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皇分身系统-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献忠绝望的看着,周围将他们团团包围的水军舰船,知道自己穷途末路了,不由得仰天喊道。

    说完,张献忠就要投江,但却被一旁的刘文秀死死的抱住了。

    “义父,不可啊,只要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要是死了,可就真的没希望了。”

    刘文秀跪在张献忠跟前,抱着他一条腿,大声喊道。

    张献忠被刘文秀这么一说,寻死的心也打消了。

    谁想死,刚才张献忠也是一时激动,才有了寻死的念头,现在缓过来后,也就不想死了。

    很快,张献忠,刘文秀等流寇,便被俘虏。

    半日后,朱勇收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彻底放下心中的石头,不由得仰天大笑。

    “张献忠摆平了,接下来就该轮到李自成了,大明内忧解决了,我看狗鞑子,你们如何和我斗。”

    朱勇的心情大好,这一次围剿张献忠,顺利的让他不敢相信。

    没过多久,张大鹏便带着明军水军过来和朱勇汇合,这个时候朱勇也终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见到了大寇张献忠。

    “张献忠,别来无恙啊!”朱勇笑着走到张献忠跟前,打招呼道。

    两人前年在河南交过手,也算是‘老朋友’了。

    此时的张献忠神情憔悴,没了往日的威风霸道,这一次战败被俘,着实对他打击很大。

第128章 一系列喜讯() 
128一系列的喜讯

    【求收藏订阅!】

    “你就是朱勇?”

    此时,张献忠也看向朱勇,语气不善的问道。

    “正是本官。”

    “崇祯那狗皇帝,准备什么时候杀我?”张献忠倒是耿直,直接如此问道。

    “你为什么觉得圣上一定会杀你呢?”

    “呵呵,我举兵造反,甚至连他老朱家的祖坟都给掘了,你觉得你们那狗皇帝能不杀我吗?”

    张献忠冷笑着,说道。

    也的确,这也是让朱勇非常头疼的问题。

    朱勇想要收服李定国,孙可望等人为己用,那么张献忠就杀不得。

    朱勇甚至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将张献忠的性命为筹码。

    到时候,李定国和孙可望他们也有台阶下,多半会选择投靠朝廷。

    毕竟,这些人造反,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权势。

    看看历史上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等人不一样接受了南明小朝廷的诏安。

    而现在,可是正统的大明,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还是足够大的。

    到时候,朱勇肯定不会让张献忠再带兵了,甚至连文职都不会给他,只会将他软禁在京城做人质。

    一个半百的老人,到时候还能翻起什么风浪。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张献忠之前曾经攻破凤阳,挖了老朱家的祖坟。

    如此一来,可想而知,现在朱勇俘虏的张献忠,估计等朝廷的导向消息之后,满朝的文武大臣,得到上书请求处死张献忠。

    朱勇要是不杀张献忠,就怕会让崇祯戴上‘不孝’的帽子,这个帽子在古代可是非常可怕的。

    毕竟,华夏古代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以孝为大。

    “算了,不想了,到时候再说吧。”

    因为被这个问题弄得心烦意乱的朱勇,懒得在和张献忠废话,直接将其押回江陵。

    不过,到这个时候战事还不算结束。

    因为,虽然朱勇抓到了张献忠和李定国两人,但其实李定国和张献忠麾下的人马,并没有完全损失。

    毕竟,载着他们两人过江的,不过区区几百流寇。

    至于张献忠和李定国麾下其他数万流寇,此时在呢,朱勇在返回江陵的路上,便开始审讯两人。

    但可惜,两人打死也不打算说,朱勇也没打算给他们动刑,只能让洪承畴费心去找了。

    朱勇相信,等到他将张献忠和李定国两人被抓的消息散播出去之前,那些流寇大军便不成气候的。

    没了张献忠这个大流寇头子,还有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这些流寇中的中流砥柱,张献忠这支流寇已经等于完了。

