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植素以文名闻世,而身为曹魏头号人物曹操的儿子,因为其才,也有不少人支持其上位继承曹操的位子。不过这些都是小节,对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曹植没有半点心思放在继承或者别的事情上。
官渡之战已过,袁家大败,邺城之后,曹丕去袁家,见到了甄姬。且因为甄姬的美貌,带其归曹。甄姬是曹植的嫂子。原本也应该和他没有多少交集,但是孽缘终究是孽缘,曹植在一次意外中见了她一面。
那是一位绝世佳人,以至于让曹植见了一眼,就满心满眼都是这位佳人,日夜辗转,寤寐思服。
他为甄姬写了一篇《感甄赋》,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或者说,这是《洛神赋》,曹植见到甄姬,就好似那后羿见到宓妃,为何错许良人?为何相逢太迟?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知道什么是惊鸿照影吗?就是那人一片倩影倒映在心湖,无风,顿生涟漪,所有的波澜都为那美人而起。
只是她却是自己的嫂子。只是她终究和自己无缘。
曹植知道自己魔障了。身为曹操的儿子,他并不是个愣头青,只是在面对甄姬的时候,总有太多的心绪,总有太多的动容。他为了美人失了心,失了理智,失了魂魄。
甚至就这样写着这一篇《洛神赋》,**裸地展现自己对甄姬的爱慕。
他的兄长,自大兄曹昂逝后和他一样最有可能继位的兄长曹丕,可不是个简单的人。对方心性狠戾,阴郁多谋,是他啊最防备的人。在未来恐怕也是最可能登上大位的人。曹植不讳言他内心实际上是对曹丕有畏惧的心思的,太多的事情,他做不到像曹丕那样。所以很多事情上他总是避其锋芒。但是他在此时此刻,无能为力地生出了一种嫉恨。
为什么呢?为什么是曹丕去了邺城,见到了甄姬,将她纳为妻子?为什么不是自己去了邺城,现在就是甄姬的夫君?
为什么呢?为什么大位上曹丕压了自己一头,即使是在佳人归宿上,曹丕照样将自己远远过。
苍天何其不公!
明明就是同一个父亲的孩子,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际遇。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比曹丕差到哪儿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当甄姬的事情出现之后,他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
假如他是曹丕该多好?
精明的手段,父亲的倚重、甄姬的归宿,一切都是他想要拥有的。
可是他不是曹丕,他唯一的优势,就只有他的文采,也只能在这里涂抹着甄姬的美人图,而对方,却真切地接触着活着的佳人。
plwxs520 ……》
第175章 七步诗()
想秦皇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终究仙山渺茫,不得影踪。
思汉武至黄沙大漠封疆,宇内之大一家独皇,不得万古长存,江山永固。
英雄豪杰,天纵之才,贫民子弟,寒门苦士,谁都逃不过一个死字。而越是英豪,越是舍不下自己打造出来的基业,定要为自己的基业留下一个最好的继承者。
当曹魏大势已成,曹操年龄日高,关于曹魏方面谁为继承者这一点,就成为了无数人都在关心的问题核心。
最冒尖的人物是两人。曹植和曹丕。
论文才,曹植自然是不输甚至可以说是远曹丕的。但是身为一个国家的继承者,文才在很多时候反而不是必要的。至少,大部分的臣子更愿意支持上过战场,能够掌握军队,同时有手腕有心计的曹丕。正因为如此,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最终登上那个位置。
而后,在后宫中,甄姬因郭女王设计,斗争失败,身死。
或许是真情流露,又或者只是有人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关于曹植与甄姬的流言,暗中传递。
而后,曹丕召曹植入宫,参加一次宴饮。
这本来并不是一件多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不过就是在园中池边,摆好案几,珍馐琼浆,诸人入座,作和乐状。
酒过半晌,舞姬们在场中旋转,欢歌慢舞,一片和乐之景。就在丝竹声中,曹丕举杯,忽而对曹植说了一句话:
“孤听闻,子建有反叛之意?”
