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南朝梁国的使臣身上,太极殿内突然之间鸦雀无声。萧正德动作舒展而漂亮,声音宏亮而清朗。他跪伏于地,等待大魏的皇帝发出皇命。

    兰京以及扮作秘书侍从的萧琼琚和羊舜华也都依次在萧正德身后跪拜。

    “临贺郡王请平身。”一个清亮而略含着喜悦的声音从萧正德头顶上传来。

    “谢陛下。”萧正德谢恩站起身来。兰京、萧琼琚、羊舜华也跟着谢恩起身。

    梁使不约而同地在起身之际看到了大魏的新皇帝元善见。新帝刚及长成,姿貌甚美,笑意盈盈而无甚威仪地看着下面。看起来,大魏的新皇帝和侧坐一边的大丞相高欢甚是亲近。而大丞相高欢也正面无表情地向下看着他们。

    “孤继位之初百事待定,全赖大丞相辅助才能凡事顺遂。”元善见笑看了旁边的高欢一眼,又向萧正德道,“梁帝遣使致贺孤虽未想到,但甚是欣喜。南北本为一体,休戚相关,孤与梁帝心意相通。汝等从建康来,路途遥远,到了邺城未及请见居于陋巷之中,是我朝之疏忽。多亏了大将军说与孤知道,并以礼待之,以示大魏与梁国盟好之意。梁帝既然遣使而来示好与孤,孤自然不能负了梁帝殷切之心,大魏愿与梁息兵戈通商贾,南来北往永结盟好。”元善见侃侃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天子的态度不只是他一人的态度,是整个大魏国的态度。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魏国和梁国都非常明白的道理。

    萧正德等梁使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魏主的态度也本在他们的意料中。况且四个人各怀心思,国事如此便是使命已毕,自己心里的事自己暗自筹划,自找机会。

    正式的谒见只是一个形式,过后魏主自然赐宴。元善见首先站起身来笑道,“卿等为南北结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便在孤的宫苑中宴饮休憩一番以解劳苦吧。”说着他笑着走来,亲自挽起大丞相高欢的手,又向萧正德等人及大魏的百官笑道,“大将军特在苑中设宴,请梁使移步。”

    萧正德等人一边谢恩,一边又在心里反复思量,又是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何许人,这样得魏主看重。

    邺城的宫苑也同洛阳的宫苑一样,在朝、寝之后有个极大的苑囿。这个苑囿的名字叫做“上林苑”,仿秦汉旧宫苑之名称,可想而知是慕秦汉当国之风采,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这一日是个极好的日子,邺城的天空蓝得像是要透明了一样。天上无云,地上无风,但是冷得滴水成冰。上林苑中的镐池池水全都结成了冰,晶莹剔透的池水平滑如镜。魏主梁臣、寺宦宫婢数不清的人前呼后拥地入上林苑,沿着镐池上的拱桥往池中心宏大的昭台走去。

    “镐”,宗周之都城,诗礼王道之始。邺城上林苑的镐池极力仿昭汉时武帝旧苑规模,虽力所不及但也颇为壮阔。昭台是建在镐池中心岛上的宏大宫殿,建在数层的汉白玉月台之上,宫殿两层高处几乎耸入云端,意为登高远眺。

    萧正德被奉为上宾,跟在魏主元善见身后,百官尽是寒喧者,疲于应付,只得点头算应答而已。他一边走一边时不时地在人群中寻找侯景,但是侯景却踪迹全无。只见魏主元善见谈笑风生,大丞相高欢跟在天子之后亦步亦趋执礼极恭。只是心里奇怪的是,到现在“大将军”也没露面。

    其实真正能进入昭台陪宴的大臣并不多。余下官职低微者虽不能进昭台却各有去处。大批宫人服侍者也各分其职,各行其事。上林苑极大,此时进来这许多人方才鲜活起来,昭台变得分外热闹。

    新帝元善见及大丞相高欢与萧正德四人步上数层的汉白玉月台,刚刚走到昭台宫殿门口,还未及进门便听到有乐声从殿内传出。乐声开始极轻、极细,似从云端飘扬而下,渐渐如涓涓细流变得流畅而丰沛,仿佛就在人的身边拂过。

    这时昭台殿门洞开。萧正德等人好奇心起从殿门向里望去。但是殿内帘幕飘飘,什么都看不清楚。四个人生长南朝,都是在诗乐佳丽地浸透了的,原以为北朝不过是苍茫凄凉之所,哪里想到忽然听到这样的仙乐飘飘。连精通音律的公主萧琼琚都在心里惊讶了。想到自己从前以为北朝魏国必是粗略无礼的地方,看来是大错特错了。都在专注倾听的时候,唯有羊舜华微蹙了眉,似乎是心有所感。

    元善见回头向高欢笑道,“大将军真是好雅兴。”

    又是大将军,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什么人?

