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唐-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头鏖战足足一个时辰,无论论钦陵派遣多少士兵,但依旧被消灭在了城头。

    在经历了一次次被杀下城头之后,论钦陵终于命人吹响了撤退的号角。

    此一战,吐蕃损失精锐七万,大周两万,伤者接近一万。算是惨胜,但吐蕃却是输了。

    当吐蕃号角低沉地响起,城头上,大周士兵相拥而泣,半死不活的老兵也终于露出一抹微笑,闭上了眼睛,阖然长逝!

    武柲并没有高兴,他安抚了受伤的士兵和诸将后,便写了长疏给女皇。

    姚元崇则有很多事情要做,掩埋尸体,加紧修补城墙等等。

    也是这一夜。

    武柲得到了很久没有消息的高舍鸡送来的密信,信中讲述了数日来发生的事情,当说到俘虏了三万吐蕃兵和五万匹战马后,他露出了笑容。。…。

    一旁的姚元崇则露出疑惑,武柲便把信给他,姚元崇接过信件,看了起来,片刻,起身说道:“殿下,臣有一计可使得论钦陵退兵,然后便可大破之,则吐蕃之兵不足虑也。”

    武柲笑道:“元崇说来听听!”

    姚元崇缓缓说道:“殿下,就把这封信让吐蕃探子截获即可,微臣相信,论钦陵定会选择北上凉州,准备和论赞婆汇合;可命积石军埋伏在素罗汗山!”

    武柲沉思片刻,思前想后一番,再摊开地图看了半晌,终于大笑道:“好,此计有七成的成功率,但不管怎样,论钦陵经历此战后,他不退也得退兵了。若退往凉州,必经素罗汗山,此山只有一条道可通凉州,若如此,定叫吐蕃有去无回!若此计成,元崇功劳,本王定会上奏圣上。”

    姚元崇微微一笑,躬身道:“都是殿下栽培才有元崇今日,元崇不敢居功!”

    武柲感叹,这姚元崇也是会说话之人,而且也是实干家,能有今日,虽说有自己提拔,但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

    “你就不要谦虚了。”随即二人商量一番,便派人执行任务,并通知高舍鸡和积石军经略使武攸绪。。

第三百六十章 契丹反,吐蕃退() 
时间渐进五月。爱玩爱看就来 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因为干旱,

    关内、河北等诸道发生乐旱灾,特别是河北道,春耕时几乎没有播下,此时正到了青黄不接之时,朝廷早就下发了督促诸州,以及各都护府赈济百姓的制令。

    但是,营州刺史赵文翙没有赈济内附的契丹百姓,契丹部落酋长兼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和其妻哥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反叛,攻入营州后杀赵文翙!

    很快,李尽忠和孙万荣便占领了营州,本文来源:,自封无上可汗,驱使汉人为奴。自契丹八部内附大唐后,多受官吏压榨剥削,所以契丹和奚族都有怨恨,李尽忠起兵反叛,便争相加入。

    不久,李尽忠和孙万荣整兵十万,随即便开始攻打河北诸州。契丹人本就异常骁勇,河北州兵久不知战事,很快败绩。

    神都,洛阳,上阳宫。

    每当夏日炎炎的时候,女皇总喜欢在上阳宫中的甘露殿避暑。往常没有太多的烦心事,但这一年的烦心事却是一件接着一件,噩耗是一个接着一个传到了她的耳中。作为开创武周的一代女皇,她足以自傲于天下。但岁月不饶人,她已经七十三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她如此年纪,执掌着这么大一个帝国,身体早已吃不消了。。…。

    还好有上官婉儿在,上官婉儿如今就如同她的脑袋一般,替她看奏疏,批奏疏,甚至在很多决策上,都有上官婉儿的影子。女皇很满意这个女人,应该说是奴婢。

    但是,上官婉儿虽是自己的脑袋,终究还是有处理不了的事情。就比如说,这军事。

    各地旱情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飞到了朝廷。摆在了龙案上,女皇感到一阵头大,那厚厚的一摞,足有三百份奏疏。都是关于旱灾的事情。自永徽之后。中原北方不是旱灾就是涝灾,时不时地发生地震。还有北方一直就没平静过,东突厥、吐蕃一直侵扰,义仓之粮经常空瘪,只有从江南诸州调运粮食。但数百万百姓受灾,岂是那可怜的漕运能够解决的。

    虽然诸事不断,但女皇依旧没有立储君的意思,她听完了上官婉儿念李尽忠和孙万荣杀刺史造反之事。这一次,她很平静,没有改敌人的名字,她闭上双眼。沉思起来。

    上官婉儿心中一阵叹息,若武柲不为太子,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呢?她都三十二岁了,她很想很想要个孩子。。…。

    甘露殿内很安静。宫女们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上官婉儿依旧站立在女皇身侧,等待女皇的旨意。

    半晌,女皇缓缓说道:“封左鹰扬卫大将军曹仁师为清边道大总管,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张九节为副总管,领二十万军讨击契丹。”

    听到女皇如此说,上官婉儿心中一叹,但脸上依旧没有任何不满的表情,她答应一声,快速地写下了条子。

    女皇似乎有些担忧,便问道:“婉儿,你觉得他们能够胜任吗?”