曹植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他知道自从曹丕登基之后生的诸多事。无数朝臣都向曹丕进言,说自己有反叛之意,即使没有这个意思,但他当初身为曹操宠爱的儿子。无论如何对曹丕是有威胁的。但是他并没有想过自己所敬爱的兄长有一日竟然会把这样的话在自己面前说出来——那口气并非调侃或者回护,就好像他见惯了的兄长对他所厌恶的人说的话的口气一样。语气寻常,但那种微妙的阴郁意味总是无法被忽视。是的,曹丕一直都是这样的,无论是歌舞还是别的什么,永远无法真正愉悦他。即使是在微笑的时候,那眉宇间也带着某种黯淡。
虽然是在池边举办琼筵,但为了避免旁人打搅,围拢湖水,连绵的屏风将宴上的人们和外界隔断。而此时此刻。在曹丕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曹植陡然现了一些之前被忽视过去的细节。
那屏风之后有军士的影子,执刀斧。着铠甲。
分明是,分明是……
他甚至不敢想下去,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知道自己对甄姬的仰慕或许让兄长感到不快,但是他不敢相信兄长会相信旁人说他会作乱的话,并且问出来。
耳旁的管弦之声没有停,他听得这是一曲《棠棣》,放在此时此刻。分外讽刺。
他抬头去看自己的兄长,那张俊美而带着阴翳的面孔一如往昔。他曾经以“其刚如金,其贞如琼。如冰之洁,如砥之平”来称赞的这个人,似乎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被迷惑或者是别的什么。此时此刻。作为魏王的他正对一个不放心的臣子提出警告,因为他怀疑这个臣子心怀不轨。
曹植觉得背脊上泛起一阵寒意。他从未想过这样的一幕会生在自己身上。
兄弟相残?
他想起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历史上兄弟阋墙的事情,难道竟要在今日生在他和兄长身上吗?怎会如此?
但是那盔甲摩擦的轻微声音,兵戈交击的尖锐之声,还有高居台上居高临下眯着一双眼等待自己回答他那个问题的人,一切都告诉他,这并不是他在胡思乱想。这他原本从来没有想过会生的事情,就这样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他有一种愤怒,好似被人背叛了一样。但是他知道这愤怒毫无来由也没有立场,多少个理由都抵不过一句话:曹丕,现在是魏王!
嘴唇有些颤抖,但他就这样慢慢伏下身,恭恭敬敬地回答:“臣……绝无此心。”臣,非臣弟。
高台上那人轻笑了一声,摆了摆手,歌姬们四散,音乐也停了,避开这古怪的气息。
“子建之才,为人称道,之前一篇《洛神赋》更是令人惊叹。今日宴会,子建何不赋诗一以助兴?”
谁都知道曹植才高八斗,在宴会之时被要求赋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不是因为曹丕又添了一句话,他说:“七步之内,赋诗一,如诗不成,就以性命来抵吧。”
如此轻巧的话音,如此严苛的要求。
七步成诗或者死?
当兄长说出这样的要求的时候,曹植突然现,原本胸中激荡起的无数情绪,在此时此刻竟然全部平息。他听到自己的声音说:“臣谨遵上意。”就看见魏王微微勾起唇角,奇妙的神色。
他从高台上走下,站到了自己面前。
看不清那双眼睛里到底是什么样的神色,不过轻轻瞥了曹植一眼之后,就转过头去。
“来,乐起!为子建赋诗助兴!”
那《棠棣》在魏王的要求下再度奏响了,只是曲声不似一开始婉转动听,反反复复,回荡那一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曹植缓步向前,踏出一步,张了张嘴唇,却未能说出一个字。
“一步!”曹丕吐出两个字,斜睨着曹植,数着他的步子,就像是在倒数他的生命。
幼年时,他与兄长十分要好。那时大兄曹昂还在,他二人不比大哥,却同样喜好诗词。
曹植再度向前又行了一步。
“两步!”曹丕平静地数着。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他终于念出了第一联诗,在此时此刻,突然感受到无数的目光,那些怜悯的,恶意的,善意的眼神,此时此刻都落在自己身上。落在这样处境的自己身上。
一句罢了,又一步踏出。
“三步!”在说“三步”的时候,曹丕似乎是刻意拖长了声调,一个‘三’字说得颇有几分百转千回的意思。却让曹植有一种似乎被刺痛了的感觉。
七步成诗,或者付出生命?他的兄长如今竟然是这样看他的吗?给出如此严苛的条件,不过是因为信任已经逝去了罢了。
脑中一片混沌,他再度一言不,向前一跨。
“四步。”七步过半,曹丕的声音忽而就变得平静起来。远不如之前似乎有某种莫名期待的感觉。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终于说出了第二联,他的声音带着颤抖。不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只是怎么都想不清他们兄弟会走到这一步。他有太多的猜测,有太多的不解,有太多的难过。
伴随着话音,是再度向前的步伐。
“五步。”曹丕继续着他数数的职责。
豆在釜中泣,豆在釜中泣。泣什么呢?当年那对友爱兄弟?曾经的信任?为人称道的双壁?逝去的兄弟情?还是什么?
