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的话阿达业便没有听进去了,他现在满脑袋都是疑问。
魏军的铁甲军不是正和本部三个万骑捉迷藏吗?怎么这里有冒出一支来支援了?魏军到底有多少支铁甲军?
之所以阿达业会有这样的疑问,还是因为匈奴的作战方式太过原始了,阿达业连专门的参谋人员都没有,怎么可能记得清那么多复杂的数据。
当局面已经便道这个境地的时候,阿达业此时又开始摇摆不定了!
真的还要打下去?阿达业如此问自己道。
三线作战,是每一线都不顺利,还要坚持下去吗?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处?
眼下虽战局不利,可匈奴亦未有大的损失,这时候将所有军队召回,便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啊!
可以说,开局的挫败,已经动摇到阿达业的信念了。
以至于他都忽略了,此时的魏军其实也不好过,三线同样是疲于奔命,而且是毫无退路那种。
这就是所谓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还是那句话,阿达业这人真的不是那么适合单于的位置。
现在已经是下午,阿达业清楚晚饭的时间就要到了,若要抽身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撤还是不撤?这是阿达业问自己的问题。
不撤,胜负未知,败了他单于的位置也就坐不下去了。
撤,虽然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但实力却被保持了下来,从燕山抢来的东西,应该可以堵住下面部族头领的嘴的。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阿达业便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了。
所以,趁这士兵还在,阿达业便直接吩咐道:“你立即派人去传令各部骑长,让他们想办法,尽快返回此地,以图后事!”
这人那里想得到单于是要逃跑了,他还以为大单于是要和魏军大干一场呢,所以便兴致焕发的去传令了。
而在这人走后,阿达业便立即叫来的心腹之人,以及戍守在此处的几名万骑长。
对这些人阿达业便推心置腹的说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想要听听这些人的意见。
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此时自然是支持自家主子的,毕竟草原上实力才是王道,只要他们这些部族保存了实力,那么逃跑就逃跑了呗。
毕竟,这些人和阿达业是利益共同体,所以阿达业问这些人该当如何,其实就是在问他自己。
那么答案便是注定了的,随后阿达业便下令王庭准备撤退。
当夜晚来临,好不容易摆脱魏军,匈奴各路骑兵赶到“王庭”的时候,却被告知单于已经先行撤退。
同时他们还接到了单于的下一道命令,那就是让他们相机撤退。
撤退,撤退,撤退这下这些万骑长们才真正相信,那个决心带领他们与魏军死战的大单于,居然真的离开了。
愤怒,这唯一的情绪在这些万骑长们心中蔓延,他们有种被抛弃和背叛的感觉。
这就是那个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单于?哪怕是要撤退,难道他就不能等着大家一起撤退?
这些人的埋怨影响不了阿达业,两天之后他已经赶到了北平关,此时正看着一匹匹骏马驮着物资离开北平关往草原行进。
这是自燕山郡内抢到的粮食,兵器等物资,阿达业要抢先将这些东西运送出去。
他可以预料到,未来草原上肯定会有动乱,所以这些东西必须掌握在他的手上,到时候他才有底气压服一切不平声音。
当所有东西都运出去后,阿达业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
此时他站在北平关城墙之上,怔怔的朝南方望着,那里是曾经被他占领和劫掠过的燕山。
时隔一年,在攻破长城之后,他再一次的要离开了。
当然了,现在的情形比去年要好上许多,至少不是那么张皇失措,可阿达业却心沉如铁。
来时破关拔城纵横捭阖,连连胜利意气风发,现在想起来都令人神往。
可是再看看现在成为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个曾经认为触手可及的梦想,此时阿达业却是梦醒了。
他是个失败者,灰溜溜的被赶出了长城,他甚至不敢与对手正面一战。
自己是个懦夫阿达业心中如是说道,这更让他感到痛苦万分,没人愿意自己是懦夫。
“大单于,该启程了!”此时,有侍从在一旁提醒道。
阿达业这次才惊醒,然后在侍从护卫下往北平关城墙下走去。
在最后一次回望燕山大地时,阿达业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恐怕自己这辈子再也无法踏上这片土地了。
来时如巨浪,退时如潮水,让整个燕山不得安宁的匈奴单于,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第667章 军机之事宜()
(求订阅,来评论两句啊!)
