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卷 第765章 风云际会澜沧江

柳州驿馆被杨逸的护卫严密的看守着,外松内紧,不容外人接近,驿馆西边的房内,两杯清茶,一灯如豆。

刘征看上去比南征交趾时精干了不少。这两三年他游走于广南、大理、真腊之间,所辖职方馆西南组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情报,同时负责刺杀大理高、段两家的人员,平衡双方的实力,便得大理的战争打了两年多,为大宋争到了宝贵的时间,并极大地削弱了大理国的整体实力,为大宋统一大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能再次在岭南见到杨逸,刘征显得很激动,一声“大人”唤完,几乎哽咽难语。

杨逸对他嘉许了一番,等他情绪平复之后才问道:“我听说高家已经岌岌可危,具体情况究竟如何了?”

刘征一抱拳答道:“回大人,高家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段和誉以段青山为帅,全权指挥大军作战,段青山此人排兵布阵颇有章法,是大理难得一见的将帅之材。在他的统率下,段氏的军队越打越强,高明量一个月前将大军开出大理城,要与段青山决一死战,结果高明量惨败,其四弟高明清战殁于城下,高明量不得不放弃大理城,退守澜沧江西岸。”

“哦?那段青山与段和誉关系如何?”

杨逸这一问,刘征自不难猜到杨逸的用意,他摇了摇头说道:“段和誉对段青山极为信任,将军权尽数托于段青山之手,曾有人担心段青山将来尾大不掉,以此劝谏段和誉,却被段和誉以造谣中伤之罪,发配充军了。而段青山为人稳重且具忠义之心,一直谨守君臣本份,至少目前为止,他还是一心侍主,并无异心,咱们想要挑拨俩人的关系,只怕很难。”

“那就算了,继续说说高明量的处境吧。”

“大人,高明量率两万残部退守澜沧江西岸,以腾冲府为帅帐驻地,以澜沧江为防线抵抗段青山,虽然高明量还掌握着大理半壁河山,但因失去国都大理城,如今军心士气极为低落,开始现在士卒叛逃段氏一方的现象;同时南方的真腊也有调兵北上的迹象,若是真腊真的出兵趁火打劫,高明量掌握的澜沧江西岸便首当其冲,真到那时,高明量背腹受敌,一个不好,只怕他再难翻转局势了。”

杨逸沉沉地思索起来,大理战局有急转直下之势,看来已经不容再拖了,他沉声问道:“这些情况上报朝廷了吗?”

“回大人,已经上报了,但朝廷似乎还有些犹豫,目前为止,属下尚未接到朝廷明确指示,广南、四川两地军方也未接到相应的备战诏令。据马大人给属下发回的快信中提到,朝中大臣意见不统一,象范相公则明确反对出兵大理,认为出兵大理有损大宋仁德,将来就算打下大理,也难以使民心归附。”

杨逸听了不禁皱了皱眉头,他如今不在京城,他这一系人马向来是主战派,如今等于是群龙无首,影响力自然会弱得多,以至朝中竟成左右难决之态。

尤其是范纯仁这个尚书左丞,他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不假,但思想未免有些保守,什么叫难以便民心归附?咱们又不是就这么打进去,到时并不缺大义名份,民心怎么就难归附了?

满清入关时,杀了多少汉人,结果如何?在锋利的屠刀之下,你不归附也得归附,所以说,民心这东西,能用仁德得到最好,不行的话换个方式也未必不行。

杨逸思索了一番,既然朝廷各方意见难以统一,那自己不防在火上浇点油,把大理局势再向前推一把,帮助朝中大臣下决心吧。

“真腊方面共向大理边境调动了多少军队?”

“回大人,目前并不算很多,共计一万三千人左右,不过其中有八百象兵,算是真腊最精锐的军队,由此可见,真腊趁火打劫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杨逸端起茶杯,轻呷了一口,真腊会来插上一脚这并不奇怪,以前大理强盛之时,与真腊也有过战争,并侵占了真腊一些疆土,如今大理打了两年多内战,元所大伤,这个时候谁不想趁机捞点好处?

这真腊王阇耶跋摩也来插一脚,可就更热闹了,杨逸淡淡地问道:“高明量有没有可能与真腊联合,借助真腊共抗段氏?”

“很有可能,属下也是刚刚到消息,高明量已经向真腊派出使者,其目的不外乎说动阇耶跋摩出兵,一同对付段氏,至于高明量会开出什么条件,真腊会不会答应,目前还不得而知。”

这回杨逸是不假思索地说道:“你立即传令过去,让咱们的人尽量创造条件,促成高明量与真腊结盟。”

刘征微微一愕,有些不解地探问道:“大人之意是……”

“上天要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呵呵,咱们让真腊出兵大理,就是要他先疯狂。”

“属下明白了,大人的意思是说,要让真腊陷进大理这个大泥潭里来,将来好有理由一起收拾是吗?”

