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唐-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柲一阵烦躁,既然如此该死,那你为何不去死呢?但武柲自然不能如此说,这样的话他只能在心中想想,他叹息一声,说道:“你起来便是,丢失城池,可是大事,本王自会给你一个公正的判决。但冀州之政事,你暂且得担当起来。明白吗?”

    崔巍不是一个糊涂人,自然明白,这是殿下给自己一个机会,如果自己连这个机会都抓不住,不说自己官爵不保,恐怕也会牵连家族。

    如此,崔巍大礼参拜,以谢殿下恩德。

    随后,武柲命还活着的冀州官员取来府库账簿,还有户籍名册,随意翻看之后,便让其尽快统计出冀州现存人口户数。

    如此,武柲便命士兵在冀州休整两日。同时命于清河一带游戈的张九节两日之内,向冀州靠拢。下一个目标,便是定州,在定州一带,是博陵崔氏的天下,只是不知经历了契丹人数次劫掠,如今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武柲可以肯定,这些个名门望族必然有其防备手段。不然,早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中便烟消云散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一代帝王(八)() 
在定州东南,原本有一座大城,唤作博陵邑,后来几经变迁,如今也只是一座小城,但即使是小城,却依旧远近闻名。原因无他,因为它是博陵崔氏的本家所在地,就如同河东的闻喜裴氏一样,闻喜也不过是一个小城而已。

    崔氏在博陵有着绝对的权威,可以说,崔氏就是这方圆百里内的王,一切都由崔氏说了算,大周律法在此地也变得不再适用,因为崔氏就是这里的王法。

    好在崔氏乃是名门望族,倒不曾听闻有什么为祸乡里的事情发生,而且崔氏在定州一带的威望是相当高的,每逢大旱洪涝,崔氏都会拿出粮食来赈济本县乃至附近百姓,久而久之,博陵一带的百姓只知道有崔氏,不知道有皇帝。

    如今的崔氏家主,便是不久前朝廷大清理中被罢官的崔晔,如今已然有六十岁了。

    此时,崔氏家主崔晔登上城头,看着这一片山清水秀之所,他轻叹一声,一旁的一个中年人随即问道:“大哥何以如此叹息?“

    “要变天了!”崔晔随即说道。

    “变天?”中年人一愣,“大哥,你是说太子?”

    “二弟啊,你不在朝中,所以便不知道这太子可非比寻常太子,他的思想跳跃,处处让人捉摸不透,仿佛在他的身上笼罩着一层迷雾一般,但你我都清楚,他自幼贫穷,后被李绩看中。收为弟子,可也没过多久李绩便死了,往后我等便知道他原本是那个女人的子侄。可一个孩子再聪颖。即使是神童,也不应该如此吧,真的是堪称妖物!”

    中年人是博陵崔氏的家主的二弟,崔升,崔氏的具体事务皆由他管理。而且管理家族有其一套方法,使得博陵崔氏有超越清河崔氏之势。加之他本身就是一名对儒学深有研究之人,对崔氏家学十分看中。一度以崔氏家学为荣。直到理学的出现,理学的出现。几乎彻底打破了世家门阀对于教育资源的垄断,这不仅让博陵崔氏感到无奈,就是各大世家也有如此之感。

    在那些小家族纷纷投入理学怀抱的同时,崔氏等儒学世家依旧坚守着他们的传统。

    崔升说道:“或许就是他被先帝流放润州的那五年发生的变化!”

    崔晔点头道:“以前让你派人去润州打探。有什么消息没有?”

    崔升叹了口气,道:“崔四儿在上元县呆了半年,半年里,他几乎走遍了上元县,但有人提及太子,便是说不尽的好话,就是百姓家中都供了长生牌,恩,还有一件哭笑不得事情。据说那些烟花之地的女子也供奉着……据小弟所知,太子似乎从未去过烟花之地吧!”

    崔晔忽然嘿嘿笑道:“你没在洛阳呆过,自然不知坊间流传着一个趣事。”

    崔升笑道:“大哥还跟小弟打起机锋了!”

    崔晔这才说道:“你也知道。大凡尚了皇族公主的驸马,是没一个敢纳妾的,就是偷偷摸摸都不敢。可你看看太子,不仅得了洛阳牡丹,而且据说往后纳的妾,也个个是美貌如花。传言所纳之妾不下百人。”

    “竟有如此之多?”崔升倒吸了一口凉气。

    崔晔微微一笑,道:“其实。这还不算,坊间流传,太子那活儿比驴的都大……”

    崔升一愣,随即叹了口气,道:“若果真如此,那你我这一世算是白活了!”

