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束得纤腰仅有一握,更让高澄看得简直是爱不释目。可是当这样的腰肢落在高慎手中的时候,就引起了他心中极别扭的反映。

    但是显然高髻女郎和高澄心里想的不一样。随着腰肢被高慎握在手中,她的身子也贴近了高慎,她几乎已经是伏于他怀中,双臂环拥着高慎脖颈,她踮起了双足,看起来又凭添了几分可爱。高慎看起来也对她极为迁就、顺从,十分温柔地弯身低头,女郎不知道伏在他耳边低语了什么,两个人又相视而笑,眼见得便是心里只有对方那个人,完全不将别人放在眼里。

    虽然在别人旁观看来,高慎粗疏不堪,实在不能与此美丽女郎相配,但是见到两人这般举动,自然满是柔情蜜意,无论如何也该想到了此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了。

    “高慎他他欺人太甚!”崔暹再也看不下去了,赫然怒吼道。

    高澄被他吓了一跳,但也忽然想起来高慎正是崔暹的妹夫,便把目光收回来抬头问崔季舒,“叔正,这女郎你认识?”

    “郎主,我只知道她是车骑大将军李子雄的妹妹。”崔季舒心里也极不爽,只是他还不至于像侄儿那般暴怒。

    赵郡李氏的门阀甚高,又生得这样美丽,什么样的人不能嫁,怎么偏偏看上年纪老大又其貌不扬的高慎?高澄心里甚是不快。

    “郎主,是臣失礼,但是高慎当街便与这女子如此行止亲密,私下里还不知道怎样,置臣的妹妹于何地?”崔暹控制住了自己的怒气,但是语气里还是甚是委屈,和郎主说话像是小孩子告状。

    “季伦你此时暴怒有何用处?”高澄没说空话劝慰,暗自思索着。

    “是,郎主教训的是。”崔暹也冷静下来了。

    崔季舒太知道世子的脾气了,他也没再说什么。

    牛车又往前走,抛开了那一对男女。几个转弯之后渐渐地人流变少,到了一条比较僻静的街道。高澄闷坐车中无趣,又在无意之中掀起了帘笼,但是真应着了今日就是有事,这次轮到他惊讶了,如同刚才崔暹的样子,不由自主地把窗上帘笼挑高,有点不敢置信地看着窗外。

    郎主的样子吸引了崔季舒和崔暹,两个人也跟着好奇地向外面看。

    崔暹什么都没看出来,但是崔季舒却立刻脱口惊声低呼道,“郎主,是她”

    这街道其实是一条僻静的里巷,少有商贾、人家,尽都是些不起眼的房舍而已。唯见巷中最气派的便是一所名为“郡亭”的驿馆。这驿馆原是给往来公事的人临时休憩的住所,后来不只公事差遣,也有一些到都中的小官吏。几经修葺,更成了国使的客馆。只不过国使也有不同,官小位卑者才会住这样的地方,若是位高权重者自然是举国隆重款待,断不会住在这儿。

    郡亭其实是个很清静的处所,外面看起来只是稍有规模,想必里面也不会太过奢华。只是今日此时恰恰出现在郡亭门外的这几个人太不寻常,而且恰巧他们是高澄和崔季舒极为熟悉的人,所以才让他们格外惊讶。

    一共四个人正在郡亭大门处。为首者本来正在入门,但是后面的另一个年轻男子走上前不知道和他说了什么,他便停下来回头扫了一眼。而正是刚才这一回头,让高澄把他看了个清清楚楚。

    这个而立男子生得长壮挺拔,姿容甚美,衣着华丽有一种掩不住的自视甚高,举止间却总有一丝轻浮气挥之不去。梁武帝萧衍的大皇子,生来就没有皇帝命的临贺郡王萧正德!

    高澄一眼就认出了萧正德。萧正德身后那个年纪双十的年轻男子,无论衣饰还是容貌都很普通,但是一双眼睛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气质,像是个执着于心的人。看一举一动高澄也能认出必是武将出身,想必是随护临贺郡王萧正德的人。

    让高澄惊讶的还不是这两个人,而是萧正德身边的两个女子。没错,是两个女子。若是崔暹看来,就是两个身着袴褶的美少年,一个文质彬彬,一个英气勃勃。而崔季舒一眼就认出来了,一个是太子萧纲的女儿、小公主萧琼琚,一个是梁将羊侃的女儿羊舜华。

    崔季舒说“是她”指的正是羊舜华。郎主的心思他再深知不过。

    高澄也是第一次见她们男装的样子。见惯了一个娇憨,一个冷艳,乍然换了装扮让他满是新奇,瞬间便把他人他事都抛于脑后,好奇起来。这几个人从建康到了邺城,究竟是为什么?

