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茗儿这时也插嘴道:“就是,自封衙以来,家里反而没个安宁了,每天好几拔人来拜访,大官人您的酒量可见长了!”

杨逸正想调笑她两句,结果穆兰花就进来了,进门就抱拳道:“大人,上次那个叫药清的人又来求见大人了!”

杨逸两眼一翻,无奈只得起身,这次杨逸没有让穆兰花把人带到书房,而是带到了二堂的签押房,如今梁格方在西夏已经是权重一时,杨逸知道自己与他的合作算是结束了。

因此对他再派来的信使,杨逸并不太热心。

签押房里,药清这个汉子见了杨逸,反而比上次还恭敬些,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还带了几个随从,这些随从主要是负责抬礼物的;药清郑重其事地行了个大礼,这才掏出一张礼单奉上:“杨学士,这是我主一点心意,还望杨学士莫嫌弃。”

杨逸接过礼单,连看也不看一眼,往桌上一压说道:“梁大人的心意我收下了,梁大人让你前来,应当还有别的事情吧?”

药清又连忙施礼,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

杨逸打开细看,嘴角不露痕迹地微微翘了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梁格方这是与他先通气,希望杨逸能努力说服宋廷,两国从此罢兵,西夏愿俯首称臣,每年进贡战马万匹,青盐两万斤。

而大宋每年赐西夏两万贯岁币,重开边境榷场,允许两国百姓自由交易。

这只是梁格方和杨逸私下通通气,因此信上条款不多。

杨逸看完后作沉思状,好一会才为难地说道:“冲着梁大人的交情,此事我会尽力帮着周旋;开启和谈之事想来不难,不过东京作何决定就不是本官左右得了的了;还有便是赐岁币之事,这很难,相信梁大人也听说了,我朝刚刚宣布停赐辽国岁币,此时转赐西夏岁币,恐怕朝中大臣多半不会同意。”

药清又是一躬身,谨慎地说道:“总之,还望杨大人帮着疏通一下,事成之后,我主尚有重谢。”

“好吧!本官会尽力,这衙门里人多眼杂,我就不多留你了!”

“多谢杨学士,小人告辞!”

药清出去后,杨逸随手拿起那份礼单,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好家伙!梁格方这个暴发户还真是下了血本了。

杨逸看他用两个破竹筐装着,外边垫些干草遮挡,还以为是西夏一些土特产呢,结果掀开干草一看,里面还有一层油布包着,夜明珠,玛瑙,红宝石、绿宝石镶嵌的首饰,皆是价值连城之物。

杨逸心中大乐,梁格方还是挺会做人的嘛!找两个破竹筐来装,还真是瞒天过海的好法子。

之前西夏就曾几次派人投书,希望能与大宋和谈,大宋担心开启和谈会让西夏局势稳定下来,因此一概拒绝了,想来正因如此,梁格方才不得不在自己这儿下重注吧!

西夏人送来的钱财,不要白不要,杨逸这回是心安理得笑纳了!

此时开启和谈已无大碍,仁多保忠与嵬名阿吴被俘后,西夏还想稳定下来吗?难!难!难!

何况开启和谈可以,能不能谈得拢鬼才知道!

大宋开出的条件恐怕是西夏难以承受之重,杨逸的目光透过窗子,向西望去,河西走廊是个好地方啊!

第二卷 第244章 回京

从除夕夜开始,十三娘的肚子就开始有阵痛的现象,这可把杨逸一家紧张坏了,他医术还行,但没接生过啊!

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关己则乱!

整个环州排名前五的稳婆,都被杨逸接到州衙来住了;自己也闭门谢客,日夜守在十三娘身边,按十三娘抱怨的话说:脉门都被他摸破皮了!

