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门-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我不能起身迎接韩司马了。”

“属下不敢。”韩庆受宠若惊地坐下,又忿忿道:“我听说都督是被朱刺伤,此人竟敢在天子脚下做这种事,真是令人愤怒,昨日此人已经经凤翔回归汉中。我现在还在后悔,早知我就为都督拦住其人。”

对韩庆的近似肉麻地效忠表示。张焕只一笑了之,天下熙熙往往皆是为利,用在这个韩庆身上也对也不完全对,利益只是一部分,而厉害关系才是韩庆效忠自己的关键,此人脚踏三只船,崔寓、裴俊、然后又是陇右。现在他不管是回头再向谁忏悔。都是死路一条,他本人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一次又一次写信效忠,以消除陇右可能对他的疑虑。

“这次找韩司马来,是希望韩司马做几件事。”张焕瞥了他一眼,见他立刻摆出一幅专注的神情,不由微微一笑继续道:“第一、我要凤翔军的士兵名册,要有每个士兵最详尽的资料;第二、我要李莫所有中级军官的情报,也一样要最详细;至于这第三么,我希望发生一桩李莫贪污军饷的案子,在我需要的时候爆发出来。”

“属下知道了,属下这就去办。”韩庆干净利落地全部答应下来,他站起来刚要走,张焕却又叫住了他,这三件事事关凤翔战略能否成功,他不能有丝毫大意,张焕沉吟一下,眯起了眼睛笑道:“为了保护你地安全,我给你三百士兵护卫左右,你自己想办法把他们安置在身边,还有你的父母妻儿,我也会派人接进陇右,让你没有后顾之忧,等此事办成,新凤翔节度使就由你来接任吧!”

对付韩庆这只三脚猫,最好的办法是要断了他所有的退路,不给他有非分之想的可能,才能让他彻底效忠自己。

韩庆惶惶告辞而去,大帐里又安静下来,张焕半倚在软榻上沉思不语,脑海里在演绎着这盘大棋局中每一步棋的走势,唯恐有半点疏漏,裴俊、崔寓、朱、崔小芙、崔庆功,他的脑海里忽然闪了一下,崔庆功,自己差点将此人遗忘,他既然能做出截断来漕运逼迫朝廷,说明他身边有能人,在自己布置的大局势下,他又会做些什么呢?是独善其身,还是别有所图?

帐篷里十分安静,张焕紧闭双目,仿佛睡着了一般,周围十几个亲兵都一动不动,不敢打扰都督的深思,约过了一刻钟,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他早不做准备,恐怕事情到临头时就来不及了。

张焕翻身坐起,毅然对亲兵下令道:“传我地急令到蜀中,着令蔺九寒率三万军前往南平郡(今重庆),并在三日内给我征集运兵大船三百艘,随时待命东进。”

凤翔城墙之上,李莫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西方,他刚刚接到边哨的禀报,开阳、陇西两郡超过五万的兵力正向凤翔以南靠近,这是三年来的第一次,尽管李莫也听说张焕在长安被刺一事,也猜到张焕调兵极可能是为攻打汉中做准备。

攻打汉中他不反对。甚至双手赞成,但五万大军过境,还是让他心中忐忑不安,就仿佛两个人在他睡榻旁厮杀,他还能安然入睡吗?

“怎么崔相国还没有消息?”李莫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

他身旁的亲兵忽然指着一个正向城墙跑来士兵喊道:“将军。有消息来了。”

只见那士兵手中拿着一封信,正飞奔而来,李莫精神一振,快步迎了上去,“有什么消息?”

“禀报将军,陇右节度使张焕派人送来一封信。”

张焕?李莫心中一阵失望,不是崔寓的来信,不归张焕地信也是他所期盼的,李莫接过信。撕下信皮,抖开了书信。

凤翔节度使李使君阁下,朱残暴不仁、涂炭蜀中久矣,今鼠窜至汉中,焕闻南郑已十户八兵、十粮九军,思片刻,立刻站起来拱手谢道:“多谢相国援手,我现在就赶回淮南,若平安无事,我会争取在新年前回来。”

“也好!淮南有贤弟坐镇,我也就放心了。”

楚行水匆匆地走了,裴俊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适才他并非是应付楚行水,而是真的决定陈兵警告崔庆功,广陵郡至余杭郡一带是大唐最富庶之地,若被崔庆功占领,将是他裴俊地噩梦,无论如何,他也不会让崔庆功得手,只是自己把精力放在淮北,那汉中朱怎么办?难道真的只能交给张焕不成?

