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以目前实际控制区停战,然后多尔衮尊大明皇帝为兄,至于这个皇帝在长安,南京只是个公主监国这种事情就不值一提了。以后多尔衮愿意给江南士绅当打手,哪天杨庆想搞事情了,只要江南士绅邀请他就会南下以武力威胁,最终内外合伙逼杨庆回到笼子里。但南方士绅得养着多尔衮,或者说得卖给他粮食,没有粮食的话,多尔衮在北方饿死了还当个屁打手,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多尔衮的这个冬天可是很艰难。
原本清军的大举南下,就是想趁机渡淮抢点粮食,他也的确没想过打下南京。
李自成把顺天一带刮得干干净净。
南方漕运也没了。
北直隶到处都缺粮,北京城里天天饿死人,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迫切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哪怕拿钱买也可以,他手中终究还是有些钱的。但现在杨庆不允许和谈,那么他就得靠走私了,而走私必须是在江南士绅配合和地方官员默许下。
陈名夏秘密南下目的就是这个。
他替多尔衮和这些代表江南士绅的文官摆明关系,让他们知道多尔衮愿意给他们当制约杨庆的打手,换取江南士绅卖粮食给他。
至于以后……
那只能以后再说了。
而且南方还有桂王,只要这些文官们能操作一下,使桂王的势力一直存在下去,与多尔衮南北呼应,一旦杨庆和清军在北线开战,南边桂王可以出击牵制。同样一旦杨庆试图南下灭桂王,则清军就在北线进攻,以这种方式达到两存,始终给江南士绅制约着杨庆,使他不至于搞一些更加丧心病狂的改革。
这是双赢的合作。
江南士绅其实并不反感目前的大明政治格局。
相反他们很喜欢。
没有皇帝,只有女人监国,勋贵团灭,宗室全被踢走,这样的大明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
甚至很难说他们敌视杨庆。
杨庆带给大明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安全得到保证,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哪天战火烧到了,第二朝廷更加有序,混乱没有了,第三经济更加开放,一些原本的经济上弊端得到改革。简单得说大明完成正常化就连治安都好了很多,土匪几乎被清剿干净,江南士绅很清楚是杨庆给了他们一个正常化的国家。
他们只是不喜欢杨庆失去控制。
而养着多尔衮这个打手,就可以避免这一点,剩下只是如何操作,反正目前局势很明显,多尔衮是肯定打不过杨庆的,那这样就不妨扯一下杨庆的后腿,让多尔衮恢复一下元气继续在北方威胁江南。
“这些俗务就不要再谈了,今日只谈风月!”
解学龙笑着说。
“那就喝酒?”
陈名夏举起酒杯说道。
张国维等人笑着举杯,这艘雪夜的画舫中,在炭火烘烤的暖意里,一帮名士伴着丝竹声开怀畅饮,他们没注意到,一名侍立在旁的婢女正在心中默默整理他们的谈话内容。
半小时后名士们散去。
那婢女借故离开,踏着积雪上岸很快钻进一辆隐藏黑暗中的马车,直接驶入忠勇侯府后门。
“都是老狐狸啊!”
杨庆感慨道。
他没想到这些家伙如此聪明,居然连他的真正目的都猜到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有当年贾似道的先例。江南人口太多,但土地就那么多,偏安江南的政权都得面对这个土地分配问题,贾似道的改革虽然失败,但他却提出了最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手段。
皇庄一出基本上就能猜到下一步。
“侯爷,要不要抓人?”
和那婢女一起来的锦衣卫北镇抚使何坤说道。
他是当初那批运河纤夫里培养出来的,杨庆现在兼着锦衣卫指挥使当然不可能还兼北镇抚司,这些琐碎的职务都交给了亲信。
“抓人?”
杨庆沉吟一下。
“不用了,他们愿意卖粮就卖吧!否则多尔衮一样也得搜刮北方百姓以供应他的人,最终倒霉的还是北方百姓。那些士绅手中的余粮存着也是存着,先让他们卖着,然后盯住了是哪些人在卖,掌握好证据,哪天正好过去抄家!”
杨庆阴险地说。
不卖粮,多尔衮也会把饥饿转嫁给北方的贫民,卖终究让北方老百姓负担轻点,否则就算再饿也饿不到多尔衮的铁杆庄稼和那些士绅,他们就是吃人也不会饿着。这种事情他们又不是没干过,李自成在北京围城一个多月,城里死了好几万平民,这里面估计死于炮弹误伤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怎么死的就很不好说了,反正城里粮食就维持了半个月。
能帮北方百姓一点是一点吧!
