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鸣佩大概是刚起床不久,还带着一些慵懒之态,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床’这个字眼。

小窗外一树杏花明媚,恍若江南的小桥水流杏花天。

静静的厅中,屏风飞双蝶,暗香轻浮动。

“那就多谢鸣佩姑娘了!”杨逸接过玉盏,美酒入喉醇香四溢。

“大人折煞奴家了,若非大人照应着,奴家在这京城里,怕是难有立足之地,奴家正不如何报答大人呢!”

杨逸一身赭衣绣袍,腰系蓝田玉带,俊逸之中不失英武,加上他轰传天下的才气名声,鸣佩看在眼里,芳心期期,想起他那日连下两城的雄风,眸光不禁微微荡漾。

“哈哈,咱们好歹是同乡,照应侧个是应该的,鸣佩姑娘不必记在心上。”

“那可不行,奴家岂能知恩不报。”

鸣佩如小鸟依人,嫣然靠在他身上,那淡黄色抹胸裹不住的酥乳一片雪光玉色;她再次将玉盏斟满后,却不再送到杨逸面前,自己檀口一张,将酒含入口中,双眸盈盈一盼,将酒送来。

杨逸还真没这么喝过酒,微微有些愕然,鸣佩那温软的香唇终于凑上来,妩媚的脸上春情几许,这三月阳春,本是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啊。

醇酒入喉的同时,杨逸还品到了一条莲花香舌,一个掠夺式的长吻,美人喘息难定,酥胸上下起伏,妖娆的玉体也揉入他怀中。

杨逸从未想过做什么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昨夜被清娘勾起的一身邪火还未熄灭呢,鸣佩这不是自找蹂躏吗?

“大人,可是嫌弃奴家这风尘俗色?大人……鸣佩的声音柔媚得仿佛是水波在流动,婉转于他怀中。

上次她也是主动投怀送抱,杨逸对她的美色竟是兴趣寡寡,飘然而去,这多少让她有些难以释怀。

“鸣佩姑娘国色天香,何出此言,哈哈哈……

“哦……就在这时,鸣佩感觉到一只大手探入裙底,沿着玉腿游了上来,檀口之中不禁发出一声娇吟。

杨逸发觉她裙下竟是空空如也,别无寸褛……

“大人……

鸣佩媚眼如丝,喘息轻吟,娇躯轻轻扭动。

不一会儿,寂寂的小厅内便传出一阵阵的清歌,美人娇声吟唱如黄莺恰恰啼,仿佛是在提醒人们:

春光都一晌,行乐当及时。

第三卷 第286章 一城烟花一城玫瑰

枢密院,职方馆。

职方馆和内侍省管辖的皇城司,勉强算是大宋两个具有间谍性质的机构。

皇城司性质有些接近明朝的锦衣卫,由太监主理,只对皇帝本人负责,但其势力范围只局限于京城,与明朝的锦衣卫相差甚远。

职方馆掌地图测绘,军机档案,同时亦为对外情报机构。主要负责对辽国和西夏的军事情报斥探和收集整理。

目前职方馆组织算不得严密,效能也不高,情报来源主要还是靠边军暗探收集后总汇上来,真正辖于司方馆的间谍并不多。

杨逸本人不喜欢明朝的那种特务政治,因此对皇城司的势力不出京城他是乐见的。

但对职方馆的能力却有些不满,一条准确及时的情报,往往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初他一到环州,首先做的就是加强环州的谍报能力,就源于此。

这次来枢密院,也不例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职方馆来。

职方馆知事邓宏小心翼翼地在旁边赔着笑脸,有关辽夏的最新情报都捧到杨逸案头,杨逸一份份地查看:

辽国调动契丹本部的十万精锐,由南院大王萧特末率领出击漠北,长辖底率部沿乌鲁古河退避北海(贝加尔湖)。

西夏再次向辽国请求和亲,辽国未作答复。

‘贺兰贼’攻陷鸣沙城,向西夏穷苦百姓开仓放粮十万石。

西夏外戚梁格方出任中书令。

占领黑水镇燕军司的往利乞光击退前去围剿的乞力刚。

看完这些情报,杨逸眉头直皱,对职方馆更为不满,因为这些情报基本上都是他已经知道的。

他淡淡地问道:“邓知事,职方馆本身有多少谍报人员?”

“杨大人,职方馆只有少量深入辽夏测绘地图的人员,情报收集主要是由边军斥侯上报。”

见到杨逸皱眉,邓宏更加谨慎,杨逸的职能可通领院务,也就是说什么事他都可以管管,虽然最终决策不是他,但谁也不敢将他当作打酱油的。

“邓知事,你认为职方馆应该如何加强军事情报收集?”

