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东莱军凯旋,那岂不是说,北海国也可以放手一战了?

    听闻捷报的第一时间,孔融‘激’动不已,他拿着帛书的手颤抖不已,险些落处泪来。

    没错,李贤真的赢了,东莱军也回来了。

    啊哈哈,李贤不但回来了,还降服了徐和,麾下兵马已近一万!

    真是好消息啊!

    那些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许久,孔融‘激’动不已地赞道:“维中,维中真乃我北海良将!”

    太史慈早已经来到剧县,他与李贤秉烛夜谈。

    三言两句,李贤就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半晌过后,只听李贤说道:“子义兄的意思是你我兄弟联手,让那陶应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太史慈微微颌首,道:“维中你没有到来之前,仅凭我一支军马,想必国相是不会答应大军出征的,但现在,东莱军大胜而归,你我二人合兵一处,任何人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李贤知道,太史慈迫切的想证明自己。

    北海军成军以来,一直没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眼下,东莱军的凯旋,未尝不是对太史慈的刺‘激’。

    “好,明日我们便先行一步,我会向国相言明厉害,徐州军讨要粮秣这风气断不可涨!”

    “好,就这么定了!”

    翌日一早,李贤匆匆用过早饭之后便与太史慈一道骑马直奔都昌城。

    两个时辰过去,都昌城遥遥在望。

    一伙骑卒疾冲而来,城‘门’处的卫卒不敢怠慢,隔着老远便呼喝道:“来者是谁?速速下马!”

    太史慈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当下吼道:“睁大你们的狗眼看看,是李长史回来了”。

    “李长史?”卫卒稍一愣神。

    另外一人恍然大悟,他‘抽’了同伴一巴掌,谄媚地笑道:“原来是李长史回城了,快让开,快闪开!你他娘的没听见?”

    卫卒头领生怕触怒了李贤,惹来无妄之灾,当即扯开了同伴,让出了道路。

    李贤懒得计较,他没有言语,而是与太史慈打马并行,没过多久,二人很快就来到了孔府‘门’外。

    这时候,孔融正在召集郡内的官员议事。

    李贤的到来可谓恰到好处

第208章 他要战 那便战() 
c_t;“报,使君,李长史在府外求见!”

    孔融盘膝坐在蒲团上,心情正佳,冷不丁的听到‘门’外卫卒通禀,当即有些愣神:“什么?谁来了?”

    卫卒喘了口气,朗声说道:“回禀使君,北征的李长史与太史将军都来了”。txt全集下载75txt——

    “喔?已经到了‘门’外?快快有请”,急切间,孔融不再去深究为何太史慈会与李贤在一起的问题。

    苦苦期盼了这么久,终于把李贤盼来了,不知怎的,孔融总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厅内一时无声,所有的官吏都在屏息以待。

    过往的日子里,李贤虽然手握兵权,却极少参与厅堂议事,不过,对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北海国大将,没有任何人敢于小觑。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无论对手是谁,从无一败!如此辉煌战绩,便是淮‘阴’侯再世也不过如此!

    没过多久,李贤与太史慈一前一后,相继来到厅内。

    隔着老远,就见孔融起身相迎,嘴里道:“哈哈,维中真是我北海国的及时雨呀”。

    孔融如此推崇,李贤却没有恃宠而骄,只见他抱拳作揖,恭谨地说道:“见过孔使君”。

    “不必多礼,来人呐,看座”

    “喏!”

    话音刚落,‘侍’卫便搬来了两个蒲团。

    李贤地位特殊,既是领军大将,又是郡府长史,身上还又兼着夷安城县令的职位,放眼整个大汉朝都是独一无二的reads;。'——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为了显示对李贤的尊重,孔融特意将李贤的座次排在右首第一的位置。

    文左武右,右首第一,说明孔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了李贤武将第一的身份。

    沾着李贤的光,太史慈紧随其后,也排到了第二位。

    徐州大军压境之际,没有人斤斤计较,他们知道,北海国能否‘挺’起腰杆,完全要看李贤跟太史慈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李贤不在的时候,向徐州军服软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文人也有所谓的风骨。

    眼下,李贤去而复还,万余大军凯旋,究竟如何应付陶应,这是急需商议的事情。

    各自落榻之后,孔融向李贤问道:“东莱军长途跋涉,不知道还有几分战力?”