几个稳婆也没闲着,什么催生符、马衔铁、煎药炉、滤药帛、醋炭盆、暖水釜、灯笼、灯心、火把、油烛、发烛、缴巾、洗儿皂、断脐线、剪刀、催生歌等等,一应准备着,而且这只是用的。

还有各种吃食,如一口蒸羊、八节生羊剪花、羊六色子、枣大包子、枣浮图儿、豌豆枣塔儿、炊饼、糕、糖饼、髓饼等等……

这些东西或许不会真给产妇吃,但各有寓意,都寄托了早生顺产之意,准备的数量也有讲究,样样马虎不得。

杨逸看得眼花缭乱,但为了十三娘,只要稳婆说要的,杨逸都一一着人办妥!连萧忆都被杨逸抓来当管家使唤了!

结果十三娘硬是拖到正月初七才分娩,也不知道谁把消息传出去,成千上万的百姓拥到州衙前,也不敢高声说话,都窃窃低语着、期待着、祈祷着!

抛开杨逸不论,十三娘本身就很得百姓敬重,当初环州围城,她挺着个大肚子,还亲自上城墙巡视,战时又亲手给伤者包扎上药,战后多次去营寨看望无家可归的百姓;平日种种善行更是不胜枚举。

在万众期待中,十三娘顺利产下一子,得知母子平安的消息,外间的百姓忍不住了发出一阵欢呼,感谢菩萨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杨逸出门致意之后,百姓们怕影响十三娘休息,这才慢慢散去。

到了第三天,给孩子落脐带炙囟脑门儿日子,好家伙,州衙外更是挤满了黑压压的百姓,人人手上提着礼物;小的几个果子、两个鸡蛋,一盒糖糕,大点儿的有小儿尿裤、衣裳、锦段、洗巾、绣工、香包、抱毯、木马、玩具,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有的百姓甚至赶着几头香猪来,阿甘山下何老汉家的两个小孙子,还用绳子牵来了一只产奶的母鹿。

杨逸出来看见这架势,满脑门晕晕呼呼的,这些东西要是都收下,家里根本放不下;你不收嘛,百姓一片心意,盛情难却!

清娘跟着杨逸出来,见场面如此浩大,也不禁暗暗乍舌,悄悄问杨逸道:“杨大哥,怎么办?”

杨逸还来不及答她,一个老大娘已经挤上前来,把一篮鸡蛋直往杨逸手里塞,殷切地说道:“知州大人,老婆子知道您为官清廉,不收贵重之礼,老婆子别的没敢拿来,送几个鲜蛋来给夫人补补身子,你可要收下这点心意!”

一人带头,别人也纷纷拥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东西一件件的往杨逸手里塞,清娘被挤得发横钗乱,花颜失色,杨逸更惨,不知谁家的香猪跑了出来,拱了他一鞋绑的口水。

无奈之下,杨逸只得使出河东狮子吼的功夫来:“乡亲们!乡亲们!你们听我说!都听我说!”

他功力不错,勉强把场面镇下来了,于是接着喊道:“乡亲们,你们爱戴之情,殷殷之意,我与十三娘心领了,但这东西我们不能收,感谢乡亲们的关怀,十三娘母子都很好,各位还是把东西拿回去吧!”

刚才往他手里塞鸡蛋的老大娘立即说道:“那怎么行?知州大人,老婆子只送几个鸡蛋来,您还让我拿回去,这可不行!邻里间平日里有个喜事,彼此还走个礼呢,知州与夫人爱民如子,造福万家,如今喜得贵子,百姓们送些几个鸡蛋您也不收,这如何说得过去!”

“就是!就是!大人您就收下吧!”

“小妇人就送了几个鲜果,大人您就收下吧!”

眼看场面又乱起来,杨逸连忙大喊道:“乡亲们,听我说,你们说得在理,你们这些小礼物我也想收的,可是不行啊!我总不好厚此薄彼,收东家的不收西家的,可若是全收,家里放不下,我们十三娘恐怕就得搬到街上去睡了,这天寒天冻的,乡亲们忍心嘛!”

