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国联军”的事,他现在可不想见到。

    孙纲立刻将这些人全都做了妥善安置,并先探望了一下各国公使,他要求各国公使立刻向本国发电报“报平安”,说明情况,“以免家人担心”,这些公使们连连点头,立刻开始拟写电文,一时间北洋的电报局业务空间繁忙了起来。

    在这些都忙得差不多后,孙纲去探望了一下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是在北京受了很大的惊吓,他到了旅顺后就病倒了,据护送他们回来的苏鑫等人讲,北京城内暴民乱兵四起,李鸿章在家中都险些为流弹所中,仆役皆潜逃一空,剩下他在家里坐着等死,正当他们全家走投无路之时,北洋特攻队的人赶到,一路保护他们上了装甲列车,才保住他一家的性命。

    李鸿章躺在床上,看见孙纲来了,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孙纲看他象要有话对自己说的样子,就示意其它的人先回避一下,等屋子里就他们两个人时,李鸿章抬了抬手,示意孙纲在自己身边坐下。

    “好孩子。如果不是你,大伙儿可就全完了。”李鸿章长叹了一声,握住了孙纲的手,说道,

    “晚辈去得太迟,让中堂大人受惊了。”孙纲说道。

    “想不到康有为居然能做出如此悖逆之事,我还把国家中兴地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谁料”李鸿章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哽住了,一时间不由得老泪纵横。

    也是,他一心指望“维新派”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所以才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支持康有为的“变法”。

    可他根本没有想到,康有为会做出这种事来。

    一直对国家人民负有强烈责任感的李鸿章,面对着眼下出现地国家大乱的局面。心如刀绞,已经乱了方寸。

    “事情已经发生了,中堂大人也不必懊悔,与国于民,与家与身,都没有好处。”孙纲想了想,劝他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能不能想办法平息这场大变,让国家秩序尽快恢复正常,不然,一旦他国寻机起衅,中国可就真要亡了。”

    “好孩子,我以前还是小看了你。”李鸿章好容易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看着孙纲说道,“你把各国公使和教士全都护送在此。处置极当,功莫大焉,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们一旦出事,又给他国以动兵借口。咱们这些年,每生一回衅端,就多吃一次亏,咱们中国,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是以晚辈让各国公使立刻往本国拍发电报,名为报平安,实为让各国周知,其公使无恙,以免因而生衅。”孙纲说道。“中堂大人放心好了。”

    “这么多年光让你管造船。真是大材小用了,”李鸿章叹息了一声。握了握他的手,定定地看着他说道,“不过,现在也许还不晚。”

    孙纲没有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这时李鸿章已经完全从悲伤状态中恢复了过来,他想了想,又对孙纲问道,“现在京中大乱,日俄两国又交兵于外,内外之势皆险恶已极,你想怎么办?”

    孙纲想了想,答道,“我想给湖广、两江、两广督署及其它各省发个电报,就说康有为犯上乱国,挟制天子,朝中满亲贵擅自动兵清君侧,讨之不成,现正混战之中。恐不日将矫诏纷出,此皆乱命也,万不可从,现中堂大人和众位枢臣及众大员已随各国公使避乱北洋,驻于旅顺,万望以国事为重,派员至旅顺共商善后之计。”

    这个步骤其实是他早就想好了的。

    现在北京那边,一方是“维新派”挟光绪皇帝之名把持朝廷,一方是满清守旧贵族依靠旧军队进行反扑,双方混战在一起的局面。

    无论他们两派最后谁会取得胜利,以自己现在地力量,都可以予以消灭。

    但是那样的话,自己即使取得了中央政权,也很难得到全国各省的承认,弄不好还会有人说他“篡国”,来个“天下共诛之”也不好说。

    说不定中国以后又是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

    而康有为开的这个“军事冒险”搞政变的“恶头”,如果就此延续下去的话,将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浩劫!

    孙纲可不想“革命”一再“尚未成功”,“同志”一再“仍须努力”!