    崔晔叹道:“你说的又何尝不是?太子能够创立理学本就是开创盛世之举,是圣人降临之兆,生于这个时代,是我辈文人的悲哀,却也是一大幸事。”

    “大哥的叹息难道只是因为如此吗?”崔升熟知大哥脾气,所以便再次问道,毕竟前段时间的朝廷大清理对于世家门阀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他生怕大哥想不通,从此抑郁。

    崔晔苦笑一声,随即从袖兜中取出一个信封,递给崔升。

    崔升接过,见上面无字,便打开信封,取出一张拜帖,他又打开拜帖,只见上面字迹雄浑有力,气韵天成,自然有一股王者霸气仿佛在字间流转。

    拜帖的末尾,写着一行字,“晚辈清心书院院长武柲拜上!”

    没有写大周太子,也没有写大周天策府上将军,也没有写某某驸马都尉,却写了清心书院院长,而且以晚辈自称,这是要做什么?

    崔升再一次仔细看了看那拜访的时间,是在三日之后,他便看向了大哥,说道:“大哥是为此烦忧?”

    崔晔说道:“前段时间的大清洗,不管是清河崔氏,还是我博陵崔氏在朝为官者,凡七品以上者都被罢免,可以说我世家与太子之间只有新仇。如今他奉旨北征,一来到河北,便来拜访,二弟,你说,他的目的何在?”

    崔升顿了顿,说道:“太子并没有以其皇族身份拜访,而是以清心书院院长的身份,且以晚辈自称,由此可见,他应该是想交流学问。”

    崔晔摇了摇头,道:“你啊,太小看太子了,不过数年之间,他能够几乎彻底掌控大周军队,又能让娄师德、狄仁杰等重臣臣服,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此次来我博陵,不管是以什么身份,总之,你要记住,来者不善!”

    崔升想反驳大哥,可话到嘴边,便忍住了,他不在朝堂,不能只听传言便下结论,但能够一睹理学创始人之风采,不是一件幸事吗?

    馆驿之内,一间馆舍内传出一阵嬉笑之声,官舍之外的侍卫,随即侧耳细听,却是除了一阵阵嬉笑之外,别无其他一丝一毫地异响。片刻之后,侍卫的脸上露出一抹失望之色。

    官舍内。

    一只木盆中,四只脚丫子交缠在一起,相互抓挠,而盆中的水几乎洒满了一地,所剩无几。一双明显是男人的大脚,而另一双,却是极为细嫩白皙,仿佛羊脂玉一般,让人觉得如此一双小脚儿怎么会能够被大脚玷污呢?

    “殿下,别挠了,奴实在不堪忍受。”李仙蕙想笑,却又不敢出声,忽然,终于憋不住,便咯咯笑个不停,露出那整洁的牙齿,随即她用那小手儿捂住了嘴,憋得眼泪汪汪,好不让人怜惜。

    而在一侧,武柲一脸邪气地盯着那双小脚儿,用脚趾头想法设法地挠着那小脚儿,听到李仙蕙之言,便知再闹下去就不成体统了,于是起身,便穿了木屐,蹲下身,捉住那双还在不停扭动的美脚,取过布帕擦拭起来。

    李仙蕙惊呼一声,道:“殿下,奴怎敢让您如此呢?”想要抽回,却被武柲一只大手钳住。

    武柲欣赏片刻,赞叹道:“真的是一双美脚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一代帝王(九)() 
不日,张九节率军前来冀州汇合,武柲赞扬了他一番,命其领本部两万军士为右前锋,走沧州进攻平州。以薛讷为左前锋,向涿州进发,争取与李多祚汇合之后,一举荡平占据幽州的契丹人。

    于是,当左右前锋相继出发后,武柲坐镇中军,也缓缓向涿州进发。

    这一日,大军抵达定州境内,武柲便问向导,说道:“此去博陵该走哪个方向?”

    向导是魏州商人,常年往来于魏州和定州之间,所以对于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于是便说道:“若沿官道,则要先到定州,再转而向东,估计两日便到。若走商路,一日便到。”

    武柲想到自己发往博陵崔氏的拜帖上写的是明日,便问道:“那从博陵可否有去涿州的大道?”

    向导躬身道:“殿下请放心便是,博陵数百年前可是大城,自然有通向各处大城的通道,虽说年岁日久,道路有些不平整,但依旧还是大道。”

    武柲点头道:“恩,传令下去,走商道,前往博陵!”

    于是,大军转而向东,踏上了前往博陵的道路。

    一路看着平坦的大地上,田野上一片绿油油的庄稼正在茁壮成长,但当到得跟前,却发现庄稼地里是凌乱的马蹄印,还有那倒伏折断的田苗,甚至有的地方都是成片成片地被破坏。武柲的脸上顿时出现一抹寒霜。这契丹人实在可恨!若此次不能剿灭,将来还得担心袭扰。心中随即便对契丹人判了死刑!