裴俊犹豫了很久,终于心一横,走到桌几旁写了三封信命侍卫送出去,一封是命陕郡和弘农郡的驻军向东进发;另一封是给崔圆,希望他能考虑大局,从山东出兵彭郡,配合自己阻止崔庆功的野心;而最后一封就是给张焕,完全答应他的三个条件,希望他能替朝廷钳制住朱。

三封信发了出去,裴俊的心中也轻松了不少,他又回到地图前,仔细地研究中原的形势,看了半晌,他不由叹了口气,一个淮北的崔庆功、一个淮西的李希烈、还有一个陈留的李怀先,这三个人都是一丘之貉,若不尽早除掉他们,恐怕将来会是大唐动乱之根。

这时,门开传来轻微地脚步声,裴俊慢慢回头,见是裴淡名站在门前,他不由脸一沉,不悦地斥责道:“你是怎么做的事?你不是说已经收买了马思疑吗?为何崔庆功还如此行事?”

一连三个问题抛出,裴淡名胀红了脸半天答不上来,裴俊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亲自去联系马思疑,让他阻止崔庆功东进,若实在阻止不了,也要让他拖住崔庆功东进的时间,最少一个月,明白吗?”

“是!”裴淡名一声答应,转身便走。

“回来!”裴俊又喝住了他,“再派人到凤翔郡,给我盯住张焕的一举一动,随时给我报告。”

卷三 纵横宦海——卷七 入朝 第二百五十五章 引而不发

宣仁六年十一月中旬,朝廷正式任命张焕实领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封其为征西大元帅,全权负责处理河西、安西事务,原来的兵部尚书崔庆功则改为校检兵部尚书,另外,朝廷又忽然启用赋闲多年的张破天接任为门下侍郎。

在一连串的人事变化后,五万陇右军兵分两路,一路奔赴大散关,接替了凤翔军的防务,另一路则守斜谷,并分出五千人守子午谷,防止朱出奇兵袭击长安。

与此同时,朱的先头部队突袭大散关失败,退兵三十里等待主力增援,此时的朱终于听进了兄弟朱滔和谋士齐禄的再三苦劝,一改进攻姿态,开始进入防御阶段,并遣使入朝,申明自己并无反叛之意,不窥关中。

张焕的大军在进入关中后,却也并不急于进攻,一方面引导汉中逃出的难民前往陇右安居,另一方面扩大粮库、积极备战,大军进攻姿态高举,却引而不发。

十二月初,汉中的局势渐渐平稳下来,而崔庆功欲进攻淮南的消息却又不胫而走,长安的目光又回首东顾,向东南方向投去。

大江奔流,碧空如洗,一支三百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在万里长江上航行,携带着巴山蜀水的气息奔向东南,这是一支将行军数千里前往江淮支援楚家的军队,在数日前,楚行水特地绕道凤翔。请求张焕出兵支援淮南,虽然相隔千里,张焕依然慷慨应允,命三万陇右军从蜀南南平郡登船出发。

船队已航行了五日,这一日船队过经了夷陵,前边便是宜都城,江面顿时宽阔起来,天水相连,含着腥味的江风从背后刮来,将商船旗拍得啪啪!直响。

在首船地船头。一身短衣打扮的蔺九寒眺望着远方,眼中的激动和凝重都同时流露无遗,今天正好是他三十岁,男人三十而立,三十岁的蔺九寒在外已经闯荡了十五个年头,他曾负一把孤剑纵横淮河两岸,闯下了侠盗的名头,又曾被绑缚法场,在死神的狞笑中侥幸脱身,但无论过去岁月如何辉煌。无论他的心智早已成熟;都无法和他此时的心境相比,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直到今天;三十而立之际,他才有一种不负今生的豪迈心胸;望着海天一色地浩荡大江;蔺九寒几乎要长声而啸。

此去江南;名为救楚;实为布棋;两淮事罢;君可领军驻长沙;监视两淮异动。为我陇右外应

张焕的嘱托此刻仿佛还在他脑海里回闪,走出一步全国性的远棋,这标志着都督的思路已经突破了一地一域的桎梏,开始心怀天下,而这副重担便交给了他蔺九寒。蔺九寒心潮澎湃,他忽然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蔺将军。”一名士兵在眺望塔上高喊,“右前方有船拦阻。”

蔺九寒微微一怔,他随即走到右船弦探头下望,只见十几条小船一字排开,蔺九寒身负重任,他不敢大意,立刻吩咐左右,“叫弟兄们都进舱去。”

片刻。小船靠近了大船,它们一下子散开,俨如一群灵活的小鱼,在大船间来回穿梭,每只小船上约有十几名士兵,有的在大声叫喊停船。有的伸出长钩寻找下钩之处。

蔺九寒的副将陆胜望了半天。他忽然指着小船上一名中年军官回头对蔺九寒道:“将军,这是山南王家地军队。前方便是宜都城,那里驻扎有三千军队,那个瘦高个便是兵马使杨浩,我认识他。”

这次东征,张焕特地从军队中挑选出三千荆楚籍的士兵随行,副将陆胜便是长沙郡人,他曾在山南军中服役,故一眼便认出了小船上的军官,他嘴一撇,不屑地冷笑道:“他们在这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敲诈勒索过往商船,估计是把我们当做了蜀中来地大肥羊吧!”