    所以“名不正言不顺”“师出无名”的事,他现在还不想干。

    如果现在李鸿章的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各省督抚保持国家稳定,一起想办法平息动乱的话,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说的是,现在最好能让动乱仅限京师一地,”李鸿章说道,“你把孙大人他们都请到这里来,我们拟个电稿,由我们联名,以你的名义发往各省。”

    孙纲立刻叫人去把从京里救出来的枢臣们都请来,不一会儿,孙毓汶、王文韶、徐用仪、孙家鼐、李鸿藻等大臣都来了,一个个围在李鸿章床前抱头痛哭,看着这帮白胡子老头在那里一起大放悲声,孙纲差一点没笑出声来。

    等这帮人哭够了,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发了一个“联合声明”一样的“通电”,通电中说,“无端宵小窃国乱政,目前两宫罹难(据詹淑啸告诉孙纲地,光绪皇帝因为悲伤过度,加上身体自来就不好,慈禧被杀后三天就已经去世了,康有为现在发布的诏令全都是伪托光绪皇帝的名义发表的),国家无主,蓟门蹂躏”,请其它各省速派员来旅顺“共商国是,庶己可止变乱,息兵戈,使国家转危为安。”

    通电发出后不久,好多省地督抚都给予了积极回应,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翰章率先做出了响应,回电表示愿意听从北洋的号召,准备亲自前来旅顺“商议”,而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四川总督谭钟麟、陕西巡抚吴大成、湖南巡抚陈宝箴、山东巡抚杨士骧、台湾巡抚丁汝昌、云贵总督林绍年等也纷纷通电呼应,表示愿意“共商国是”。

    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地方的“响应”,让孙纲的心略略能定了下来。

    可奉天巡抚刘铭传这时候却提醒孙纲,东北三省毕竟是满人的“龙兴之地”,离北洋又最近,那些满人将军的动向,却是很让人担心的。

    其实还没等东三省的将军们有动作,山西那边就已经有反应了。

    在北洋的“通电”发出后不久,山西巡抚毓贤指责北洋方面“拥兵自重,意存观望,首鼠不前”,通电全国,表示要“勤王靖难,拨乱反正,拯民于水火”,随后,毓贤亲率兵马800人驰援京师,援助被袁世凯打得抱头鼠蹿地以庄亲王载勋为首地满清皇室亲贵。

    “这些地方满员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江穆齐知道后对孙纲说道,“如果袁氏能够消灭掉他们,也省得咱们日后再清理他们了。”

    “我看他这回要玄,只不准谁收拾谁呢。”孙纲说道,

    他已经知道了,毓贤手下地兵马有3000多人算是“正规军”,“枪炮俱精”,战斗力较强。其他的都是“义和团”(“义和团”的“原产地”不是山东吗?怎么从山西那边冒出来了?),但就这些人,也够袁世凯喝一壶的了。

    可毓贤说北洋“拥兵自重”是什么意思?

    北洋陆军早已经都裁没了,难道说的是北洋海军不成?

    “大人怎么把武卫三军给忘了?”江穆齐看出来了孙纲的心思,提醒了他一句。

    孙纲想了起来,原来一直受荣禄节制的驻扎在天津到北京之间的武卫三军目前居然没有任何动作,确实是很让人奇怪的。

    武卫三军,分别是聂士成部武毅军,董福祥部甘军和马玉昆部毅军,目前算是大清陆军当中的精锐了。

    京中大乱,这三支军队却没有任何行动,着实有些不合情理。

    “孝乌已经做了安排,大人放心好了。”江穆齐又说道。

    国内唯一一个只提供全本小说的免费小说网。

(三百一十九)正式掌军

    “听说康有为曾经派人联络过董聂二军,”陈志坚对孙纲说道,“聂士成部武毅军和马玉昆部毅军皆参加过甲午之役,董福祥部甘军参加过平定南疆阿古柏之役,都是身经百战之军,战斗力极强,且皆为德式枪炮,若是卷入叛乱之中,麻烦就大了。”

    “聂士成和马玉昆都和日本人血战过,讲国家民族大义,又都是中堂大人旧部,应该不会有事,让中堂大人写封信就可以搞定,”孙纲说道,“所虑者,董福祥一军耳。”

    “如孝乌所料不错,董福祥之甘军必当助袁,”江穆齐说道,“毓贤想赢,恐怕很难。”

    “怎么知道?”孙纲问道,

    “董福祥出身草莽,贪恋禄位,康有为若向其许以高官厚禄,其必应之。”江穆齐说道,

    “可要是东三省这边的满兵再加入进来的话,胜负尚属难料。”孙纲说道,“盛京、吉林和黑龙江那里都没有消息,我觉得要坏。”

    “董福祥助袁更好,”江穆齐说道,“纵使满亲贵这边取胜,其兵也必当折损大半,无力统驭全国,对我们有利。”