    李贤自信地答道:“休整一日过后,大军便恢复十成的战力”。

    孔融喜上眉梢,道:“喔?听说徐和也投顺了?”

    “还请使君宽恕我先斩后奏之罪,当时曹军兵临城下,若不是徐和及时来援,我军怕是要损失惨重”

    “维中言重了,收降徐和,等于为我北海国平添臂助,此乃大功一件,何罪之有?”

    李贤也只是客气的表示一下,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已,不过,有道是演戏要演圈套,当下他嘴里道:“据我所知,徐和虽然出身黄巾,却与卞喜两兄弟截然不同,他既没有多造杀孽,也没有纵兵劫掠,算是难得的义贼了”。

    孔融笑着摆手,道:“我听说过徐和,他不是与曹孟德有仇怨吗?”

    “没错,此人与曹‘操’誓不两立”

    “好了,且不说这徐和,维中你应该听说了徐州陶应的事情,不知你做何感想?”

    “他要战,那便战,我北海国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reads;!”

    一番话说的格外提气,厅内众人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北海国向来以富庶闻名,却从来不以军力见长。

    像李贤这般酣快淋漓的宣言,厅内的官吏十多年都没听过了。

    他要战,那便战,多么痛快!

    一言既出,厅内的官员们当即满面红光,他们深藏在骨子里的那些“战意”纷涌而出,顿时觉得畅快至极。

    ‘乱’世来临,光逞口舌之勇是毫无用处的,涉及到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一切还是得靠实力。

    只有实力强劲了,别人才不敢任意欺凌。

    之前东莱军不在的时候,北海国上下总觉得缺了一分依靠,面对咄咄‘逼’人的徐州兵也总欠缺些底气。

    眼下,李贤率军回返,众人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

    一时之间,厅内主和的几人全都倒旗易帜,绝口不提米粟之事。

    唯有一人迟疑地问道:“敢问李使君,若是胜了陶应,徐州军大举报复,那又该如何是好?”

    “陶谦虽老,却不至于昏庸至此,我北海国与徐州郡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双方不能携手御敌,无论是袁绍、曹‘操’还是袁术都有可能趁隙攻来,陶应不过是陶谦次子罢了,他在徐州郡的地位还远远不至于一手遮天”

    孔融听得暗暗颌首,李贤果然有勇有谋,他虽然领军在外,却对徐州的事情了如指掌,真是令人惊叹。

    “请恕我无礼,李使君,徐州军实力强劲,东莱军真有取胜的信心吗?”

    李贤志得意满地笑了起来:“徐州军再强悍难道还能比夏侯渊的曹军还要强?”

    进入厅堂之后,李贤第一次‘露’出张狂之意,只听他继续说道:“徐州军被曹军杀的丢盔卸甲,可那于禁、夏侯渊却也没在我手中讨得好处。陶应兵马不过两万,他若是真有胆量,早已经攻往都昌,又哪里会在边境徘徊?况且,为了以防万一,此番我东莱军可以与北海军攻击陶应”。

    一万名东莱军加上五千名北海军,这等于是北海国内九成的军力了。

    如此军力若是依旧败了,那孔融也就认栽了。

    辛辛苦苦筹备了这么久,为的不就是扬眉吐气吗?

    军卒敢战,军将丝毫不畏,孔融哪里又胆怯的理由?

    “好,太史慈,我且问你,北海军可否听从调令?”

    太史慈眼皮一跳,想来孔融耳中应该听到了什么风声,所以才有此一问。

    不过,当下却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太史慈抱拳应诺,道:“使君说笑了,无论是刀山火海,北海军都将义无反顾”。

    “好,李贤、太史慈听令!’

    “在!”

    “东莱军休整过后即刻与北海军合兵一处,务必于五日之内抵达平昌”

    “喏!”

    “粮秣一事,由沿途郡县供给”

    “喏!”

    孔融军令一下,厅内再无异议。

    东莱军没有回返之前,各种疑虑都可以作为软弱的理由,可现在,战无不胜的李贤回来了,没有人觉得需要向陶应低头。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罢了,不知天高地厚!

