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梁栋不愧是老江湖,对魏国上下之事皆有轮廓在胸,即便魏无忌也自愧不如。
待郭梁栋说完后,便开始由九卿中的大司农开始,一个个朝堂大吏对一年工作做详细总结,让在场的魏国砥柱们对国家情况认知更为清晰。
在朝廷大吏们说完后,便是回都述职的十几位郡守们上场,他们要介绍自己下辖郡县的情况。
只不过他们此时只能简单介绍,后面他们会得魏无忌单独召见,那时候才是他们事无巨细汇报的时候。
这场朝会的发言就是在无休止的发言中进行的,这让许多官吏感到痛苦难当。
殿内的大臣们还好,至少暖和……而殿外站着那些人,此时就真的是难受了,他们不但没有发言的机会,更得遭受严寒的煎熬。
当最后一名郡守发言完毕后,聆听良久的魏无忌才出言道:“听诸君所言,才细知大魏上下事之枢要,而朝堂大臣可知郡县事务,郡县亦可知朝政!”
“善……大善……”
魏无忌爽朗笑声,让所有人精神都集中起来,别人讲话可以浑水摸鱼,但国君一字一句都得专心推敲。
“但方才诸君所言,皆有民生疲敝,财政艰难之意……但诸君也该看到,我大魏这一年来也取得了极大成就!”
“唐国肖国覆灭,秦陈之地沦陷,郑国也被覆灭,我大魏一年之内增加了四郡之地啊!”
说道这里,魏无忌此时心里也很是激动,四个郡都相当于魏国的三分之一面积了。
“你们想想,得到这么多的土地,朝堂内外日子过得紧一点儿,难道不值得?”魏无忌反问道。
这时候谁敢说不值得,更何况此事本来就值得。
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寒门黎庶,只要有军职者都在连番大战中获取了军功,给自己和家族取得爵位和荣耀的提升。
“君上圣明!”此时群臣皆道。
魏无忌也就不再此事上深究,只听他缓缓道:“四郡之地,既已被占领,尔等以为该如何治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魏国全境之内皆实行郡县之制,这四郡肯定也不例外。
没谁敢在此时提出分封二字,那是在挖坑埋自己。
便见丞相郭梁栋道:“君上,臣以为当循旧例,皆置为郡县,派郡守郡尉治理!”
魏无忌点了点头,然后他便对下方的众大臣道:“丞相之言,诸君可有异议?”
大殿内一片安静,魏无忌等候再三,明白没有那等作死之人后,便道:“那便依丞相之言,四郡皆置为郡县吧!”
“君上圣明!”
这就是国君强势的样子,臣子们对君主只能口称圣明。
魏无忌点了点头,这件事本就是没有商量的,于是他又道:“丞相,你从全国各郡之县吏中,选拔优秀报于寡人!”
“朝堂诸公,明日起即可推举贤才,以为郡守!”
按照魏无忌的意思,新设四郡的县令从全国县吏中选拔,给那些有本事的人一个机会。
而郡守这样的大员,则必须由朝堂大吏外放,这样才能保证安稳。
这里面重要一点是,魏无忌并未让这些人推选郡尉,这说明魏无忌仍将兵权看得极重,不给任何人染指的机会。
“君上圣明!”殿内大臣皆是下拜道。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个官员空缺,多很多人来说都是机会,无论是安插子侄还是自己出任郡守,那都是大喜之事情。
但这些人忘记了一点,无论是丞相列出的郡县能吏,还是朝堂推举出的郡守之选,最终都还要得到魏无忌的确认才行。
也就说,最终能够出任各地衙署的,只会是魏无忌认可的人,或者说魏无忌的人。
在魏无忌目光示意上,余忠立即站出来喊道:“肃静肃静!!”
被余忠这么一喊,殿内群臣才记起这是什么地方,一个个都像老鼠见猫一样安静下来。
于是魏无忌又开口道:“这一年是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如方才诸君所说,对我大魏国力消耗很是巨大!”
“寡人开疆拓土重要,但寡人子民生计同样重要……故制休养生息之政,与民休养,已呈迫切之势!”
魏无忌话里有停战的意思,这让朝臣们松了口气,魏国这台战争机器是该停下来歇歇了。
故此时大臣皆道:“君上圣明!”
这不知是朝臣们第几次说君上圣明了,由此也可看出,魏无忌对朝堂上下内外有极强掌控力。
随后,魏无忌便笑道:“既要重制国政,那马上开始,传吴国使者觐见!”