    广袤的平原,让武柲的视野大开。若不是心中有事,他真想赋诗一首,于是便跟身后诸将,说道:“如此广袤平原,若水利齐全,又有良种,就此地所产粮食都足够河北一地百姓食用。怎会发生饥荒?你等都是军士,虽有朝廷供养。但其实质是百姓供养着你们,你们更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方能做出一番伟业!”

    诸将顿时拱手答道:“殿下教诲,末将永记于心。”

    如此这般。不过三个时辰,便来到了一条大河边上,只见大河缓缓流淌,河面甚宽,武柲极目远眺,却不见有桥,于是便对向导说道:“此河可有名字?”

    向导躬身道:“禀殿下,此河唤作潴龙河,相传曾在远古时期。河中有猪化龙飞升,又因猪乃畜生,不便与龙相配。便唤作潴龙河。”

    武柲点头,这些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个猪美好的愿望而已,化龙一说,或许是自古以来神怪之说罢了。作为一个穿越者来说,只能半信半疑。只要不妨碍自己的宏图大略,管他什么猪。什么龙。

    但潴龙河挡在前方,十余万大军不能前行,却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便说道:“此处可有桥通过?”

    向导似乎想到什么,便说道:“沿河往下十里,有一个渡口,但渡口船少,恐怕一时间大军难以通过。”

    武柲也没有责怪向导,于是,再次看向河面,便说道:“行军至此,不能折道而返,命诸军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然后铺设浮桥,明日渡河!”

    诸将领命,各回本部,武柲便领侍卫来到了潴龙河边,此时太阳已然西斜,河面上波光粼粼,他每每看到河,便会想起前世村头的那条黄泥河,浑浊的河水,带着一声声嘶吼向东流去。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痛恨那条河,因为浑浊,使得那条河毫无用处,而且小时候,也阻断了上学的路,每每大雨,就得赤脚过河,冰冷的河水,使得他有些轻微的关节炎。

    此刻想起那条黄泥河,武柲是多么怀念,只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自己那家如今还是荒野之地,那条黄泥河还没有出现。如果有机会,他或许会到那里看看,或许他应该把自己的陵墓选在那里。

    “殿下?”

    “殿下?”

    武柲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转身一看,小兵打扮的李仙蕙惊异得望着自己,便问道:“怎么呢,仙蕙?”

    李仙蕙说道:“殿下,您的眼睛,您流泪了!”

    “啊……是吗?”武柲顿时伸手抹去,却发现眼中早已一片湿润,他讪讪地说道:“是风迷了眼睛。”

    李仙蕙心中顿时一愣,这哪里有风呢?随即便想到,殿下如此威严的人儿,看来心中定是有难言之隐,想着想着,她的眼中一片柔情。伸手便要挽住武柲的手臂,却听到武柲说道:“停住,此乃军中,本王可没有龙阳之好!”

    李仙蕙顿时想到,低头看看自己的衣着,不禁笑道:“殿下可是怕军中士卒的闲言碎语呢?”

    武柲真想敲打下李仙蕙的脑袋瓜子,他说道:“什么闲言碎语的,本王是不怕的,但本王已非往日,一言一行都会载入史册,都会传向民间。如果今日本王与你这小兵拉拉扯扯,还不知那坊间会流传成什么样子了。”

    李仙蕙脸儿一红,低下头,嗔道:“谁跟你拉拉扯扯的了,尽瞎说!”

    翌日。

    博陵城外的驿亭外站立着一群衣着光鲜的人,领头之人,赫然是博陵崔氏家主崔晔,一旁是二家主崔升,身后是各房的当家人,在后面是一群年轻人。

    此时,年轻人中,有一人面色阴沉,一张俊脸也因此变得有些邪气,他便是崔湜,本是进士出身,累迁至左补阙,可结果在朝廷大清理中,以德行有亏,直接被免官。

    “大哥,今日太子来拜访,我们是不是?”

    说话之人衣衫华丽,脸蛋十分俊秀,但眼中却有一股狡猾之色。此人乃是崔湜的四弟崔莅,在家中排行十三。

    崔湜眼中一愣,便问道:“四弟,你是说……”

    “大哥,四弟,不可鲁莽,太子殿下驾临,若招待不周,不是你我能担负的起的。”说话之人一脸沉着,一张国字脸显得成熟稳重,只不过他才二十岁而已。若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三十岁了。

    “崔老九,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说话之人是崔湜的二弟,崔泌。

    “够了,再如此吵吵闹闹,就给我滚回去!”