    原本,按照李定国的打算,是准备先将张献忠送到孙可望这边,然后再调麾下大军找机会渡江,和孙可望合军一处,对抗洪承畴。

    结果,被朱勇识破,一锅给烩了。

    两日后,洪承畴收到朱勇派人送去的消息,得知张献忠和李定国等流寇头目,全都被抓后,也是惊喜万分。

    随即,洪承畴立即派人将这个消息大肆散播出去,同时加派人手,搜寻李定国麾下流寇大军的踪迹。

    五日后,终于让洪承畴找到了李定国大军的踪迹,他立即领军杀过去。

    洪承畴这个时候心里也憋着一股子气,毕竟朱勇这边覆灭了孙可望,活抓了张献忠和李定国,这功劳太大了。

    而他这边,反而变成了陪衬。

    围剿张献忠这一役中,最大的功劳铁定是被朱勇拿走了。

    最后就剩下点汤了,洪承畴要是不再尽快将这些流寇覆灭,等上报朝廷时,他和手下将士能分到的功劳,就会少的可怜。

    所以,这一次上到洪承畴,下到他麾下普通士卒,全都很拼命。

    一周后,洪承畴领军在一处叫童庄的地方,击败李定国麾下六万流寇,并将其包围。

    两日后,这些流寇便向洪承畴投降了。

    而与此同时,朱勇活抓张献忠,李定国和孙可望等流寇首领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京城那边。

    顿时,京城朝野震动,无数官员相继奔赴兵部,要确认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当京城官员从兵部尚书杨嗣昌那里,得到非常确切的消息。

    而没过几天,京城又收到消息,知道洪承畴歼灭了张献忠麾下的叛军主力,又算是一个大喜的消息。

    到了七月中旬,朱勇和洪承畴押着张献忠,李定国等流寇首领,北上京城。

    而洪承畴和朱勇麾下的人马,却在湖广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剿匪行动,旨在将整个湖广一带的流寇,全部清剿一空。

    随着张献忠这股大流寇被朝廷剿灭的消息传开,整个湖广,四川,河南等地的大小流寇,纷纷惊骇,然后便是恐惧。

    他们没想到,连张献忠这样的大流寇,都没逃过被朝廷剿灭的命运,那他们这些小流寇又怎么可能幸免。

    于是,各地不少流寇都生出向朝廷诏安的想法。

    七月末,朱勇带着张献忠等人,抵达京城,杨嗣昌带人出城迎接。

    在北上京城的路上,朱勇已经和李定国,孙可望等人谈过了。

    李定国和孙可望知道,一旦他们抵达京城,张献忠恐怕难逃被凌迟处死的命运。

    可半途中,朱勇却找到他们,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投降朝廷,朱勇可以保张献忠不死。

    这让李定国等人不敢置信,同时也不由得心动。

    毕竟,他们作为义子的,对于张献忠还是非常敬重的,他们真不希望看到张献忠被凌迟处死。

    而且,对于李定国和孙可望等人来说,他们心里其实也是有抱负的,希望找个施展一身本领的地方。

    无疑,此时大明朝廷绝对是让他们施展一身才华,最好的地方。

    于是,途中朱勇和李定国等人达成预定,如果朱勇可以抱住张献忠不死,他们便答应集体归降朝廷。

    不过,李定国等人心里,对于这点不太抱希望。

    他们太清楚崇祯对张献忠的恨意了,毕竟堂堂一个皇帝,被刨了祖坟,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化作是他们是崇祯,他们也一定要杀了张献忠的。

    但朱勇却成竹在胸,毕竟现在他的意志,就代表了崇祯,他只要想不杀张献忠,张献忠就可以不死。

    至于到时候满朝大臣的反对,朱勇相信总会想出办法应对的。

    果不其然,等到了京城之后,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纷纷上书崇祯,要求崇祯凌迟处死张献忠。

    但最终,朱勇却以崇祯的命令,没有下令杀掉张献忠,而是将其软禁在皇陵,用剩下的生命赎罪。

    面对朱勇这样的处置,满朝大臣,王公贵族们虽然不满,但毕竟张献忠可是挖的可是老朱家祖坟,崇祯都已经这样决定了,他们还能反对什么。

    终于,朱勇算是保住了张献忠的性命,但他这剩下的这半辈子,都将在京城皇陵内守墓度过。

    朱勇履行了承诺,很快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和早先就已经被俘虏的艾能奇四人,终于选择向朝廷投降。