“六步。”
魏王,是魏王不是兄长。没有一丝犹疑的计数,分明是期盼着自己向死亡的境地而去,看那屏风之后的影子,一切不是已经太明显了吗?他还抱有什么奢望呢?他还在想什么呢?听吧,此时此刻,那乐声依旧。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啊!
“七步!”
伴随着那一声计数,同时而出的是曹植的最后一联诗句,他的语很快,似乎想要借此泄什么,又或者只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做斗争。他吟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何要以七步成诗来胁迫?他们不是兄弟吗?
为何不信他没有反叛之心?他们不是兄弟吗?
为何他们之间竟会到这地步?
曹植定定地注视着兄长,那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迷茫痛苦和询问。而曹丕面对这目光,和他对视片刻之后,眼神往旁边一扫,似乎什么都没生过一样,说“既然如此,子建入座吧。”
这算是什么回答!
曹植知道在这句话之后,那些军士就撤去了。他的生命终于重新被他自己主宰。但是他并不为此庆幸。
一点也不。
魏王转身重新坐上高台,说着什么今日大家要尽兴之类的话,不咸不淡。眼神再没有扫过来一次,只有曹植像是傻子一样站在那里。
不是像,他就是个傻子。
何以至此。
影迷们记得最开始的时候,还未长大成人的曹家两兄弟,读书,作诗,在行军大帐中互相照顾。他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过这两兄弟,曾以为这两人会如刘关张那样情深义厚下去。但未曾想,当曹丕登上魏王之位之后,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七步成诗,可谓奇谈。只是再感慨曹植的文采,也抵不过这样一幕之后隐藏的悲凉!
明明是亲兄弟,最终却分道扬镳。
太遗憾,但这就是三国。大恨、大爱、大忧、大喜。
ps:力度不够啊……不行,我要写诸葛,要泄情感嗷嗷嗷
第176章 诸葛孔明()
走出影院的时候,李乔伊在一群感慨着曹植和曹丕兄弟决裂可惜的人中间,听见了一个声音。
那个人说:“要是我能像曹植一样那么快就写出来一诗就好了。”
声音太熟悉了,所以李乔伊几乎是下意识就叫出一声:“小胖?”
人群中,那个人因为这声叫唤猛地回头,然后就和李乔伊对上眼,露出惊讶的神色,“哎!老大,你怎么这幅打扮在这儿啊!?”
这小子是李乔伊的同班同学,因为长得珠圆玉润故得雅号小胖。为了李乔伊拍电影的事情,直接拜了李乔伊当老大表达他的崇敬之情。这会儿虽然李乔伊乔装打扮,但是顶不住两人熟悉,一眼就认出来了。
“你也是来看电影的?”把小胖拉到一边,李乔伊才开口说话。
“是啊,我都快把出了的集数都看完了,就差那个聪明的诸葛亮的剧情没看了。老大,要不然你和我一起去看呗?”小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然后大咧咧地说着。他最喜欢看有聪明人的剧情了,因为他自己不太聪明,老喜欢想自己要是那么聪明的话,考试作业都轻松到什么程度啊。
这还真巧了,李乔伊本来就是把诸葛亮的那几集放在最后来看的,因为之前他也去看了《卧龙》,对诸葛亮后面的遭遇非常感兴趣,又觉得先看了精彩的部分太浪费了。当即点头,就和小胖转战了在放另外几集的电影院。
更巧的一件事是,成秋屏才和曹桓一起看了他的表演,正从同一家电影院出来,同样打算再去看看诸葛亮的部分。
“我总觉得我的形象被你丑化了。”经过乔装打扮之后的曹桓这样向成秋屏抱怨。实际上他本来是不必改装的,身为曹家家主,随时跟在身边的保镖们足够帮他挡下影迷。不过毕竟这次是为了“调查民情”,成秋屏一撺掇,两个人就白龙鱼服入市井了。
“啊。剧情需要。”成秋屏淡定地回答,“我觉得除了你也没人能够把曹丕演得这么出神入化了。特别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阴鹜。”
