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为兄长研磨!”
;
第四章 让人心酸的奸情()
一个稚嫩的童音出现在武清身后,武清扭身一看,是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头上留着一撮毛的孩童,一看就是机灵之辈。
王百诗笑道:“王修,好生跟武清学学!”
“是的,父亲,孩儿知道了。”王修声音稚嫩,却礼数周全。
武清心中感叹,这就是大唐啊,就连这小屁孩都有一股让人不得不赞叹的大气风范。武清微笑着谢道:“那就多谢王修兄了。”
武清也不理会王修如何动作,脑中回忆那四个繁体字如何书写,看到砚台里墨已研好,便顺了顺笔,武清一试便知这是羊毫笔,适合初学者练字。只是纸张粗糙,相当劣质,武清心中感叹一下,虽然王百诗在这里办私塾,而且是免费的,终究不是十分富有,不过对王百诗心中也更是崇敬,这是为了唐朝的教育事业啊。当然武清不知道的是,唐朝士族阶层最注重的是名望,王百诗免费办私塾又何尝不是在刷声望呢。
武清在感叹中,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忠、孝、仁、义”四个字,虽然没有欧体和柳体的形,但确实是一笔一划写的,这对于一个三岁的孩童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当然那些超级天才就除外了。
王百诗眼中没有多少惊艳,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孺子可教也,他日定有一番成就。”
“多谢先生指点。”武清恭谨地道。
随着这样一出,这一日的学业算是完成了。武清知道放学的路,肚中饥饿,也不理会其他同学,便飞一般地向村西头的家跑去。
跑到了家,看到柴门紧闭,上前一推,里面居然顶着,武清感到奇怪,难道武大娘不在?人小力气也小,推了几下也没推开,便沿着篱笆墙转悠,想先进去再说。本来想喊娘,可这样喊叫又觉得不好,还好很快便看到篱笆墙下有一个空档,武清很快便钻了进去,朝着厨房走去,想去看看有什么吃的。
可是在卧房里传来了诡异的声音,武清大奇,便悄悄朝着中间的卧房走去。
“好了,今天我也玩够了,你水可真多,真不知道当初你男人怎么舍得抛下你。哦,对了清儿到底是谁的种,你说实话!如果说是我的,以后你再也不用cao劳了。”
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武清听到这里,有一种惊呆的感觉,真的,小伙伴们惊呆了。
“好了,你快走吧,清儿要回来了。”武大娘催促道。
男人似乎意犹未尽,但也知道这个时候不是强来的时候,于是嘱咐一番后,便出了卧房。
武清不知道是悲哀还是什么,只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难道武大娘寂寞难耐呢?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武清来说再婚不算什么,更何况大唐也不限制女子再婚。可是这个妇人在名义上还是自己的娘啊。武清在男人出来的时候便已经躲藏到了堆放杂物的茅屋里。
透过缝隙,武清确定那男人走了,而后在卧房里传出了武大娘哭泣的声音,片刻武大娘提着一只鼓鼓的麻袋走进了厨房。武清赶紧沿着原路钻出了篱笆墙,而后走到了柴门前,想敲门,却颓然地放下了手。
武清可以肯定,武大娘用身体交换了那只鼓鼓的麻袋,如果他没猜错的话,那里面是粮食。从昨天吃野菜,以及结合到前几天喝稀粥,武清明白,家里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
这不是玩我吗?穿越居然能够穿到这么穷的人家!
片刻,柴门开了,武大娘惊讶地看着蹲在地上的武清,露出慈祥的笑容,说道:“清儿呀,回来了,怎么不进屋啊,为娘今天啊给你煮了大白米饭,来。”
武大娘没注意到武清的眼神,直接抱起了武清,疼爱地蹭了下脸。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母爱?武清心中巨震。
大白米饭,一大粗碗热气腾腾的大白米饭放在了武清的眼前,不知道是那热气熏了眼睛,还是心中感受到那人世间最热烈的母爱,武清鼻子一酸,掉下了一颗豆大的泪珠,趟过面颊,滴进了碗里,渗入了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里。
情何以堪!
