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犯和伤害他人,进而主动扶弱济倾,好善乐施,努力行善去恶;遇到各种情况,都能沉着、冷静,运用智慧去判断、解决事情,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正道的方法。

    学佛修行的人,为了实现解脱痛苦的目的,便不能不对无常无我等等的中道思想有所领悟与体会,不然,任由我们的迷情、颠倒、妄执的泛滥,误把无常当常,无我当我,纵我无穷的**,引招无穷的苦果,这样岂不是很可怜?所以修行者除去痛苦的根本**——我的观念,诚为当务之急,把我欲不死,我欲不老,我欲不病,我欲发大财做大官,我欲等等而又不能如愿的种种苦因的**,从根铲除,达到消灭爱欲的涅槃境界。爱欲的绝灭,就是涅槃的意义。

第15节 中道也是一种美德() 
为了得到涅盘的解脱,而对佛陀的中道思想有所了解,进而把个人我,发展为我的家、我的学校、我的社会、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地球、我的宇宙,这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的无我境界,如果能这样的话怎么还会有二边之苦的发生呢?或者我们把爱欲用在善的方面,好好地爱自己的家庭,把善意感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慢慢地学着奉献。这样不但能化解爱欲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能真正为自己清凉地解脱。这就是化热恼为清凉,化干戈为玉帛,化痛苦为快乐。大家共济佛陀中道的智慧之舟,同登涅盘的彼岸,这就是佛陀开示中道思想的本意所在。

    *********

    为了把中道这一思想讲得更详尽,我们说到了佛教,篇幅不算短,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仔细品味,佛陀的中道观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法无边,我们先写到这里,后面我们会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佛教。在理解佛家词语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总在某个词语上下功夫,毕竟佛家的很多词汇离我们平时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平时的生活环境是修行最好的去处,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就谈不上修行了,修行的目的就在于不被世俗的烦恼所困扰,活得更开心。有人说,学道家做人,学儒家处世,学佛家修心,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人这一辈子,其实做好两件事就可以了,第一件事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在不违背社会公德,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寻找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多寻找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点,我们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折磨自己。第二件事就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得放下一些事情,好好珍惜值得珍惜的人,一定要拿出时间和爱,付出给这些人,因为这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了。做好这两件事情,人活一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年轻时,我们一直做一件事情,这叫坚持;年长后,我们还在一直做这件事情,这叫信仰。生活的不易,有时不在于物质条件有多窘迫,而是它慢慢地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灵、人格、认知,失去了对真善美的判断,失去了对幸福生活的正确定义。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想好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不要整天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情了。

    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一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就能成为现实。要做一件事,成功之前,没有必要告诉其他人。成功之后不用你说,其他人都会知道。不要以事业的成败、收入的多少来定义人生的幸福,它们只是一种附庸,与幸福的内涵没有必然联系。只要凡事抱以平常心,不抱怨,不嫉恨,不懈怠,不冷漠,幸福自然会一直守护在你的身边。

    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大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人生三大憾事: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遇老师不学。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拨开渐退的雾霾,面对晨起的朝阳,舒展怀抱,盈一缕温暖。踏入一席清新之地,赏心满目青绿,取一滴晨露品其甘甜,野花轻吐嫣蕊低眉浅笑,池柳轻摇衣带飘飘。绿草随风踏浪,风过风停,舒展一下静默的淡然,真诚地问一句:朋友,你的心情好吗?你多久没有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了?

    (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良好的品德

    前面说的是儒家和佛教的中道观,为了进一步解释中道,我们再了解一下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逝世于公元前32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在中国哲学界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时,西方的哲学大师们也开始了对真理的深度思考,典型的三代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位好的老师拥有一位得意的学生就足够了,因为把真理教给他,他不但会继承,还能发展,甚至发扬光大。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的写作涉及**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括道德、美学、逻辑、科学和政治等。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他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学派所说的中道思想又有了本质的区别。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提升人的道德情怀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行的特点。德行与人的感情和实践有关,而人的感情和实践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道。

    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从考量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以证明。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卑不亢是虚荣和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等等。但是,有些德行却似乎并不适合这种格式,例如真理性。亚里士多德说真理性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但这只能适用于有关自己个人的真理性,广义的真理性不适合这个格式。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和我们的主观意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尽量地平和心境,拥有适度的心态,无论是从个人的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都不要走向事物的极端。中道作为我们情感和行为的理性准则,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与和谐。

第16节 文化源头的享受() 
5。儒家经典

    婴儿的时候,我们啼哭,可能是饿了想喝几口奶;儿童的时候,我们哭闹,可能是想要心爱的玩具妈妈不给买;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躲在一个角落里哭泣,可能是爱情的不如意受伤了;再后来,我们站在湖边,一边哭泣一边大喊大叫,可能是我们需要结婚买房,还有生活的不从容;再后来,我们一回家把衣服摔到一边,就要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生活不易,心里别扭了。可是当我们看到爱人深爱理解的眼神时,我们的心情一下子便释然了,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人,哭哭啼啼来到人世间,一生要受千种苦、遭万般罪,那我们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红尘,冲破千难万阻也要来世间走这一遭呢?为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那么所有的苦难都能化为幸福。

