个厅。就算是每部电影排一个厅,一天我又能排几场?而且都是新片,大部分片方自己都没做过宣传的,观众来买票,人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电影。比起来,《复仇者联盟》名气多响亮啊,观众点名要买《复仇者联盟》的票,难道你要我们告诉观众,别看《复仇者联盟》了,你是中国人,你该支持国产电影,你去看国产片吧……”

    面对在场的导演和制作方的指责,院线方显然不想背阻碍国产电影发展的这个黑锅,又有一位代表站出来强烈反驳,说很多国产电影,并不是他们不想安排,而是其题材和内容实在太烂,观众根本就不买账。

    “烂到什么程度?我去看片都看不下去的地步。基本上,我们对于国内导演们的态度都是建立在尊敬基础上的,因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导演都是有其成长历程,高峰和低谷的,谁也不能保证这部电影拍烂了,下部电影就不会是精品。我们也知道观众的口味很多元,但有些电影……“

    这位代表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直接说,“我不方便点名字,你从观众反响看就知道了,没有一个人会说是好片。这样的电影,我们凭什么支持?而这两年,这种电影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每个月都在不断增加。网上甚至有人总结过,去年在院线上映的200多部中国电影里,就有100部足以称为‘坑爹圣手’的烂片。以往市场没有开放,我们碰到一些电影淡季的时候,就只能放映这些电影,但现在既然有选择,为什么不去放映那些利润好,口碑高的好莱坞片?”

    在这位代表看来,现在上映的国产电影除了真正的“烂片”,还有很多无法言说的“诡异片”,“其实有些片不见得很差,但看第一眼就知道它肯定没市场。就像之前王小帅自己都说了,他也知道《我11》肯定卖不好。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非要挤进影城呢?如今加盟院线的影城,都是企业化管理的,作为一个企业要计算利润的,那么我为什么放着能赚钱的电影不放,却来做这个不赚钱的电影?尤其是影城都在商业旺地,场租、水电、人工,都需要计入成本的。”

    “王小帅知道如今商业院线的苦处……”

    站出来说话的是一位电影公司的老板,好像他就是《我11》的投资方,“所以更加呼吁建立艺术院线,让他的《我11》这样的艺术电影在专门的艺术院线进行放映,而这类院线应该由国家来进行补贴。”

    这句话一出,现场很多人都不动声色的翻起了白眼。

    那位院线方的代表显然对于投资这种电影还一力推向影院的人有些怨气,后面说出的话就不太客气了。

    “我虽然很赞同建立艺术院线,但并不赞同艺术院线放映第六代导演的一些电影。”

    他直接站了起来,说道,“如果是由政府来出资补贴,那么政府本身是代表广大人民的,补贴的东西也应该是代表广泛的群体需要,而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大多是从很私人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直观感受式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小镇情节,王小帅的三线情结,这些东西只属于他们私人,能找到投资方拍出来,那是他们认同这些导演的观点,而在观众角度来看,既然商业院线得不到票房,那就证明了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人太少了,所以,如果建立艺术院线只是放映这样的电影,那不就是等于拿多数纳税人的钱,为极少数人的愿望服务么?”

    电影公司的老板顿时哑然。

    不过这位院线公司的代表也是个聪明人,立即转了话题,“院线是商业公司,不是慈善组织,我们也有运营方面的巨大压力,没有足够利润的话,我们拿什么养活手底下那么多员工,怎么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

    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人确实应该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但商业公司唯一的追求就是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说不出什么来。

    他又说道,“在我看来,与其在院线公司身上想办法,还不如你们提高影片本身的质量,少出一些烂片,只要影片质量过硬,观众肯买账,我们怎么可能不安排排片呢?”

    “所以,我认为关键并不在院线本身……”

    这位代表的口才相当了得,将话题引回到了电影制作本身,“而在于制作方和发行方要减少烂片的数量,一些很烂以及很小众化的影片,还是不要往院线里面推了。”

    自然而然的,话题转到了电影制作上面,院线方的人如同杜克一样看起来了好戏,轮到了现场的导演们吐槽——编剧不给力、演员要价高,没钱哪来好电影?(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八百三十章 烂片导演的坏习惯() 
这虽然是中美电影论坛,但到最后不可避免的演变成了中国电影论坛,杜克安稳的坐在这里,仔细听着这些中国电影圈内顶尖人物的发言,也算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充分了解。

    在讨论中,中国影片质量低,导演难辞其咎。

    因为自从中国电影进入到商业化模式之后,基本上实行的都是从香港流传过来的导演中心制,而不是好莱坞流行的制片人中心制,现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在影片开始前或者结束后,字幕出来时,打上“某某导演作品”几个字,看起来除了导演,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而不管电影本身质量有多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绝大多数导演都会信誓旦旦的宣称,自己的这部作品是多么呕心沥血,自己对于这个剧本是多么喜欢,拍摄这个电影是多么有诚意。

    与这类“表功”相对应的,就是这些导演们几乎无一例外的也会诉苦:拍摄环境多么艰苦,演员们多么危险……但对于观众来说,辛苦和危险,怎么可能成为容忍一部电影不知所云的理由呢?