    上官婉儿顿了顿,说道:“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是圣上您亲自提拔,李多祚和张九节是魏王提拔,若他们能够精诚合作的话,相信应该能够平定叛乱吧。”

    女皇也点了点头,虽说她对于她亲手提拔的武将有信心,但她总觉得武柲提拨的人更靠得住。…。

    但女皇并没有安心,

    说道:“这样吧,封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璹副之,以备无患。”

    上官婉儿点头,赶紧记录。。…。

    女皇说完后,便问道:“魏王的奏疏到了没有。”

    上官婉儿说道:“自十日前到后,便再也没了。”

    女皇点点头,便不再说什么,等上官婉儿去了凤阁,她这才招了招手,只见两个唇红齿白的青年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不正是那张昌宗是谁!

    自被女皇赶跑后,本文来源:,张昌宗惶惶不可终日,但好在女皇也没怎么样。张易之一直不敢求情,直到魏王武柲的奏疏传来了好消息,女皇大摆筵席。张易之在席间作诗以求情,女皇高兴便答应了。

    如今女皇唯一的乐趣便是跟这两个青春年少的孩子玩乐了。要是武柲知道他的捷报竟然救了张昌宗,让张昌宗重新回到宫中,武柲想必都能被气死了。

    临洮城。

    刺史府内,武柲和姚崇二人对饮,探讨着治国和治民之道。武柲认为,治国应该先有一个大而粗的方针,而后再进行细化,而治民,应该先从教育抓起,并以法来约束民的行为,使之符合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而武柲也把这种法正式称之为“宪法”,纵使帝王也依旧受宪法约束,这也是理学所追求的治国治民的最高境界。。…。

    但姚元崇却不认为,一个帝国要强盛,首先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帝王,然后才是宰相班子,再是朝廷各部官吏的政务能力,即理学中所说的“执行力”,最后才是各种朝廷政令和律法。治大国如烹小鲜,才能爱民如子。

    两人虽有不同的治国方略,但都认为“法“是很重要的。当然姚元崇是弟子,武柲是老师。姚元崇只是请教,所以二人谈着谈着便又说到军事上了。

    “殿下以为,朝廷之兵和皇帝之兵,该如何相容?”姚元崇问道。

    武柲微微一笑,这是一个自大唐立国之后,一直存在的问题。大唐的军队有三个体系,第一个体系就是最早跟随李渊打天下的军队,为元从禁军,后来因为这些人不想解甲归田,李渊和李世民便把他们放在了北门,守卫宫城,是为北衙禁军。北衙禁军由皇帝直属,其中百骑便是皇帝最忠诚的士兵,把守着宫城的玄武门。

    第二个体系就是拱卫京师而轮流番上的各州折冲府府兵,是为南衙卫兵,共有十二卫,由宰相掌管。而第三个体系,就是驻守在边疆各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边军,边军大多都是由囚犯等流放之人充塞,所以地位是最差的,也最不受待见。。…。

    当然,还有隐藏的第四个体系,就是太子的“东宫十卫率”,但自有大唐后,便一直消减,最终名存实亡。就好比如今,皇嗣李旦身居东宫,却不是太子之位,更连朝臣都见不了。

    看着姚元崇的双眼,武柲摇了摇头,说道:“军队的从属,自古都有争议。如果按我来说,只分为警卫军和国防军。警卫军驻守城池,缉拿盗匪;国防军则平定叛乱,驻守边疆,为帝国守好每一寸土地。仅此而已。”

    姚元崇定了定神,说真的,这样的分法,他感到了无比新颖,但他不知道具体内容,也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分法。

    “殿下,能告诉微臣为何如此区分?”姚元崇虔诚地问道,就像一个求知的学子一般。…。

    而此时,

    武柲远远地看到,郭知运大步流星地向着这边走来。他说道:“元崇,看来有事情了。”

    姚元崇说道:“看知运如此,肯定有好消息了。”

    郭知运走近跟前,大礼参拜,而后说道:“殿下,吐蕃动了。斥候探得消息,论钦陵大军分两路,一路在三河口搭浮桥准备原路返回,一路想要沿洮河而上,本文来源:,但不确定是不是。”。…。

    武柲沉思片刻,顿时说道:“三河口搭浮桥,只不过是论钦陵的故布疑阵而已,如今他领兵回吐蕃死路一条,只有北上与论赞婆汇合方能有一线生机。”

    顿了顿,他说道:“传我将令,广布斥候,严密监视,若论钦陵率军北上,我大军也就到出发的时候了。不过他还有将近八万可战精锐,以我军实力,野战必然吃亏。命斥候务必小心谨慎!”