    高澄忽然将帘笼放了下来,吩咐牛车离开此地,虽然他此刻的心里是极不平静的。长江晨雾、建康烟柳、同泰寺风云、都亭驿风光舞蹁跹、云出岫江南风光历历皆到眼前,忘怀了的一切全部重回心头。只是他不再是那个曾经的年轻的北朝世子了。

    崔暹看了一眼叔父崔季舒,看到叔父也正在用探究的目光偷窥郎主,便甘于沉默没再说话。而此刻他心里纠缠不去的还是刚才看到的妹夫高慎和那个年轻女郎的一幕,这让他心里气血难平。

    崔季舒看郎主沉吟不语,完全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这些日子恐怕邺城都不会太清静。”高澄终于闲闲地开了口,说的话题却和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完全不相干。也不管崔季舒和崔暹想什么,听没听懂,高澄只管自己道,“听说侯景也要回朝谒见新帝?”说着看了一眼崔季舒。

    “侯景即便不在都中也紧窥朝局,回来是自然的,只怕还是嫌太远了看不清楚,况见面才有情,都中有多少人要联络,恐怕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崔季舒看郎主看自己,赶忙回道。眼前的几个人,再提到侯景,崔季舒很容易就想到了在建康时侯景派人追杀他和高澄,几次差点要了他们的性命。而这些,郎主并不知道。

    濮阳郡公侯景,镇豫州,在朝任吏部尚书,已经是极高的职位。有此风光际遇,其实多有赖于大丞相高欢。而此时魏分东西,侯景更成了关键人物,其人犹疑不定,擅择主而事,不仅大丞相高欢明了,天下人都知道。

    高澄没再说话。

    牛车在寂寂无声中又往前走了一段。高澄忽然叹道,“梁使至邺城又不知为何?季伦你可多留意。”这是分派给崔暹的。

    “郎主,莫非南梁也有意通好?”崔暹先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

    高澄颔首,但不多语。梁主萧衍他深知,绝不是个简单人物。如今迁都之后邺城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更要多加小心。

    崔季舒觉得高澄果真是性子沉稳了许多,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大丞相高欢。

第112章 :邺都中世子统庙堂(二)() 
月光清冷,阴寒气渐渐泛上来。邺城的冬天夜晚一样冷得难耐。高澄睡不着,一个人步出堂外,就地坐在了堂下的石阶上。天幕本是漆黑,但却极为清澈,繁星灿烂,仰首皆一一可见。众星捧月,月挂天边,孤寒之中又好像没有一颗星星与它亲近。

    高澄穿着就寝时薄衣,披着锦面狐裘,丝毫不惧冷,正坐在屋前石阶上仰首观星,头发如乌云般披散,直垂至腰下。值夜的婢仆原本见郎主深夜不眠便赶来服侍,但都被高澄斥退,唯有零星一两个还留在院子角落的暗影中陪侍,以便郎主随时召唤。

    邺城府第里的奴婢有些是大丞相府里原本的旧人,但更多的都是新入府,没见过郎主。可是谁又能不知道极年轻、貌美丽而才识卓著的世子呢?只是听说过和见过完全不同,不见面根本想不到世子美得如同倾国倾城的女子。院子角落里的奴婢目不转睛地盯着席地而坐的世子,真是颜面如玉。只是他这么静静地坐在这里更像个气质儒雅的年轻书生,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他如何在沙场上骁勇而战,在庙堂上威慑百官。

    “世子!世子!”忽然外面传来呼喊声。

    不知晓的奴婢急忙向院门口走去,准备看看情况,拦住这胆大的擅闯者。

    高澄却仍坐着未动,口中骂出一句,“竖子,专坏吾兴致。”

    这时院门被大力推开,崔季舒已经闯了进来。

    “汝夜半不眠,闯到我府里来做什么?”高澄喝问道。

    崔季舒一眼看到高澄裹着狐裘席地坐在阶下,三步两步冲上来坐在高澄一侧,挥挥手把跟上来的奴婢赶了下去。高澄一言不发地侧脸瞧着他,崔季舒匀了匀气息,也看着高澄。

    “你郎主让你搅得日夜不得安宁,汝自己不肯睡,还要扰我吗?”高澄倒还能忍得住气。

    “怎么,郎主今夜不出去吗?”崔季舒倒惊讶了,看着高澄。

    “你”高澄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郎主白日里见了她虽然什么也没说,叔正想着必是怕人多眼杂,趁夜色才好见面。”崔季舒指的自然是羊舜华。

    “不见。”高澄斩钉截铁地道。扪心自问,不是不想,是不能。他不是从前那个一味任性的世子了。更何况明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

    “郎主自己深夜睡不着,怪到叔正头上来。”崔季舒嘟囔了一句。

    高澄似被他说中了心事,没回答。

    “你既是黄门侍郎,便多留意宫里的事。眼下新帝继统,又正是伤了元气的时候,不可不事事小心。”高澄吩咐道,“我跟前的事,既然任了季伦开府咨议,便交于他就是了。还有长猷,汝等各司其位才谈得到陈力就列。”高澄想着又吩咐道,“侯景回来长猷自会多留意,你少与侯景交往,眼下不得不倚重他,你也需忍着些。”

    高澄站起身往堂内走去,忽然又停步回身道,“高慎的事我心里自有处置,你和季伦且别急。”

    崔季舒觉得世子真是不似从前那样玩心颇重,也许大丞相这一废一立真是藏着大文章。

    看着高澄往里面走的背影,崔季舒忽然问道,“郎主就不曾想她吗?”

