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三礼”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仪礼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进入礼记的世界。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礼记的作者不止是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很多篇章可能是孔子的72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题,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礼记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很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整本书用散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来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录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和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第376节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比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的方法进行研究。东汉经学家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8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5类:(1)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2)解释仪礼的,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3)记录孔子言行或者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4)记录古代制度的礼节,并加以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名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5)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也就是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礼记共有131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的85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的49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的版本基本不流行了,以小戴专称的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又为礼记做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思想的内容。

    宋代理学家朱熹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它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为周官,是讲官制和政治制度的一本经典。仪礼是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等。礼运首段是孔子和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个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的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仪礼。

    先秦的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做“记”,作为辅助资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1)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来抄写的;(2)附仪礼而传习,没有**成书;(3)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

    西汉的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排斥古文经记,而且当时的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刘歆,建议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属于古文学派的典籍)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抱残守缺”。

    由此可以看出,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流行于世的古文经记。可是,到了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有了古文学派的文字。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有很多的,也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到了西汉时期,礼学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中说:记有131篇。奔丧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现在被收录在礼记之中。而西汉礼学家戴圣属于今文学派,他是不可能收录古文学派的篇章的。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完全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此后大力推行古文经学20多年。东汉王朝建立后,所立经学都是今文经学,礼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两家,把王莽时期所立的各种古文经学再次排斥在官学之外。虽然是这样,由于古文经学已经大兴于世,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日趋混同。

    东汉时期的大多数今文学派的礼学家,为了适应皇朝的礼制需要,不再甘心“抱残守缺”地传习士礼,而致力于并蓄兼收。因此,西汉经学家们选编传抄下来的各种选辑本,经过东汉经学家之手,自然不免掺入一些已经流行于世的古文经记。

    那么,又该如何区别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呢?

第377节 《礼记》地位的提升() 
西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历经秦火战乱,汉初的儒家经典大都没有了先秦旧本。今文经指的是汉初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者孔子故宅墙壁间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两者在对待孔子的态度上有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把孔子视为托古改制的先驱;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把儒学和现实结合起来;其中以董仲舒、何休为代表,最看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把孔子视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解释古文字义的训诂学,和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其中以刘歆、贾逵为代表,最看重周礼。

    两者在学习经典的顺序上有不同,而之所以今古文经学在学习经典的顺序上有不同,只因为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今文经学把孔子视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的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将五经的顺序定位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现代的学者认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可以做到很好融合的,在当时争吵得那么激烈,实际上就是功名利禄之争。

    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都是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的官学。后来,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繁琐,到了西汉后期日渐衰落。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把古文经学立于学官,东汉后期逐渐形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汉代末期,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中的学说,今文、古文之争才逐渐平息。

    *********

    经过长期的流传删益,到了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辑本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85篇本和49篇本。前者篇数多,于是起名为大戴礼记;后者篇数少,于是起名为小戴礼记。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戴德和戴圣各自的选辑本原貌。

    东汉经学家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49篇的“记”的选辑本,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成书,逐渐得到世人的尊重信奉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

    到了唐朝,国家设置科举,把近20万字的左传和10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5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的文字比较流畅,难度较小,而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清,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从一个附庸变成了大国,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却日渐衰落了。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礼记越来越受到重视,仪礼越来越被漠视,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仪礼记录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渐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仪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得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不容忽视的重大方针。这也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于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

    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和孟子比肩,而且要远远超过荀子。西汉以后,礼记从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样的史实本身,就值得世人注意。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有专门记录某项仪节的,题材和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

    有专门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分别解释仪礼中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和仪礼的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第378节 美满生活的强烈向往()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

    有侧重记录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

    有记录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多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

    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此外,还有颁布历书和政令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的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从礼记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

    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来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病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唯恐放在那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必私藏在自己这里;力气唯恐没有全部从身体中使出来,而不必计较是不是为自己做事;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因此不会有阴谋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社会的强烈向往。

    礼记中有不少篇章是讲修身做人的,如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有非常高的价值。

    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读了这些篇章,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仪之邦,绝不是空泛的赞语。

    礼记中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整体是比较琐碎和枯燥的,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仪礼的补充和说明。

    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层次意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比如,昏义就是解释昏礼制定的专篇。一开始就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婚礼,说“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姓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待的礼仪,所以君子很重视它”。所以,要在家长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的礼节。

    从上面的句子可以得知,结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是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传宗接代。儒家认为,结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庄重的事,不是个人的美事。传宗接代就意味着新陈代谢,所以礼记中又说:举行婚礼,也不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因为结婚就意味着新陈代谢,下一代将要产生,上一代将要衰亡啊!

    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是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49篇内容比较芜杂,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是最重要的主题。礼记的题材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

第379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是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出的灿烂花朵,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继承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用仁来解释礼,表述了新的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含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想要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

    相传,礼是由周公所制定,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来教育学生,到了汉代礼成为“六经”之一。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中开篇就说道:道德仁义这样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整顿民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如果弟子侍奉老师无礼,师生之情就不会亲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将帅的治军,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求福的祷告,谢神的祠堂,以及常规的种种祭祀,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不按照礼数来做就显得内心不诚,外貌不庄。

    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礼的作用非常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而实际上哪个朝代也没有把礼的条文都做到。

    礼记中反映理论思想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选辑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礼记中反映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其中,教育目的的三纲领是: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教育过程的五步骤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人完善的八步骤: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持其物,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取真知,从思考事物的道理,到探明自己内在善良的本心;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蒙蔽,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