    顿时,诸人低下头,一阵沉默,因为这是他们的父亲崔挹,崔挹原本是地官员外郎,也被大清理中扫地出门,如今心中也是不舒服,所以听到诸子说话,不得不喝止,以免大事发生。

    此时正午时间,艳阳高照,远远的官道上,只见出现了仪仗,渐渐的,整个队伍便现出了原貌,浩浩荡荡的大军只见头,不见尾。

    崔氏家主崔晔深吸一口气,轻声说道:“都给我精神点,别让太子殿下瞧扁了我崔氏门风!”

    “是!家主!”诸人一声答应,打起了精神。(未完待续)

    ps:感冒严重,就这么多,谢谢亲们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一代帝王(十)() 
大军距离博陵城三里之外便停了下来,武柲命诸将安营扎寨,随即换了身儒袍,带着几名侍卫便骑马向博陵城而来。

    站立驿亭之外的崔氏族人一阵惊异,随即便自相议论起来,太子这是演的哪出?

    崔氏家主崔晔眼睛微眯,捋着那十分整洁的黝黑发亮的胡须,自语道:“有意思,有意思!”

    一旁的崔升低声问道:“大哥,您是指?”

    崔晔道:“我虽不曾领兵征战,但也曾掌管地官仓部,你看那士卒,至少不下十万,太子率大军威势滔滔而来,却把大军留在离城三里之外,自己则只带了区区数人前来。原本我已准备好的说辞,如今却倒是显得我太小人了。”

    崔升道:“太子快到了,我们迎接吧!”

    崔晔点头道:“奏乐,迎接太子殿下!”

    随即,两旁的吹鼓手顿时激情洋溢地演奏了起来,一片祥和的乐曲在驿亭之外飘荡。

    武柲骑着马儿,想着该如何处置与这些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便被乐曲声所吸引,乐曲不同于传统的古乐,倒有些加进了一些后世的元素,武柲顿时一笑,看来多年前自己对这个时代的音乐还是影响不小,只是不知这是崔氏何人所作,到时候一定要吸收进自己即将计划的音乐学院当中,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

    如此这般想着,便到了驿亭。武柲随即下马,把马缰抛给侍卫。

    崔晔带着崔氏族人,立刻躬身道:“殿下出征。驾临博陵,崔氏一族倍感荣幸,殿下一路兵马劳动,还请一碗水酒,再到城中叙谈!”

    武柲看着崔晔,心中虽有些惭愧,但随即摒弃了这种想法。谁让你老小子还想着立忠王为太子呢?于是,便说道:“崔公出城迎接。令晚辈惭愧万分,今日没有太子,只有一个末学晚辈。晚辈今日造访贵府,说来也是忙里偷闲。崔氏多俊杰人才,家学享誉天下,晚辈仰慕已久,如今领兵路过至此,也就顺便来瞻仰一番。还望崔公不吝赐教啊。”

    这些世家大族一直以来垄断着诸多的教育资源,致使改朝换代后,皇族都要出钱搜集古籍等圣人著述,也唯有这些世家大族还能保存一些孤本,加之世家大族注重家学。使得其族人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人才。

    武柲自创理学,十余年来发展迅速,理学不断壮大。但相比于儒学,还是差了不少,不仅是整体构成,还是个人素养,都差了许多。而且由于理学的过度膨胀,虽吸纳了不少人才。但也吸纳了不少的品质低劣之人。武柲的家学虽没有抛弃儒学,但相对于这些世家的家学来说。差了很多。只可惜,武柲的妻妾中,除了一个裴柔是世家嫡女之外,便再也没有一个是名门世家之女。这也是武柲深受世人诟病的一点,因为门第观念,这个时代是非常看重的。

    崔晔听到太子之言,心中虽是得意,但他很清楚眼前之人可不只是太子身份那么简单,若所料不差,不出五年,此人必将登上皇帝之位。世人都知晓,女皇年纪已然七十余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很多世家大族都认为五年之内太子柲必然登基。那么登基之后,太子会做什么?

    如果熟知西域的人,会很明白将来的大周会是什么样子的,心细之人已然发觉,或许西域政略,就是未来大周的一个雏形。

    崔晔虽是家主,但却不是很有眼光,他只是按照常理来思考,太子登基,必然会有一系列的动作。那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他博陵崔氏该如何取舍呢?

    崔晔面色不改,恭敬地说道:“殿下驾临,是我崔氏之幸,赐教一说,崔氏不敢担当。殿下且到凉亭饮上一碗我博陵的水酒!”

    随即,一个衣衫素雅的少女端着托盘低着头,来到武柲身前,武柲顿时一愣,按道理说,女子是不能出来会客的,这博陵崔氏乃是名望世家,怎会如此失礼,还是故意如此做呢?

    “殿下,且饮一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