    “想也无益,不如从此丢开”声音渐渐远去。

    崔季舒忽然觉得头顶微风吹动,抬头看什么也没有,再低头时高澄已经不见了。

    新帝元善见,原是清河王元亶的世子,算起来也是孝文帝一支的嫡孙。其实新皇帝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大丞相的嫡长子、渤海王世子高澄。他和高澄是郎舅之亲,高澄的世子妃冯翊公主元仲华正是新帝元善见的妹妹。但是元善见继统后正式的谒见这是第一次。

    谒见是在宫城后的苑囿中。

    邺城终于下了初冬第一场雪,雪后的天气骤然变冷。但是这一日的早上日光明丽,天空蔚蓝,苑中雪光霁霁,是特别晴朗的好天气。眼望处一片银白,铺地及天的白雪把苍翠的常绿树木以及那些早就落了叶子只剩干枝的季节性树木都装典了一番。苑中亭榭轩馆也都将原本金碧辉煌的锋芒隐藏了下去,整个苑囿如同琼玉般的神仙世界。

    高澄身着官服跟在父亲大丞相高欢身后走来,远远就看到了在湖边空旷的雪地上有一个华服少年,他手里正挽着一张弓向天上观望,身后跟着几个内侍都俯首内敛极恭敬的样子。

    走到近前,大丞相高欢朗声道,“陛下,臣高欢携世子高澄觐见。”语气里满是谦恭。

    原本雪下得就大,地上厚厚一层,雪停之后过了几个时辰,只怕地上那厚厚一层雪里已经结冰,又冷又硬的地上高欢长跪不起,仪容平和而恭顺,完全就是一个忠君、忠社稷的谦恭之臣。高澄看在眼里心中明白。也紧跟着在父亲身侧行跪拜大礼,朗声道,“臣渤海王世子,侍中高澄觐见皇帝陛下。”说罢叩头伏地。

    不一会儿便听到一个清脆而略有稚气的声音,“大丞相快快请起,高侍中也不必拘礼。”这声音和气悦耳,显然也是因为之前几个月和大丞相高欢相处融洽,并没有矛盾的缘故。

    高澄跟着父亲抬头起身,这下将新帝也是他的妻兄元善见看了个清清楚楚。以前他是从来没有注意过他的,更没有仔细地看过他。

    新帝元善见极年轻,年纪比高澄还要小,看起来不像是个皇帝,像是个还未长成的男孩。比起少年老成、成熟练达的高澄来完全不同,显得毫无心机,不谙世事。稀里糊涂做了大魏皇帝,对他来说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元善见姿容甚美,并且神情、气质和他的妹妹冯翊公主元仲华很像,这让高澄心里不由就生了好感。他含笑看看高澄,慢步踱到他近前,手中还提着那张桦皮弓。

    元善见笑对高澄,见他束发戴冠,礼服飘逸俊秀,果然是美如倾城女子,只是高澄这么沉默不语地平静直视着他而透着一种掩不住的威仪。想着他虽年轻却必能震慑得住大魏的庙堂。

    元善见抬起另一只手向高澄伸过来。高澄心里一怔,有点意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是他立刻便镇定下来,并没有躲闪,眼看着皇帝元善见的手轻轻抚上他的发顶戴冠处。高欢没说话看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元善见竟然用手指将高澄冠上一点雪痕抹去,笑得毫无心机,在侧的高欢看得清清楚楚。

    忽然他目光一闪,抬起头来。便看到天空高远处一只不知什么鸟飞过,立刻抛开眼前的高氏父子,极敏捷地抽箭举弓对准了那只鸟,并且极专注地随着那只鸟的飞行轨迹瞄准。“嗖”的一声桦皮箭应声而出。高欢和高澄都抬头看那只鸟,果然那鸟在快速飞行的途中猛地一滞,可见已经是被元善见的箭射中了。

    这倒让高澄在心里极震惊,不由得不对元善见刮目相看,原来他并不是看起来那个文质彬彬的样子,竟有如此精准的射术。这才想起来似乎是听自己的世子妃元仲华说过,她的哥哥力大无穷,武艺出众,精于射驭之术,看来果然不假。

    “陛下神射,此乃天降吉兆,大魏社稷之福。”高欢微笑称颂道。

    “大丞相孤之良辅,有大丞相父子才真是大魏社稷之福。”元善见将手里的桦皮弓随手递给一个内侍宦官,也不管早有人跑去捡那只被天子射中的鸟。转回身来又笑问高澄道,“听说妹婿才从晋阳来?”