    萧琼琚忽然转头看了看身边的羊舜华。羊舜华看着公主微微摇了摇头。

    这时伴着乐声又传出歌声来。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于东家王。”

    元善见听到这歌声忽然哈哈大笑。

    高欢没说话,斜睨了萧正德一眼。魏官侍立于天子和大丞相身后,几个重臣心里都极明白,禁不住面上微笑有得色。

    萧正德头上微汗。这是他父皇新作,就是在建康也仅现于宫中,不知如何是传到这北朝魏国的国都来的?这位大将军真是神通广大。况且这辞曲听起来在此时就显得别有深意。似乎是个女子惆怅当年,但也不妨理解成教人把握时机,不能错过天时。

    这时忽然魏主元善见唤道,“大将军连日辛苦了。”

    萧正德、兰京、萧琼琚、羊舜华四个人不约而同向昭台殿门处望去。

第115章 :邺都中世子统庙堂(五)() 
果然,已经从帘笼后面款款走出一人来,是个极年轻的男子,朱衣金冠正不急不徐地从容慢步至前。

    四个梁使全都惊讶地怔在当场了。萧正德是见过高澄的,就是在建康,那时高澄还是个未长成的小男孩,任性张扬、胆大包天。他从侯景处知道他是魏国大丞相渤海王高欢的世子,但也没太当回事,因为并没有看出他有什么大才干。只是没想到原来现在的魏国已经是这位世子的天下,他竟已身居高位并深得天子倚重。

    萧琼琚此刻心里跳得厉害,她完全没想到竟然在这儿遇到高澄,没想到原来他就是在朝辅政,手握大魏天下的“大将军”。那么把梁使迁入林泉舍并以隆礼相待的就是他了。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觉得面如火烧,她从未见到他在大魏的庙堂之上如此镇定从容、仪态万方又威仪赫赫的样子。

    萧琼琚别过脸去,不敢再往昭台殿门口看,却恰好一眼看到了她身侧的羊舜华。羊舜华惊讶归惊讶,但是一想到高澄说过“一定留你在此”的话,此时才完全明白他为何那么有把握。不自觉地抚了抚自己腰间,那里隐藏着那柄他送于她的匕首。她下意识地环视昭台殿、中心岛,心里忽然觉得不安全起来。再看看萧琼琚,在别人的地盘,她还能护卫她周全吗?此时恰看到萧琼琚微微一笑。她已经横下心来做好了准备,此时便也从容还她一笑,不愿她忧虑。

    其实最惊讶的还是兰京。渤海王世子他隐约听说过,只是从前只知道随父征战,心不在此。此时刚才恍然明白,那天晚上在世子府第门口找到公主,高澄追随而来,原来他就是那个渤海王世子,原来他就是那个待之以厚礼而一直不肯露面的“大将军”。

    高澄拜见了皇帝元善见和大丞相他的父亲高欢,起身走来,向萧正德笑道,“临贺郡王安好?远道而来,若款待不周,乞请恕罪。”笑语从容,甚是客气的样子。微笑间眼风扫过,便是已经把梁使们个个问候了一遍。

    “大将军盛情,吾等甚是感动。”萧正德还礼也略有些尴尬地笑道。他身后余者虽不敢言,但也都一一向高澄施礼。

    “邺城有好酒,昭台设佳宴,请殿下等进去一并飨用。开怀畅饮,畅所欲言才是南北通好之迹象。”高澄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

    一行人次序而行,先后分别进了昭台。这时萧正德无意间的一瞥,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侯景已经跟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此时方才心里安定下来。

    昭台,不仅从外面看起来宏大,殿内也甚是高大轩敞,且装饰气派而华丽,显然是大手笔,堪配这样的国宴。皇帝上座,大丞相、大将军与萧正德等梁使分宾主列左右,其余魏官陪宴。

    恰巧萧正德旁边便是侯景的几案,相距不远。侯景却并没有和这位梁国使臣临贺郡王大皇子打个招呼,似乎就是不认识一般。这情景其实已经被对面而坐的高欢、高澄父子看在眼里,只是父子二人都如同不知似的,谁都没有多看一眼,多说一句。

    珍奇佳肴,美酒佳酿,移樽换爵间便气氛轻松、热烈起来。

    魏帝元善见示意梁使不必拘礼。大丞相高欢、大将军高澄父子也微笑隔空捧爵以表敬意。

    萧正德举爵直身长跪向魏帝元善见上寿道,“陛下新继大统,又得大丞相、大将军父子倾心倾力相辅,必能兴复大魏社稷,效先祖内治外武,称雄于北,当与大梁鼎立。本王代父皇愿与魏天子盟誓,永结其好,相互扶持,息兵止戈,同进同退。”兰京、萧琼琚、羊舜华三个人也都跟着他长跪上寿。