魏侯十六年十月二十七。
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魏军收复北平关,匈奴势力彻底被赶出了长城之内。
这也就预示着,燕山之战在魏无忌到任的两个月时间里,彻底结束了。
此时的北疆已经极冷,在一切战事快要结束的时候,魏无忌便直接返回了靖北城中。
鹅毛大雪飘飘洒洒下着,现在的燕山是真的冷啊!
也亏得前些日子没有降下大雪,否则军队便无法作战,驱逐匈奴便要拖到魏侯十七年去了。
好在,如今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匈奴人被赶出去后,现在魏无忌的心也可以落了下来。
为了将差事办得更好,魏无忌已经责成燕山郡府的江时洵,让他尽快安排流民返家过冬。
虽然这些人已是家徒四壁,但回到家中往后才有着落,否则不是成了流寇,便会沦为饿鬼。
同时,魏无忌还向武安发了急递,希望魏侯能从临郡调派粮食支助燕山,好歹将这个冬天熬过去再说。
好在,燕山虽被匈奴肆虐,但却不是全境都是如此,这也为重建减了不少压力。
“所以坐头把交椅难啊!”魏无忌如是感叹道。即便是坐在家里花园亭中赏雪,魏无忌脑子里依旧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丈夫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曹馨也不想他太过操劳,便道:“夫君何必事事忧心,手下那么多人,都交给他们去做好了!”
魏无忌不由苦笑,这那里是他愿意交就能交的,重建这些事情关乎他的“政绩”,他有如何能不放在心上。
天下人都知道他魏无忌打仗能干,现在也是时候让他们知道,武扬君主持民政也是可以的。
但妻子的面子也不能顾着,魏无忌便对抱着孩子的妻子道:“为夫也想安逸清静,可为了咱们儿子的将来,却是不得不如此啊!”
这下,曹馨便无话可说了,儿子可是她的心肝宝贝,她对自家男人的处境自然清楚无比。
如今燕山危局虽然解除,但对魏无忌来说情况却好不了许多,因为世族的威胁依然存在。
就在魏无忌想要逗弄一下自己儿子,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下人的禀报声。
原来是胡汉三等亲信将领来了。
作为魏无忌的心腹,他们这个时候也是该到府上来看看,毕竟他们来的时间确实不多,这样怎么能体现出他们心腹的地位呢?
在听到是将军们来了的时候,曹馨便想要抱着孩子离开,毕竟她一个妇道人家在这里不合适。
可她的行为却被魏无忌止住了,只听他道:“毋需回避,让我魏无忌的儿子,见点儿凶气也没什么不好!”
曹馨听到这话便止住了身形,魏无忌这话可是大有深意,这有种要培养接班人的意思了啊!这当然不能缺席了。
很快胡汉三几人便被叫了进来,然后他们便看见了一旁的公子夫人,还有那尚在襁褓中的小公子。
“拜见公子……”
拜了魏无忌之后,这几人还向一旁的曹馨拜道:“拜见夫人!”
魏无忌对此自没什么表示,倒是曹馨对这几人微微点了点头。
其实魏无忌让曹馨留在这里,也是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把严肃的公务对话转变成了家长里短的模式,透露出公子没把大家当外人的意思。
作为魏无忌最最心腹的手下,胡汉三四人在整个燕山军中是很特殊的存在。
比如,他们几个在军尉府中,都是没有正式官阶的。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是“黑户”。
可这不重要,他们四个却是掌握着魏国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而接下来魏无忌则会让他们全面掌握。
“你们几个,来这里什么事?”魏无忌开口问道。
胡汉三几人虽是大老粗,但是也知道话不能说得太露骨,所以他们还有些支支吾吾。
最后还是胡汉三开头道:“公子,我们几个就是想问问,张显大人还回来吗?”
魏无忌似笑非笑,然后便道:“然后呢?”
然后?什么然后?胡汉三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魏无忌便继续道:“接下里你们是不是该问,张显离开后的位置,该你们谁来坐?”
说道这里,魏无忌还恍然想起道:“哦……还有,陈展当初留下的位置,又该你们四个人当中谁来坐是不是?”