    好了,我们还是把思路拉回来吧!因为一个中道的问题,我们引申开来了,现在回到儒家思想。我们所认识的儒家思想,其实是从儒家经典中提取总结出来的。“儒家十三经”,是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这13本儒家经典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就是在今天,如果我们想了解先秦的历史状况,理解儒家思想,都必须要好好地学习“儒家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指:论语、诗经、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尚书、孝经、孟子、尔雅。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作,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当时民风民俗的一种真实写照。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华夏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的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涵盖万千,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它既是古代的史学名著,也是古代的文学名著。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史料。它以鲁国的十二位君主为次序,内容包括了诸侯国之间的国事访问、会面和结盟、征伐、婚丧甚至弑君篡位等内容,对后世的史学、文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还有对当时的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以及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的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的是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补充并丰富了孔子春秋的内容。左传一改春秋流水账式地记录历史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公羊传又叫春秋公羊传,它对历史的解释很少,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它是专门解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的一部典籍。谷梁传又称春秋谷梁传,主要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用来注解春秋的,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由于孔子编纂的春秋言辞隐晦,表述上过于简约,给后人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春秋作了诠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

    周礼原名周官,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天,就是“人要按着天道的规矩来做事情”的意思。从它的思想内容来看,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已经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书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多种制度,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壑道路,草木虫鱼。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开支,膳食衣物,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周礼无所不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礼制汇编,共十七篇,记述了有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等各种礼仪制度。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收集的文章有很多来源出处,这些文章大多是出自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典籍。

    说到中国古代民族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就不能不提周礼、仪礼和礼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尚书又称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又被文学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从今天的散文标准来看,它的文章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件;准确地讲,它应该算是一部编写格式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尚书本来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之所以会列入经典,是因为它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也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资料。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尚书又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第17节 不知不觉地传承()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着作,它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孝经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它认为一个人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就会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受到孝道的感化。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条件,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内容涉及到政治、教育、哲学、**等学说和思想,是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的。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雅言,就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用雅正之言来解释古词语、方言词,使之达到规范。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意义进行归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它把意义相近的词归到一起统一进行解释,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是古代儒家弟子学习古文的重要参考书。(训诂就是解释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

    *********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十三经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他们在解决臣民思想的规范、**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等重大问题时,同样以儒家经典作为依据。儒家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到了唐代,逐渐有了“九经”之说,即诗、书、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到了唐文宗时期,在九经之外又加上了汉代后期已列入“经”的论语和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宗时期,再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儒家十三经”。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次与上大夫壶遂在讨论孔子编写春秋的精神时说道:周易是写阴阳四时五行的学说,主要是谈论变化的;礼记写的是纲纪人伦,主要是谈论人的言行;尚书记载的是先王之事,主要是论述为政的;诗经是记载山川溪谷、鸟兽草木、男女雌雄的,重点是民风;之所以立乐,是因为音乐主要是用来表达和的。(乐经,儒家经典之一,现在已经失传,后世多认为它毁于秦始皇焚书。)

    “儒家十三经”彼此之间不是**存在的,这十三本经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们想要把其中的任何一部经典理解深刻,都需要其他经典做辅助。“儒家十三经”作为儒家思想的支撑结构,可以说是各有侧重。把“儒家十三经”联系起来学习,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也是我们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和趣味性的所在。

    我们学习“儒家十三经”,不但能整体把握儒家文化,而且还能找到平时生活的思想依据和行为依据。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经典的儒家句子。

    我们还可以继续引申。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后世产生了很多的文学体裁,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们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些体裁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会有变化,写作内容也会出新,但其中的哲学意旨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它们的哲学根源就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是国学经典。

    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这是典型的道家学派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纯美自然的挚爱。苏轼学佛多年,他的知心朋友也是高僧佛印;他在作品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感叹生命短暂,人太渺小,同时引出了人活一生的意义;他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一味地索取只会深陷苦海,不如安安静静地享受清风明月,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这是佛家的离苦离乐的思想。还有明清个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表述的**道德,无一不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享受一下“儒家十三经”带给我们的智慧吧!

    第二章永恒经典,文化根源

    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秋天,多姿多彩。静美的秋,含韵婉约;丰韵的秋,欢颜愉悦;深邃的秋,遐想无限;高远的秋,博大浩渺。秋天少了几分欣欣向荣,多了几分硕果累累;秋天少了几分五彩缤纷,多了几分深沉厚重;秋天少了几分生机勃勃,多了几分敦实干练,但秋天的辽阔与静美,又是任何季节都无法比拟的。秋天,大自然收获了很多,可是,有人依旧满怀希望地耕耘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他总是喜欢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