    郭知运立刻躬身领命而去。武柲也站起身,说道:“我去军中看看,元崇你守好城池便是,若论钦陵果真还想再战,必定设计埋伏,与我军野战,我大周军多新兵,实力不是吐蕃兵对手,我必然不会应战。临洮城在,则我军可拒城而守,若不在,我军危险,陇右也就危险了。”

    姚元崇明白,拱手道:“殿下此去,务必小心为上,微臣恭候佳音。”

    武柲笑了笑,随即便出府而去。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僵持,中间有几次小规模的夜间偷袭后,论钦陵也终于放弃了,换回了吐蕃士兵的尸体,焚烧后装入陶罐中,剩下的便命人就地掩埋,焚烧的肉香飘扬数十里!。…。

    武柲不知道论钦陵是何种心情,但肯定不会高兴。

    不过对于侵略者来说,武柲只能迎头痛击,像论钦陵这样的对手,虽然很不错,但他宁可这样的对手早点死掉,他又不“高手寂寞”,搂着女人睡觉有多好,跑到这地方整日里混在尸体中间,还时不时地要被一腔热血喷一脸。虽然挺热血挺激动的,但这不是他要的,即使权势如今日,他依旧喜欢平静而幸福地跟着自己的女人过完这辈子。

    何况,他的女人不是历史上美女,就是被他挖掘出的美女。武柲不知道传说中的绝世美女是何模样,但他觉得,拥有那么多妹子,此生知足了,等死的时候,大家都埋一起,多好!

    想到此处,武柲忽然想到自己的墓穴会不会遭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等盗墓贼盗窃呢?如果可以,是不是应该考虑先把坟墓给修好呢?

    出乎意料地想到这些,令武柲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个问题,凡是人都不想死后坟头被扒吧,但随即想到前世的那些“考古”,他的脸顿时绿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素罗汗山之战前夕() 
三河口。

    望着正在架设浮桥的吐蕃奴隶们,

    论钦陵有一种难言的苦涩,这一次攻打大周,终究还是败了。败的结局很明显,那就是自己将丢失还剩下的大部分会盟权,而且赞普器弩悉弄恐怕也要对葛尔家族下手了。

    何去何从,论钦陵心中日思夜想一月之久,弟弟论赞婆得胜的消息并没有让他高兴起来,再见识了魏王武柲的手段之后,他深刻地明白,除非武柲死了,不然吐蕃根本没有机会攻入中原,甚至就连陇右也没有机会。

    但不管怎样,这个机会已经没有了。他如今只是想跟弟弟论赞婆汇合,看能否打下安西四镇,但龟兹有王孝杰驻守,本文来源:,实际上也是没有机会的。王孝杰这人他还是比较熟悉的,稳重而敢战,虽无多少谋略,但贵在沉稳,这样的人最适合防守。

    论钦陵再次看向了三河口的吐蕃奴隶,对身边的长子弓仁说道:“天黑之后,就出发吧。”

    弓仁这些日子也是颇为憔悴,看着父亲愁眉不展,也不敢多说话,答应一声,便退下准备去了。。…。

    行军打仗,不论是胜利还是撤退,都有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弓仁必须得提前准备,以免耽误了出发时辰。

    武柲在军营中训话之后,便召集诸将商议,看着原先有一百多个将领,如今只有七十多人,虽经过乐这么长时间,但依旧很伤感。毕竟那些人都是战死的,凡是战死的人,都应该被记住。但人们往往记住了获得成功的人。

    “诸将听令!”武柲说道。

    诸将顿时为之一振,而后大声说道:“听候殿下差遣!”

    武柲沉声说道:“吐蕃人还在城外,还十分强大,野战我们不是对手,但我们有计谋。今夜,论钦陵必将故布疑阵,而后向北逃窜。你们说,我们追还是不追!”

    “吐蕃人该死,殿下。追吧!”郭知运首先附和。

    有些将领犹豫起来,但武柲不会给他们机会,说道:“本王主意已定,那就是追!杀了吐蕃人。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谁若不愿意跟我去追击的。站到右边!”

