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到1927年,其他一些生理实验也得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些证据与这个理论相矛盾。这是由沃尔特·坎农(1871-1945)进行的工作。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者和理论家。跟约翰·B·沃森和身无分文的小镇青年詹姆斯·吉布森一样,他虽然缺少重要的关系,但最终也通过艰苦的工作和天才攀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他在哈佛拿到硕士学位之前就已经发表了大量吸引了广泛注意的学术文章,而且在35岁的时候就被指派为乔治希金森大学的生理学教授。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获取的,不像詹姆斯那样与大学的高层权威有一些联系。
坎农的学科是生理学,可是,他受业于詹姆斯,还是罗伯特·耶基斯的朋友。也许就是这些影响使他在探索了通过ANS(自律中枢神经)进行消化控制几年以后,转向了情绪心理学。在经过大量调查之后,他慢慢觉得,詹姆斯-朗格理论是完全错误的,1927年,他发表了一篇历史性的论文,彻底否定了詹姆斯-朗格理论。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五种以他自己和别人的研究为基础的证据。在这五种证据之中,下列三种是最令人信服的:
——内脏变化通常发生在刺激之后的一到两秒之内,可是,情绪反应一般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因此,它们是发生在生理变化之前的。(尽管这是以实验室证据为基础的,可是,我们在一个类似事故之后会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共同的经验——这之后,我们的心跳会加快,我们感觉到无力,嘴里面有奇怪的味道等等。)
——在与不同情绪有联系的内脏反应中各有一些不同,可是,这些不同之处不会如此明显,如此灵敏,以至于会为人类体验到的情绪范围提供可区别的提示。
--坎农通过外科手术把老鼠的内脏与交感神经系统切断,一位英国生理学家C·S·谢林顿以前也在狗的身上做过同样的试验。在两种情况下,所有的来自心脏、肺、胃、大肠和根据詹姆斯的说法是情绪来源的其它内脏的信息,都切断了与大脑的联系。可是,如坎农所言:
这些令人极度不安的手术对动物的情绪反应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在谢林顿“具有明显情绪气质”的实验狗中,对感觉区域进行的外科手术切除并没有引起这条狗产生明显的情绪行为;“这条母狗的愤怒、它的喜悦、它的厌恶以及当挑斗出现时它的害怕跟以前是一样明显的。”在切除了交感神经的猫中,所有表面的愤怒迹象都在一只汪汪叫的狗出现时表现出来——咝咝叫,偷偷地跑动,耳朵收缩,龇牙裂齿,举起前爪来准备攻击……
可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直到目前还在进行的一些实验不断地发现一些证据,在有限的方面,詹姆斯-朗格理论是正确的。有三个例子: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医学小组1969年发现,对人体注射乳酸盐(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会引发与焦虑有关的生理症状,还有对焦虑的主观感受,后者在一些有焦虑倾向的人当中最为明显。
——在1966年,因为脊椎受损而半身瘫痪的心理学家乔治·霍曼采访了25位退伍士兵,所有这些人都在两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经历过脊椎断裂之苦。霍曼请他们描述在受伤之前和自从受伤以后经历过的害怕、愤怒、性冲动和悲伤。他们说,除了悲伤以外,他们在受伤以后情绪有了变化;情绪没有以前强烈了,对自己的感觉不出声,或者冷眼相看。最重要的是,伤势越重——因而身体系统从大脑里断开的数量就越多——变化就越大。一位颈部受伤(高位截瘫)的人说:
我闲坐着,在脑海里面回顾一些事情,还忧心忡忡的,可是,除了思想的能力跟不上以外,其它的倒没有什么。有一天,我在家躺在床上,掉下一个烟头,伸手又够不着。最后,我想办法七弄八弄把烟头弄熄了。我可能就躺在那里被烧死了,然而,可笑的是,我一点都没有感到惊慌。我就是一点也不害怕,一般人可能想到我会害怕得要命。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辩论,情绪倒底是全球各处都一样的,还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文化里都感受到同样的一些感情。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圣弗兰西斯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保尔·埃克曼及其同事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表达六种基本的情绪(愤怒、讨厌、幸福、悲伤、害怕、及惊讶),他们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尽管因为文化上的规则而略有不同。埃克曼和他的同事及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泽德曾让一系列文化背景极为不同的民族的人们看过一些表达不同情绪的照片。看照片的人几乎总是正确地辨认出了那些情绪。尽管在引起特殊情绪的文化情景中有很大的差别,可是,一些证据强烈地表明,基本的情绪都还是全球一致的,并且伴随着同样的一些面部肌肉动作。伊泽德经常拍摄一些婴儿的照片,并发现从出生到4个月大的时候有五种表情(兴趣、友好的微笑、愤怒、惊讶和悲伤)——这些表情出现的时间很早,看上去他们明显就是对情绪天生的反应。
这并没有证明生理感觉就一定在情绪知觉之前,如詹姆斯和朗格所断定的一样。可是,由埃克曼和其它一些人所进行的十几种实验都显示,当志愿者故意假设某种特殊表情的面部表现时,所涉及到的肌肉的移动会引起起脉搏频率、呼吸率和皮肤电很小,但可以测量的变化,还有同样很小但可测量的感情变化。埃克曼认为这些会导致一种反馈效果:故意假装的表情会带来肉体的变化,然后可以引发这个人刚刚模仿的情绪感觉。
同样的原则有时候会使一些心理治疗者改变病人的情绪。通过改变面部表情、姿势和身体运动,病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一种更为积极和欢乐的情绪替代沮丧或者失败的情绪。这一次又支持了詹姆斯-朗格理郏何颐窃谏硖迳细芯醯降亩骶龆ㄗ盼颐堑母芯酢#憧梢宰约航姓庀钍笛椤V迤鹆忱醋鲆桓龉笮Φ难樱中该胫樱缓罂茨闶欠裰辽俑芯醯接Ω冒樗嬲庵肿耸频母芯酢#?
因为这些原因,詹姆斯-朗格理论就生存下来了。尽管支持其它一些情绪理论的证据更强一些,肉体理论却不能被忽视。如在心理学中的许多议题一样,最终有关情绪来源的答案也许是多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解释——系列互有关联但不同的一些现象。肉体理论也许是一种有效但很有限的部分答案。
ANS及CNS理论
沃尔特·坎农的实验工作引起了对詹姆斯-朗格理论的争议,他提出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理论;每种都产生了好几年的影响。
他的动机理论——有时候被人大不敬地称作口水和咕咕响的理论——认为,周边提示是给一种动物以动机的东西:口渴会引发饮水,胃响会引发进食。这些提示向大脑最原始的部分提供信息,并在那里形成寻求水或者食物的驱动力。可笑的是,坎农在这里谈到动机时,是在说与他所攻击的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一样的话。
可是,坎农的情绪理论却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周边或者内脏条件不是情绪的起因,而是其它原因伴生的效果。在收集证据来反驳詹姆斯-朗格理论时,他剥开了一些动物的皮(剥掉了动物的皮),之后,只需要很少的刺激就可以引发动物强烈的反应。
这使坎农和一位哈佛同事菲利普·巴德想到,愤怒和其它一些情绪起源于丘脑,这是大脑核心中从感觉器官(除鼻子以外)接受信息并将合适的信息传达到皮层和ANS中的原初结构。按照坎农-巴德理论,皮层通常控制并抑制丘脑,可是,当丘脑发出某种信息时——比如看见敌人——皮层会放松控制。丘脑然后就能够将其情绪信息向两个方向传达:一是向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会产生对情绪和合适行为的内脏反应,同时还向皮层的后部发送信息,情绪感觉就在这里形成。因此,情绪的体验及其内脏症状是丘脑信息平行的效应。
在坎农的两种理论当中,口水及咕咕响理论解释驱动力,尽管这种理论占据了一阵子统治地位,可是,最终被其它一些实验证据所推翻。1939年,有两种研究利用了“假饮”来进行测试。通过外科手术在狗的食管里接一根管子出来,把狗饮下去的水接出来,这样,水就进不去胃里面了。尽管它的嘴是湿的,狗持续大量地饮水却不能减轻口渴。很明显,没有什么比干裂的嘴更容易引起口渴的驱动力了,它来自于另一种更深层的内脏信号,通过神经系统变成行动。