    而朱勇也表现出对他们极大的信任,当即就封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四人为将。

    同时,从被俘虏的流寇当中,挑选出两万人,重新划归他们麾下指挥,然后将他们调往北方。

    李定国和刘文秀被朱勇调往宣大一带,划到卢象升麾下,而孙可望和艾能奇则被朱勇划到祖大寿麾下。

    朱勇肯定是要将他们打散的,不可能让他们继续抱团在一起。

    朱勇相信,他们带着区区万人流寇,到了卢象升和祖大寿那边,绝对翻不起大浪,再想造反,绝对死路一条。

    朱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剿灭了张献忠这一大股流寇,功劳不可谓不大。

    这个时候,朱勇自然就该理直气壮的为自己封赏,让自己升官了。

    随即,朱勇便以崇祯的命运,正是封自己为骠骑大将军,正二品。

    洪承畴等人,也收到封赏。

    同时,朱勇也命令洪承畴即刻率领他麾下五万精锐‘洪军’,前往陕西,协助孙传庭,尽快剿灭李自成所部流寇。

    而朱勇则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新兵,再次扩编新军。

    而且这一次,朱勇扩编新军的数量很大,准备将新军从此时的三万余人,扩编到八万人。

    新军的这次扩编,朱勇准备以孙应元,黄得功和周遇吉三人麾下的勇卫营为基础,尽快扩编。

    这样一来,扩编出来的新军营,在老兵带新兵的帮助下,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

    在朱勇大肆扩建新军的同时,毕懋康的火器局也在研制更先进的火枪和火炮。

    朝廷这边,孙承宗主持的税改,也在逐步推进中,已经在南直隶开始推行了。

    本来,孙承宗朝南面各布政司推行税改时,受到的阻碍,远比在北方推行,要多得多。

    甚至,暗中不少地主,豪绅,富商,都蠢蠢欲动。

    但随着,朱勇剿灭张献忠所部流寇,再次震动大明后,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又都老实下来。

    去年,明军击败入关劫掠的清军,歼灭清军二十万人,这是对外宣称的,实际只有五万人。

    这个消息传开后,已经让大明各地官员欢欣鼓舞,也狠狠震慑了那些心思不良的家伙们。

    去年击败鞑子的那一战,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明朝廷正在由衰转盛。

    那些商人,地主大户们,当面对一个强大中央政府的时候,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老实的遵循朝廷的法令。

    想要造反,那不是自取灭亡嘛!

    于是,孙承宗的税改也因此受益,在各地的推行速度越来越快。

    而因为新税法的执行,让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剧增,便可以让朝廷放弃以前对普通百姓的一些苛捐杂税,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

    这一切,都因为去年的那场胜利,让大明这边原本的恶性循环,变成了良性循环。

    等到了崇祯第十二年底,孙承宗已经将新税法,推行到了大半个大明国土。

    大明户部每年的财政收入(包括银子和粮食),暴增了三分之一,这还是初步估计,后面预计会更多。

    新年过后,时间进入到崇祯十三年,朱勇又收到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有官员从广东,福建一带,送来了他一直派人寻找的番薯和玉米。

    收到这个消息的朱勇,都激动的不得了。

    然后,朱勇立即安排官员,从京城挑选有经验的老农,开始在京城一带试种这些番薯和玉米。

    让这些老农们摸清这些番薯和玉米的种植方式,然后朱勇准备尽快推广出去。

    而且,朱勇记得,不管是玉米还是番薯,都非常容易理活,甚至只需要在合适的季节撒到地里,不需要人管理,他自己都能活下来。

    这两种作物都是耐旱作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产量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品种的番薯和玉米,至于这个时代的番薯和玉米是不是也和后世的品种一样。

    这点朱勇也不敢确定,所以他得先让那些老农试种,找出最合适他们种植的时间和方式,然后再全国推广。

    朱勇相信,等玉米和番薯在大明推广种植以后,大明再也不用发生饥荒了。

    那时候,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明内流寇四起的内忧问题。

    同时,到了崇祯十三年后,朱勇也正是准备废除大明用了两百多年的卫所制,将大明内所有卫所军,削减一半。

    剔除卫所军中的一半老弱病残后,剩下的一半卫所军,也将不再是军队,而是改制成为各地保安团。

    他们将装备冷兵器和鸟铳,负责各地剿匪,维持秩序等职责,有点类似后世的武、警。

    还有一些卫所军士卒,则会成为衙役,类似于后世的警察。

    如此整编卫所军后,不仅可以减少此时大明数量庞大臃肿的卫所军,减少朝廷开支,精简人手。

    即便是这样,这也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而且还不好办,弄不好引发的动荡,比税改还要剧烈。