“这……

“这样吧,邓知事你思量一下,明天拟个方略给我,没问题吧?”

“是,杨大人。”

杨逸倒也不是真指望邓宏的方略,只是想摸摸他的能力,职司馆今后将举足轻重,知事一职尤为关键,若是邓宏能力还行,他会加以拉拢,若是不行,杨逸一定会千方百计换上自己的人;官场之上千万不能被孤立,杨逸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他一直十分注重培植自己的官场人脉,抛开军方不说,自己的同年中,有些是主动投靠他,有些是他看上对方的能力而刻意拉拢,不算覃子桂,杨逸已经培植了十一人。

以杨逸的声望,官场中想投靠他的人多如牛毛,他之所以选这十一人,是因为确知这十一人能力不错。

但现在这些人官位还都太低,大多还是在地方任知县,暂时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这就使得他更加着重于朝中的人脉,除了加强与蔡京、林希等人的私人关系外,他也尽量举荐一些有能力的人,这样才能把根扎得更牢。

像职方馆知事这样的职位,现在还不见得多重要,但等职方馆的职能加强之后,知事就相当于后世老美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么敏感的位置,杨逸自然是不会放过的。

第二天邓宏的‘策划书’递到了杨逸的案头。杨逸看了一下,感觉没什么新意,立即决定暂时不动职方馆。

现在职方馆知事的位置还不太引人眼红,正好先安插上自己的人,到时再策划加强职方馆的职能,把它变成一个组织严密,谍报能力强大的情报机构。

杨逸有意让马汉卿把持这个职位,马汉卿在环州时帮他训练、管理过间谍和特战队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唯一麻烦的是,现在马汉卿的官阶仅是八品上阶,而职方馆知事是六品上阶,怎么把马汉卿的官阶提上来,这倒需要费些心思才行。

散班后,杨逸打马过御街去赴宴,这次请客的是刘宇和万世芳这两位集贤院的‘老相好’,刘宇现在做了吏部郎中,从六品。

万世芳调到了大理寺任少卿,正六品。

品级不算高,但位置很关键,这自然有杨逸的功劳在内,俩人这次宴请便是稍表心意。

行到州桥附近时,透过熙熙攘攘的人流,他忽然看到清娘带着丫环小艾,站在对面的柳荫牙道上,正在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交谈;那少年长相颇为儒雅,一袭青衫,腰系白玉佩,身边带着仆役,一看便知是富贵子弟。

清娘和他似乎谈得挺投机,杨逸本已勒停马匹,想想还是算了,自己这是要去赴宴,带上清娘不太好,更不打算再去和她打招呼;至于她和谁交谈,杨逸才不会去管束,对清娘他有足够的信任。

杨逸一夹马腹,刚要离去,便听到有人叫唤,他寻声望去,却见‘文是吏部‘人侍郎赵挺‘书之的车子‘屋在身边停下,他本人正掀着帘子笑吟吟地和杨逸打招呼。

杨逸连忙拱手答道:“竟是赵大人大驾,失礼了,失礼了。”

“杨大人太客气了,杨大人这是打算前往何处?若是得闲,不如到本官家中共饮一杯如何?”

赵挺之五十多岁,个子高瘦,高颧长须,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他也属于革新派,刚升任从三品的吏部侍郎不久,对杨逸却挺是客气。

杨逸再次拱拱手答道:“赵大人肯垂教,本该前往聆听,只是在下已和两位故交约好叙旧,只好改日再到府上讨教了。”

“使得,使得,杨大人什么时候肯大驾光临寒舍,本官必扫榻以待。”

俩人正叙话,大街对面的清娘偶然抬头看到了杨逸,俏脸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她向那少年一福,说了句什么,便要往这边而来,那少年伸手抓住她的袖子,杨逸听不到他对清娘说些什么,但能看到他满是不舍的神色。

“杨大哥!你怎么在这儿?”清娘终究是过来了,脸上尽是喜悦之色,等看清旁边车上的赵挺之,她又连忙敛衽福道:“赵伯父,清娘不知您也在此,失礼了!”

杨逸脸上含着笑,静静地看着清娘和赵挺之对答,不作任何表示,这时那个少年也走了过来,忐忐忑忑地给赵挺之施礼道:“孩儿拜见父亲大人。”

赵挺之严肃地说道:“天章阁侍讲杨大人当面,还不赶紧上前拜见。”

那少年又连忙转身向杨逸一拜道:“杨大人在上,小子赵明诚有礼了。”

听到‘赵明诚’这个名字,杨逸暗暗皱了皱眉,脸上笑容不变地说道:“明诚不必多礼,请起,请起。”

赵明诚直起身来,飞快地瞟了杨逸一眼,眼神复杂无比,杨逸权当没看到,又和赵挺之聊了几句,便带着清娘告辞。

从清娘叫赵挺之伯父看来,当初李格非与赵挺之的交情应该不错,显然,清娘和赵明诚也是以前就认识。

现在的清娘豆蔻初开,娉娉婷婷如仙姿谪凡,坊间处处在传唱她的词作,才女之名响彻京城;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连新科探花郎农实秋都是她的‘粉丝’,赵明诚对她倾心并不奇怪,但历史已不是原来的历史,俩人还可能成为夫妻吗?