蔺九寒沉思了片刻,便对身后的船东道:“李东主,你出面去问一问,他们要多少买路钱?”

这次运兵船主要征集了岷江上七家大商号和长江上的三家商号的货船,其中从岷江最大的岷峨商行中就征集了近百艘千石大船,岷峨商行地李东主心疼船舶,便坚持随船东进,他常在长江上航行,深知过路费行情,便苦着脸道:“将军,这没有定数,象这种大规模的船队,他们要上船验货再定。”

蔺九寒脸一沉,对李东主道:“你去问问,让他们开个价。”

“我这就去。”李东主不敢再说,匆匆谈判去了。

“砰!”地一拳,刚上小船准备谈判的李东主话还没有说,便被兵马使杨浩一拳砸下江中,他怒骂道:“他妈的居然敢讨价还价,老子的规矩你还不懂吗?”

几名船工慌忙跳入江中营救东主,十二月的大江寒冷刺骨,几名船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李东主找到,并用一根绳子栓住他的腰,让大船上的人一点一点将已丢了半条命的李东主拉上去。

那兵马使杨浩依仗自己是军队,比强盗还狠几分,他早就失去了耐心,大声吼道:“给老子靠岸,谁敢逃就沉了谁。”

大船上,副将陆胜连忙道:“将军,他们真地会凿船,还是靠岸吧!”

蔺九寒眼中露出了杀机,他冷冷一笑道:“不知死活的东西,既然不想活了,那就成全你了!”

“靠岸!”蔺九寒一声令下,延绵数里的三百艘大船缓缓向宜都城驳岸驶去。

岸上,五六百名久候的士兵见大船向岸边驶来。顿时欢呼起来,自从朱主政蜀中以来,原来繁忙地江道越来越冷清,这种数百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更是两年没有见面了,就象吃糠咽菜地人突然看见了大鱼大肉摆上,怎么能让他们不欣喜若狂。

但谁也想不到,向他们驶来地不是什么大鱼大肉,而是死神。

命令已经传下去,士兵们换上了盔甲,刀已出鞘、箭已上弦。在每艘船的船舷边,伏身藏着无数地弓弩手,他们摒着呼吸,等待着队正的命令。

事实上,这种大船在宜都城的驳岸一次最多只能停下十几艘,岸上性急的士兵们已经纷纷跑到驳岸上招手叫喊,他们已经急不可耐,要上船例行检查,眼看着十几艘大船靠岸而来,不足五十步。船帆已经落下,士兵们都禁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可意外却在这时发生了,大船忽然齐刷刷地掉头,与驳岸平行而驶。十几艘大船连成一线,仿佛一座高大的城墙。

兵马使杨浩勃然大怒,他刚要下令水鬼去凿船,却只见一面红旗在第一艘大船上冉冉升起,十几艘大船上爆发出一声大喊。船舷边上出现了近千名全副武装地士兵,人人手持劲弩,一片凛冽的杀气迎面扑来,就在岸上士兵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之际,大船上箭如雨发,铺天盖地的箭矢向岸上射来,驳岸上顿时响起一片哀嚎声,五六百名士兵被射倒一大半,余下之人无不魂飞魄散。跌跌撞撞向回奔逃,兵马使杨浩见势不妙,翻身便要跳下河,却被一箭射中了后背,他狂叫一声,重重跌下江去。

大船的帆又重新升起。向大江深处驶去。岸上变得十分安静,数百具死尸横七竖八地堆在岸边。偶然有未死者的呻吟声传出,血汇成了河,又流入江中,渲染出一片赤色。

就在船队远去后,从水中慢慢地伸出一只枯黄的手,吃力地攀住了驳岸边的青石,一个背上带箭的军官渐渐浮出了水面,他伏在青石上大口喘着粗气,半晌,他望着已远去的船影忍不住喃喃自语,“他们难道是要去攻打襄阳吗?”