这话说得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客气,但也确实说到了这四人心里,故而这几人一个个都低下了头。
此时气氛有些深沉,就连曹馨也被自己丈夫玩笑的样子吓到,这话里的杀气可有种外涌的样子。
曹馨心中也恍然明了,可能也唯有如此,自己丈夫才能降住这些猛将。
“怎么不说话了?”魏无忌问道。
胡汉三几人低头不答,倒是很少说话的严庆抬起头道:“公子恕罪,我等并无非分之想!”
这话其实就有些假了,但官场上的事情本就假得很,否则怎么能吃得开,所以魏无忌对此不以为意。
魏无忌淡笑道:“都别紧张,为自己的前途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然后,魏无忌就说起了胡汉三几人最关心的事情来。
只听魏无忌沉声道:“你们四人听令吧!”
这就是很正式的表述了,胡汉三几人顿时下拜于地,他们那能想到,自家公子已经有了计较。
“张显走了,都尉一职由参军方旋接替,陈展的位置由参军高云接替,此而二人这次大战立功不小,也是该提一提了!”魏无忌缓缓道。
这可让胡汉三几人急了,公子说了半天提的都是别人,那自己这些人不就没份儿了?
直到这里,魏无忌才接着道:“而胡汉三你……”
当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胡汉三顿时便兴奋起来,看来自己是要升了。
“还有严庆,你们二人便在方旋和高云手下去做参军吧!”魏无忌最后道。
这……虽然确实升官了,但在胡汉三和严庆二人看来,这官却升的很不爽利。
原本他们是盯着那两个都尉位置的,可现在却被封给了两个外人。
但胡汉三几人却想错了一点,方旋和高云对他们来说是外人,可也是魏无忌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也是他的嫡系人马。
可不管此时他们有何怨言,在面子上他们却不敢表露出半分,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啊!
在魏无忌手下这几年,他们对这魏无忌了解那是不一般的深,若是他们有丝毫不敬之处,这位公子绝不会对他们手下留情。
“属下领命!”胡汉三和严庆叩首道。
相对于他们两人,心里更难受的其实是左元虎和朱骁,他们现在可是什么都没捞着。
这一点魏无忌也是考虑到的,然后便听他道:“左元虎和朱骁,你们便代管他二人留下的两个校尉部吧!”
这……绝对是惊喜啊!
代管胡汉三和严庆的手下,便意味着左元虎和朱骁手下各增加了一千人马,虽不是都尉那也差不远了。
一时间,胡汉三和严庆这两位新任的参军,却是不知自己该哭还是该笑了。
吩咐完这些,魏无忌便道:“对此,你们可有异议?”
他们当然有异议了,可谁特么敢说出来,于是这四人便道:“公子明断,属下无异议!”
魏无忌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便挥手让这几人下去了。
看着离去的这四位心腹,魏无忌心里却是在想着,该安排人手观察一下这四人,看看他们背后的反应是什么。
若是有人心生怨怼,哼哼……
这时,却听曹馨在一边道:“夫君,妾身虽愚钝,可以知晓军中之事要商量着来,你刚才是不是……”
魏无忌转过头来,便道:“你是想说,为夫一言决之,是否太过武断?”
曹馨没有说话,不说话便表示默认了。
魏无忌便道:“他们在外虽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却是为夫自草莽提拔起来的,形同家奴……这等事情还需于他们商量?”
曹馨点了点头,当然不能与家奴商量,否则主人的威严便会削弱了。
“妾身明白了!”曹馨点点头道。
第668章 燕山的捷讯()
(更新了,求订阅啊!!)
在魏无忌安排了自己手下铁骑的人事后,第二天听到风声的方旋和高云便匆忙赶到了魏府,拜谢魏无忌的知遇之恩。
而恰好这两人还遇到了老熟人,那便是原上司张显,张显此时已经被魏无忌任命为临时的副将了。
张显这个副将的位置,被魏无忌安排到了胡谦的手下,胡谦原来那位副将被魏无忌免职了。
对于魏无忌这种“恣意妄为”之举,整个燕山全军都保持了缄默,包括胡谦本人都是如此。
这可就太能说明问题了!
