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攻克了雒城的时候,马良就马上给诸葛亮发来一封信。信文如是说;
听说雒城已经攻克,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尊敬的兄长您顺应时势的需要,辅佐世情,配合祖业,光耀国家,已经看到这个征兆了。情势变动需要你做深远的思虑,审查判断跪在您亲自明断,至于选拔贤才。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您能将和煦的光辉投向远方,使远方的人们喜悦,将崇高的德行遍施天地,让当世的人安于听从您的命令,使整个社会服从于您的大义,使高妙的音乐一齐奏响,匡正郑风、卫风那样的靡靡之音,使得各种意见都利于国家大亊,而不会相互侵扰。破坏伦常秩序,这就是音乐管弦的极至,是伯牙、师旷奏出的高妙曲调了。我虽然不是钟子期那样有鉴赏力的知音,也不得不击节赞叹!
马良在信中劝说诸葛亮要努力争取做个能让天下的人都服从他领导的人。纵观荆州集团里。有谁能够这样的推心置腹的跟他诸葛亮讲这样的话?唯有马良。这样的人就是最好的朋友。
现在马良已经死了,他诸葛亮就像断了一条胳膊一样的。诸葛亮留下了眼泪,问马谡一些情况之后。就叫马谡代他把礼品发送到各个营房里去。
马谡发完礼品,又到诸葛亮的营房来。
马谡以前很少跟诸葛亮在一起的。诸葛亮对马谡所了解到的情况。全是从马良的嘴里得来的。现在马谡来到了跟前,诸葛亮就有意的叫他来跟自己交谈一次。考察一下马谡的理论水平。要是马谡的学问也跟马良一样高的话,他就要跟马谡结成帮派,把马谡留在身边,把他培养成为自己的助手。
诸葛亮待到马谡将酒帛发下去给军士们之后,就将马谡留在自己的营里。
马谡在诸葛亮面前,一开口就是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起来。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于是诸葛亮就问马谡说:“我是奉天子的命令前来削平南夷。我久闻你幼常(马谡之字)很有高见,现在我就向你请教,希望你赐教我一次。”
马谡早就很想在丞相诸葛亮面前表现自己的理论水平一下。马谡知道他的哥哥今已死了,今后自己的前途就是依靠自己来奋斗的了。人在官场奋斗,需要有靠山。马谡知道,要找靠山就要找他哥哥的好朋友诸葛亮。现在诸葛亮开口要向他请教,他觉得机会难逢的了。于是他就不歉虚的说:“丞相,我马谡心里早就想好了一条策略,希望丞相能够采纳我的意见。”
诸葛亮说:“哦,原来幼常是这样的关心国事的呀。请讲!”
马谡说:“南蛮的人原来就是凭着他居住在偏远又险恶的环境,早就不服中国对他的统治,老早就想反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蜀国即使今天将他打败了,明天他又必定要反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丞相带军队到此必定取得胜利,但是丞相一带兵回去北伐用兵了,孟获知道国内空虚了,他又很快的反了。”
诸葛亮就问马谡说:“照你这样所说,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好的呢?”
马谡说:“兵书上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所以我还是请丞相以服其心才行。”
诸葛亮听了马谡这番话,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啊,马谡原来在军事理论上却有如此高的水平。刘备在临死时,曾告诫他诸葛亮不要太深信马谡,讲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马谡能够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案,这怎么讲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呢?那可能刘备怕他诸葛亮把马谡当作心腹人了,经常才用马谡的计谋了,所建立的功劳就更大了。那样的话他诸葛亮就更能功高盖主的了。蜀国是个小国,人才匮乏,碰见有这样的人才,不重用他,实是一种浪费人才的呀。现在刘备不在了,他诸葛亮就决定将马谡当做心腹人,争取把马谡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
马谡这套策略对于征服南蛮是有着非常使用的价值。他诸葛亮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的呢?可见马谡读过的书是比他诸葛亮多的。
不,他诸葛亮在书院读书的时候,已经把书院的藏书读书完了,看来他诸葛亮以前读书也有马虎的,只注重读谋略的书,背谋略的片段,没有注意到心战的片段。讲老实话。他诸葛亮刚出兵南征的时候,他就是打算狠狠地打孟获一番,叫孟获知道蜀队的厉害就行了。根本没有想到要征服孟获的心理。
马谡这几句话,可对他诸葛亮来说,就像夜里的一盏灯,一下子照亮了他的前进的方向,太有意义的呀。但是诸葛亮他不能够在部下承认自己短见,输给部下的人,于是,诸葛亮就笑着说:“哈哈。幼常真的好像长在我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全都知道我的心事了。我刚提兵来南征的时候,就是打算要征服孟获的心。”
诸葛亮就是用这么寥寥数语就把马谡不知苦想了多少天才能想出来的策略变成了自己的智慧。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怕去投靠曹操和孙权,就是怕他们两人把他想出来的计谋,讲正合他们的心意。所以他才选择来投靠刘备的。想不到他诸葛亮现在也像曹操跟孙权那样,要将别人的计谋剽过来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后来的大官员总是叫幕僚帮写文书,已签下自己的名字,就是他的著作了。所以当大官的人往往有很多书籍流传下来,殊不知其中有很多是幕僚捉刀代笔写出来的。
马谡见到了诸葛亮这样的说,他心里很生气,心里讲,既然你诸葛亮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问我,还要讲请教我的呢?我一讲出来了,你就马上讲你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真是先说的输,后说的赢。你这还不是埋没我策略的吗?你这样做了,我还有出头之日吗?