    听到皇帝口中“妹婿”这个称呼高澄一怔,极为意外,想不到新皇帝竟然这么亲和随意。虽然失了天子威仪,也不太合礼数,但这少年天子与先前的出帝元修还真是大不相同。心中忽觉豪气冲天,真有种在庙堂上指挥若定兴复大魏社稷的豪气。

    口中却恭敬答道,“是,臣正是刚从晋阳来,特来拜谒陛下。”

    “好。”元善见笑答,“孤的妹妹可好?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高澄极为机敏,“劳陛下惦念,臣的妻子甚好,不日即到邺城安居,必来拜见陛下。”

    元善见在雪地上漫步,看着高欢笑道,“听说世子此前在晋阳闭门读书,想来学问必是不差的,孤初登帝位,正要这样亲近又得力的人辅助,也可以替大丞相分劳,如何?”

    想不到元善见这么信任,这么善解人意。虽然高欢也是这个意思,而且他的意思必能执行,但是自己还没安排皇帝就这么体贴,高欢忙感激涕零道,“陛下如此信任,圣恩高厚,赖臣父子以重任,必不负陛下所托以报社稷。”

    高澄自然也跟着父亲一起谢恩,真有身心通泰之感。

    “孤若是请妹婿入朝辅政,妹婿有何见教?”元善见在湖水结冰晶莹如玉的岸边停下脚步问高澄。

    高欢和高澄也止了步停下来。

    高欢看着儿子,他今日有意不多话,只想给儿子和新皇帝一个联络的契机,以便于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陛下,南梁的使臣已经到了建康,陛下可知道?”高澄忽然捡了一个看似并不重要的问题问元善见。

    元善见有点意外,看了看高欢道,“这个孤倒还不知道。”

    “臣请陛下将国使延入馆舍,以上宾之礼待之。”高澄请道。

    元善见又看了看高欢。

    “是臣疏忽,陛下恕臣之过。”高欢看起来有些诚惶诚恐。

    “大丞相也太小心了。”元善见笑道。“就按世子的意思办吧。”元善见看着高澄,等他回答。

    “臣以为,邺城、长安早晚一战。与其事到临头慌乱行事,不如早做准备。既然南梁使臣已到邺城,便请陛下顺水推舟以礼相待,和南梁结盟修好。南梁使臣临贺郡王萧正德是梁帝萧衍长子,也曾是我大魏旧臣,这个人不难笼络却有大用。梁帝对他一向心软,若萧正德也愿促成此事,则事必成矣。”高澄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怎么,南梁的临贺郡王到邺城,世子已经见过了吗?”元善见随意问道。

    高澄也随口回道,“臣在街市偶遇。”

    高欢看着二人。

    忽然安静下来了。

    “世子说的极是。”元善见态度忽转,“若与长安必战,南北便不可有事。”

    “陛下所言极是,先安抚好了梁帝,如果北方柔然不肯派使恭贺陛下继统,便要派使臣去柔然通好。”高澄又说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妹婿思虑真是周详。”元善见欣慰叹道。“如此事事都要妹婿多留意孤才能放心。”元善见不再看高澄,转头向高欢道,“大丞相,孤便任世子为大将军,准备将来与长安的战事。此外,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孤就把国都交给你了。”元善见极其信任地看着高澄。

    没等高澄谢恩,元善见又脱口道,“听说妹婿身边留着不少得力的人,既如此,选官的事你做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些。”这是在委以吏部尚书的重任。

    高澄肩头加上了千钧重负,但面上神色却泰然自然,恭敬叩谢道,“陛下委臣以重任,社稷危难之际臣便当仁不让,必不负陛下托付之重。”

    元善见欣慰笑道,“正要大将军如此,才能君臣一心。”

    高欢自然也叩谢如仪。

    天上晴空万里,冬日的太阳也光芒万丈,只是并没有什么暖意,所以地上的雪不但没化,反倒都冻成了坚冰。

    看着大丞相和新晋大将军父子的背影渐渐消失,皇帝身后稍远处的宦官中常侍林兴仁走上来,在皇帝身侧低语道,“世子陛下怎么这么笼络大将军?若是他将来势成牵制陛下不是今日之误吗?”林兴仁是清河王府的人,有时还会有口误把元善见唤作“世子”。

    元善见淡淡道,“既便孤不笼络他,他将来也一定会继大丞相之位。与其将来势大时再笼络,不如今日让他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