    “你能肯定董福祥会帮助袁世凯?”陈志坚问道,

    “他不去的话,咱们可以想办法让他去。”孙纲对江穆齐说道,“交给你了。”

    如果东三省的满军加入到“讨逆”的那一方,袁世凯肯定抵挡不住,让董福祥的甘军加入到他那里,力量就“平衡”了。

    等他们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就是自己该出手地时候了。

    孙纲随后又请李鸿章给聂士成和马玉昆各自写了一封信,盼他们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要掺和到北京的“乱战”中来,信发出去后不久,果然不出所料。聂士成和马玉昆率军掩护从北京逃难出来的百姓退往天津驻守,表示“唯中堂马首是瞻”,他们还和天津知府一起给孙纲发了电报,希望旅顺这边能接济一下粮饷,并“赈济灾民”,孙纲答应了。马和远在上海的盛宣怀联络了一下,上海方面和旅顺一起筹措了粮食和银子,由孙纲派运输船运往天津。

    聂士成给李鸿章的信里面还说,康有为派人联络过他们,希望武卫三军加入他们地阵营,他和马玉昆都拒绝了,董福祥没有表态,而前些天有人到他们那里“传旨”。命他们率军入京“拱卫京师”,聂士成和马玉昆都没有听,而董福祥则“领旨”率军出发了,他们俩担心天津有失,就没有阻止。

    “聂功亭也是没有办法,”李鸿章叹息了一声,说道,“武卫三军有二军得已保全,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盛京将军增祺派人来旅顺调运军火。晚辈以库存已尽回复他们了。”孙纲说道,“这样看来,他们也要起兵了。”

    “你做得很好,不能给他们。”李鸿章点点头说道,“不然的话,这仗就好打个没完了,将来可如何收场?”

    “俄军近期大举东来,他们的东三省满兵恐难尽数回调讨逆,战事当不会扩大。”孙纲说道,“中堂大人不必过虑。”

    东三省毕竟是满人的老家,“祖宗发祥之地”,要是让俄国人占了。他们可真就是“天下虽大。而无立锥之地”了。

    “你想的太简单了,敬茗。”李鸿章对孙纲说道。“你只知道为国着想,心中从无满汉之分,民族之见,可那些满脑子汉人肥,满人危地家伙是不会象你这么想的。我是担心他们引狼入室啊!”

    李鸿章的话一下子提醒了孙纲,对啊!那些满亲贵的脑子里只有他们自己的特权,为了能永远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他们是不会考虑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的!

    依现在地情况来看,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向俄国人“借兵”!

    那样的话

    他想到这里,手心里不由得渗出了汗水。

    自己还是有些“嫩”,没有考虑到这些啊!

    “你替我发电报吧,我调马玉昆全军到旅顺来帮助你防守陆路,”李鸿章说道,“你这里海军虽强,陆路之兵太单薄了。”

    孙纲立刻答应了,没敢告诉老头子,他现在手下可是“兵强马壮”的说。

    “晚辈安排船只,从天津水路运送马总兵过来。”孙纲说道,“晚辈想给南洋、福建、广东也发电报,请他们派些陆队前来协防,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跟他们说明白,这是为了防什么,”李鸿章说道,“刘省三病重不能统兵,你集海陆重任于一身,可要小心在意才是。”

    李鸿章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孙纲来担任统帅北洋地区的所有海陆军的重任了。

    “晚辈才疏学浅”他刚想谦逊几句,李鸿章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这些话就不要说了,老夫从你这次派兵入京救我们这些老头子就已经看出来了,你那支兵,人数不多,可实在是很好,老夫也算是带了一辈子的兵的,见过多少精兵强将,可就是没见过这样地,还有那个装甲列车,来去如风,炮利甲坚,无人可挡,老夫想不到在这垂暮之年,还能看到我中国有如此利器,真是老怀大畅啊。”

    “可晚辈资历尚浅,骤当重伤,恐怕不能服众。”孙纲想了想,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这倒不是客气话,自己在海军的威望还可以,可要是统帅陆军,那些百战宿将,能听他的命令么?

    “有我们这些老家伙给你助威,你就放心好了。”李鸿章不以为然地说道,“你把那些京官从京里解救出来,他们对你感激涕零,对你赞不绝口,称你为少年栋梁,国之柱石,这些人各省的都有,有他们帮你,你怕什么?”