诸葛亮见到马谡沉默不语,就知道马谡对他有了意见,他就在心说,我不是白要你的策略,我要给你封个官的。于是他就说:“幼常,你就不回成都了,就留在我身边当军事参谋喽。”
诸葛亮就是想把马谡留在自己的身边,让马谡去读书,他诸葛亮再读马谡。这样他诸葛亮就轻松的多了。而且功劳有记载他诸葛亮的身上。这何乐而不为的呢?
马谡一听到诸葛亮这么一说,他就马上高兴起来了。他觉得他只讲几句话,丞相就破格提拔他来当参谋了,很值得的。他的这些话是从书里捡来的。诸葛亮爱白占去就让他百占吧,没关系,他再到书里去捡别的计谋来换官。只要以后他一想出计谋来就能升官,他是很愿意为诸葛亮献计的。
就是因为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策略,后来才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存于史册的。
后人有诗云;
马谡摘句谈理论,
深得诸葛大欢迎。
纸上谈兵成癖好,
才有马谡失街亭。
♂♂最快更新;欢迎收藏。
第309章 馒头的诞生()
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公元226年)的春季兴兵去南征,到了当年的秋九月,又经过了七擒孟获,使得孟获服降中国,历半年多的时间才结束南征的战役。
诸葛亮犒军之后,就要班师回成都。诸葛亮派魏延帅率领一支军队为先锋,开始起拔回蜀国。
魏延带队来到了泸水河,河边突然阴云密布,水面也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岸边马上出现了飞沙走石,军队不能前进。
魏延只还带兵后退,立即派人去报告诸葛亮。
诸葛亮觉得很奇怪,就叫来了孟获。问孟获为什么泸水河发生这样的怪现象的呢?
孟获心里想,诸葛亮连突然奇龙旋风的现象都不懂,那么我就来胡弄他一回的喽。于是孟获就说:“丞相,那个河段就是经常有猖神作祸,人想过河的话,就得奠祭它才行。”
诸葛亮说:“那我只好入乡随俗,奠祭神就奠祭神吧。请问需要什么东西去奠祭他的呢?”
孟获心里想,那我就试一下诸葛亮的心是否有人慈,于是他就说:“以往这个国家一碰到猖神作祟的时候,就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和宰黑牛白羊去奠祭它,然后那风就自然的平息下来,河面上的波浪也自然的平静下来,就连年没有风灾水灾,人民就得到连年的收成。”
诸葛亮心里想,这事是不是真的呢?不信嘛。军队过不了河,会不了蜀国。信嘛,又要杀人取人头去奠祭猖神。在这儿没有犯人供军队杀的。捉笨的人来杀嘛,又怕起乱子,闹不好又会发生民众反对暴动的。但是那儿去取得人头来用的呢?于是诸葛亮对孟获说:“现在我的事已经平定了,怎么能乱杀人的呢?再说人死了就变成怨鬼,我再杀活人,岂不是有增加怨鬼的吗?”
孟获说:“丞相不愿意杀人取头来奠祭猖神的话,那么军队就过不了河的喽。”
诸葛亮说:“人。我不杀;河,我要过!明天我再决定!”
那晚。诸葛亮就是在灯光下走来走去,思考着怎样才找人头来祭奠河神。
诸葛亮想了大半夜,就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来。他只好叫来马谡,马谡很快就来到了。诸葛亮跟马谡讲了。军队要渡过泸水河必须要有人头祭奠猖神的这个问题。他要马谡想个办法,怎样龙道人头去机猖神。
马谡就讲,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的。
诸葛亮就问他怎样解决?