“清娘,出门怎么不坐车?”杨逸牵着马,和清娘漫步前行。

“杨大哥,刚才……清娘表情有些忐忑,刚才赵明诚抓她的袖子,杨逸是看到了的,她难免有些不安。

“哈哈哈!刚才我只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急切的想向我飞来。”

“杨大哥,你没生气吧?人家和他没什么的?”清娘还在努力解释着。

杨逸感觉有些好笑,他根本没把赵明诚当回事,别说一个,来十个杨逸也没把他当盘菜。

杨逸不说话,伸出小指,轻轻地勾住清娘的小指,含笑看着她,一切尽在不言中。

清娘如释重负,长长吁了一口气,嘴角儿微微翘了起来,露出一抹清纯的笑意。

杨逸注意到她笑起来时,双腮上浮现出两个小小的梨窝,煞是惹人怜爱。这两个梨窝以前并不明显,是随着她渐渐长大而慢慢显现出来的。

“清娘,你还没回答我呢,出门干嘛不坐车?”

“人家喜欢慢慢走嘛!”

“可万一被你的粉丝认出来,拥上来围观怎么办?”

“杨大哥又取笑人家,哼,不理你了。”

“你理,或者不理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驻进你的心里……

杨逸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空寂的感觉。

清娘悠然转身,在这人来人往的街边,静静地看着他,眸子里浮上一层朦胧的雾气,她的小指还和杨逸的手指紧紧勾在一起,如同三生的情锁,锁住生生世世。

杨逸依然含笑看着她,就像看着一城烟花,一城玫瑰。

第三卷 第287章 裁军

半个月之后,从西北调回的两万大军到达京城,领军将领分别是种建中(即种师道)、刘武、姚雄。杨逸代表朝廷迎出城二十里犒军。

这三人都是西北军中生代将领,年龄都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已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

西北战争长期不断,磨砺出了大量善战之将,诸如折可适、种朴、郭成、苗授、张诚、刘安、姚古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每个人的履历表上都是血迹斑斑,绝对没有一个是绣花枕头。

可以说,除了开国时期,这是大宋将星最为闪烁的年代。若能做好军制改革,使他们不再受到以文御武的‘祸害’,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名将。

刚一见面,刘老虎不管别人如何,自己先冲上来,轰然行了一个军礼,然后眉开眼笑地嚷道:“大人!人生若只如初见,老虎仍跟大人香臀,冲过横山抢婆娘,蹂躏梁太后十八遍……

自从苏鸣佩凭借一曲《木兰花令》夺得新一届花魁之后,这‘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词句便轰传天下,时人一谈及杨逸,便会问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杨任之吗?

苏鸣佩也因这首《木兰花令》身价百倍,名扬天下。这好好的一首词,今天被刘老虎篡改成这样,让杨逸直翻白眼。

“什么乱七八糟的,滚!”杨逸大脚飞出,踹在刘老虎的香臀上,这家伙捂着香臀跳得像只癞蛤蟆。

种建中和姚雄等人不禁轰然大笑,场面热烈之极;种建中与杨逸几次并肩作战,蒙云谷大战、环州大战、锡翰井奔袭战,俩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多,但那生死战阵中结下的情谊却很真挚,少不得好生叙话一翻。

姚雄是第一次相见,他身材魁梧,目光如炬,一对大刀眉给人杀气腾腾的感觉,熙河路离环州比较远,杨逸与他一直没有机会见过面,但彼此之间也算数次配合作战过了。

可以说,正是杨逸发起的一场场大战,才使得姚雄这么快在西北军崭露头角,威名响彻西北;因此姚雄对杨逸还是很有好感的。加上杨逸有意亲近拉拢,俩人很快便变得熟络起来。

最后穆兰花突然从队列中跳了出来,英姿飒爽地给杨逸行了个军礼,接着有些怏怏地问道:“大人,这次调我们回京,是不是不走了?”