可是,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尽管被后来的一些研究所修改,这些后来的研究表明,ANS、丘脑和神经系统中其它的原初领域可以生成情绪而不需要内脏任何输入式的参与。在20年代晚期和30年代,一位瑞士生理学家沃尔特·希斯在一种实验动物的下丘脑(位于丘脑下部的大脑核心的一部分)中植入了电极,并释放出一阵微弱的电刺激,狗作出了愤怒的反应。当希斯将同样强度的电流送入下丘脑前面的区域时,动物就镇定下来,并很快入睡。再过了很久以后,一位西班牙神经科学家约西·德尔加多利用斗牛进行了同样的下丘脑愤怒控制实验。他在牛的下丘脑前部植入一根电极,然后进入斗牛场,手握着一个控制箱,箱子会通过电极发出电脉冲。牛被放入斗牛场,看见了德尔加多,很愤怒,并开始攻击。德尔加多毫不退缩,按下一个键,牛就停下来了,并转过头去。
在耶鲁大学,德尔加多和其它几位同事于50年代用电极在老鼠和猫身上做了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研究,虽然没有这样富于戏剧性。他们给老鼠或猫的扁桃体——“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或者是古老的哺乳动物大脑,即一系列位于丘脑和皮层之间的结构——发送一道微弱的电流,使其出现害怕行为。后来,德尔加多及其他人通过外科手术在人类病人身上做过同样的实验。当一位病人接受这道电流时,他说他感觉到就好像他刚好从一辆汽车身边擦身而过,另一位说,他感觉着就好像“某种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在她身上了。这些感觉在电流关掉后立即就消失了。
一种支持情绪的边缘系统理论的完全不同的证据,是在70年代由一位发展心理学家J·E·斯坦纳提供的。他给一些新生婴儿拍照,在婴儿第一次通过乳房或者奶瓶吃奶以前,让婴儿喝一些有甜味、咸味或者苦味的水。甜水使婴儿吮吸嘴唇,咸水使婴儿吸起嘴唇,皱起鼻子表示不悦,苦水使婴儿张开嘴吞水,或者作呕。斯坦纳接着在无脑的新生婴儿(无脑是一种悲剧性的畸形,胎儿的大脑主干以上没有脑组织形成,这样的婴儿很快会死掉)做同样的实验。他们所表现的面部表情和反应与前述的一样。这样一来,简单情绪及其面部表情看上去就是由脑干产生的,不过,在正常儿童中,这些反应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做了一些修改,因为孩子学会了哪些是社会当中可以接受的情绪行为。
在50年代,芝加哥罗约拉大学的一位出生于捷克的心理学家玛格妲·阿诺德(本世纪中期以前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心理学中获取了显著地位的妇女之一)及其他人提出了“激励理论”,这是一种对动机和情绪集合的解释,认为它们的起源在于“网状形成”(连接脑干和丘脑的神经元网络)。
激励理论得到对大脑使用电极刺激的一些研究的支持,这门学说认为,进入大脑的刺激会“激活”网状形成和边缘系统,使皮层和动物进入行动准备状态。比如,声音或者味道,会唤醒沉睡的动物;婴儿的哭声会使睡着的母亲完全醒过来,立即站起身。像不准喝水、进食、呼吸空气,或者增高性荷尔蒙水平这些刺激也可以激活网状形成,这可以通过脑电图(EEGs)——大脑记录——看出来,通过网状形成加快心跳,并增强整体的活动。总起来说,这个理论认为网状形成是一种调节器,在通过感官接收信号时会转变成生理活动和情绪反应。
可是,东北伦敦工业大学的高级心理学讲师菲尔·埃文斯抱撼地谈到激励理论:“心理学中很少有像这样在表面上很有吸引力,实际却很麻烦的概念。”因为,尽管它提供了对动机和情绪的神经生理解释,并使一大堆数据产生了意义,可是,它太泛泛而谈了。它只提供一种单面的情绪——激励的程度——而这会使其它的情绪得不到解释。另外,对激励的生理测量,比如心率和皮肤电经常与脑电图数据和可观察到的活动水平不符。最后,对睡眠的研究已经显示,在快速眼球活动期间(REM),动物或者人类处于熟睡阶段,可是,脑电波却提示出很高的网状形成激励状态。
激励理论并没有被抛弃,可是,理论家们现在说,激励并不是情绪的来源,而是情绪的伴随物。它也不是一种单维的状态,有不同类型的激励存在——行为的,ANS和皮层的——每一种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对动机和情绪高水平的皮层影响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事实上一直是研究的前台。哲学及宗教传统一向认为,我们的驱动力和感觉来自于动物或者生理的一面,可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我们的许多动机和情绪会受到思维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起源于思维。让我们来看一看证据。
认知学说
心理学家们首先强调了动机的肉体根源,接着又强调了它的丘脑和淋巴根源,但他们忽略了一般人坚信不移的一项日常事实:人类和高等动物经常是因为心理需要而产生动机的,而并不总是由生理需要产生的。