感受到武清并没有动筷子,正在给自己煮粥的武大娘转身看到了眼睛通红的武清,问道:“清儿,你不喜欢吃大白米饭吗?上次你没摔伤前,每天都嚷着要为娘给你煮大白米饭的,怎么这会儿不喜欢呢?好了,清儿,快吃吧,吃饱了好长身体。不然长不高的哦。”武大娘抚摸着骨瘦如柴的武清不禁啜泣起来。
武清一听这声音,知道武大娘在哭泣,急忙转身抱住了武大娘,眼泪便掉了下来。
一时间,厨房里传出了母子二人悲切的哭声,一个是因为命运,另一个却是因为这无法承受的亲情。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也没法用语言说清楚,孰是孰非,武清不敢去评价,也不配去评价什么,他只知道,这活出来的第二世都将偿还武大娘这一份情。只是他才三岁,而且家里穷得叮当响。
在唐朝高宗显庆二年北方大旱,特别是关陇地区,漕运不通,粮食危机严重,唐高宗李治听取皇后武则天建议,定洛阳为东都,并首次临幸洛阳,以缓解朝廷中枢的粮食危机。但这并没有改变北方百姓的生存环境,十多年来旱灾蝗灾频发。
并州文水一带是受灾严重的区域,均田制虽然让农民拥有土地,但每年收获除去田租后,便始终青黄不接,尽管文水是皇后武则天的故乡,减免了一年的田租,依旧没有多少改变。很多人逃难去了,走不了的,不是故土难离等死之辈,就是还有些盼头的人。
这一日,武大娘带着武清来到了国公山,武清很奇怪,武大娘臂弯里挎着的竹篮里有香烛纸钱,在武清的意识中这应该是要祭拜谁。
国公山是一座矮山,按照武清的看法,只能算是一个大点的土包,只是这土包上柏树参天,林木十分旺盛,拾级而上,终于来到了一座凉亭,在凉亭中略作休息,便继续前进,不远处,武清看到了一座大墓,武清心中一喜,这下可以当下摸金校尉,以后就不愁吃喝了。
走到墓碑跟前,武清才清楚看到上面刻着“应国公武士彟之墓”。
武大娘叫武清跪下,武清很奇怪,本想发问,却看到武大娘跪下并哭泣起来。
武清不知道原因,却看到武大娘摆好了香烛,没有祭品,只有纸钱。
等纸钱烧完,武大娘对武清说道:“清儿,给爷爷磕头,你爷爷是咱大唐朝的国公,是大唐朝的开国功臣,你长大了一定要像你爷爷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不枉为娘拉扯你一场。”
武大娘面色肃穆,此时的武大娘更像一个严母一般,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武清认真地答道:“请母亲放下,孩儿记住了。”
武清很想说,我怎么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一个死了的国公爷爷有屁用啊,现在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总得先解决吃饭问题吧。看着这大气而坚固的墓地,武清不禁摇了摇头,即使里面有金银珠宝,自己这细胳膊细腿的也拿不动铁锹啊。
;
第五章 有些事是没办法的()
几日来的调查,武清终于知道那个男人是谁了,正是徐北村另一大户郭家的家主郭似运。武清心里很清楚,以他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跟郭家争斗,更何况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秘密他也不清楚。尽管如此武清想的还是要报复一下,可是他根本没有机会,不过他不会放弃任何可趁之机。
徐北村东头,住着一户人家,正是那退伍老兵张兴,据村里头人讲,张兴追随太宗皇帝攻打过高丽,战场上负了伤,瘸了腿,便只好授了一个从七品的武骑尉的勋爵领了一百两银子便卸甲归田了,虽然家中已经没有亲人,但朝廷封赏了土地,因为有勋爵,各方面都有优待,生活还算过得去。张兴娶了媳妇生了娃,可惜十多年前的蝗灾,导致了饥荒,女人和孩子都饿死了。如今张兴也已到了迟暮之年,每日晒晒太阳之外,就是牵着一头老马出去溜溜。
武清知道张清是当过兵之后,不禁有了心思,更何况按照武大娘的说法,武清等几个小伙伴都经常去村东的张家玩儿。
这一天午后,武清叫了徐小樱和王修,便来到了张家。如今这俩小屁孩完全成了武清的跟班,因为王修是王府一侍寝丫鬟所生,所以地位还不如其他庶出的兄弟,所以至于王修做什么,王百诗也是根本不会理会。徐小樱是徐大娘家的最小的女儿,虽然很得徐大娘喜欢,但毕竟穷苦人家,没那么多规矩,所以很自然地跟着武清。
武清头前带路,颇有点老大的派头。这让武清不禁想起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整天学一些古惑仔的把戏。只是此时的武清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这一次去张家,可是为了联络感情的,特别是知道了张兴家还是青砖瓦房后,更是有一种期盼。
很快张兴家便到了,眼前出现一道翠绿的篱笆墙,上面开着喇叭花,小蜜蜂辛勤耕耘着。三间瓦房并排而立,西角是一个马棚,一匹黄棕马正在吃草,院子z有一棵高大的小柰子树,上面已经结满了猩红的柰子。树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横卧在一张草席上,打着盹。
武清三人偷偷地从篱笆墙缝隙中偷看,徐小樱不注意踩到了一块瓦片,“咔嚓”一声,发出了声响。
“咳。。。。。。”
张兴清咳一声,坐起身,说道:“你们三个小家伙藏着做什么,快进来!”