    魏帝元善见微笑饮了。

    面子的事,自然要做足。好话要说尽,哪管它日后。此刻该拜的也都要拜到,当然也一个不能少。此时殿中场面已经略有脱礼,萧正德捧爵起身,率三人至对面而坐的大丞相高欢席前。殿中服侍的小宦官机灵地抢先一步在大丞相高欢几案对面处放置了坐席。萧正德躬身相拜,高欢含笑示意之后方入座。其余三人方也坐下。

    大丞相的几案和大将军高澄的几案相联。因此对面一字排开而坐的梁使们,正好是萧琼琚坐在了高澄对面。抬头不是,低头不是,不知究竟是看不看对面这人。反倒是高澄微笑自若,似乎是看到了她,又似乎根本没看到她。

    这时司马子如捧爵走过来,径直走到高欢几案前毫不客气地坐在了高欢身侧。

    “大丞相辅国在上下之间,必是辛苦”萧正德的声音已经被殿中推杯换盏声掩饰了许多,说是为大丞相上寿,却让人感觉语气有些不阴不阳。“大魏有今日都是大丞相劳苦功高。日后魏梁结好,其结果如何,恐怕都与大丞相息息相关。”

    萧正德的话说的甚是巧妙。既可以说是赞高欢劳苦功高,也可以说是在暗讽今日大魏一分为二是高欢的责任,恐他日后在两国相交的事上又有闪失。

    无耐高欢、高澄父子偏是聪明人又城府极深,个个气定神闲地置之不理,只是微笑而饮。

    司马子如却反应极快地玩笑道,“郡王殿下在南北之间,更是辛苦。大梁能有今日殿下可谓功大于天,若不是殿下有伯夷叔齐之风岂能成就今日太子。太子暨定,日后大梁的天下太平更赖大皇子安分守己之功。”司马子如说的半认真半玩笑,叫人计较不得。但要说其老辣正在此处,也难为他心思一转之间回的这样快。

    “殿下在南北之间”真是妙语。既像是在说今日萧正德之为使,从南朝梁国国都建康到北朝魏国都城邺城,千里迢迢为结盟好在两方之间斡旋。也可以说是萧正德叛南朝投北朝,又从北朝南归的往事。

    萧正德本是梁帝萧衍的侄儿,过继为子。只是在他之后原本无子的萧衍居然连得八子。萧衍登帝位后,萧正德自诩为大皇子,希翼太子之位。如此非分之想当然不可得,此时却被司马子如讽为心甘情愿以让兄弟的伯夷叔齐,甚是可笑。

    高欢面上微笑却一语不发。只是举起酒爵向身旁老友司马子如致意,二人微笑对饮。

    高澄却实在忍不住鼓掌,大笑道,“司马将军真是快人快语,妙语联珠。”

    萧琼琚听到司马子如这样嘲讽萧正德,下意识握紧了面前的酒爵,沉着脸看着高澄道,“大将军这些日子恐怕甚是忙碌吧?又要辅助魏国皇帝理政,还要管吾等梁使的事。不只是司马将军快人快语,大将军也一样是快人快语,怕还更胜之一筹。听说还要照顾世子妃的病,纵然是精力实足,也实在是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一个小小侍从秘书竟然这么胆大,这么出言不逊。高欢和司马子如都放下酒爵看着她。萧正德却似在掩饰地把自己爵中酒饮尽了借放下酒爵的机会半低着头不再看萧琼琚。唯有兰京和羊舜华都似是若无其事,暗中都紧张起来。但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谁也没有莽撞行事。

    高澄收了笑,放下酒爵,目中意味深长地盯上萧琼琚的眼睛。萧琼琚也不甘示弱地昂首与他对视。这样的任性不是谁都能有的。高澄一边盯着她,一边微蹙了眉,一双绿宝石般的美目几乎目光犀利地要直扎入萧琼琚的心里去。他的右手下意识地用修长的手指指尖轻轻在自己几案上身前的酒爵上划过。

    高欢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个面貌如美少年的侍从秘书。

    高澄忽然隔着几案伸手过来,迅捷地捉住了萧琼琚的手,猛然起身强拖着萧琼琚起身,拉着她便大步向殿外走去。萧琼琚完全没想到高澄在大魏的宫殿里,在天子、百官还有他的父亲大丞相高欢的面前竟然还能这么任性。他拖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昭台大殿,绕到殿后身沿阶梯向上面高处走去。

    司马子如看着他们的影仿佛浑然不觉般笑道,“梁国使臣”

    谁想到他话还未说完,只见另一个侍从秘书打扮的美貌少年、羊舜华起身便追了出去。

    “果然个个与众不同。”司马子如看着羊舜华的背影把刚才没说完的话到底说完了。

    高欢面无表情地看着萧正德,淡淡问道,“这是何人?”