养狗的人对此非常熟悉。把狗放在一个不熟悉的新家里的时候,它们立即会在屋子里倒处嗅一嗅,看一看,这并不是由饥饿或者其它肉体的需要驱动的,而是一种因为需要了解而产生的行为。
父母们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看见过自己的小孩子高高兴兴地一连几小时不停地按各种按钮,或者在玩具聚钱罐或者其它玩具身上四处乱拨拉,以期找到一些东西之所以能够工作的原理。
每个人都知道,因为暴风雨或者生病而在家闭了几天后,人们会产生一种出门的需要,想四处看看,看别的地方和面孔;长时间干同样一些杂事后,人们会产生干点换脑筋的新鲜事的需要。
哈尔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都认为,动物基本的动机是要减少驱动力,可是,在60年代,当认知又一次成为心理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后,一批研究者开始觉得驱动力减退很不完全,并进行了一些实验,证明更高级的动物经常受认知需要和过程的驱动。
我们已经在前面看到过两种这样的实验。打开窗户看玩具火车,或者打开门栓却不能开门的猴子,都不是因为一种生理的需要或者受到原初大脑的激励,而是通过认知需要,也就是说,是因为心理刺激。
在50年代及稍后进行的其它一些实验显示,与行为主义学说相反,老鼠能学会做一些得不到奖励的事情——至少不是因为食物、水或者其它生理满足的奖励。在好几种研究中,老鼠选择的路线会引导它们不是找食物,而是进入一个迷宫;它们情愿选择一条通达食物的新路线,而不是已知的线路;它们学会在Y型迷宫里从黑色中分辨出白色来,为的是获取因为探索了复检迷宫而得的奖励;也学会了在笼子处于黑暗时按动一根杠杆来打开一盏灯,或者当笼子太亮时按下杠杆来熄灯。
动物不仅仅受到新奇性的激励,它们会主动地寻找新奇的情景,以便使自己受到缴励。人类特别有可能尝试新事物,以激励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我们自己跑去看恐怖电影以让自己吓一跳,我们看色情材料以缴发自己的性欲,我们与势均力敌甚至比我们强的对手进行游戏,为的是向自己挑战,也让自己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开动起来。心理学家弗雷德·谢菲尔德曾很有说服力地证明,强化人类行为的不是驱动力减退,而是驱动力引发。我们看电影、读书或者玩游戏不是非要看完,读完或者玩完,而是要其中的观看,阅读和玩本身。
这些行为在进化学说中是很有意义的。如动机理论家罗伯特·怀特于1959年所言,高度发达的动物为了生存必须学会有效地对付环境问题。对一些情境的好奇或者自我激励是为了增多学习有效处理环境的机会,因而也就得以生存和繁殖。
可是,我们不喜欢,也不去追求太多的激励,我们更喜欢适度的刺激,而不喜欢太过强烈,太可怕或者太混乱的刺激。这一点也有进化价值:我们和其它物种在中等水平上的激励中能够最佳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许多实验都想证明这一点,在其中一项实验中,让志愿者在100秒钟的时间内解决20组很难的变形词问题,而得到的现金回报是很少的。让他们评判这个游戏有多好玩就可以知道他们受激励的水平了。激励程度处于中等的人解决的变形词难题最多。这个原理对每个人都很熟悉。所有那些开车的人,玩需要生理或者心理技能游戏的人,或者那些为别人工作的人都知道,当自己处于无聊或者昏昏欲睡的状态时,都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顶着极想把事情做好的压力去做时也做不好。
自我激励和解释性的行为后面的动机就是获取能力和对直接环境的控制的欲望,这种理论最好的证据来自于皮亚杰和其他人对儿童通过游戏和上学进行认知发育的研究。我们在前面读到过皮亚杰相关的一些观察,可是,有一个例子在这里是极合适的。有一天,皮亚杰给10个月大的儿子罗伦特一片面包,罗伦特把面包扔在地上,摔碎一些后捡起来,又扔到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做,每次都极有兴趣。第二天,皮亚杰写道,他连续地抓假天鹅、小盒子和好几种其它的东西,每次他都伸开臂膀让东西掉下去。有时候,他竖直地伸开臂膀,有时候斜着伸在眼前或者脑后。当物件落在一个新位置时(比如落在他的枕头上)他会让东西落在同一个地方两三次,就好像要研究空间关系,然后,他会修正这种情形。
这样的一些活动所得出的明显的满足来自于找到这个世界如何工作,并获得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按照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