反正这边谁走私就是犯罪,而且是通敌之罪,这可是得抄家的,他早就已经下令,民间任何运粮北上过日照的都是通敌,只有军方的补给船可以运粮到登莱。这样江南那些士绅走私粮食从多尔衮手中赚的银子,最后也可以通过抄家捞到自己手,这样的好生意为何不做?
“至于你……”
他紧接着看了看那婢女。
“去后面找圆圆,她会给你想要的东西!”
杨庆说道。
第一九七章 乱则斩()
“忠勇侯,朝廷欲如何对土司?”
秦奶奶很直接地说。
此时她们刚刚结束张嫣的赐宴。
秦奶奶准备返回遵义了……
这时候遵义其实属于四川,包括石柱土司也是,但之前杨庆和张献忠划分地盘的时候,直接以金沙江和长江为界,这条线以东的远四川属地划到贵州,最终形成贵州巡抚驻贵阳,遵义行营驻遵义。
秦奶奶的职责其实是警戒这条线以北的张献忠。
但她手下的军队都是旧军,主要是贵州以及川东卫所兵,马乾和杨展两人的部分部下,再就是包括石柱土司在内各土司的联军,说白了就是一群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接下来杨庆准备将以贵州卫所兵为核心,整编这支军队作为明军的第十七个步兵军。至于之前吾必奎在云南的叛乱,甚至还没等她和马士英带兵到达昆明,就已经被沐天波和那些土司联军平定,因为随后赶到的马士英坚持,沙定洲也没能进驻昆明,在老奸巨猾的马士英威逼利诱下,各土司返回自己的地盘。
然后马士英按照杨庆意图,在云南同样展开卫所改革。
不过并不顺利。
包括沐天波在内的旧卫所将领们肯定不会欢迎这种改革。
为了避免再出乱子,杨庆已经调刚刚组建的第一个山地旅,按照明军目前编制的第十一军第一旅紧急前往昆明。
这个旅抛弃了笨重的战车,变成了以长矛和火绳枪为主,更适合西南山区作战的轻步兵,但编制比战车步兵的旅要大,实际上包括了四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营。作战时候也不是西班牙方阵,而是根据战场情况而定,但在杨庆设计中最主要战术应该是菱阵,或者在单面对敌时候变横阵,更直接点说就是古二爷的那套。
长矛兵和火枪兵分开,一个营包括四个队,一个队是一个方阵,但火枪手单独列阵。
作战时候火枪是主力。
接敌时候所有火枪手排列阵前齐射,也就是所谓古斯塔夫雷霆,射崩对手的话以长矛为核心突击,射不崩对手就继续射,如果被对手突击到阵前,火枪手后退两翼长矛手阻敌,完成装填的火枪手两翼夹射。
直到把对手射崩为止。
骑兵保护两翼。
横阵时候三个营这样一个火枪一个长矛方阵间隔排列,留下一个营做为预备队,这是大规模作战时候的。
而菱阵是小规模尤其是山区作战的,这时候一个营一个菱阵,接敌的面火枪在前,两翼火枪在内侧,实际上是三个队对敌,因为侧后方两个队的火枪同样向前射击,而这两个队的长矛手可以掩护前面侧翼。一旦在山区遭遇那些熟悉地形的山民侧翼袭击随时转换攻击方向,哪怕遭遇合围也迅速变成全向作战。
这套战术最大限度发挥火枪威力。
但这套战术对士兵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一些,尤其是在变阵时候非常考验士兵的素质,杨庆到现在计划中的四个山地军,也仅仅是训练出了一个旅。虽然装备没有变化,都是长矛和鸟铳,但阵型变化这些对于这个时代的士兵真得难度太高,光一个火枪兵绕过长矛手后退,长矛手向前,火枪手两翼棱堡式夹射想不出乱子,就得一遍遍不停反复训练。
这不是过去有偏厢车保护,或者火枪手躲在长矛林保护下。
这是火枪手直面敌人甚至骑兵。
就像排队枪毙一样。
而且他们至今还没有刺刀,这种情况下后撤还不乱那真得很考验士兵素质,得拿鞭子不断抽才行。
不过有这一个旅就足够。
云南的山区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大兵团作战,而且基本上不会有重步兵和大规模骑兵合围,就那些土司手下的冷兵器山民,说句实在的,一个营的火枪兵一轮齐射就能打崩。这样一个旅足以镇压云南,毕竟沐天波等人肯定不敢公开造反,最多也就是撺掇那些土司搞事情,以此逼迫朝廷停止卫所改革,但那些土司也不可能傻到真正给他们当枪使。
当朝廷的军队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时候,那些土司才不会为这些家伙拼命呢!