“不错,就是这个意思。”

“那占城……”

“占城不行,占城与大理没有边境交集,而且暂时留着占城利大于弊,此事你们且莫擅自行动。”

“喏!”

刘征连忙应下,虽然他想不明白,留着占城怎么就利大于弊了?

他当然想不明白,杨逸所说的利大于弊是对大宋的资本而言,他不希望朝廷过早关注南洋诸岛,这是他留给大宋资本的初乳,暂时留着占城,就能很好地阻隔朝廷的目光。

“记住我的话,尽量让真腊陷进来,陷得越深越好,一旦达成这一点,就可以着手除掉段青山了,切记,到时不管朝廷有没有明令,你们都要下手,嫁祸于高明量,嗯,最好能嫁祸于真腊,行动时手尾干净些,到时朝廷想怪也怪不到你们头上,明白了吗?”

“大人放心,属下谨遵大人吩咐,绝不会有所差池。”

杨逸突然问道:“对了,查到段正淳的下落了吗?”

刘征目光立即为之一凝,惭愧地低下头答道:“回大人,还没有,段正淳此人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任属下如何查找,也没能查到他的下落。”

“继续找,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喏!”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八卷 第766章 启航前夕

杨逸来到此次巡察的最后一站钦州时,已是七月初三,他从年初出京,此行整整走了半年。钦州知州马应芳以及钦州守将苏庆良迎出十里,在长亭边相候。

杨逸车驾一到,两人忙到车边相施礼问安,神情欣喜难禁。

杨逸跳下车来,哈哈地笑道:“文昌二年钦州一别,至今已隔三载,故人无恙,吾心甚慰啊!”

“太傅大人一路辛苦了,下官等做梦也难料到能再次迎来太傅大驾,下官等何其幸哉,钦州百姓何其幸哉!”

“哈哈哈,少扯到百姓身上,你们少在本官面前打官腔,城中酒宴可曾备好?本官一路南来,从未吃过一桌接风宴,今日说不得要大吃一顿;不过说好了,这酒宴得你们自己掏钱,哈哈哈……日本官不把你们三年俸禄给吃光,就算我白来钦州一趟了。”

马应芳和苏庆良也为之大笑起来,苏庆良抢先答道:“太傅大人放心,这酒宴马大人已经备下了,马大人俸禄比末将高,这掏腰包的事自有马大人包揽,末将的任务是陪大人喝个痛快,不醉不归。”

马应芳立即吹胡子瞪眼说道:“太傅您怕是不知,老苏这人就是这副德行,下官在钦州几年,每次登门做客,他就哭穷,尽拿些萝卜咸菜招待下官,不想如今大人来了,他竟然还是这般吝啬,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呐!”

杨逸什么也没说,很干脆的跳回自己车上,让车夫驾车入城,经过发愣的马应芳和苏庆良身边时,他才探出头来说道:“二位要扯皮,请继续,本官先进城去喽!”

马应芳和苏庆良对望一眼,忍不住再次大笑起来,谁也没想到堂堂的当朝太傅会来这一手。马应芳已拜到杨逸门下,苏庆良也曾随杨逸征战交趾,当初为了打开那道旋转门,杨逸命令苏庆良按时夺回贵州,苏庆良血战数日,亲自提刀攻城,终于按时完成命令,所以当初他虽不是杨逸嫡系将领,之后却极受杨逸赏识,向朝廷表功之时,可丝毫没有亏待他。

苏庆良也抓住这个机会,年年差人往京城送些岭南特产,礼虽轻,情却重,如今也算是杨逸一系的将领了,所以杨逸在他们面前才会这般不客气。

三年时间,钦州城变化之大,简直是换了一个模样,城中到处是崭新的楼房商铺,市井之繁华,已远超路冶所在的桂林,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在岭南。

街上随处可见来自各国的商旅,各种不同的口音夹杂在一起,别有一番味道,另外还有一个特色是,街让穿着各种富有民族特色服装的人很多,苗、僮、傣、白、黎族都有,一眼望去,五彩缤纷,如同正在召开各民族服饰博览会。

