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名义上,不可说得如此直白粗暴,否则二十万的西凉大军,刘协怎么收其心。
但若是那些心向董卓的将领没有死亡,那么刘协更不好收服这支强军。
所以朕只好,借口他们顽固不灵,而直接诛灭。
当然这种事情,绝对不好明说,只能暗喻。
听得懂,便有大将之才!
听不懂。就是个小白!
而今赵云,便是听不懂之人;或者是听懂了。但不愿出手,是心软之人。
但无论是哪个,赵云都很难成为一代名将,因为慈不掌兵!
叹息一声,刘协离开高位,来到李傕一家身边,想着要不要收下这聪明而又狠辣的家伙。
此人,论将才,曾经大破过朱儁;论狠辣,在原来的时空,反攻长安城,将满朝半数大臣诛杀,掌控天子,扑灭汉室余威。
李傕既有能力,又心狠手毒!
这种人,本该族灭,可赵云一个仁慈下来,给天子留下一个巨大的难题。
但是现在李傕一家,在众臣的注目下,天子亲军的张望下,刘协再怎么样,也不能出尔反尔,违背“只诛董卓,余者不究”的旨意,灭杀李氏一族。
看了一眼匍匐在地的李傕,刘协心中杀意收起,至少在现在,朕不能诛杀此人。
想着走着,刘协便来到一个肌肤胜雪女子身侧,再细看此女秀雅绝俗,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而梨花带雨,更添一种惹人怜爱的清雅。
“美人唤何名?可许有婚配?”
扶起那白嫩的佳丽,刘协轻轻拭去她的泪珠,轻柔而问。
李傕看到后,被束缚住的双手也掩盖不住心中的大喜,连忙伏拜到天子跟前,连连磕头道:“禀圣上,此乃罪臣幼女李妍,年芳二八,未曾许过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摸李妍滑嫩的肌肤,羞得这美人梨花一枝春带雨,解开麻绳,握住她柔荑的娇手,刘协含笑道:“李家之女李妍,温婉淑德、娴雅端庄,封为美人。”
说完,天子哈哈大笑着,一拍这位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美人之玉手,而后回到主位上。
“臣等叩谢陛下大恩!”
李家数十口俱都大拜而道。
至光武帝复国后,便去西汉时期繁复的后宫制度,化而为简,除了皇后,妃嫔称号只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其中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而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李妍虽然只是被封为美人,但李家一脉的灭族之祸这样消去了,从此他们便为外戚之人,而非乱臣贼子!
“封李傕为太中大夫,李家之郎尽数封为侍郎!”
李家众人拜谢后,刘协便让赵云解开他们身上的缚绳,看着子龙脸上开心的笑容,刘协心头一暗,久久无语。
罢了,也正好一借此事,来建立一个言出法随且牢不可破的天子形象,便于以后正西凉军纪之用。
因为这正军纪,才是收服西凉军的关键一步。
“踏~~~踏”
董承在殿外解开甲胄,来到御前,大拜道:“回禀圣上,余孽已尽数伏诛!”
“好!”
刘协一声叫好后,便下封赏令道:“董卿上前听封!”
“董承碧血丹心,不念与董贼之旧情,肝胆披沥而效忠大汉,可谓一片丹心是也。”
“朕今日拜你为卫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
“朕再赐你一句话: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诺!”
董承一锤胸口,而后拜道:“微臣必会谨记,为大汉,马革裹尸还!”
“董卿起来吧!”
刘协示意董承起身,而后再次言道:“卿之女董姝,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宽厚平和,椒庭之礼教维娴。朕今日纳她为贵人,以昭贤德之范。”
“微臣再次拜谢陛下圣恩!”
封青梅竹马的姝儿为贵人,本就是刘协事先就准备好的,一则安董承之心,二则姝儿也是刘协的心爱之人。
现在的他,吞噬了原先少年的魂魄,所以灵魂深处,对姝儿之情愫,绝非为假!
而刚才纳李妍为美人,只能算是一种千金买马骨的举动,李傕主动投诚,唾骂董卓,若是朕没有什么表示,那就说不过去。
而将他女儿收入后宫的同时,封赏他为虚职的太中大夫,同时又将他子侄全部封为郎官。
这样一来,李氏一脉上下,将很难触碰得到兵权。
如此一拉一打,既显得天子仁厚,又可消除李傕的威胁。
而现在天子的后宫之中,有两位贵人,一位美人,而且都和董卓挂得上关系。
这当然也是刘协安抚西凉军的一种手段,蔡邕痛哭董卓,而被群臣唾骂;李傕此人,更是作为董卓昔日最信任的手下之一。
此二人,朕都拜他们为外戚。
那对于西凉全军,朕怎么不会原谅你们的昔日之举呢?