    这种“苦肉计”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之后,现在很多烂片导演也开始抱怨,其中最经典的一种说法,就是导演在私下里会把责任推到演员身上,比如对于演员的片酬的抱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说某个女演员开出1000万一部的片酬,把很多想找她拍片的人吓退了。

    一位导演就私下抱怨说他这部电影本来想请圈内某某大牌,但对方要价太贵,制作资金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支付片酬,导致在其他方面的预算不多,致使原定的一些特效、场景都无法完成。影片质量自然不可能很高。

    在最近一段时间,“高片酬”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现象,导致不少演员也开始回应,宣称这也是“市场行为”:“猪肉还能涨价呢,演员片酬为什么不能涨?要价高,那是因为市场有需求。”

    演员的抱怨当然也有道理。某些明星演员、明星导演因为以往一些电影积累下来的口碑,成为他们票房号召力的保证,一些年轻偶像,更是因其庞大的粉丝群让诸多制片公司羡慕。

    除了把责任推给演员,许多导演也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编剧,很多导演都说,目前中国没有好编剧,仅剩的几个质量不错的编剧要价又太贵,而且交稿仓促。台词之类的根本没有经过打磨。

    还有导演分析说,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浪潮其实只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而在这十几年里,老一辈的编剧,其创作思维已经根本无法满足现有的商业化的需求,年轻一辈的编剧,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结构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导致写出来的本子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导演们不得不重新返工,但导演本身基本上没有几个是文学科班出身的。所以在很多细节上,这样做起来的故事也都会被挑出毛病。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导演们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在无理取闹。

    在场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就一再强调编剧维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现在的导演们整天篡改编剧的剧本,导致很多精彩的故事被弄得乱七八糟。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不少电影,导演们都没有经过编剧同意就把剧情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篡改,不但丧失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甚至损害了剧本本身。

    而且王兴东也在抱怨,编剧本身在电影制作的诸多环节里。要价已经算是最低的。

    “一部投资几千万的电影,能够给编剧的也不过就二三十万,这已经是很高的了,但比起演员,导演的片酬,这几乎就是个零头,甚至还不如办一次发布会的花销,就算这样还有很多剧组欠着编剧的钱没有完全付清。”

    他几乎是在站起来向制片方声讨,“这种现象在业内已经很普遍了,哪个编剧没有讨欠款的案子背在身上?所以,中国电影差,根本不是编剧不行或者要价贵,而是整个行业都没有尊重编剧的劳动,导致编剧也没有积极性来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单方面导致的,杜克曾经在这个国度的电影圈里挣扎奋斗过,加上从几年前开始,就让人一直关注中国市场,搜集相关的资料,对于很多情况也都有所了解。

    目前关于中国电影的质量低下,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中国电影大环境很好,导致很多社会游资都集中到影视投资方面,而这些热钱大部分都是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追求的就是短期的利润回报。

    从中国电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部电影从开机到制作完成,一般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如果前期筹备不需要搭景的话,从拿到剧本到立项一般也就短短几十天的时间,而导演制作后期、广电总局进行审查,一般也都在四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

    电影上映之后,几乎在一个月内都会下线,所以,如果主攻内地市场,不牵扯海外卖片,并且票房的确不错的话,一部电影的投资方最多一年半就可以把资金回笼。

    从这个时间表来看,留给创作者的时间很少,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来一部精品,几乎不太可能。

    但对于这种“短平快”捞钱的方式,诸多民营资本也显得振振有词:我们本来就来投资的,投资自然是要看回报的,电影精品那是艺术家的事情,观众口碑好不好,那也是导演的事情,商人能赚到钱就足够了。

    从近两年的中国烂片类型来看,大部分的电影集中在惊悚、爱情、喜剧三类,因为根据市场调查,这三类电影基本上是目前投入成本最低、又最容易产生票房回报的种类。

    如同好莱坞一样,惊悚片的投入一般都很少,这边的圈内曾经流传着一种说法:惊悚片不会赔钱。

    而爱情故事也一样,只要找对偶像演员,做好宣传,哪怕是翻拍韩剧都能引来诸多小姑娘的花痴。至于喜剧,则对档期的要求比较高,而像黄百鸣之类的香港导演,虽然每部喜剧电影都招来骂声一片,但就是因为靠上了贺岁档,所以几乎从来就没有亏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低成本、低档次的作品都可以赚钱,使得国内诸多投资方对于国产商业电影的要求开始逐渐降低,毕竟商业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与其大成本、高代价的去拍摄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反不如花少一点钱拍一部烂片,尽管内容不好看,却可以赚钱。