“哦,是咱们一箭射倒仁多保忠的花木兰啊!那你还想不想走呢?”杨逸含笑打趣道。

“我自然是要听大人……,听朝廷调遣。”

“既然愿听从朝廷调令,那就好,走不走到时朝廷自会安排,对了,汉卿他们还没有消息。”

杨逸最后突然加了一句,穆兰花悠的一下,脸就红了,惹得大家又是一阵轰笑。

城外的军营早已准备好,杨逸陪他们畅饮了一番,这才回城。

第二天,朝廷正式颁布裁军诏令。

城北一处捧日军营中,杨逸带着枢密院、户部、御使台组成的一队吏员飞马而入。负责裁军的人员之所以由三个部门组成,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

数千捧日军士卒不得着甲,不得持武器,空手静立于校场之上,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直到杨逸和营中将校交涉过之后,带人登上点将台,下面“嗡嗡!”的声浪才平静一些。

杨逸手按刀柄,站到台前,目光凛凛地望着台下数千士卒,开声吼道:“朝廷的裁军诏令,相信你们也知道了,现在我再重复一遍,你们中凡是年龄在三十七岁以上者,或身有伤病不能再适应作战者,都将会被裁撤掉;被裁撤掉的士卒,可当场领取七十贯安家费,以及退伍证明。记住,这张退伍证比那七十贯更重要,你们一定要保管好;

凭这张退伍证,你们将会得到地方官府的妥善安置。每个退伍军人,地方官府将会划拨不少于一百亩的土地给你们,具体数量将根据你们家属的人数而定,家属超过五口人的,每多一人,朝廷会多划拨二十亩土地,并且免五年赋税。

兵部将会在安置点比较集中的州县,设立‘退伍军人安置司’,这个衙门直属于兵部,不受地方官府管辖,主要是为你们服务。

地方官府对你们若有故意刁难、少发土地、巧立名目、巧取豪夺等行为的,你们可以拿着退伍证到附近的‘退伍军人安置司’投诉;一经查实,朝廷会立即对地方官员加以处罚,保障你们的权益,都听明白了吗?”

杨逸吼完,校场上“嗡!”的一声,又响起阵阵的议论声。

朝廷这次对裁撤人员的安置条件,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优渥,有些年老不想当兵的心动了,当然也有人不愿意,或是即将面对新环境而忐忑不安的。

杨逸不理他们怎么议论,不管他们愿与不愿,朝廷诏令以下,该裁的必将全部裁掉。

他一声令下,随行的吏役抬出一箱箱的银子和铜钱,往点将台上一摆,银光闪闪,铜“臭”弥漫。

台下顿时又静了下来,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钱箱。

杨逸再次大吼道:“大伙听好了,下面点到名字的士卒请往左边站。”

杨逸吼完一挥手,早已准备好的枢密院兵籍房吏员,拿着士兵的花名册走下去,开始大声点名。

将三十七岁以上的士卒点出来以后,再由吏员入列筛选一遍,把那些身有残疾、或身体瘦弱的人筛选出来。

然后让他们列队一个个上台领取银两和退伍证。

这样的情形从京城开始,将会迅速全面的铺开,裁撤下来的士卒连同他们的家属,河东、河北、陕西等接近边境的,将会尽量就地安置,内地的朝廷将会统一安置到荆湖一带。

荆湖地区在后世是中国的鱼米之乡,有荆湖熟,天下足之喻,但现在那边人烟还非常稀少,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没有开发出来;若是能通过这次裁军,将荆湖地区大力开发出来,让它成为富足的鱼米之乡,对大整个大宋而言,意义将非同凡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朝廷雷厉风行的政策之下,只用十天时间,京畿地区的裁军工作就基本完成。

京畿近二十万禁军,共裁去了八万人,朝廷安排车船,一批批地把他们连同家属一起送到荆湖地区。

刚好朝廷从辽国那边得了五万头牛,再从辽国购卖一些,全部调派往荆湖地区,百姓买得起的,就平价卖给他们,买不起的,朝就以租借的形式,把牛租借给他们用于耕作。

事实上,以前朝廷实行更戍法,每几年他们也是迁徙一次,对此不管是朝廷还是他们,都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从京畿到湖广也不算远,快的数日可到,慢的最多二十天也就到达了。

其间小的骚乱有一些,但敢于扯旗造反的一个也没有。

朝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给了优渥的安置条件,也准备好了应变的大军,谁敢扯旗造反,那只有一个字,杀!

朝中没有两派互相拆台、互相扯皮,好处在这次裁军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各个部门高效地运作着;枢密院负责具体裁军事宜。

户部调派钱粮,工部筹备车船。

兵部和地方官府配合负责安置。

吏部选拔官员派往荆湖加强治理。

御使台负责督察不法。

司农寺常平仓负责抑平沿途及荆湖粮价。

礼部负责派遣学政,尽快在当地增建学堂。

刑部派专人负责侦破迁徙、安置过程中突发的案件,安定民心。

尚书省里章扒皮目光烔烔,谁敢扯皮,你等着。

从西北调回的两万大军严阵以待,杀气腾腾,小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