武清仔细看清楚这个退伍老兵的脸面后,也不禁有些感慨,张兴已经很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半尺长的山羊胡已经几乎全白,只是老人双目中透出的精光,让人觉得这个老兵很不一般。
“嗯,很不错嘛,武家小子,上次骑马没被摔死,这次还敢来?”
武清拍了下胸脯,大声道:“哼,张爷爷,那点伤算什么,再摔个十下八下的也没事!”
张兴似乎看到了怪事,要知道上次可是摔得不省人事了,当时自己还慌了,还好后来听说没事了,不过当过兵的,脾气就是不一样,骂道:“好你个兔崽子,来,拉爷爷起来,我们去骑马!”
武清肯定没多少力气,当下一招手,徐小樱和王修同时帮忙,拉住了张兴伸出的手臂,张兴借力起身,而后拖着残腿招呼着向马厩走去。
牵了老马,张兴疼爱地抚摸着马脖子,说道:“老伙计,今儿个要辛苦你咯。”转头看向武清三人,骂道:“臭小子们,还不过来!”
武清小时后在农村的时候骑过驴放过羊,在一次公司组织旅游的时候骑过马,所以内心深处真的没有多兴奋,可是他必须得装得很高兴。于是跟着另外两个小屁孩欢呼一声跑到了张兴跟前,张兴笑脸像是盛开的一朵菊花,满脸皱纹。随即便一个个地抱上了老马的脊背,并嘱咐坐稳了。
有这么很长一段时间,一个老兵和三个小屁孩就这样呆在一起。武清也知道了老兵原来是一名骑兵,因为伤残卸甲归田之时,那匹马也因为伤腿而不成为战马,便赏赐给了老兵。如此从贞观二十二年至今也已经过去十八年,当年的小马驹如今也成了老马,当年年富力强的骑兵战士,也已到了迟暮之年。只是每当看到老兵登上山峦坐看日出日落时,那一人一马的影子总让武清感到一种悲凉,自己也会不会像这样,了却一生呢。
这正如武清的生活,他如今根本没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他能够年长几岁,也会有办法发家致富,可一个才三岁多的孩子,能做什么?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远离都城的穷乡僻壤之所。
武清深感悲凉,不仅仅是自己这个穿越主角没有耀眼光环,更悲哀的是回到家武大娘那种无私的怜爱。每吃一粒米,都让武清感到一种沉痛的罪孽。
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武清此时已经六岁半,他坐在那棵小苹果树下,眼中有着一抹化不去的伤感,这一抹伤感总让人觉得这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
六岁,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应该是最好美好的时光,可是对于武清来说,这三年是沉痛的,老兵在一个多月前死去。三年之前一个夜晚,武清做了老兵张兴的义子,也是从那时候起,武大娘拗不过武清,和武清搬到了张兴家,共同照料已经有时候下不了床的老兵。临终之际,张兴交给了武清三百两银子,也把这座宅院的地契,还有三十亩地的地契交给了武清。虽然武清当初接触张兴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可如今却平添了一份让他无法承受的恩情,而这份恩情也根本无法偿还。
这三年,武清知道了武大娘因为是逃荒来到徐北村的,虽然这里曾经是她的故乡,可小时候在荆州出生,过了几年美好时光后,父亲死后便随母亲去了长安,十六岁便嫁了一个庶族子弟郭孝慎,只可惜好景不长郭孝慎死了,因为没有子嗣,而这个时候正好遇上关陇大旱,民不聊生,长安的街巷到处可见饿死的尸体。高宗李治和长安贵族纷纷逃往洛阳。更加重了饥荒,导致饿殍遍野。
武大娘寻找母亲,却得知早已逃离长安,于是武大娘便自行上路,经历了太多曲折,期间被人贩子差点卖进青楼,总之漂泊多年,如此武大娘也没脸再见母亲,于是便凭着记忆来到了老家文水县徐北村,这里埋葬着她的父亲,尽管对父亲的样貌记得不是很清楚,可那种挥之不去的感情,还是让她来到了这里。
然而就在她在安顿下来的时候,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来了一波蒙面人,本来想劫财,不想武大娘身上一文钱也没有,其中一个便戒了色,还是同一个夜晚,本来已经走了的强盗,又来了两个。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武大娘也似乎麻木了,直到一个月后发觉自己有了身孕,直到一个男婴降世,她似乎有了盼头。
以上所述,是武清在某个夜晚听到武大娘向老兵的哭诉后得知,原来他是一个杂种,为这事,他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
;
第六章 到县城安个家()
