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应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嚎。
  姜维愤愤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灵魂透视:
  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
刚柔并举,进退有法
………………………………

  范文程21岁投奔努尔哈赤,尽管努尔哈赤“轻贱汉人,抚养满州”,但他凭着一颗忠心,处处小心,很快便取得了信任。到皇太极继承汗位,他安邦定国、运筹帷幄,深得皇太极的信赖和恩宠。皇太极死后,爆发了满州贵族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不少人被黜被杀,但他保持谋臣的公允地位,超然于斗争漩涡之外,没有陷进去。顺治帝即位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在明朝灭亡之初,他建议多尔衮率军入关,夺取中原,配合十分默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有自知之明,依靠自己的智慧,应付自如,终于功成名就。
  但是进入北京以后,由于范文程功绩卓著,被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回拖沙喇哈番,赐号“巴克什”后又进二等精奇尼哈番。随着范文程声望的提高,自然会同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矛盾。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毅然摒弃范文程所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范文程并未随声附和。
  顺治三年(1646),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属。”用以限制范文程的权力。之后,多尔衮又对范文程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事务,应及时报告。”而范文程回答说:“文程等朝夕在王左右,凡有闻见,无不面启,候取进止,毋庸具体敷陈。”他这样依然故我,终于在顺治三年和多尔衮矛盾激化。这年八月,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多尔衮以范文程擅自关压辅政王济尔哈朗为借口,小题大做,将其“下法司勘问”。虽然未被罢官,但权力却被限制和削弱。范文程只好处处小心、明哲保身了。
  顺治五年,满洲贵族权力斗争激化,多尔衮革去济尔哈朗亲王的爵位,幽毙了肃亲王豪格。不久,多尔衮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祖实录。这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一旦政局变化,将招来杀身之祸。但如违命不从,亦将获罪。范文程为了保全自己,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谨慎,终于化险为夷。他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使自己不致更深地陷入删改太祖实录的活动。结果不出范文程所料,多尔衮死后两个月,被控犯有“谋逆”的罪,顺治帝下诏“削爵撤庙享”。追论其罪,自然牵连出删改太祖实录的罪行,结果刚林和祁充格被杀。而范文程却安全地躲过了这场大难。
  范文程的“古直士之风”,身受顺治帝福临的欣赏,称赞他“在盛京时不附贝勒,后亦不附睿亲王,众所共知”。顺治十一年,官加少休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于皇宫。
  尽管这样,范文程为人深自谦退,一生小心谨慎。顺治九年,在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他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免得遗下祸根,便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顺治十一年,他不恋高位,多次上疏称病,请求休养。最后,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范文程功成引退后,“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杆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太太平平地度过了晚年。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69岁。清廷对他的死深为痛惜,年轻的康熙皇帝亲撰祭文,赐葬怀柔的红螺山,立碑以记其功绩。后来,康熙皇帝亲书“元辅高风”横额,挂于范文程的祠堂,对他的一生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
  灵魂透视:
  范文程可算得上是有气节、有智慧的君子。他处险不惊,敢于碰硬,又谨小慎微,不但保身,又可固权。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勇气,有智谋,坚持原则而又自保其身,算得上是一个明智而又坚定的君子。

………………………………
以悲作喜,守土保命
………………………………

  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周瑜始终认为他占据荆州是东吴称霸的心腹大患,于是就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刚开始,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不还荆州。刘琦死后,周瑜又让鲁肃去讨荆州。这次,诸葛亮却以“天下及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进行辩护,并立下文书保证,等他们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
  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这时的刘备已经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了,于是向身边诸葛亮问计道:“鲁子敬三番五次来讨荆州。均是先生劝退而去,今又来此,不知军师有何良策?”诸葛亮说道:“若是鲁子敬提起荆州事,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伤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第二天,鲁肃来到堂上,双方互相谦让。过了一会后,鲁肃说:“如今刘皇叔已经是东吴女婿,也就是我鲁肃的主人。既是自己人,我就直话直说了。”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就请有话直说吧!”鲁肃说:“我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借去许多时间了,未蒙见还,现在既然两家结了亲眷,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最好。”鲁肃说完后,就等着刘备给自己答复。
  此时的刘备一句话也没说,就用双手蒙脸大哭起来。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见刘备哭声嘶烈,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于是急忙问道:“皇叔为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的地方吗?”
  刘备并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哭。哭声不绝于耳,哭成个泪人儿,泪湿满襟。不一会,鲁肃就被刘备哭得胆战心寒。
  这里,诸葛亮才从屏风后走出来,对鲁肃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主公为什么哭吗?”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就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公处于这两难的困境,子敬又三番两次的来讨,所以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大恸。”
  诸葛亮说后,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比以前哭得更悲痛了。鲁肃是个厚道人,见刘备如此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为无立足之地而哭,于是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鲁肃说完此话,诸葛亮立即说:“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将我主烦恼转告,再待一段时间,等我主有了安身之地,再奉还荆州如何?”鲁肃见刘备哀痛之极,只好答应。
  刘备这一哭,虽然是悲怆苦忧之举,但却有了立足之地。明明是要霸占荆州为己有,却伪装一副可怜相。这种以哭来保住江山的所谓“大英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灵魂透视:
  创大业者,官运亨通才能保命。为事业为性命,大哭一回也没啥!自古及今,诸葛亮的道德文章扩感人的业绩历来受到赞美,他堪称是德才兼备的大君子。但他毕竟是个才智过人的君子,做起事来并不呆板!