杨逸这番话说出来,惹得下面的百姓发出一片哄笑声,大伙看看这人山人海的,杨逸这话还真不夸张,在他一再劝说之下,人潮才慢慢散去;杨逸手里一篮鸡蛋,那老大娘怎么也不肯收回,杨逸一塞,她跑得真……兔子还快,从背影消失的速度看,你实在无法相信她是年近六十的人。

何毅何坚兄弟俩牵来的那头母鹿,杨逸也收下了,回头给他们一个大大的银饼作压岁钱。银饼用红纸包着,俩兄弟不明所以,见杨逸收下了礼物,拿着红包欢天喜地的回去了,结果回去之后,被何老汉狠狠地修理了一顿!

正月二十四,刘皇后扶赵煦灵柩前往永泰陵安葬,一路上几度恸哭昏厥,引得地方官员与百姓同情不已。

正月二十八,奉符再报祥瑞,金光笼泰山之巅,有金色雏鸡啼于金光内。

正月三十,日旁有五色云。

二月初二,赵捷所居隆福宫有赤光大盛。

二月初八,朝廷象掐好时间一样,杨逸之子刚满月,调令就到了,杨逸回京任天章阁侍讲,苏东坡迁济州知州。

环州知州和通判之职分别由种朴、梅正清接任。

济州位于京东不远,这下好了,杨逸与苏东坡同来,又同走。

俩人商议了一下,本打算不惊动各方,悄悄离任,结果马车出城时,却发现清晨的小雪中,环州三军默然伫立,寒风萧萧吹不动那凝冻的旌旗。

漫山遍野的百姓夹道相候,雪花细细,老弱妇孺泪眼依依。

“敬礼!”

种朴大吼一声,三军轰然击甲,气摧山岳,一张张坚毅的面孔尽量昂着,不让眼中的热泪流下来!就连横蛮的刘老虎,也是虎目通红,钢牙紧咬……

漫山遍野的百姓象风吹过的麦浪,纷纷跪倒在地,无数的饮泣声汇聚在一起,如同潮汐涌起的海浪声,流荡着,回应着……

清娘不堪这等压抑的气氛,抱着十三娘哭成了泪人儿。

杨逸与苏东坡停下车来,快步踏雪前行,几个须发尽白的环州长者迎来,身后几个后生抬着桌子,桌上置火炉,暖着醇酒。

未等杨逸与苏轼行到,几个长者分别打开两把万民伞,伞上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绸条,然后柱伞颤悠悠地跪下,杨逸行动便捷些,连忙跑上去把老者扶起。

杨逸作为后来人,十分不习惯这种场面,不等对方说出那些歌功颂德的话语,他就先大喊道:“乡亲们,都起来!都起来!这冰天雪地的,冻坏了大家,我杨逸怕要遭天谴的啊!都起来……

他冲到路边,将那些老弱一个个扶起,大声地呼喊着!

好不容易让百姓都起来了,大家又围上来,含着泪一声声地挽留着,苏东坡那边也一样,被围得水泄不通;俩人甚至各被脱掉了一只官靴,百姓们把官靴挂到城门上,以示挽留之意。

这种情况下,车子根本无法前行,几万百姓也丝毫没有放行之意。

“请知州大人和苏学士留下来吧!留下来吧!留下来吧……百姓们围在前面,一声声地喊着,一年多来,环州的变化他们最清楚不过;杨逸和苏轼来之前,环州百姓年年遭受兵灾,生灵涂炭,百姓们不得不隐入山中,或是举家逃难内地,环州一片荒芜。

自从俩人来到环州之后,百姓敢回家了,敢耕种了,养牛{〃文〃}养羊养{〃人〃}香猪,百姓的{〃书〃}日子好起{〃屋〃}来了,孩子可以读上书了;环州商业发展起来了,市井变得繁华了,钱好赚了。

而正在环州步入欣欣向荣之时,杨逸和苏轼却双双要走了!