    这话,顿时让诸将有些惊异,但即使是不愿意去追击或是怕死的,这个时候站在右边,那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是贪生怕死之辈,那么在军中的前程也算是彻底毁了。。…。

    于是,武柲等待片刻。见无人站在右边,脸上依旧一片肃穆。“这一次,或许我们当中,也包括我,很有可能命丧在吐蕃人的屠刀下,但大丈夫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身为军人,就要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的意识。如果没有,那请安心读书,考个功名。”

    诸将垂下乐头颅,当然那些本就视死如归的敢战之将则依旧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听候武柲的命令。

    武柲也不管那些低下头的将领,命令道:“郭知运留守临洮城,协助姚刺史守城,凡是听候姚刺史差遣,若有违抗,本王定不轻饶,其余诸将,随我追击吐蕃!”

    “谨遵殿下之令!”诸将躬身答道。

    随即武柲一挥手,诸将一一退去,郭知运则留了下来,他有话说。

    武柲看到郭知运,问道:“你有何事?”

    郭知运赶紧躬身施礼说道:“殿下,末将想跟随您!”

    武柲盯着郭知运,看到他眼中的热切,便说道:“临洮城很重要,若守不住,吐蕃必然会大肆反扑,那么我们前段时间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你可明白?”…。。…。

    郭知运虽不愿意,

    但还是低下了脑袋,躬身道:“末将明白!”

    “那还不快滚蛋!”武柲把郭知运赶了出去。

    郭知运只好赶紧出了营帐,身为被魏王一手提拔的将领,他们只需知道忠诚和服从便可。

    武柲对于自己提拔的将领,还是很信任的,而且很多将领的脾气和才能,他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比如说这郭知运。十年来,他武艺的进步是很大的,而且学习兵法,颇为有些谋略,可以说,郭知运是一名成长型将领,更专业点,就是相当不错的参谋人才。

    夜幕开始降临,本文来源:,三河口的吐蕃人开始渡河,他们高举着火把,生怕大周军不知道他们撤退一般。

    北门军营里,两万大周士兵已经整军待发,只要魏王武柲一声命令,那么他们就会跟随魏王出击吐蕃人。

    军帐内,武柲正在踱着步子,他在等密探的消息,在临州北边,一直到素罗汗山一带,都布满了大周密探。

    这些密探本就是关陇一带人,他们只要换下斥候军服,便一点也看不出是大周军人的样子。更何况是吐蕃人,吐蕃自吞并吐谷浑后,虽与陇右有所接触,但依旧非常少,加之与大周关系恶劣,边境互市早已取消。除了一些行商和走私贩子外,别无他人。。…。

    所以,论钦陵也分辨不出,更何况,自古以来,哪有如此重视情报系统的人?再者即使被发现,传送消息也是一个麻烦事情。

    但是,论钦陵忘记了中原王朝还有驯养信鸽的传统。就如同草原和吐蕃的人驯养鹰用来狩猎一般。

    戌时三刻,亲卫急急跑进了营帐中,见礼之后,便把鸽信交给了武柲,武柲展开一看,上面只写着,“猎鹰开始!”

    这就是行动的暗号,武柲立刻整装,戴上银盔,腰挎宝剑,踏出了营帐,大声吼道:“诸将听令,出发!”

    随即,一声呐喊。亲卫牵来狮子骢,武柲上了战马,接过长枪,长枪一指夜空,说道:“诸将各领本部,缓缓而行,斥候在前探路。务使小心为上!”

    与此同时,临洮城北城门缓缓打开,大周斥候抢先飞马驰出了城外。随即便消失在了黑夜中,紧随其后的时一对对士兵。

    大周士兵没有点燃火把,很显然,一点火把便会被吐蕃人发觉,那么他们的追击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河口。

    论钦陵再次看向了正在渡河的吐蕃奴隶和伤兵,这些人说不定就会被大周军队彻底消灭,但他不得不如此。因为他很清楚大周魏王,不会轻易放走自己的大军。所以,他只能故布疑阵。北上与赞婆汇合。。…。

    如今大军开始北上,他也得走了,再一次望向了临洮城的方向,他叹息一声。轻声道:“走吧!”

    弓仁等吐蕃诸将紧随其后。黑夜中沿着洮河而北上。

    从临州到凉州的路由三条,第一条是从临洮城南下而后经渭州,再过兰州的金城,便可直达凉州,路途较远,但大都是官道,中间有三座驿站。第二条是从临洮城北门出发,沿洮河北上。在素罗汗山转而向东,沿着河谷直走便可到金城。当然也可以到达黄河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