刘协纳了三位美女后,心中也意动起来,便对着下方安安分分的伏完道:“不其侯伏完~~~”
“臣在!”
伏完听到天子叫自己,忙从安于一隅中拔出,伏拜听令。
伏寿作为刘协的原配,当然得入后宫!
而他这位老丈人,一直以来都是以为人规矩老实,做事不敢越轨著称,外戚之中,就是这种人最好掌握,刘协眼中欣喜之色大起。
“卿女伏寿,乃是阳安长公主刘华独女。”
“朕亦知伏寿,周旋法度,有柔婉之行;表於天资,有恭俭之仪,可施於嫔。”
“朕今日纳伏寿为贵人,同时表卿为光禄勋。”
“微臣谢恩,万岁万万岁!”
卫尉、光禄勋,一掌宫门卫兵,一掌宫廷内的警卫,乃是天子的左膀右臂,先前本是被董卓所废,如今又得到恢复,而且还是由朕的两位老丈人统率。
当然要朕对他们安心,还需使些手段!
“董姝和伏寿,现在年幼,及笄之后,再入后宫!”
董承和伏完俩人互望一眼,没有迟疑,应声诺下。
虽然现在俩人手握大权,但却只是一个不算外戚的外戚,有外戚之名,却无外戚之实!
之所以让两位老丈人统率宫内、宫外的大军,也是因为朕现在无人可用,或者说无人可以深信,是故只有让两位老丈人辛苦一番了。
日后两位美人入宫之时,他们这些外戚,也就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封赏完后,天已至正午,该午膳了!
“开宴!贺国庆!”
天子铿锵有力之言,遍传大殿,宫女、太监听令后,便搬来茶几,端上美酒佳肴,供大臣们食用。
纳了四位美人的少年天子,本该笑容满面、春风得意的,可却是闷闷地往西北方向瞧去。
满朝重臣也同天子一个想法,目光俱都不约而同地往西北而去,此时的长安城,到底怎么样了······(。)
第四十五章:下长安(一)()
长安,从高祖开国,至光武迁都洛阳以来的两百年间,一直就是大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时汉高帝五年,高祖召集各路诸侯王,纠合数十万大军,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平定楚地后,便在咸阳附近置长安县,命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大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文终侯萧何,遂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名为长乐宫。
高祖七年,又造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为长安城。
惠帝元年至五年,方建造城墙。
武帝时期,设京兆尹治理长安,遂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造建章宫等。
而今的长安城,经过数十万民工的修缮,已经渐渐恢复了昔日气吞天下的豪迈。
忽然从东驶来一骑,踏着数道朗朗升起的狼烟,奔到城门紧闭的清明们下。
“我乃是牛辅将军帐下亲随,有事求报!”
守城门的不过是一司马,看到下方的那一骑,身着黑甲,手持黑刀,嘴里也吐着西凉口音,守门司马并没有怀疑,打开城门,放他进来,同时差人去禀报军师贾诩。
贾诩拉着董璜来到城门口,问那士卒道:“牛辅将军驻守在河东,有何要紧事情,快快报来?”
“回禀少将军。今日凌晨时分。王屋山白波贼军暴起。大约有十万贼兵,他们已经席卷了整个河东郡啊!”
“什么!又是白波军!”
董璜几乎是惊呼出来的,而今他父亲董擢带着一万大军,在终南山和白波残余交锋,想要赎回他三姐;没想到,数个时辰不用,河东又传来白波贼军叛乱的消息。
“刷~~~”
一拔长刀,董璜就要带兵前去救援他二姐夫牛辅。
“哎呀!少将军且慢。莫要忘了相国大人嘱咐,守住长安城方是要务!”