………………………………
主动让枪击的勇士
………………………………

  有一个人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去他的乡间别墅。半路上突然遇到一个强盗,强盗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这个人满口答应了强盗的要求,只是恳求他说:“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
  强盗一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摘下他的帽子打了两枪。接着他又说:“谢谢,不过请再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
  强盗又不耐烦地拿起衣襟打了几枪。这个人又深深地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可是我们主人疑心非常重,干跪劳驾你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他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但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完了。这个人拿起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跑了。
  这个人的成功逃脱,正是由于他顺着强盗思路,使强盗相信了他的请求是有道理的,是合乎逻辑的,这样,强盗就不会深究他的真实目地了。可见,在厚黑口才中,摸清对方思维脉络才是最重要的。
  灵魂透视:
  哄骗对方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使对方相信你是在为他着想,只有这样,他才能接受你的意见。反之,如果对方的心理武装没有解除,那么你的一切说辞,对方都会提出质疑。

………………………………
把鬼脸看成人脸的技巧
………………………………

  小人之所以被称为小人,就是因为,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又总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此外,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怎么办呢?宗吾认为:如果你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一理了事。一句话,别得罪小人。
  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下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侍。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走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加以陷害,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他对待小人的办法可以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灵魂透视:
  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个心眼儿,即使你比对方强大得多,也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
  当然,君子做事也要随机应变,因人制宜,因势制宜,如果在任何时候都对小人一味退让,那么,只有受气受害的份儿!

………………………………
恃才傲物,精英丧命
………………………………

  三国时期,祢衡恃才傲物,对人褒贬过分,见到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搭理,所以很少有人喜欢他。
  祢衡到曹操所在的许都以后,有人问他现在许都哪些人还算人才?他答道:“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就是说,他只觉得孔文举即孔融、杨德祖即杨修还勉强算个人物,其余都是庸碌之辈。有人故意指名道姓让他谈谈对曹操、荀或的看法,祢衡认为他们仪容还不错,可以借他们的面孔去吊丧。
  祢衡对曹操不恭并辱及荀或的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因祢衡是当代名士,曹操不愿杀他,但不能容忍他诬蔑自己,便想羞辱祢衡。于是下令任命祢衡为一个鼓吏,也就是一个演奏鼓的乐工。这对自命不凡的祢衡来说,的确是难以接受的侮辱。
  在一次大朝会之后,曹操大宴宾客,并命祢衡击鼓为乐。按规矩,鼓吏来击鼓前都要换新衣服,祢衡却只穿平时衣服,演奏鼓曲叫《渔阳三挝》,音律节拍激越动听,当场听到的人都为之激昂感慨。祢衡因为没有换新衣服,而受到在场的有关官员呵斥,这时,祢衡竟当着曹操和宾客的面,将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脱得精光,裸体而立,然后慢慢地穿上为他准备的新衣裤,重新击鼓奏《渔阳三挝》,而且面色从容,毫无愧色。
  当时,曹操尴尬不已,对众人说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料到反被他羞辱了。”
  祢衡见到曹操,是由孔融推荐的,所以孔融私下责备祢衡,并要他向曹操道歉。于是,祢衡答应了。然而祢衡并没有去见曹操,而是在入冬的天气里,穿着单薄的衣服,手持三尺长的手杖,在大营前敲着地面,坐在大营前面数落曹操。即使这样,曹操仍不肯杀祢衡,而是决定让人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当时,曹操已向孔融表露了自己的想法:“祢衡这个狂徒,太放肆了,我杀他易于反掌,但此人远近闻名,我杀了他,人们就会说我曹操不能容人,这样会毁了我的声誉,我准备把他送给刘表,看他对祢衡如何。”
  于是曹操就把祢衡送给刘表。曹操事先派人在许昌城南驿亭为祢衡饯行,这些人事先约好,祢衡来了谁也不起身说话,想以此再侮辱一下祢衡。没料到祢衡来到后,见状大哭。这些人怔住,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走出了静得可怕的坟墓,来到了都不会说话的死人堆里,所以悲伤而哭。”然后,他就去了。众人本想羞辱祢衡,又反被祢衡痛辱。
  当时的刘表也久仰祢衡大名,他见祢衡被曹操送来,自然早已识破了曹操借刀杀人之计,反而对祢衡热情礼遇。但祢衡轻狂之性不改,又冲撞了刘表。刘表知道江夏太守黄祖为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也学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
  祢衡与黄祖的儿子黄射交情很好,所以黄祖开始也因座中有祢衡这样的名士而自豪。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恰逢有人献鹦鹉,黄射举酒请祢衡当场作赋,祢衡援笔即书,文不加点,而且辞采华丽,这就是祢衡传世名作《鹦鹉赋》。
  然而祢衡最终还是因口舌而惹杀身之祸。一次,黄祖在舰船上大宴宾客,祢衡言语不恭,使黄祖非常难堪,他就当众呵斥祢衡。谁知祢衡却反唇相讥,使得黄祖大怒,命令手下将祢衡拉下去一顿鞭打。祢衡便破口大骂,黄祖怒不可遏,
  于是就下令将祢衡杀死。祢衡时年二十六岁。
  人在世上,如果处处以为自己高过别人,没有一点谦虚处下的心胸,就不会被社会所容,就会受到伤害。
  灵魂透视:
  遇害者并非无才,且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不分场合,不分人物地坦露自己耿直的性情。

………………………………
“出卖”聪明丢性命
………………………………

  杨修是东汉末年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出身于名门贵族,博学能文,才思过人,曾担任曹操的主簿,是其子曹植的好友。他家学渊博而人又聪慧,在当时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有一大弱点,经常自认为博学善言、文笔隽永而恃才放傲,目中少人。在曹操跟前也好耍些小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