第209章 战术上藐视敌人() 
c_t;憋屈了这么久,北海国上下全都淤积了一股气…

    之前,管亥兵寇都昌也就罢了,官军跟贼寇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可现在,亲近如手足的徐州军竟然趁着北海国大将李贤不在的时候兵寇犯边,这等忘恩负义、寡闲廉耻的行径顿时引得人人愤慨reads;。

    要知道,徐州郡内遇到灾荒的年月,北海国可是没有少给粮秣。

    眼下,陶谦还在,陶应就做出这等过河拆桥的事情,等到陶谦死后,徐州郡内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必须给陶应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好让他这辈子也生不出针对北海国的怀心思。

    不打便罢,要打便要打的他铭记终生,这是李贤的战前目标。

    孔融麾下的文武官员,第一次对同一件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李贤懒得理会这些勾心斗角,从孔融手中领了军令过后,他与太史慈在城外分道扬镳。

    东莱军在剧县,北海军在平寿,身为大军统领,他们都需要回营统领兵马。

    这时候‘交’通基本靠走,没有运输机,没有火车轮船,只能靠双‘腿’赶路,反正北海国内平安无事,李贤便让北海军先行一步,到达昌平的时候再等待东莱军。

    太史慈也有类似的想法,北海军成军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开拨出行,若是与东莱军一同赶路,那就完全起不到练兵的效果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说实话,太史慈还指望在途中进一步强化训练,确保军卒的战力。

    李贤提出在昌平相会的主意可谓恰好好处,太史慈毫不犹豫便应诺下来。

    大军开拨,需要调拨粮秣,召集民夫。

    五千名北海军出征,随行的辅兵民夫足足有三千人,他们需要押运粮秣,看护军械。

    真要是到了两阵厮杀的时候,民夫是指望不上的,倒是那些受过短暂训练的辅兵可以顶上。

    李贤回到东来军中的时候,大军已经离开了剧县,正在往南下的途中。

    为了节省时间,李贤早就派人快马来报,告诉军将们徐州军入侵的消息。

    无论是胡庸还是周仓都觉得怒火中烧,徐州军这帮懦夫,东莱军在乐安国与夏侯渊厮杀的时候,若是徐州一支兵马直取泰山郡,那时候夏侯渊腹背受敌,肯定得退兵暂避风头。'txt全集下载75txt。'

    现在,软弱可欺的徐州军竟然把北海国当成了更软弱的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胜曹军,东莱军上下斗志高昂。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大小作战几十次,每次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长此以往,每一名东莱军卒都已经把“傲气”刻入骨髓,在战场上,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

    听闻孔融下令大军南下,教训陶应的时候,东莱军中兵马俱是兴奋不已,便是徐和都有些摩拳擦掌。

    投入李贤麾下之后,徐和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没有‘抽’调出一兵一卒,最为难得的是,李贤也没有安‘插’亲信进入军中。

    这种无条件的信赖让徐和很是感动。

    东莱军战胜夏侯渊不是没有一点代价的,经过统计,各营人马折损也在一千人上下,按理说,他们急切需要填补空缺,哪曾想,李贤竟然宁缺毋滥,宁可空缺,也不愿找人滥竽充数。

    徐和原本已经做好了被架空的准备,哪曾想李贤竟然如此信任。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徐和虽然对李贤没有生出效死之心,不过,眼下却也是好感倍升。

    大军南下之前,东莱军卒的伤员、亡者的骨灰、财物都已经留了下来,有人专‘门’负责发放。

    与自家兵马汇合之后,李贤找到徐庶、徐盛,谈论对策。

    徐盛自幼在莒县生存,对徐州的了解可谓比较透彻,当下,便由他分析起来:“陶应此人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若不是他与徐州大将曹豹有着姻亲的关系,这一次,领兵在外的差事,说什么也不会落到他头上”reads;。

    李贤对陶谦的两个儿子印象不深,他只记得史书上记载,陶谦三让徐州城,最后刘备盛情难却,方才自领徐州牧。

    事情究竟如何,早已经不可考。

    史书中的路人甲,应该不至于闹腾出多大的动静吧?

    带着这分臆测,李贤又问道:“听说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天下闻名,不知道此番陶应出征是否带上了他们”。

    “好叫使君知晓,陶谦的丹阳兵不过数千人,个个以一当十,是难得的猛士,陶谦视他们如身家‘性’命,哪里舍得将兵权‘交’给别人?”