卫所改革又不是动他们。
但对秦奶奶这样足够精明的却立刻嗅出了特别的味道。
杨庆想对西南下手了。
西南土司和卫所交错,要说杨庆解决了卫所之后,还不对那些土司下手,秦奶奶还不至于那么天真,她可一样是土司,但和杨庆对抗也不在她选择范围。她一个七十多的老太太还没那么雄心壮志,石柱马家在大明算得上功勋卓著,不是别无选择没必要冒险,能玩利益交换最好了。
“怎么说呢?”
杨庆笑了笑说道:“土司是一种非正常的存在,改土归流是必然,但只要不是那些造反的,我也不可能动用武力搞强迫,所以我想可以用一些让双方都满意的办法。
第一,易爵。
土司主动改土归流,朝廷赐予世袭爵位。
实封爵位。
以石柱土司为例,冉家停袭后只剩马家和陈家,可以换一个侯爵一个伯爵,侯爵封地七千亩,伯爵封地五千亩,免税的土地,不是山岭薄地,而是平原上的官田,您娘家是忠州吧?忠州还差些,给您在湖北选一块封地如何?至于马家子孙在军中的军职那个依然如故,马家在石柱的财产如故。
这是对居住平地的。
无论夷汉土司皆如此,改土归流后原土司授爵,而且封地在平原。
第二,山民移民。
山民整齐迁移出山到平原。
当然,到哪里很难说,反正就是开荒种田,至于其土司授爵,朝廷欲恢复五等爵实封,给他们个子男什么的完全可以。但编入民兵,无论汉民还是其他什么民都一样,当然,汉民基本上没有居住山里寨子的,所以主要就是指那些夷民,但出山之后他们也就不再是夷民了。
第三,改籍。
对于那些实在不愿意出山的夷人土司,统统改籍为汉人,他们的子弟入官学接受教育,学成之后同样参加科举做朝廷的官。但他们必须得按律交税,他们的属民和属地就算他们的奴婢和私产,户籍上不会登记,但他们的土地需要和那些士绅一样交税。
不交税是不行的。
可以不改土归流,但税必须得交。
又不想改土归流又不想交税这样的好事以后不会再有了。”
“如果他们真那么想呢?”
秦奶奶问道。
“那就只好灭了他们。”
杨庆很干脆地回答。
秦奶奶没有再说什么。
这个对马家没有影响,最多失去石柱的统治权,但换来世袭的侯爵和平原土地,石柱的财产还不动,马家实际上仍旧控制石柱,谁去当官也得看马家脸色。
不仅仅是马家。
对那些汉人土司来说都可以。
西南山区的格局就是汉人居平地夷人居山岭,但汉人绝大多数也是土司管,他们尽管是土人,甚至被视为蛮夷,实际上也都是汉人。
比如石柱马家和陈家。
他们都是宋朝时候平定土人叛乱的将领,后来留在山区镇守,宋元战争时都带着土兵为南宋作战,胡元灭宋他们固守山区。
蒙古人也不想浪费力气对付。
于是他们被任命为土司,连同逃到山林的川民,那些土人,一起混居最后形成土司势力,西南山区除了一些真正深山老林的,基本上那些土司都是这样形成的。汉晋唐宋一代代躲避战乱逃入山区的汉人,在将领和官员乃至世家大族带领下与土人杂居,以臣服新的统治者为交换当土皇帝。但要说他们是蛮夷就扯淡了。别说石柱马家这些后来的,之前的播州杨家,甚至唐朝时候的爨家,赵家,这些统统都是如此,播州杨家准确说还是杨家将的后代呢!
这一类土司不会反对这种交换。
杨庆这就是在拿他们当自己人对待,交出贫瘠的山区土地,换取平原上的良田,交出土皇帝的权力,换取后世子孙的荣华富贵,而且随时还可以回到山区。
但对于那些山寨里的夷人就很难说会不会接受了。
哪怕第二条也很难说啊!
“忠勇侯此举怕是要生乱子啊!”
秦奶奶很直接地说。
“乱则斩,我最不怕的就是乱子!”