当初魏无忌提拔陈展的时候,那是闹出了多少风雨,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这也让世人看到,如今的岭北大营,真的就成了魏无忌的一言堂。
权柄手中握的感觉真的降临的时候,魏无忌本人却没有什么太大反应,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而已。
最后魏无忌还给方旋和高云下了任务,让他们领兵返回武扬,以防匈奴反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把游离在长城外的东胡人赶跑,否则总让魏无忌感到不安心。
东胡人的背信弃义让魏无忌很气愤,收拾这帮人便被他提上了日程,甚至于明年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这些家伙。
同时,魏无忌也授意方旋二人敲打一下阿济格这些人。
在匈奴大军来袭之时,阿济格和古达这些当初臣服的小部族,全都没了踪影,想来也是当匈奴狗腿去了。
所以敲打这些人则必不可少,告诉他们主人回来了。
甚至魏无忌还告诉方旋二人,若是这些部族已经不能任用,便可直接除掉。
对魏无忌来说,这些部族不过是几条不怎么听话的狗而已,若是无用便只能杀了。
当燕山的一切都开始逐渐往正轨恢复时,武安方面也接到了魏无忌的奏疏,整个燕山大捷也跟着传回了武安。
当所有人都在高兴武扬君击败匈奴的时候,作为国君的魏侯却是愁眉苦脸。
打了大胜仗魏侯自然高兴,匈奴这个心腹大患,终于不用魏侯再担心了。
但是魏无忌上疏中提到的调粮之事,却让魏侯感到为难,粮草征调那里那么容易。
这两年来的大战将魏国的府库消耗一空,所以魏侯真的是无粮可调,除非让西面前线的魏军饿肚子。
既然不能让与秦楚交战的魏军饿肚子,就只能让燕山的老百姓饿肚子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魏侯其实也是相当痛心的,毕竟那也是他的子民。
但是,事情总是转机的,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在朝堂议事的时候,丞相郭梁栋提出了一条建议,让魏侯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郭梁栋提议说,如今鲁国为魏军大败,或许可以威胁鲁国交出粮食应急。
别看鲁国是小国,但其国家却是很富裕的,所以敲诈鲁国自然具有可行性。
以鲁国之粮资助西线战事,再将西线军粮调派部分往燕山,便可相对消除国内矛盾。
所以,朝臣们久违的看见魏侯笑了,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自然该高兴。
随后魏侯便让军尉府的人主持此时,到时候任务下派下去,便可让襄平大营的军队直接向鲁国施压。
被魏军教训之后的鲁国,想必是不敢有多大反抗的,否则魏侯不吝于直接灭其国祚。
当赋闲在家的高承德听到朝堂上的方案后,心里却泛起了担忧。
鲁国是他打下了半郡之地的,所以他对鲁国的情况非常了解,这也是他担忧的源头。
鲁国虽富,可今年才遭兵灾,想来也是没有多少存粮的,又能敲出多少粮食?
而且,鲁国新拿下的半郡之地,现在的统治还未稳固,若强行征粮很容易闹出祸端。
高承德在心中在叹气,可一边的高常诚却显得有些兴奋,只听他道:“父亲,这五公子还是真是不负众望短短两月,便将匈奴赶了出去!”
对此,高承德也流露出敬佩之色。
是的,高承德当初不去燕山,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收拾燕山的局面。
可这位公子倒好,刚一到燕山便将匈奴骑兵吓得后退数十里,解了靖北城之围困。
而后更是用很简单的围困之法,便将匈奴人的活动范围不断压缩,最后逼不得已与其决战。
而决战的过程就更加传奇了,短短一天时间内,十数万人的决战结果便出来了,匈奴直接溃败而逃。
甚至高承德这时都在想,匈奴人莫非是在有意配合?否则这位公子怎么会如此顺利。
但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
故而,此时高承德也只得叹道:“英雄辈出,为父却是老了!”
没错,即便是高承德不服老,但身体的原因已经让他不再适合领兵,所以他也不得不服老。
见老父亲这个样子,高常诚便劝慰道:“父亲老当益壮,岂能言老,明岁君侯还指着您主持襄平大营之事呢!”
其实这话高常诚自己都不相信,老父亲的身体他是再清楚不过,是真的不适合去战场上了。
对自己儿子的话,高承德只是笑了笑。
他此时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魏侯的艰难之处,几个儿子究竟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