望海楼,钦州最豪华的酒楼,顶层被马应芳全包了下来。把酒言欢,聚过别后情形,马应方开始向杨逸汇报钦州的发展,提到这些他显得很自信,脸上颇有些自得之色。

“下官按大人的意思,几年来大力推广甘蔗、菠萝、龙眼等水果种植,安南路收复,也给钦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力,三年时间,钦州的甘蔗种植已经达到了三万多顷。所产蔗糖远销江南、京畿、高丽、日本等地,甘蔗已成钦州百姓最大的收收来源之一;另外,岭南特色水果种植也有长足发展,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生长周期长,不过采用嫁接种苗,今年也开始挂果了,荔枝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通过海路,以快船运往江南销售。龙眼七月刚好是成熟的季节,下官已经准备了一些,请大人品尝。”

马应芳很快让人端进两盘剥好皮的龙眼进来,一边请杨逸品尝一边说道:“大人请看,这便是嫁接的龙眼,不但比原来的龙眼高产许多,而且果大肉厚核小,售价比原来的高出两成。”

盘中剥了皮的龙眼,就像一颗颗硕大的珍珠,让人食指大动,杨逸将一个放入口中,果然如苏应芳所说,肉厚核小,清甜美味。

“嗯,不错,这嫁接龙眼共种植了多少亩?”

“回大人,下官出面牵线,让本地富商与农户签订了保价收购契约,以提高家户种植的积极性,效果尚且不错,如今钦州已种植两万多亩,附近各州县也多有种植,大概合计有三万亩左右。”

“商人收购后是运鲜果到北方出售吗?”

“半数鲜果是运到江南、京畿等人出售,运输过程中,虽然有三到四成烂掉,但由于北方没有龙眼,售价昂贵,商人还能保证不错的收益。另外半数是制成龙眼干,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下官已经让商人加大烘制龙眼干的比例。今年将有八成龙眼用于烘制龙眼干。”

杨逸一边品尝清甜的龙眼,一边听马应芳细道钦州的发展,总体而言,马应芳这个知州干得很出色,当初杨逸交待他的事,他基本都一一落实下去了。

至于钦州的桑蚕业,马应芳没有去说,因为他非常明白,杨逸对此了解得一定不比他这个知州少,再说这事等于是浪费时间。

而且桑蚕业蓬勃发展他在其中也没占多大功劳,这方面主要是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用钱砸出来的。

“大人,在造船方面,钦州这两年也兴起了两个可造千料大船的造船厂,共有船坞十二个,每年可造千料大船三十艘左右;”

钦州离南洋诸国近,如今和占城、真腊、三佛齐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加上南北直道大部分贯通了,湖湘、川蜀有不少商人选择到钦州来与各国商人贸易;钦州的商税比三年前翻了三番,达到了一百七十万贯,另外,钦州市舶司的关税收入今年也有望突破两百万贯……

市舶司不归地方官府管辖,系朝廷直属部门,主要负责收取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发放出关、入关凭证,并收购一些皇家需要的商品,比如龙涎香之类的稀缺贡品。

市舶司的关税和州府收的商税是两回事,所以马应芳才会分别列举出来。

杨逸回到城南马应芳为他安排的住所时,李南通已经等候多时,他原是杨家主管江南商业的管事,被派来岭南已经三年了;杨逸不会只听马应芳一面之词,整个广南方方面面发展得怎么样,李南通再清楚不过。杨逸没有时间在钦州多作逗留,因此将李南通叫来,俩人又聊了一个时辰李南通才告辞。

杨逸沐浴出来时,看到清娘正在灯下继写她的《清娘流浪记》,这次随杨逸出京,她前后得了七首上佳的词作,同时见识了各地大量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她需要写进《清娘流浪记》里去的。

杨逸没有打扰她,转到赵倩这边来,她也刚沐浴出来不久,一头秀发还披散着,正在小楼的走廊上吹着晚风。

杨逸让柳儿和婉儿取来茶具,就在廊下的晚风中煎茶品茗,赵倩至今还习惯喝团龙茶,有些人的习惯很难更改,尤其赵倩本性是个倔强的人,杨逸无所谓,便她的性。

两把椅子,一张小几,俩人坐于廊下,园中假山怪石,曲水潺潺,粉墙黛瓦一如江南园林典雅。

“莹儿,再休息三两日,咱们就要出海了,此去天涯海角,险阻重重,莹儿要有心里准备。”

“你就不能告诉我,你要去做什么吗?你是当朝太傅,突然出海,朝中大臣会如何看待此事,你想过吗?”