“……这大概不是夸奖?”曹桓轻轻眯起眼,居高临下地看着成秋屏。这个眼神和刚才的镜头里曹丕居高临下看着曹植的眼神是那么相似,让人有一种恐慌战栗的感觉。
但是成秋屏却不会为此吓到。她见过的人多了。如曹桓这样的也不是没有,别看这家伙冷艳高贵,其实好应付得很。
“这是夸奖。不是什么人都能把曹丕演好的。”她的语气非常正经。“正因为你演得好,所以之后肯定有不少人会开始讨厌你。”
曹桓的嘴角抽了抽。
“但是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类的你说不定会很受欢迎。这就是那种传说中的邪魅男主嘛。”成秋屏继续装正经地调侃着,“反正,你有一张很不错的脸。”
曹桓不太清楚邪魅男主是什么玩意儿。但是什么叫做“过个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根本就是说没希望吧!他不知道历史的走向,自然有些无法理解成秋屏玩笑话里的认真和调侃各占多少。所以他完全当做了玩笑来看。提起了另一件事,“我说,这个曹丕曹子桓根本就是你心中的我的形象吧?连名字都这么像。”
“如果我告诉你是巧合的话你一定不会相信的。”成秋屏想了想。这样回答,“所以你尽可以自恋地以为那就是你的化身。”
“嗯,比起易水舆那个被送了一只空盒子之后就自尽的角色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我这个角色的。”曹桓想了想之后说。
野史载,荀彧在后期因为忠诚汉或者魏的问题,和曹操的方向越远离。后来,曹操送了他一只空的食盒,见此食盒。荀彧自知是“不容”之意,自尽而死。这个版本的《三国演义》中,成秋屏采用了这种野史的说法。并且为了展现成秋屏一开始为平民和牺牲者记述的想法。特意渲染了一番。荀彧之死,算是《三国演义》中无比悲情的一幕,赚了不少眼泪。
当然。作为演员的易水舆无权对剧情表意见,只是颇觉不对劲。而同样身为演员的曹桓,则因为自己的角色更合胃口的缘故,很愉快。
“满意就行啦,快点走,我还要观察一下诸葛亮这部分观众的感受呢。”既然前面有预告片式的《卧龙》使得大家对诸葛孔明产生了极高的好感,那最受成秋屏看重的灵魂男主角的这一出悲剧的效果可想而知。今天是他的戏份部分的结局集上映,成秋屏非常恶趣味地想看见一群人哭。
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花费不少时间和曹桓出来看电影了。
只是说老实话,说和人看电影之类的,怎么都有一种好像是来约会的感觉?
所以在进了电影院坐下之后,突然现易水舆捉奸来了,一抬头就现他坐在旁边,也是正常的吧?
正常才怪。
一偏过头就现坐在自己另一边位置上的居然是易水舆,成秋屏是真惊讶,“你今天不是有工作要做吗?”
“嗯,但是后来我现曹桓也过来了。出于对这位先生的不放心,我觉得我需要过来一趟。”易水舆平和地回答,伸手拍了拍成秋屏,“我总不能看着你被挖角。”
曹桓和易水舆之间隔着一个成秋屏,而两人分毫没有要对视一眼的想法,就好像毫不认识一样。却在话语之间不时刺一下对方。
两三句之后,电影就开场了。了解成秋屏对电影的看重,这两位没有继续顶下去的想法,安安静静地准备欣赏中间这位姑娘的作品。
在座的不少人实际上是看过《卧龙》的,对于同样的胶片能够因为不同的剪辑产生何等效果,大家都有些好奇。
不过,对于成秋屏每一集都喜欢悲剧几个人物的恶劣习性,大家也做好准备,纸巾之类的都准备好了,以免临时生什么事情应付不上来。
就在这样全民等虐的氛围中,电影开场。
出乎意料的。这一集的片头曲竟然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而是另外一歌。
“胸怀锦绣破万卷,万里江山隽秀在你眉间。或许今生最安处,卧龙岗下半亩田……”
卧龙岗,这是说的诸葛亮?两个男人登时就反应过来这歌就是说的诸葛亮。只能说,有属于一个角色的片头曲。成秋屏果然很偏爱这个角色。难怪她反复说诸葛亮是《三国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