    所以,朱勇也没打算一蹴而就,他将这份工作交给了兵部尚书杨嗣昌,命他在三年内,逐步完成所有卫所军的淘汰和改制。

    杨嗣昌领命后,也是十分兴奋。

    他知道,如果他能完成卫所军的改制,功劳就算比不上孙承宗,但也不会小。

    倒时候凭借这样的资历,等孙承宗退下来后,他或许可以做下一任的内阁首辅。

第129章 皇太极御驾亲征() 
129皇太极御驾亲征

    【求收藏订阅!】

    朱勇在取缔所有卫所军,将部分卫所军改编为保安团和衙役的同时,而整个大明则新组建六支野战军,作为作战单位。

    其中,第一支乃是京城李英汉麾下的三大营,被整编为近卫军团,职责不变,依旧是保卫京城。

    但要进行整编和扩编,从现在的五万余人,扩编的八万人。

    而朱勇将麾下的嫡系人马新军,整编为第一军团,扩编后人数达到八万人,主要以火器部队为主,不再是以往的冷兵器军队。

    北面以卢象升的天雄军为主力,再加上北面大同镇,宣府镇等,这些军事重镇上的一些明军,整编为第二军团,兵力十二万人。

    而祖大寿为主的辽东军,则整编为第三军团,兵力十五万人。

    国内以孙传庭麾下的‘秦军’和洪承畴麾下的‘洪军’,整编为第四军团,兵力十万人。

    另外,朱勇在抓捕张献忠的这一次中,也认识到水军的重要,朱勇便整顿明朝水军,整编为大明海军,也就是第五军团。

    这六支野战军团的整编,朱勇可没打算拖拉,而是在崇祯十三年到来后,立即着手进行。

    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到了崇祯十三年年中的时候,大明六大野战军团,基本上整编完毕。

    而且,这一次祖大寿也主动向崇祯释放善意,竟然将自己的家眷从锦州送到京城,这摆明就是想要获取崇祯的原谅,给崇祯送人质呢。

    对于祖大寿的这番举动,朱勇也是大加赞赏。

    其实,祖大寿也是看到尽两年,朱勇在大明国内推行税改和军改,让大明国力逐渐由衰转强,颇有中兴大明的迹象。

    这让祖大寿心里再也没有往日的底气,认为自己继续对崇祯阳奉阴违,崇祯也不敢对他怎么样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祖大寿还是选择了妥协。

    祖大寿主动将家眷送到京城,就已经向朱勇表明了他的心意,以此来证明他对大明和崇祯的忠诚。

    如此一来,朱勇在心里原本也像崇祯一样,对祖大寿的抵触,彻底消失,可以像使用卢象升一样,重用祖大寿了。

    就在大明国内又是剿匪,又是税改,又是削军等,进行了一系列大动作时,消息根本瞒不住,关外鞑子都知道。

    皇太极在得知朱勇此时在大明进行的这些改革后,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知道,如果真要是让大明彻底完成了这些改革,并且消灭了国内的流寇,到时候集中举国之力对付他们,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上的,所以皇太极在得到这些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就是绝不能让朱勇的这些改革完成。

    更不能让朱勇在剿灭张献忠后,再将李自成也剿灭了,必须让李自成所率领的流寇,在大明国内存活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李自成保住他们,牵制更多的明军,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时间。

    所以,皇太极从崇祯十二年末,就开始做准备,他准备对大明进行一次大规模进攻,借此来破坏朱勇的一系列改革。

    皇太极相信,只要他能与明军在边关进行一次决战,打败明军,杀入大明,甚至杀到大明京城下,足以打断大明的这些改革。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像借助这样一场大胜,迫使崇祯再从国内调兵,这样便可以间接帮助李自成躲过被剿灭的命运。

    从一开始,皇太极等鞑子就一直关注大明国内流寇的动静。

    每一次,只要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股最大的流寇,要被明军剿灭的时候。

    鞑子都会进行一次入关劫掠,以此吸引大明回军勤王,保住李自成和张献忠。

    但可惜,去年只有剿灭张献忠时,太过迅速了,只用了两个来月的时间。

    等皇太极在关外收到消息的时候,张献忠已经被朱勇抓了。

    皇太极他们也没想到,朱勇剿灭张献忠的速度,能够如此之快,甚至让他们发兵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次,大明境内真正对大明有威胁的流寇,就剩下李自成这一股了,皇太极一定不能让他重蹈张献忠的覆辙。

    随后,皇太极便将自己的命令,悄悄下达给了鞑子各旗旗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