马谡讲,我们在这儿打过仗,死了很多士兵,也在这儿埋他们。现在急用人头的话,那就去挖战死的士兵的坟墓。去他们的头来用一下。
诸葛亮讲那不行!做人要讲人道。人家士兵活时在战场奋勇杀敌才牺牲生命。可是死后的尸体还被挖起来割头祭奠河神。这样做了,太没人道,太残忍。这时传出去了。以后士兵就不敢努力杀敌的喽。甚至以后还难找到人来当兵的呢。再说这儿买死去的士兵已经很久了,从坟墓里拿出来的人头,肯定发臭的。河神也不满意的呀。
马谡马上承认他没有想到人道的问题。他就在诸葛亮面前度步走着想着。过了一会儿,马谡突然高兴起来说:“丞相,问题又有解决的办法了。”
诸葛亮问马谡是不是现在趁这天黑,到半路上去拦路杀人?
马谡讲不是这样的,而是叫厨兵马上来弄出人头来。
诸葛亮问马谡,厨子怎么会弄出人头来的呢?
马谡说:“丞相。我经常见到厨子用面团来做出猪呀、狗牙、牛呀、羊呀等等的动物来,十分逼真。”
诸葛亮说:“用到猪牛羊。我们就有活的用了,何必叫厨子用面团来做的呢?”
马谡说:“丞相,我是叫厨子用面团来做人头去祭奠河神的。”
诸葛亮说:“这个办法也行,但是面团做出来的人头,没有肉味,河神不来吃,那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
马谡说:“那叫厨子用猪肉牛肉法办放在面人头的里头,那样的画面人头就有了肉味的了。”
诸葛亮说:“猖神能这样好骗的吗?”
马谡讲神仙其实是很好骗的,平时人们仅用香烟去供祭它们,它们还仙灵来保佑我们的呢?
诸葛亮想,也是。所谓神仙,谁见过,都是人们造出来自己骗自己的。
诸葛亮就对马谡讲,用面团做人头去供猖神也行,但是要保密,不让别人知道,以免让孟获知道了,一传出去了,河神就知道了,供神就失灵的了。
厨子被叫来了。诸葛亮叫厨子马上和面,照着人头的大小。捏出四十九个人头的面馍馍来。
厨子拿出了他们最娴熟的手艺来做人头面馍馍。面馍馍很快就做出来了,诸葛亮一看,非常很像人头,再蒸熟出来了,再给面馍馍涂上色彩,那四十九个人头摸摸更像人头的了。
次日早上,诸葛亮就带着将士们和孟获到泸水河边祭奠猖神。
孟获看到布纱罩下的七个大盘里的人头叠在那里,他非常的惊讶诸葛亮真的杀了人取人头来祭奠猖神。他就问诸葛亮夜里哪儿去弄到这么多的人头来用的?
诸葛亮讲他求神仙帮忙,神仙连夜给他送来这么多的人头。
孟获听到神仙还帮诸葛亮的忙,对诸葛亮更加的敬畏了,再不敢多问了。其他的人也不敢多问,只默默的陪着诸葛亮祭奠猖神。
诸葛亮命令士兵把香炉摆出来,又把人头供祭在香炉的面前。他插上了香炷,然后又叫董厥念祭文。
董厥读完祭文,河边就马上升起了太阳,一片明亮,不见一片阴云。诸葛亮就叫魏延令士兵下水渡河。士兵抬来竹筏,就是怕下水。诸葛亮就说:“不怕,猖神已经吃了我们的馒头,它不会作祟的了。我们再吃一点馒头,胆量就大,勇气倍增,下河鬼怪都怕我们的了。”
诸葛亮说着就带头掰开馒头一小块来吃。士兵听了主帅这么讲了,又这么吃了,都十分相信诸葛亮说话有灵验,也就纷纷拿起人头形的馒头来试尝。凡是吃上馒头的人都感觉非常好吃。从那以后,人们再不把祭品丢掉而是拿来吃用。
吃了馒头的士兵登上竹筏,果然没有发生危险,很顺利的将竹筏划到对岸去。人们便以为那是吃了馒头起的神奇作用,因此,从那以后世间便盛行做馒头来食用。
由于,诸葛亮讲是神仙叫他做馒头的话,所以后来人们九江满头是诸葛亮所发明的。殊不知原来就是马谡先是想出来的。这个现象就是像今天,有些发明,明明是没有名气的小人物首先想出来,但是拿去给有名气的人审查时,名人就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讲这个发明就是他研究出来的。也像当首长的人的演讲文件,往往是他的秘书写出来的,但是交到首长的手上来了,首长同意通过了,一签上首长的名字,那个文件的作者就是首长,演讲文稿就是首长创作出来的作品了。以后编成文集出版发行,所得的稿酬,全是归首长的了。
在世上,当官越大名利获得就越多!