    李鸿章看他还有些犹豫,鼓励他说道,“老夫当年也是象你一样这么走出来的,你的学识和胆略都超出了老夫当年,老夫看得出来,你将来的成就,一定在老夫之上,你就放手干吧,老夫现在盼着你扭转乾坤,让国家转危为安啊。”

    李鸿章这是一意要把自己往上推了。

    “晚辈一定不负中堂厚望!”孙纲让李鸿章的话激起了自己的斗志,心中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

    有了李鸿章和这些重臣的全力支持,自己地“变天”计划,就可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下去了!

    孙纲和李鸿章又商议了一会儿,孙纲立刻会见了新任地俄国公使格尔思,向他表示了自己对俄国的“好感和友谊”,希望格尔思向本国政府“说明情况”,不要听信“谣传”,做出损害中俄两国“传统友谊”地事情。

    孙纲对格尔思说,他目前“有足够的能力让国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他本人去过俄国,对俄国一直抱有极大的好感,因此“最不希望看到有损害中俄两国友谊的事情发生。”

    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中国的首都虽然处在动乱之中,但其它地方并没有陷入混乱,俄国如果想借此机会重复当年借中国忙于对付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无力东顾时强占中国土地的举动,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格尔思当然知道他话里的意思,他也见识过北洋特攻队的“本事”,因此对孙纲的要求表示“理解和尊重”,说他将立刻向俄国政府“报告”,防止“误会”的发生。

    几天后,李鸿章联合枢臣及各省京官通电全国,公推孙纲为“北洋海陆军总统”,统帅北洋及辽东诸军,并说明这是为了“力免北洋及东省陷入战乱,而行统一军权之举”,号召各省速派员前来商议,并呼吁在北京混战的交战双方立刻停火,“以免生民涂炭”。

    对于北洋方面的倡议,东南各省都做出了积极回应,纷纷派出代表前往旅顺,“共商国是”。

    为了帮助北洋加强防务,广东方面率先派记名提督刘永福率兵1000乘船由广东水师派舰护送北上,两广总督李瀚章和广东水师提督程璧光也随舰前来旅顺“会商”。

    继两广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亲赴上海,由南洋水师派舰护送前往旅顺。

    对于其它各省的反应,孙纲感到很高兴,毕竟,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人都能够以大局为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门心思想当“军阀”的。

    他现在担心的,反而是家门口这边的“反应”。

     整理

(三百二十)袁大头还挺能打

    孙纲把江穆齐和陈志坚找来商议对策,他这些天已经分别会见了在旅顺的所有外国公使,外国公使们对他的“拯救行动”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全都表示,支持他“维护国家稳定”的行动。

    得到了这些外国公使们的“保证”,“八国联军”出现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孙纲的目光,盯在了近在咫尺的爱妻“老家”盛京那里。

    因为,盛京将军增祺、吉林将军长顺和黑龙江将军寿山,这三位满人将军的动向,对北京交战双方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就这么三条,”江穆齐对孙纲说道,“一是率兵进京和庄王毓贤他们一起讨逆;二是加入我们;三是割据东三省或是依附俄国自立。”

    “不管他们怎么想,关键的问题是,三省将军走哪一条路对我们有利。”孙纲问道,

    “当然是第二条了。”陈志坚说道,

    “那倒也不一定。”江穆齐对他说道,“他们现在表示同意加入咱们倒不要紧,可一旦将来反悔,还是个大麻烦。”

    “你的意思是长痛不如短痛?”陈志坚好象明白了什么,说道,“借此机会把他们手里的武力解决掉?”

    江穆齐点了点头,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孙纲,等他示下。江穆齐说地很有道理。孙纲对此也思前想后了很久,清朝立国至今造成的满汉民族裂痕如果能就此彻底解决的话,倒也不错。

    只是那样一来,就不知得有多少人死于非命。

    “你说的对,长痛不如短痛,”孙纲说道,象是在对江穆齐说。又象是在对他自己说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果然。”

    江穆齐和陈志坚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出来这么一句。

    借双方混战的机会,一举解决掉满清贵族势力,让他们再没有任何能力作为中国的主宰。对孙纲来说,可行性是非常非常大的。

    只是这么一来,玩地是不是有些大了呢?

    目前,三省将军对北洋方面的“号召”还是迟迟没有回应。

    上次关于调用军火,孙纲的“库存已尽”的回复明显给了增祺一个信号,可能让他觉察到了北洋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