    “梁国皇帝断不会遣如此无礼之人为使,殿下,莫不是这二人都是你私自带来的?”司马子如似乎觉得甚是奇怪,表情语调夸张地问萧正德。

    “大丞相!”萧正德抬起头来,满额是汗,看高欢盯着他,总觉得高欢目中阴寒,尤其是这样一语不发更让人恐惧。只得嗫嚅着答道,“一是臣侄女,太子女儿,溧阳公主。一是羊侃大将军的女儿”

    “难怪”高欢的表情一下子放松了,微笑道,“甚好,甚好。”说着他又捧爵道,“殿下切莫辜负了这美酒。”

    司马子如也笑道,“天意,天意。主上还未立后,梁国皇帝特意送了孙女来,真是天意。”

    萧正德和兰京都被这话惊到了。

    兰京看殿中诸臣早已忘了刚才的事,都已是微醺而醉。御座上的天子却只是执爵于手中微笑着看着眼前的场面。也说不上来他究竟是在看谁,可又觉得似乎是人人都在天子眼中。

    萧正德略一思索,猛然惊醒般笑道,“司马将军所言甚是。”又向高欢笑道,“侄女似乎与大丞相的公子两相有意,若是”他没再往下说,只是极期盼地看着高欢。高澄既是高欢的儿子,又是如今大魏真正执掌社稷的重臣,比起有名无实的天子来不知道要高过多少,萧正德当然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明白。

    高欢没说话,司马子如大笑道,“殿下真是有趣,是要大将军停妻再娶吗?还是甘让公主做妾室事奉世子和世子妃?”

    这下萧正德面上青白不定,真是无言以对了。

    昭台为观,在一层宴饮的大殿之上,二层的殿内空无一人,清静许多。高澄拖着萧琼琚一直没放手,拽着她又从二层大殿出来,走到殿外的围廊上。这里是一个登高远眺的好地方,邺城皇宫苑囿尽收眼底。

    冷风拂面,高处不胜寒。高澄此时方冷静下来,松开了手。萧琼琚是从小养在深宫中,从未有人对她如此无礼。被高澄拖着一口气走这么远,又是登台上楼,早已经是气喘吁吁。高澄的手刚一松开,萧琼琚便踉跄几步,控制不住地瘫软下去,幸好倚住了围栏和栏板。

    见她如此难以自控,高澄恐她一个不小心从围栏上跌落下去,又抢上一步一把揽了她的腰将她圈了回来。萧琼琚已无力再挣扎,抬头看他时虽目中恨恨,但却乖乖倚在他怀里不动。

    高澄见她额上细细密密的汗珠,还有几缕汗湿的碎发拂于腮边,面红耳赤的样子也不知道是因为出了汗,还是因为着急,或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萧琼琚男装打扮的美态完全吸引住了,刚才的一切早抛于脑后。

    萧琼琚如男子般束发于顶,仅用了一支圆头玉簪挽髻。高澄想起在建康初见她时高髻丽服舞蹁跹,再看此刻虽装扮简素,但正因为去了修饰更显得面如满月般鲜润,此时他心里就是有多少气恼也都忘在一边了。实在忍不住抬手轻轻用手指抚弄她的面颊,一边低语,“既是夫妻,殿下何必如此恨我?”

第116章 :昭台殿君臣初议婚() 
昭台殿外,临贺郡王萧正德被冬日的冷风一吹才平静下来,刚才已经是汗透重衣了。

    “殿下的胆子也太小了,跟大丞相没说上几句话,就是司马子如那个老朽就能把你吓成这样?”侯景在他身后看着萧正德猛吸了一口气渐渐又呼出来,然后调匀了气息,接着立于玉阶上向远处眺望镐池对岸的风景。

    “我不是怕司马子如,可谁不知道他是大丞相挚友?他的话就是大丞相的话。公说的轻松,你若是不怕大丞相,何必那么俯首听命,不敢有贰?”萧正德回过头来看了一眼侯景也讥讽道。

    侯景却一点也没生气,反大笑道,“我就是喜欢殿下这般不口是心非的人。”萧正德虽性子浮躁张扬,但绝对是个聪明人,听了侯景这话心里猛然一惊,看着侯景走过来。

    直到侯景近前,萧正德又左右一瞥,见旁边无人,才低语道,“公慎言,恐有大丞相耳目。”

    侯景咬牙道,“大丞相倒也罢了,竖子高澄才最可恨。借父之余荫,赖以天子姻亲,身居高位颐指气使,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若是有一日大丞相不在,我必不放过这个鲜卑竖子。”

    萧正德暗松口气,似是而非地劝道,“公当忍则忍。忍一时则安,过后的事另当别论。若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