后人有诗云;
供神馒头小小个,
里含不公有几多?
明是马谡所创造,
名义却归大诸葛。
诸葛亮的大军全都渡过河了,便浩浩荡荡的班师回成都。(想知道《野心家诸葛亮》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第310章 孔明后悔迟了()
诸葛亮令班师回成都城,后主刘禅听到消息,就连忙整顿銮驾,出城外的三十多里路迎接诸葛亮。当刘禅探知诸葛亮即将到来了,他就走下龙椅,立在路旁,恭候诸葛亮的到来,那恭敬的态度就如一个儿子在恭候父亲远去归来的一样。
诸葛亮来到了刘禅的跟前,也装模作样的下车来说:“哎哟,老臣不能速平南蛮,让主上担忧了,这是老臣的该死之罪。”
刘禅扶起了诸葛亮,然后皇上和丞相的车并车的走进成。诸葛亮也不歉恭礼仪,和皇帝并排走着。
刘禅和诸葛亮唠叨了宫殿,太平诞晏已经摆好了。在喝酒中,刘禅又重赏三军。
那仪式非常的隆重,场面是十分热闹。诸葛亮觉得非常的光彩。
然而诸葛亮散席一回到家来了,家里发生的事,就像一盘冷水浇的他从头冷到脚。
真是大众广场,风光十足,回到家中,满心凄凉。
诸葛亮刚回到家,妻子黄硕就告诉他说:“夫君,乔儿这近几天已经无力咳嗽了,说话的声音如蚊子叫,看来他耐不几天了。”
诸葛亮问妻子,乔儿的病曾请郎中来看过了没有?
黄硕说:“别说请了许多民间的有名郎中来看过他的病,还特异请了太医来看过了的呢。太医已经看给过,皇上才能吃得上的药,太医也抓来给他吃过了。就是那病总是不见到好转。真是愁杀人的了。唉——”
诸葛亮心一沉,他意想不到诸葛乔病情发展的这么快。本来他就是指望诸葛乔能为他生养很多的孙子。孙子多了,他孔明的这一宗支的人丁才是兴旺。可是诸葛乔刚给他生一个孙子。就奄奄一息。这让他的愿望受到了挫折。多亏他去年有了亲生的儿子。要不然,今天的处境使得他更伤心了。
诸葛亮想不到,他在事业上取得那样的成功和成就,可是,他的后嗣却是那样的衰败,人丁一直兴旺不起来。
到底诸葛乔的病情如何?诸葛亮顾不上休息,马上去看他一下。
在诸葛乔的住房里。他见到从东吴赶来看弟弟的诸葛恪。原来诸葛乔病情加重时,黄硕就做主的派人去东吴告诉诸葛瑾这样的情况。诸葛瑾作为父辈。不愿来承受白发送黑发的痛苦折磨,所以就让大儿子诸葛恪来看弟弟一下。
诸葛恪见到叔叔来了,他就弯腰下去对弟弟说:“叔叔来看你了。”
诸葛亮没有纠正诸葛恪说错称呼,诸葛恪是侄子才叫他为叔叔。而诸葛乔已经过继给他做儿子了,那就得叫他为爹。诸葛恪已经二十多岁了,他该懂得弟弟该要叫叔叔为爹。看来诸葛恪是有心的否认弟弟是叔叔的儿子。眼前诸葛乔这么病重了,诸葛亮也没心去纠正说错话,他走到床前去,玩要对诸葛乔说:“乔儿,爹去南征回来了,你有什么话而要跟爹说的吗?”
诸葛亮就是用这样的话去纠正诸葛恪讲错了话。
诸葛乔睁开眼看了这个爹一眼,才断断续续的说:“爹。我不行了,我走以后。你就给我抚养好我的攀儿。”
后辈央求前辈帮养孩子,这是多么的无奈的呀。可是。人到了绝望的时候,总是要将无奈的话。
诸葛亮说:“乔儿,你不要讲这话,老天有眼,不会让你走的。你只要宽心的好好的养病,病是总有一天好起来的。”
诸葛亮想一切父亲一样。总是不愿意看到儿子先死在自己的前面。黑发送白发,才不痛苦;白发送黑发。那痛苦就刻骨之痛。
诸葛乔说:“爹,我的病还会好的话,那么地上就不够装活人的了。我只遗恨我没有挂什么官职,我一走了,我的妻子和孩子就没有什么享受到封妻荫子的待遇。要是以前我当上了一个官职的话,我一死了,我的妻儿还能领到一定的俸禄,够他们过日的,孩子长大后。也能进入官场常去当官。”
诸葛乔这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