    这方面最突出的反例就是张国师的《金陵十三钗》。此前有传闻说,他的投资人之所以和他分手,就是因为《金陵十三钗》的确花了数亿元来进行制作,但最终的票房结果却是惨败,让作为商人的投资方无法接受,开始思索另外一种风险较低的套路。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这种投资思路必然会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一些不良影响,谁都知道,中国电影想真正走向世界电影市场,惊悚、爱情、喜剧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思路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多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目前基本没有出现过正宗的科幻电影,而从好莱坞真正能流通全世界的电影来看,其中最少一半带有明显的科幻概念或者特征。

    能真正流通世界的科幻片迟迟无法出现,除了导演群落缺乏理工素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路投资方并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因为科幻电影需要的特效、后期时间都很长,而在两到三年之后,更无法预计同档期都会碰上什么样的对手,而且电脑特效这种东西,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的确是“一分钱一分货”,想要通过低成本来蒙混过关,只会成为‘五毛钱’特效,根本不可能制作出优良的特效效果。

    “成天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却从没有坐过飞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处境。”

    姜小军的话无疑很具有代表性,“我们的技术认知层面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不是不想飞。而是一没技术,二没观念,三没钱,少了一样都飞不起来!”

    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电影想要真正走向世界,绝不是哪方面单一努力就能达到的结果,更不是有几个好莱坞式的剧本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像杜克所说的一样,好莱坞电影能横行全世界,从来都不是剧本的原因,更不是创意和创新导致的结果,这是一种全方位综合的现象。

    后面,又有人把话题引到了杜克这边,他也适时的说了几句,“我只是一个导演,只能从导演的角度看问题,在我看来,贵方很多新崛起的商业导演,要避免沾染一些坏习惯……”

    有些话杜克并不适合说的太深,否则作为一个外人,必然会被视为挑拨。

    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的烂片导演的坏习惯,都是受到了一些香港导演的传染。(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八百三十一章 孙悟空是谁() 
香港电影虽然没有死亡,却走在死亡的边缘,大批的香港电影导演选择北上,寻找新的出路,这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大量的香港导演北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繁荣了内地的电影业,却也带来了不少香港电影的固有弊端。

    其实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从最近几年的中国烂片轨迹来看,除了内地导演之外,香港导演也贡献了相当多的数量,很多香港导演都是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严格说起来,规划到“侮辱观众智商”的类型里面一点都不过分。

    在杜克看来,一些香港导演的作品质量不高,被人认为是“过度消费自身信用”,其实根源是2004年签署的CEPA协议。

    自从那份协议签署之后,香港导演开始大举进入内地,但在内地进行合拍片,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审查,作为根本不知道审查制度的香港导演,一开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电影方面基本上都是挑选最保险的套路来走,于是在过去的8年之中,香港导演带给内地观众的大部分都是两种套路的电影:古装武侠和古装喜剧。

    而像香港导演更加擅长的黑帮片、警匪片,根本都没有人敢于随便尝试。

    在经过试水之后,不少香港导演发现古装武侠和古装喜剧题材已经足以让他们取得不错的票房。

    而且如今在内地活跃着的香港导演们,大部分也都是已经步入中老年,在创作方面对于新类型、新题材、新技术的追求接近保守,除了徐老怪等有限的几个代表人物之外,绝大多数香港导演的套路都已经很陈旧,却依然在用这些过往的香港电影桥段从内地观众身上捞钱。

    然而。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入侵,就如同香港电影丢掉东南亚市场甚至本港市场一样,看到了电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怎么可能继续认可那些连新瓶子都不更换的旧酒呢,因而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多的被归为烂片并不出奇。

    但这些人的这些作品,也让内地一些导演看到了希望。既然这么多香港大导演拍的片子都不过如此,我们的水准和他们不相上下,难道就赚不了钱?

    电影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内地早不是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了。

    经过以往多年录像厅洗礼,又走过十多年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内地观众的口味与欣赏水平已与十年、二十年前截然不同,消费的主力也更多是80后、90后。

    很多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也没有把自己当做这里的一份子,把自己视为候鸟一般的过客……

    当然。这些话杜克是不会傻到说出来的,相比于那些香港导演,他更是一个真正的过客和外人。

    离开举办论坛的剧院,杜克以身体不适为理由,婉拒了几个中国电影公司老板的宴会邀请,汇合斯嘉丽?约翰逊和蒂娜?菲之后,直接乘车返回了入住的酒店。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