百姓不放行,杨逸与苏东坡无可奈何,看着几万双泪眼,听着一声声动情的呼唤,劝得了这个,劝不了那个,但皇命在身,他们又不能不走。

最后还是种朴与梅正清一再相劝,并保证一定会萧规曹随,继续施行俩人留下的德政,到了中午时分,杨逸俩人得以通过,百姓们徒步随行,久久不肯散去。

苏东坡为官几十年,每到一处也都受百姓拥戴,但像环州这次被百姓强行拦住,扯着衣袖不让走的情形,还真没经历过,他也不禁老泪难抑,频频抹袖。

百姓徒步送了十里,杨逸俩人又下车再三劝说,数万人才依依止步;种朴率千军更是送出五十里。

眼看杨逸俩人的车驾逐渐远去,三军齐声高喊:

大人一路走好!

大人一路走好!

一听这喊声,杨逸仿佛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跳到车辕上大吼道:“都他娘的别乱喊!什么大人走好?老子还没死呢!他娘个熊的,西夏未平,老子岂会先死了?你们给我等着,总有一天老子会回来的,带你们把西夏给铲平喽!”

听到这歇斯底里的咆哮声,士卒们先是一愣,很快就暴出雷鸣般的笑声,离别的伤感一时全被冲散了!

刘老虎作贱似的纵马到他身边问道:“大人,那我们等应该怎么喊?”

杨逸认真地想了想说道:“嗯,你们就这么喊:梁太后你这老娘们等着,我们杨大人很快就会回来的!”

“大人,这样不好吧?”

“滚!”

杨逸一脚把他踹到了马下,然后缩回车子里去,车子悠悠前行,很快后面就传来山呼海啸般的狂吼:“梁太后你这老娘们等着,我们杨大人很快就会回来的!”

杨逸顾不得听了,嘶!十三娘那纤纤玉手在他腰间那是不依不饶啊!

第三卷 第245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

二月的东京城,梨花如雪,片片飞过鳞次栉比青瓦拱檐,迷迷蒙蒙的春雨潇潇地下着,大街上往来的人们,撑着各色的油纸伞,红的、绿的、粉的,如百花含雨。

踏雨寻春的仕女,站在雨幕苍茫的拱桥上,一剪娉婷倒影在桥下悠悠的流水中;桥边柳丝嫩如黄,欸乃一声,斗笠簑衣的船翁不知怜香惜玉,将小船从桥下荡出,荡破水面上那纤纤玉人的剪影。

章惇收回目光,放下车帘子,车子慢行过雨水冲冼得干干净净的青石板路,很快在三生楼前停了下来;几个月来身为山陵使,他已经许久没来品尝三生楼鲜美的羹汤了。

或许三生楼里那种清雅的气氛,才是吸引他这个首相的主要原因。

前堂的食客不少,多是些才子佳人,官商富户;有临窗独坐赏雨的,也有共桌娓娓而谈者。

章惇习惯地找到那个靠窗的位置,刚刚坐下,便见一个侍女款款行来。

侍女到了桌边盈盈一福,轻声说道:“老先生,奴家有礼了,后面有位客官恭请老先生前往一聚。”

章惇垂着大袖,微微一笑,整个大宋如今敢请自己前去相见的,已经没有几个了;杨逸大概就是这几个人中的一个吧!

想起俩人在杭州洞霄宫喜笑怒骂,促膝倾谈的日子,章惇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些。

他和声说道:“前头带路!”

里院是园林式布局,翠竹花木,回廊曲折,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幽静如世外清境,粉墙青瓦沐浴在迷蒙的春雨中,一晌春光浸润着微凉的雨意,让人一看而心怡;内里的一个水榭里,翠帷半揭,雨丝落在亭外的水面上,轻鳞细细;

栏杆边一个黛眉横波的少女,她以迷离的烟雨为背景,初一看就像是水墨画里的丽影;那十指纤纤如玉,轻抹瑶琴,珠玉声声,人淡雅如诗,琴幽远空灵,让人一听之下便不觉沉迷其中,去忧忘俗。

章惇是个爱琴之人,不觉放慢脚步轻声问道:“这是何曲?”