贾诩手里拉住这位二愣子,心头也是在大叹可惜。
但现在的他,不可能推波助澜让董璜带兵前去,因为余下的两万西凉军中,除了张绣被他坑死外,还有一人,乃是李蒙,素有将才。
董璜根本带兵出不了长安城,便会被李蒙所阻。这也是贾诩不愿火上浇油的原因。
因为一旦董璜被李蒙拍醒,而贾诩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如此将会导致董璜对他的不信任,而影响接下来的大计。
就在贾诩纠结之际,长安渭水以北,渭城之中,张辽手持圣旨,带着高顺并八百陷阵营军士,突袭三万并州军大营,斩杀叛徒魏续和宋宪,坐收三万狼骑。
成廉、郝萌、曹性三校尉,带着大军,被张辽集结在点将台下。
展开圣旨,张辽便宣读起来。
“哗~~~”
三万并州军士,听完张辽之言,俱都大惊,而后便在文远的召唤下,带着大军缓缓驶过渭桥,来到霸城门下。
同时又有数十骑,听从军令,往西而去。
霸城门又称青城门,乃是长安城东城最南端的城门,因城门为青色,故称其为青门,其西对长乐宫东宫门,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由此出发。
“呼!喝!”
霸城门下,数万并州狼骑整齐地吆喝口号上前,手持大刀,踏马来到渭水桥上。
“聿~~~聿”
张辽一拉马缰,座驾飒露紫嘶鸣,有紫燕超跃之姿,其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城上城下众军。
看到下方数万并州军排布在城门口,董璜心中虽惊,但仍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个并州鼠辈,想要造反啊!”
二愣子董璜一顿臭骂,让下方的三万士卒,眼中怒火喷起,奈何有军令在身,唯有忍着。
“少将军,在下建章校尉张辽,此次前来,乃是奉尚父大人之命前来。”
张辽打马上前,来到护城河边,下马后抱拳道:“白波贼军叛乱,河东全郡动荡不安。尚父大人闻此消息,便特命在下前来,统帅这三万并州军,帮助董擢将军,平定河东之乱!”
“魏续和宋宪,这两人何在?”
“此二人乃是背主之徒,相国大人岂能信得过他们!”张辽说着,从手中掏出那封圣旨,高举在头顶:“在下奉董相令,想要接管三万大军,以助董擢将军灭贼。奈何此二人不从圣令,在下也只好忍痛诛杀之!”
“此乃董相之令,少将军若是不信,可以一观。”
董璜命人将那封圣旨用吊篮吊上城墙后,拉过贾诩,一起展开来看。
反复看了几遍后,董璜没有疑问,因为这上面盖得乃是天子六玺之一的皇帝信玺,专门用于调兵遣将。
大汉建国四百年,发兵有四种信物,分别为虎符、节、羽檄、诏书!
在王莽之前,汉庭对地方控制力极强,所以虎符素有信用;而光武建国后,州郡的统兵权和调兵权逐渐统一,尤其是刘焉建言,开州牧军政合一的制度以来,虎符的调兵之用几乎是零。
而节和羽缴,曾经一度成为发兵信物,奈何容易被人仿制。
汉节,竹制,长七尺,上旄牛尾;
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是为羽檄。
这两种信物都极其容易被人冒用,比如袁绍号召天下诸侯反董,讨董檄文,用的就是羽檄。
而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镇兵,无人可以仿制,同时也拥有至高无上的发兵之权!
当年董卓一入洛阳城,便将皇帝信玺塞入怀中,将兵权牢牢抓在手里。
刘协引诱董卓进入鼎湖宫,宫杀之后,便从他身上收回皇帝信玺,而后让吉太医带出交给荀攸和张辽。
荀攸拟好这封圣旨后,加盖上皇帝信玺之印,张辽便怀揣着圣旨,快马加鞭和高顺汇合。
早就离开鼎湖宫的高顺,带着八百陷阵营将士昨晚便至渭城附近,休息一晚后,精神抖擞。
等到张辽赶到营地后,便并着高顺等人,直接灭杀魏续和宋宪,拿出那封圣旨,而坐收三万大军,便率兵来到长安城下。
(抱歉了哈各位,今天研究生复试工作完结,白天比较忙,晚上又被请喝酒,所以晚了,抱歉了!)(。)
第四十六章:下长安(二)()
“少将军,这圣旨,乃是董相之令!”
贾诩看来下方张辽一眼,便指着那道红色印刻:“皇帝信玺,一直都在董相身上挂着,若无董相之命,无人可发出这道圣旨。”
董璜应声一应和后,脸上还是有些疑惑,茫然地看向贾诩,为何河东白波叛乱,相国大人如此在意,要派大军前去伐之?