吴国使臣到了武安,这并不算什么秘密,但朝臣们没想到的是,魏无忌竟会此时此地接见吴使。
于是,朝臣们也可见到,国君更改国策之意有多么强烈,这也真正让他们感到安心。
魏国需要一位带领大家走上巅峰的英雄,而不是只会穷兵黩武的疯子。
至于吴国人觐见的目的,朝臣们大都也能猜测一些。
如今吴国为楚国大败,情况比现在的秦国还要危机,找上魏国自然是求援来的,绝不是简单的言和。
楚国是吴国的威胁,对魏国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789章 宋襄的选择()
(大章节,求订阅!!)
魏国施行休养生息的国策,这是天下列国意想不到,但却又属意料之中的。
只能说,通过这个变化,诸侯们再次刷新了对魏无忌的印象。
而魏国的国民们,也对国君更改的国策感恩戴德,特别是魏无忌在朝堂上将民众生机比过开疆拓土的言论,更失让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以开疆拓土的武功,再加对内的仁政,魏无忌在魏民中的威望再上一个台阶,达到他执政以来的最顶峰。
而在魏侯四年终的朝会之后,新的四郡官员也被安排下去。
四位郡守三人为世族出身,剩下一人为魏无忌的亲信周彦。
作为国君的心腹之臣,周彦如今便坐到了郡守的位置,不得不说引起了小规模轰动。
而世族出身的三位郡守中,便有曹馨的父亲曹睿,从大司农丞升级成了封疆大吏。
而四位郡尉,魏无忌也是在军中抽调的自己亲信之臣,对他来说兵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
这里要说的是,主动倒向魏国的肖国,虽然国家被并入了唐郡之内,但肖国公室却保全了下来,避免了其他灭亡诸侯的惨境。
一切国策安排下去,随着时间过去得以实行,魏国获得了平静。
而才政变成功的楚国,在此时也如魏国一样选择了休养生息。
由此,整个天下在此时便诡异的平静下来,和之前一片混战几乎天壤之别。
很快,两年世家便过去,天下依如之前那样平静。
魏侯六年三月初三,宋国都城,太庙之内。
作为宋国的执政者,宋襄召集了公室老少,在平日祭拜祖先的大殿上,准备召开一项关乎宋国存亡的会议。
作为宋国公室宗正,宋膑此时眉头紧锁,暗中猜测会有大事发生。
他对国君宋襄的为人很清楚,虽然外界不耻其谄媚魏国,但宋膑知道国君都是为了保全宋国。
而对宋襄的能力,宋膑作为叔伯也是很认可的,这位国君若是执掌大国,未尝不能在此时代建立功业。
但这些都是想象罢了,宋国就是弱小的诸侯,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拜过宋国历代先君后,宋襄便转过身来,面向自己的族人们。
“今日叫诸位来,是有大事要和你么商量!”宋襄此时说话很是肃穆,其威严模样与在魏无忌面前大相径庭。
但公室众人对此却不奇怪,因为在宋国之内,国君宋襄就是最尊贵那个人,所有人都是他的臣子。
没人插话,宋襄便继续道“自当年戎人入侵,大周王朝衰败以来,诸侯倾轧,大国为尊……”
“我等小国只能左右逢源,依附大国才得存活,可谓屈辱无比!”
说到这里,宋襄更是悲愤道“而到如今,诸侯大国厮杀越发激烈,便是我等伯国都难存活了!”
这么多年来,诸侯国覆灭并不少见,但那都是如肖国许国那样的三流子爵小国,伯爵诸侯国可是没有覆灭的。
但最近两年,伯爵诸侯国不但有覆灭的,而且还接连覆灭了好几个,且都灭在魏国人手中。
而宋国,恰恰就紧挨着魏国这头猛虎,虽然近两年魏国人安分了些,宋襄清楚魏无忌的温柔,安定意味着魏国将掀起更大风浪。
所以,作为宋国国君,宋襄觉得自己有责任保全宋国,更有责任保全宋国公室。
公室族人们静静听着,其实不消宋襄讲述,他们也都清楚现在时局的崩坏。
魏国大军在郑地停战后,与齐国的军事对峙便没有结束过。
郑地,鲁地,以及和宋国接壤的建兴郡和龙江郡,魏国都驻有大批的军队。
虽然魏国对手还有齐国,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宋国处于大河北岸,天生就受制于魏国,而齐国便显得鞭长莫及。
在魏国十数万大军虎视之下,在场众人心里都明白,宋国根本没有反击的资格。
就在前几日,宋国便发生了魏军越界一事,让宋国整个朝堂都震动了一下。
所以,当听到宋襄说这些让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时,在场公室众人都都感到心凉。
“两年前的上洛,即便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在魏侯面前也如猪狗一般,尊严庙堂被任意践踏!”