“鸥鹭忘机。”杨逸起身,双手抱圆深深一揖,他紫帽轻裘,有如邻家初学诗经的少年郎,“相公请!”

“任之何故前倨后恭?”章惇呵呵一笑,随口打趣道。

“我若迎出前堂,一翻大礼下来,今日相公恐怕难得安宁;到了这亭中则无妨。”杨逸说着与章惇一起落坐。

石桌上炭火炖羹汤,盏中酒已暖,亭外风吹晦色,雨雾淡若轻烟,檐下点点滴滴和着疏淡的琴声……

章惇未饮先道:“此曲名为鸥鹭忘机,倒是名至实归,任之戎马倥偬,不想还有此闲情,端是令人意外。”

杨逸自顾端起酒杯淡然道:“鸥鹭即便忙于觅食时,飞翔的姿态看上去也极为优雅,为人处事也当如此,再忙,也别忘了时常抬头看看天,章相公多久没有抬头望望天空了?”

章惇微微一怔,身为一国首相,每日百事缠身,须臾难得空闲,回头想想可不是,有多久没有抬头望望天空了,自己都记不清了!

章惇闭目良久,任琴声与亭边点滴声萦缠耳畔,杨逸趁机给抚琴的清娘盛了一碗汤,章惇虽未张开眼睛,嘴角却浮上了一抹笑意。

清娘见他这时还顾着自己,芳心一甜,又不免有些羞涩,琴声微微有些乱起来。

“我听说任之与苏子瞻到环州后,环州边荒之城,文风倒为之鼎盛起来了!”章惇突然开口道。

杨逸坐回软罗铺垫的石凳,呵呵笑道:“真论起来,易安居士也功不可没!”

章惇持盏轻饮一口,转头看了看正在抚琴的清娘,佳人纤纤如月,婉约如初开的芍药,诗墨溢香的清雅与杨逸的英俊洒脱倒是丝丝合韵。

“任之觉得太学如今学风如何?”

杨逸早已习惯他这种天马行空的交谈方式,闻弦歌知雅意,立即答道:“承蒙章相公看重,不过您也知道,晚生不是那种虚怀好静之人,去了太学只会误人子弟。”

杨逸这么快能看透自己的意思,章惇一点不奇怪,听他这话,章惇想想也是,不禁抚髯一笑。

杨逸停杯思索了起来,章惇所思所虑,倒真不可拖沓了,辽夏攻宋时,在宣德门前叩阙的除了皇亲贵戚,最多的便是太学生。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本已不易,若是培养出人的人才不能为新政所用,那新政想持续下去,便成空中楼阁了。

读书人是一个国家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掌握着民间的舆论导向,一个人的观点,往往就能影响到四乡八邻百姓的价值取向。

新党执政两年多时间,一直在致力于理清朝堂,推行新政,外御辽夏,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能顾及太多。

这次危机出现时,大量太学生参与进来,呼吁废除新政,使新党极为被动,这也再次暴露出了新党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缺陷。

杨逸回京后,即将出任的职务是天章阁侍讲,这实际上是皇帝的幕僚官,或者说是参谋人员,并不署理特定政务,平时很轻闲,到太学去兼职完全不成问题。

此时章惇想利用杨逸的名声,去管理太学,便也不难理解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必须尽力去争夺的群体,只有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支持,新政的观念才可能形成主流意识,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章惇等他思虑良久,才开口问道:“太学正一职,任之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相公先喝碗汤!”杨逸为之盛好汤,含笑奉上,这才吐一个人名来,“周邦彦!”

章惇轻抚长须,刀眉一收即展,颔首道:“善!”

“晚生这儿尚有一人,可作太学教授。”

“何人?”

“陈瓘。”

章惇略一思虑,便道:“亦可!”

俩人对视一眼,洒然一笑,想起来当初回京时,路过湖州城外的旧事。

旧事历历在目,不知不觉间已过去三载,当初从江南荡来的那条船,能将大宋载向何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