“放心吧,只要我手上不掌兵权,离京越久,朝中大臣只会越高兴,指不定有些人希望我永远别回去了。此次出海,我也另作了安排,到时有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就行了。至于去做什么,到时莹儿你自然便知。”

“不,我要你现在跟我说,我没有一件事情瞒着你,你也别瞒着我好吗?你让我兼什么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的社长,这样的事我都依你了,还有什么不能说呢?你放心,哪怕你真是要我跟着你做雌雄大盗,我也会跟到底,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是万劫不复……”

“莹儿!”杨逸打断他道,“别想得太严重,这么跟你说吧,大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生产出大量商品,这些商品若是全部在国内销售,不出几年,国内就无法消化这么多商品;各个大型作坊的商品就会大量积压在仓库中,到时这些大型作坊只有倒闭一途,无数的百姓会因此生活无着,国家财政也会遭受严重打击,这次我出海,就是要为大宋的商品找一条出路,明白了吗?”

“照你这么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你为什么要遮遮掩掩的呢?”

杨逸苦笑道:“莹儿,你想得太简单了,并不是所有利国利民的事情就能得到百官的支持的,比如商鞅变法,它让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一统六国,从秦国的角度来说,它总应该是好法吧,但施行之时,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用,你认为是利国利民的事,别人未必这么认为。再者我也不瞒你,为了能迅速为大宋的商品找到一条出路,为了万千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这次我出海,有可能会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这些手段有可能损害到官家圣德,所以不方便用朝廷的名义去做。”

秦国公主双眸悠悠地向他望来,静静地看了他好一会儿,才突然说道:“那我更要跟你去了,你要杀人放火,我就和你一起承担所有的骂名……”

第八卷 第767章 杰克船长

杨太傅在钦州休息了三天,便坐船走海路北返京城了。

但一天之后,有江南来的商船救回了杨逸的几名护卫。

据他们说,杨太傅乘坐的船只离开钦州后,航行了一天,在半夜时分突然触礁,船体大量进水沉没,当时杨傅几人匆匆上了一艘救生小艇,而这几个幸存的护卫靠沉船散落的木板,飘流到几里外的一处礁石上,第二天才被过往的商船救起。

几名护卫被救上商船后,强令商船在附近海域搜寻了一遍,却没有找到杨太傅的下落,只得回钦州求援,知州马应芳不敢怠慢,组织大量船只出海搜索;按护卫所说,半夜触礁时海上虽然下着细雨,但风浪并不算大,他们是亲眼看着杨太傅上救生艇的,本不应有事才是,但众多船只将附近海域都搜遍了,就是找到不杨太傅的下落。

马应芳心惊不已,一面让人加大搜索范围,一面将此事飞报东京。

东京要接到钦州奏报,大概还需要一个月时间。

而此时,杨太傅已经登上那艘海上巨无霸,巨大的船体高四层,望之巍峨如山。

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船只,清娘三女眼珠差点没掉出来,登船之后,不顾乘小船时产生的眩晕感,兴奋的四处观看。

船只甲板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巨大的可旋转桅杆直插云霄,升帆要数人人合力转动绞盘才能升起。全船有九桅十二帆;甲板前端的木格内铺有泥土用来种菜。前头的铁锚足有两千斤重,同样要靠绞盘收放。

船舱下被隔成了二十八个小舱,正是由于这种隔水舱的设计,才能造出这么大的船只来,因为不可能有长一百来米的木头可用作龙骨;这种隔水舱的设计,等于是将一个个立方体牢固地组合在一起,纵向、横向、舷侧还斜拉板,层层叠叠的加固着船体,使船舶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船舱内此时都装满了货物,最下层装的是瓷器,光是瓷器还不够重,还用许多石块、铁块压住舱底,这样船在海上航行时才更稳定,能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再上一层是茶叶、丝绸、棉布、漆器、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真是数不胜数。

随除了这艘巨无霸之外,还有十般两千料、三十艘千料海船排成队列航行于海面上,放眼去,风帆如云,遮天蔽日,一艘艘巨舰劈波斩浪,迎风南去,一道道白浪卷腾于船尾,大海上就像被巨犁犁开的田地,天上海鸥飞翔,声声清鸣,白云随风远扬,引得各人的神思直飞云端。

看着这支巨大无匹的舰队,杨逸站在船头,忍不住仰天长啸了几声,以发泄心中澎湃的激情,这样一支舰队,已丝毫不逊色于郑和下西洋时的无敌舰队,教他如何不意气风发,激动难禁。

能有今日的成就,并不太意外,历史上明朝的造船技术大多是继承于宋朝,这一点从一些历史脉络中可以推断出来;元朝在造船技术上没有多大发展,明洪武朝又实行禁海,到了永乐朝却很快能造出巨大的宝船来,若不是继承了宋朝的造船技术,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