说道这里的时候,宋襄此时不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坐在王位上的天子,在魏无忌面前不但颜面无存,更是连性命都捏在人家手上。
“当时整个上洛都被魏军占领,只要魏侯一声令下,便能让上洛城中鸡犬不留!”
这些事情宋襄回国后并未详细讲过,虽然在场众人也知道一些,但毕竟是不全面的,所以这时他们都聚精会神听了起来。
“周天子还算好的,你们再想想唐国陈国,他们现在的公室在那?”宋襄此时问道。
听宋襄说了这么多,一边的宋膑也忍不住了,只听他问道“君上,现在时局危急,究竟我宋国该当如何,才能保全国祚?”
宋襄说这么多,就是为铺垫自己接下来想说的话,但他现在却不准备说出来。
只听他道“那么诸君以为,我宋国该如何做,才能保全国祚?”
这话可不是那么好回答的,但在场人多,偏偏就有头脑简单的。
只听人群中有人喊道“屯兵演武,可保社稷!”
宋襄当即便冷笑道“屯兵演武……那我宋国要屯多少兵,才能抵御大国?”
“十万,二十万?我宋国青壮人口又有几何?”
宋襄这两个问题可一点都不友好,问得那人哑口无言,也让同样有此想法的人心灰意冷。
此时,又有人提议道“魏国强大,我宋国可依附齐国,如此可报国祚!”
既然强大自身不行,那便从外部借力,按理说这法子有可行性。
但此时宋襄则嗤笑道“办法是不错,可你们想想,依附秦齐的唐郑陈三国是什么下场!”
还能是什么下场,当然是国破族灭。
这两个法子都被否定,后面也有人提出其他建议,但都是无用之言,被宋襄简单推翻。
最后,作为宗正的宋膑只能再度问道“此些建言皆被君上否决,不知君上有何妙招!”
宋膑是看出来了,国君本人已有定计,大家伙儿无论说什么,都只是浪费时间。
宋襄扫视众人,发现族人们也都殷切的看着自己,显然把保全宋国的希望都放在了他身上。
但此时宋襄心里却叹了口气,因为他所作出的决定,就连他自己都不知是否正确。
良久后,宋襄才缓缓开口道“和魏国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但诸君可知,当初的肖国如今情形?”
下面人有些不耐,他们已迫不及待想要听到救国的法子,所以立时便有人答道“肖国已经覆灭,其国已被并入魏国郡县!”
其实这时候,宋膑差不多已经猜到国君要说什么了,这时他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只听宋襄道“没错,肖国是灭亡了,你们可知道肖国公室如今情形?”
这下宋襄没等这些人回答,便接着道“当初肖国主动归顺魏国,肖子基更是亲手诛杀唐伯,所以在肖国灭亡之后,肖国公族得以保全,仍能享受荣华富贵!”
“相比于全族皆殁的唐国公族,原本屈于唐国之下的肖国公族,是否更显得智慧?”宋襄此时反问道。
到这个时候,在场中大多数人都明白了国君的意思。
但其中偏偏就有反应慢的,此时便有人道“君上,您说这么多,究竟是何意思?”
宋襄也不愠怒,而是再度解释道“寡人决定,我宋国直接内附魏国,以求公室安稳!”
所谓内附,意思就是宋国将国家直接并入魏国,和当初的肖国差不多。
太庙之内一阵死寂,当国君真正说出这个决定后,所有人都感到难受。
宋国百多年江山,就这么白白送给他人?先祖呕心沥血打下的基业,就这么白白葬送?
所有人都感到不甘,以至于此时他们对提出这个想法宋襄都饱含敌意,即使这位如今还是宋国国君。
沉寂一会儿后,还没等宋襄继续问话,人群中便有人愤怒道“君上,此法万万不可行,列祖列宗也不会答应的!”