杨庆说道。
他短期内就准备干这个。
他准备先和多尔衮维持停战,毕竟多尔衮正在帮他抽空北方草原的青壮年。
后者拉盟友都已经拉到喀尔喀蒙古了,大清的使者正在前往土谢图,扎萨克图,车臣三部,这三部在九白之盟后就作为咱大清的附庸,这时候多尔衮在明军威胁下,当然要把喀尔喀三部拉到他的牛鬼蛇神大联盟。除了这些以外,多尔衮还向西套甚至叶尔羌就连顾实汗和准噶尔部都派出使者,企图拉拢这些家伙从西边向李自成进攻,共同瓜分大明江山。
至于他最后能拉来多少,这个杨庆也不好说。
但这是杨庆期待的。
这些家伙待在他们的地盘,征服起来是很麻烦的,不是说他们有多么厉害,而且距离远后勤供应不上,另外还有这些游牧民太分散,根本无法和他们进行真正的大战,一旦他们玩游击式袭扰,后勤断绝甚至有可能遭遇惨败。
但如果把他们拉来正面会战就不一样了。
一场大战就能解决。
一场大战就能杀光他们的青壮。
然后剩下的征服就是开过去接收他们的地盘而已。
既然这样就给多尔衮点时间吧!
杨庆很清楚,只要大明的改革完成就是无敌的,不用全改革完,就是把卫所改革完,把移民民兵化完成,把十七个军全部完成,把他的税务司和经界彻底完成,这样的大明在东方就根本没有任何对手了。哪怕不用燧发枪,就是玩戚继光的车营和古二爷的轻步兵,三十多万职业化常备军和数百万预备役也是吊打一切对手的。
他不怕对手多。
他现在就怕多尔衮拉来的牛鬼蛇神们不够多。
而在这期间,他正好把云贵川的土司都解决了,把这片土地的改土归流完成,使自己的地盘彻底稳固,这片山区可是困扰大明很多年。从当年的杨应龙到奢崇明,大明的财力在这些家伙身上几乎耗尽,他可不想再留着这些隐患。
干脆趁着这时候,应该说算是他们正虚弱的时候……
奢安之乱才结束不到二十年。
西南土司在这场席卷川贵的土司叛乱中都损失惨重,十几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他们恢复元气,而他也正好拿这些家伙来练兵,尤其是他的新式步兵,如果那些土司识相接受改土归流最好,不识相那就当小白鼠好了。事实上杨庆不认为会有多少真正抗拒的,如果不是无可奈何,谁会喜欢居住在云贵山林?这年头又不是有玉米土豆支撑,要知道现代云贵山区就靠这两样,贵州几乎是最大的土豆种植区,很难想象这个没有土豆的时代,贵州山民是如何生活的,给他们平原的土地做交换,肯定会有人动心的。
只要他们下山就好办了。
走出山林的夷人还有什么威胁?
他们走出山林,杨庆就可以迁移带着玉米种子和地瓜土豆等新作物的民兵过去了。
秦奶奶默默地看着他,似乎在剖析他的那颗黑心。
“侯爷!”
这时候杨庆刚刚任命的总长助理,史可法义子史德威笑着走到杨庆面前说道:“给您看一个有趣的情报。”
说着他把手中带锦衣卫标志的公文递到杨庆面前。
杨庆颇有些疑惑地接过,紧接着他也露出一脸鄙夷的笑容。
“忠勇侯,是何消息?”
秦奶奶好奇地问。
“没什么,一群忘了祖宗的汉奸的表演,传令给特勤司,让杨信选一队人去北都,把这个孙之獬抓回来,要抓活的,我要在南京把他凌迟,也让老百姓看看这圣贤书教出了一个什么货色!”
杨庆把那公文递给她说道。
“简直毫无廉耻啊!”
秦奶奶看着公文上的内容愕然说道。
(今天有事,一章)
第一九八章 金钱鼠尾,新朝雅政()
“金钱鼠尾,乃新朝雅政!”
北京城内的大街上,一个头上顶着金钱鼠尾,身上穿着旗服的中年男子得意洋洋地坐在马背上说道。
旁边老百姓麻木地看着他。
“剃了头之后就有了精神,咱大清勇士为何所向无敌?就是这剃了头之后精神倍增!不要以为这是胡俗,当年鲜卑人,契丹人,金国人,大元朝的蒙古人,都是剃了头的,此乃我燕地旧俗,自北魏至今千年里,我燕地都是剃头的。北魏,大辽,大金,大元哪一个不是所向无敌?冠服者惟蛮明而已,自蛮明夺我燕地,逼迫我等冠服之后,国势就一天不如一天,就是使我等失了这剃头的精神!
是摄政王救了咱们!
把咱们从蛮明的压迫中解救出来!
此时那蛮明又要北侵,我等绝对不能答应,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