    李贤松了口气,对于威名赫赫的兵马,他总是有一些忌惮。

    历史上,丹阳兵助阵孙策南征北战,为了孙吴政权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眼下,孙吴政权还没有建立,孙策也还没有死,所以,李贤只要提防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浪’费‘精’力。

    浩浩‘荡’‘荡’的一万余兵马在北海国内大摇大摆地急行军,沿途间的乡民百姓原本畏之如虎,可当东莱军挥舞着“李”字大旗,告知己方将军的名号之后,百姓们都是‘交’口称赞。

    如果没有李贤,没有李贤的东莱军,北海国早已经被黄巾祸害的支离破碎,又哪能像现在这般惬意?

    前些日子,陶应率领兵马讨要粮秣的消息乡民们都已经听说了。

    乡民们愤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没有绝对的实力,说什么都是枉然。

    眼下,东莱军要南下教训徐州军,每一个人都显得兴高采烈。

    每当军中堪堪要缺粮的时候,总会有豪族送来米粟、‘肉’食。

    刚开始,军卒们很是诧异,他们在齐国过惯了冷眼以对的日子,回到北海国,难得享受了一次“军民鱼水情”的滋味。

    徐庶这时候沉‘吟’道:“使君还需要提防臧霸”。

    “臧霸?”李贤觉得这名字格外熟悉,只是一时片刻想不起来。

    “没错,臧霸为陶谦麾下骑都尉,负责募兵讨伐黄巾军,他麾下兵马强悍无比”

    李贤不解,道:“怎么说?”

    “陶谦原本打算让臧霸招兵买马对付黄巾,这本是好意,哪曾想,臧霸竟然与孙观、尹礼等人驻屯于开阳,陶谦派人讨伐了一次,却落荒而逃,自那以后,臧霸便听调不听宣,自成一系,不过,若是陶应有难,谁也不知道臧霸会不会出兵”

    李贤明白了徐庶的意思,东莱军与北海军联手对付陶应,想来问题不大,可关键是,击溃了陶应,如何确保徐州军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这是在都昌城就曾‘激’烈探讨过的事情。

    当时,一种官员争了个面红耳赤,可最后还是没有辩出个所以然。

    李贤当时夸下海口,说陶谦不会放任陶应肆意妄为,可谁知道陶谦究竟病成了什么模样。

    万一陶谦很快就死掉了,无人压制之下,只要陶应不死,肯定会大举来犯。

    真是个进退维谷的选择呀。

    胜有胜的顾虑,败有败的烦恼。

    想了片刻,李贤便不再去想,反正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击溃陶应。

    至于徐州军可能的报复,那是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日之后,浩浩‘荡’‘荡’的东莱军抵达昌平城,此时,十里开外的陶应正带着护卫在追逐麋鹿。

    “快,快堵住这小东西,莫让他溜掉了”

    “啊呀呀,猎犬呢,快让猎犬把麋鹿往这里驱赶”

    “呀嗨,来了,看我这一箭!”

    陶应眉飞‘色’舞,压根没有把北海国可能作出的反应放在心上。

    一个月之前,北海国内最强的战力东莱军北上齐国,已经许久未有音讯了,看模样,八成全军覆没了。

    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区区一个李贤,怎么可能击败他?

    陶应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李贤还可能没死,东莱军可能还在。

    “报,二公子,昌平城有来了一股兵马,看模样应该在九千人上学”

    陶应故意装出不以为然的神情,道:“喔?昌平现在有多少人马了?孔融老匹夫难道以为一群乌合之众就可以抵挡我徐州的兵锋了吗?”

    “据小人多方打探,城内已有人马一万六千人”

    “嗯,待会儿再派人下封战书,告诉他们,明日之前要是再不把粮秣运来,可别怪我陶应翻脸不认人!”

    “喏!”

    当天夜里,一夜无话。

    东莱军长途跋涉,早就累乏了,迫切需要好生休整一次,而陶应是完全不屑一顾,他认为,只有在正面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击败对方,这才是真本领!

    翌日一早,一封箭书‘射’入城内。

    李贤看罢之后冷笑不已,道:“看来陶谦的二公子压根没有把你我兄弟二人放在心上呀”。

    “小孩子不听话,狠狠地打他一顿,让他长长记‘性’就可以了”

    太史慈把陶应比成了小孩,建议李贤大军出击,迎战陶应。

    想来也是,如果东莱军不出城接战,难免会给人留下未战先怯的观感。

    陶应还不知道抵达昌平的是李贤的人马,他叫嚣着,要么给粮,要么开战

第210章 开战() 
c_t;开战?李贤跋涉而来可不是为了摇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