二愣子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让贾诩摇头轻叹,而后指着东边道:“至中平五年,董相屯兵河东以来,河东大豪,对董相是毕恭毕敬。相国大人能有今日之地位,也多亏河东群豪之助!”
“现今河东叛乱大起,同去年一样,相国大人是心急如焚,是故派大军前去,乃势在必行~~~”
董璜点了点头,心中唯一的疑点也被贾诩打消。
三辅三郡,弘农一郡,现在都在度田;为何独独河东,豪强遍地,却不度田呢?
而是因为河东豪强,对董相多有帮助,所以相国大人,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再次看了一遍圣旨,上面要求他父子俩带着三万西凉大军并上三万并州士卒,急行军救援河东!
而长安城,而由盖勋帐下的两万大军守着。
“文和先生,父亲大人不在,该是如何?”
董璜心中也有些心急,几个时辰了,终南山方向还是没有消息传来,甚至连哨骑都不曾前来。
“少将军勿急,董擢将军,此时应该是在和强人商榷。”
贾诩安慰道:“区区数百强人。不足为惧!”
“但军令如山。军情如火。不得片刻耽误。既然董擢将军不在,那此时当以少将军为主,还请少将军从董相令,带军平叛河东,建不世之功,从而可继相国大业!”
董璜本来是火急火燎,但是一听贾诩那句“继相国大业”后,心中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要是董相能够称帝。那么后继者必然会从他子侄中选出,要是此次他能够建立功勋,那么他将会是下一任天子!
来回走了几步,在皇位的吸引之下,董璜终于下定决心,上前抱住贾诩的双手道:“我知道文和先生,一直以来就有良谋。上次二姐夫平定白波之乱,就是得到了先生的帮助。”
“此次行军,我一切唯先生是从,还望文和先生助我!”
被董肥肥评为“愚笨无知”的董璜说完后。竟然一抱而礼贤下士起来······
一旁的贾诩都有些惊呆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连忙扶起董璜,后一躬而道:“在下必尽全力,助少将军建立伊吕之业!”
得到贾诩“誓死”的效忠后,董璜招来李蒙。
而盖勋也是接到命令,正好此时带着两位大军也立在横门之下。
“少将军,如果将长安城交给盖勋,那么相国大人回来之后,该怎么办?”
李蒙的疑惑,也点醒热血烧头的二愣子董璜。
看着两将迷惑不解,甚至是不信任之色,贾诩轻声一笑道:“而今百官,尽皆随相国大人前往鼎湖宫见驾。”
“董相在鼎湖宫,握有五万西凉大军,手中还有天子和百官,何惧区区盖勋?”
是啊!
当年盖勋为京兆尹时,和皇甫嵩坐拥三万精兵守长安城,董相一道诏书,他们两个不也是翻滚着跑来洛阳么?
否则二姐夫牛辅,怎么可能轻轻松松获得三万精锐,而平定河东叛乱呢?
“哈哈~~~”
董璜使劲拍着贾诩瘦肉的肩膀,口中大笑道:“还是文和先生大才,我今日服了!”
二愣子不再犹豫,命令李蒙带着两万大军步出长安城,而后听从“董相”之命,将长安城的守卫,交给盖勋及其帐下的两万大军。
就在城门**接的时候,盖勋身边一个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黑厮,极为吸引董璜的注意力,还有他手中冷冷发着寒光的丈八长矛,更是让董璜眉头紧蹙。
但现在长安城换防,已经在进行了一半,董璜没有理由停止。最重要的是,在他心中,带兵平定河东白波之乱而建功,才是他的第一要务。
长安城防守的交接,在都很心急的董璜和盖勋推动下,非常快速地便完成。
驾马而出长安城,董璜意气风发,在渭水之畔,将两万西凉大军,三万并州士卒召集在一起,心中豪气万千。
只要能够覆灭白波贼军,那他!绝对能够继承董相大业!
“将士们,此次平叛河东~~~”
点将台上的董璜,精神振奋而情绪激昂,口若滔滔悬河。
就在此时,手持大刀的张辽,一双虎眼死死盯住台上的二愣子,大步踏上点将台。
董璜瞬间感受到一股冰凉的杀意扑来,连忙扒出手中的佩刀,同时疾呼亲随。
奈何西凉大军尽皆在点将台下,此时的台上,唯有张辽、董璜二人。
“刷~~~”
张辽一个飞身,甩起手中长刀,奋力一劈,潮湿的空气中被斩出一道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