此时的武清,在徐北村也是颇有名气,有“神童”之称,当然武清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水分。更让他想不通的是王百诗已经推荐武清、州学成为生徒,而后得到举荐,武清才有机会参加科举成为进士,当然也可以一级一级考过去,自学成为贡生,但武清自认没那实力,只有在武大娘和王百诗的殷切期望下说是考虑下。
可是武清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他很清楚武则天时代的文人是多么悲哀,更何况中了进士就能发家致富?虽然唐朝等级制度森严,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可商人的生活也是非常滋润的。更何况他这个穿越者,有的是办法致富,乐得一个逍遥自在,何必去在官场上争个你死我活,最后尸骨无存。这不符合**丝男武清的认知,可世事难料,身在江湖,恐怕也是难由己身。
小苹果树,按照唐朝的叫法,叫柰子。武清知道大个儿苹果那已经到了明清时期才引进了西方的苹果品种才普及的。此时这种小苹果也只能算是西域的品种。如今大唐帝国国富民安,气象万千,虽没有遥远的西方传教士,但与西域诸国来往密切,可惜这些商人都在都城长安和洛阳,还有就是杭州和泉州。至于并州文水,不,应该是太原府文水县,(前几年高宗皇帝已经改了。)那肯定是看不到的,改良苹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武清只好作罢。
徐北村太小了,这里根本不适合做生意!
武大娘这几年生活稍微好了点,身体变得匀称起来,脸上也多了几分红润,不得不说武大娘是一个美妇。看到武清在院子里发呆,不禁笑道:“娘的小神童哎,娘跟你说的事,你答应不答应?”
武清知道是去县学的事情,武清不想去县学,可想到文水县城去。只是如果不去县学,王百诗也不会支助,更何况武大娘也不会去。只有自己进了县学,武大娘才愿意去县城。
“娘,我答应了。”
武大娘走近搂住了武清,流着泪说道:“我儿进入县学,当好生读书,他日若能中得进士,为娘就是死也能含笑九泉了。”
武清很不明白武大娘为何如此感性,不过还是被这份真挚哺育之情打动,活出第二世的他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娘,我不会让娘失望的。”
唐朝的教育自唐初以来制度还是很完善,为了鼓励寒门子弟读书唐太宗设立了各级学府,朝廷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立州学、县学,进入这两级学堂的称之为生徒,优秀者便可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期的科举一般有两种,即常举和制举。其中常举每年举办一次,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府举荐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因为这两科能够成为朝廷直接选拔官员的后备人选之一。至于制举则是为了搜集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一般几年举办一次。
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到高宗皇帝和皇后武媚娘当政以来,利用科举大规模选拔人才。但是自高宗皇帝常居东都洛阳以来,各级教育几乎停滞。除了每一年有明经和进士两科依旧举办外,其他科目都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武清因为“神童”光环被王百诗看中,并愿意支助武清到县城安家,并举荐进入县学,成为生徒。这对于这个时代的寒门子弟来说,进入县学成为生徒,那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只是武清很清楚自己能有几分能耐,对于儒家那些经典,说真的看着就头疼,更不要说去理解了,而明经科考的就是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至于进士科,武清更是摇头,除非他剽窃往后千年来那些经典诗歌,不然要他写首诗,那是很不现实的东西,更何况还有策论,策论是这个时代对于治国理念和为官之道的论文。武清虽然知道唐朝一些大概的历史,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士族思想了解真不多。只是身处这个时代,感受到武大娘的殷切期盼,他是不是应该也去尝试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