这话一出,顿时引起许多人共鸣。
此时他们思绪被恼火萦绕,以至忘记了宋国的危险境地。
而公族中的有识之士,即便知道国君的做法是对的,此时也不敢冒大不韪去对抗族人的浪潮。
见此情形,宋襄不由苦笑,接下来他的任务又多了一项,那便是说服自己的族人。
但宋襄也相信,在残酷的现实下,族人们终究会清醒,并作出和自己一样的选择。
同时宋襄也有一种紧迫感,他必须尽快让此事尘埃落定,魏国给宋国的时间肯能已经不多了。
而此时他旁边的宋膑却问道“君上,这么做真的对么?”
宋襄脸色郑重,缓缓开口道“三叔,宋国注定保不住的,我现在只想如肖子基那样能保全自己的族人!”
宋膑点了点头,国君的法子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确实是保全族人最简单和有效的方式。
此时宋膑又问道“你对魏国很有信心?”
这话倒是今晚问得最睿智的一句话,宋襄决定内附于魏国,换句话来说也是把注下在了魏国头上,摆明了对魏国在诸侯征战中极具信心。
宋襄点了点头,答道“我对魏侯更有信心!”
。
第790章 世再无宋国()
魏侯六年四月,宋国国君觐见魏侯的消息传出。请百度搜索进本站。
虽然宋国公室心里不愿接受宋国消亡的事实,并有阻止国君施行此策的意图,但最终他们还是被宋襄说服。
在大势面前,宋国没有反抗的能力,逆流而只会船毁人亡,这是宋人无法改变的事实。
既然宋国注定要被大国所灭,主动内附大国,获得和肖国公室那样的待遇,何乐而不为?
只要公室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那么才残酷的环境面前,理智的人都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
说服了公室,宋襄还需要说服的便是朝臣们了,而这反而是最简单的。
宋国多年来都是魏国附庸,其国内世族皆心向魏国,若是不战而结束争端,对他们来说也是保全家族的好办法。
于是,在四月初宋襄便踏了魏国之旅,他必须亲自到武安去和魏侯商谈。
宋襄对自己此行成功很有信心,魏国没有拒绝他的理由,这对魏宋两国来说是双赢的。
四月十三,宋襄一行到达武安,被迎进了大鸿胪的馆舍。
宋襄觐见魏侯的消息几天前便在武安城内传播,所以城内百姓对宋襄的到来见怪不怪,他们只是在好宋伯来朝的目的。
但实际,知道宋伯意图的人并不算多,只有武安那些大人物才一知半解。
四月十五,也是宋伯在武安的两天后,魏无忌在大朝会召见了宋伯。
大朝会,宋襄在魏国朝臣们的注视下,正式表达了宋国想要内附魏国的意图。
魏无忌并不感到吃惊,他把宋襄放到大朝会,只是想让朝臣们听听这件事。
经过再三“推辞”之后,魏无忌在大朝会当场宣布,接纳宋国公室请求,纳宋国之地为魏土。
然后大朝会圆满结束,宋襄也被魏无忌留下,请到了他平日理政的永明殿内。
和宋襄一起被留下的,还有魏国的几位重臣,接下来他们要商议的才是宋国内附的具体实施方案。
永明殿内,君臣之分已然确立,此时的宋襄已不再是宋国国君,正式成为了魏国的臣子。
所以此时宋襄取下了自己国君冠冕,以示自己称臣之意。
为显示对宋襄的厚爱,魏无忌还特意让余忠在殿内给他搬了凳子,让宋襄很是惶恐。
“宋卿坐下罢,寡人之赐,你当受之!”魏无忌平静道。
魏无忌都说话了,此时宋襄也推辞不得,便道:“臣襄谢过君!”
宋襄一如往日那般精细,这时候便直接自称为臣,正式进入臣子的角色了。
这让魏无忌很是满意,但同时也让魏无忌对宋襄警觉起来,这人能屈能伸,是个枭雄人物。
随后,魏无忌便将目光转向殿内的其他几人,然后道:“宋国既然内附,诸卿以为该当如何治理?”
这话其实问得很没有营养,朝臣们又怎会不知国君的心思。
但这次,廷尉赵禹抢先站了出来道:“君,以臣之见,当依旧例,于宋地设立郡县,派贤能官吏以治之!”
对这个结果,宋襄并不感到意外,他所效仿的肖国也是如此。
于是魏无忌又问其他重臣,都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然后魏无忌又问了宋襄本人。
魏无忌问宋襄看法,同样也是对宋襄的一次试探。
若是宋襄反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若宋襄直接同意,在魏无忌心里也落了下成。
但偏偏,宋襄是那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