大船仿佛一行白鹭,已经远远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尽头之中。

凤翔府陈仓县,这里是陇右军地临时指挥中心所在,清早,城门口戒备森严,近百名进城卖菜的农民正排队接受检查,

这时,一辆马车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从西疾驰而来,车窗上,头戴纱帽的胡惟庸正探头向城墙打量,他曾在这一带生活多年,对这里十分熟悉。

马车靠近城门,卖菜地百姓纷纷闪开一条道,一名骑兵上前向守军递交了令牌,守军验后立刻放行,马车驶进了城门,此时的陈仓县城内已是大战将临的景象,大多数店铺都紧闭不开,街上没有什么行人,只有一队队士兵在列队巡查,不是可以看见满载军品的马车从大街上飞驰而过,一名骑兵问清了道路,马车立刻向右拐,朝县衙方向驰去。

县衙位于县城的中轴线上,颇为老旧,这里现在暂时改成了节度使临时行辕,张焕也住在县衙里,他在凤翔已经呆了快十天,他地伤在崔宁和杨春水的精心照顾下,已经好了很多,基本上可以下地行走了。

此刻,张焕正和郎将李双鱼以及曹汉臣在房内研究战局,不过,他们研究的并不是汉中战局,而是河西战局,就在二天前,张掖的唐军忽然向酒泉郡的吐蕃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敦煌郡的王思雨也配合贺娄无忌,率两万骑兵从河西的北部包抄,已经夺取了玉门关,断了吐蕃军的退路。

房间地正中摆着一张沙盘,上面清晰地标示着河西的高山大河以及戈壁荒漠,其中一座座城池仿佛一串珍珠,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之上。

张焕紧紧盯着玉门关,他的眉头紧锁,手指顺着一条绿线向西移动,最后停在一座关隘上,关隘南面是高峻的祁连山起点,而北面则是茫茫大漠。这里是河西走廊的终点,也是安西和北庭地东大门,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可是沙盘上却没有标名。

“曹将军,这里叫什么名字?”

曹汉臣从出生便生活在安西,对这里地地理环境十分熟悉,他见张焕问自己,连忙答道:“这里叫星星峡,是去安西的必经之路。”

“都督可是担心吐蕃人从安西来接应?”旁边地李双鱼忽然插口问道。

张焕点了点头,他有些忧虑地说道:“安西的情报还是一个月以前的事情。这一个月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我担心回纥人已经借大雪的掩护撤军了,如果安西的吐蕃军来援,那王思雨可就腹背受敌了。”

说到这里,张焕点了点星星峡,“可是如果先把这里夺下,这样就算吐蕃军来援,也可以从容准备了。”

张焕话音刚落,一个笑声便从门口传来,“都督不光是要考虑到吐蕃军来援。更要想到灵武郡的异动。”

张焕一回头,只见长史胡惟庸出现在门口,竟不知他是几时到来?张焕不由又惊又喜道:“先生怎么来了?”

“听说都督中了箭伤,夫人很是担忧。便命我前来给都督送家信。”胡惟庸走上前,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又笑道:“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

张焕见他说得有趣,不由拾起信呵呵一笑。又给亲兵使了个眼色,几名亲兵急忙上前要搬走沙盘,胡惟庸却拦住了他们,“不要搬走,我等会儿说不定还要用到此物。”

张焕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立刻一摆手道:“先生请坐下说话。”

他与胡惟庸对面坐下,李双鱼则拉了曹汉臣一把,两人悄悄退了出去,张焕沉吟一下便问道:“适才先生说灵武郡异动。这是什么意思?”

胡惟庸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给了张焕,“按理我不该干涉军务,但此事事关重大,我才特地赶来和都督商量。”

张焕接过信,这才发现信居然是党项王拓跋万里写来。在信中他先是表达了渴望张焕北上的意向。接着就向张焕透露了朔方节度使李正己最近在大规模征集粮食、并开始向会郡集结兵力地消息。

会郡!张焕大吃了一惊,按照他三年前与裴俊达成了谅解。会郡除了烽火戍卫外,双方都不能在那里驻军,以此作为双方的缓冲地带,李正己怎么能向会郡出兵,这难道是裴俊的意思吗?不对!裴俊现在正有求于自己,希望自己替他钳制住朱,而且唐军正大举进攻河西,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背负阻挠收复故地的骂名,所以裴俊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兵会郡。

那李正己这样做又是什么意思呢?

忽然,张焕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是?”他有些不可思议地向胡惟庸望去。

胡惟庸缓缓点了点头,“我也是此意。”

张焕按捺不住内心的纷乱,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问题并不是李正己想做什么,金城郡还有十五万精锐之军,并不害怕他来偷袭,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正己极可能是在并没有得到裴俊的授权下而擅自行动,这说明了什么?如果猜测属实,恐怕是又一个崔庆功要诞生了。

“都督,这是我们收复朔方的机会。”胡惟庸注视着张焕的后背,不紧不慢地道:“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李正己割据自立,这样我们也就能出师有名,一举收复三年前地失地。”

张焕没有回答他,他依然凝视着远方的几株光秃秃的老树,目光里充满了忧虑之色,良久,他才轻轻摇头,“抱歉!我和先生的想法可能不一样。”

胡惟庸眼睛里露出一丝疑惑地神色,他迟疑一下便问道:“都督可是担心难以应付多头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