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县是北海国与其他郡县接壤的北大门,每日都有几百上千名乡民结伴而来。

    李贤在这里驻扎了两千人马,不过,这两千军卒用来镇压不驯、缉拿不法,绰绰有余,可要是让他们来监军,督促乡民干活,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无奈之下,李贤只得再度向孔融求助。

    孔融原本还怕李贤打着他的名义收买人心,可现在来看,李贤心里依旧有他这个主公。

    满意之下,孔融从各地抽调了三百名吏员北上支援李贤。

    这些吏员能说会写,有了他们相助,各项工作开战的井然有序。

    与此同时,忙的焦头烂额的李贤见到了一个熟人,太史慈。

    太史慈是来挑选兵员的。

    事情还要从一年前说起,李贤大胜黄巾之后,太史慈便一直在家中照顾老母,直到老人家身体康复之后他才把老母接到了都昌城。

    孔融一直对独闯敌营,勇不可挡的太史慈念念不忘,甫一听说他入了郡城,当即大喜,邀其入府一会。

    太史慈几年前便在郡府中担任过差事,只不过后来得罪了上司才远走他乡。

    上一次单骑求援,也不过是看在孔融对其老母多有照顾的面子上。

    孔融不是雄图大略之主,守成都略有不足,这样的人难成大事。

    按照太史慈的想法,他对孔融已经仁至义尽,不需要再行报效了。

    哪曾想,孔融竟然又给他委任了差事,让他到流民中挑选人马,独成一军。

    这可是大展身手的机会,太史慈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尝试一番,毕竟,家中老母年岁已高,实在经不起长途跋涉了。

第150章 太史慈的羞愧() 
到了剧县,见到李贤之后,太史慈显得羞愧交加,“维中,回到家中我才知道,过去几年你一直对家母多有照顾,此等恩情实在是难以报答”。

    “子义这么说就见外了,之前你我虽然素未谋面,但我却对你颇为仰慕,不过是些许银钱罢了,根本不值一提”

    太史慈还要多言,却被李贤抢先说道:“子义,闲话少叙,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嗯,听说你是来遴选兵员的?”

    提到这个,太史慈又觉得有些对不起李贤,众所周知,李贤已经是北海国内第一将,这时候孔融让太史慈单独成立一军,摆明了会影响到李贤的地位。

    “维中,是我对不起你”

    李贤愕然:“子义何出此言?”

    “使君让我从流民中挑选精锐,单独成军,这差事其实交给你最合适”

    李贤“哈哈”大笑,道:“我又没有三头六臂,你看,这么多的流民都需要规划管理,我哪有闲心遴选兵员?更何况,我麾下有五千人马已经足够了,再多,可就超出我能力了,子义你有大才,使君让你做这差事,也算人尽其才,哈哈,日后只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贤如此坦荡更是让太史慈心生愧疚,原本接受孔融的任命,太史慈就已经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李贤对他大骂一顿,说不定太史慈还会好受些。

    可偏偏李贤根本不以为意,热情不减当初,这样的态度让太史慈叹了口气,道:“维中,如果你不嫌我高攀,以后我太史慈就是你的生死兄弟,我们荣辱与共!”

    李贤大喜,道:“固所愿耳不敢请也!”

    在李贤心中,太史慈是能力不下于赵云、许褚、张辽的大能,这样的人物,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肯定不可能收入囊下,但若是像刘备那样,以结义兄弟的名头拉拢关系,日后,还怕他太史慈跑了?

    抱着这样的念头,李贤很快就让太史慈打开心结,转而谈论起遴选兵员的章程了。

    放眼整个北海国,李贤是唯一个让太史慈心服口服的大将,能够以区区几百乡兵一路北上,阵斩张饶,进而击溃管亥而无一败绩的将领,即便是整个大汉朝都是屈指可数的,这样辉煌的战绩,太史慈刚开始听说的时候都有些不容置信,即便是他,都有些自叹弗如!

    事实证明,李贤练兵确实有一手,所以,太史慈诚心讨教。

    李贤全无隐瞒,将自己的那点经验和盘托出,这时候,轮到太史慈将信将疑了。

    “令行禁止,这一条我理解,士卒管饱,我也明白,人尽其才,这是题中之义,可辨清左右,这是什么道理?为何我从未在兵书上看到过?”

    李贤指着外头的东莱兵勇,不无得意地说道:“子义认为,我麾下兵丁战力如何?”

    精良的武器盔甲,饱满的精神状态,严明的军纪,太史慈由衷地赞道:“可以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袁绍的大戟士相提并论,为天下强军!”

    太史慈之前可是在辽东闯荡过的,他的眼界开阔,见识过无数的豪强兵马,能够得他一声称赞,可谓极为难得。

    至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袁绍的大戟士,李贤都听说过,这都是北地精锐,可以以一当十的强军。

    自家兵马真的达到那种程度了吗?李贤心里头忍不住有些窃喜。

    不管怎么说,自己苦心训练出来的兵马能够被太史慈认可,这就是一种成功。

    “天下强军有些谬赞了,不过,一对一对阵,我的东莱军不逊于任何兵马!”

    “哈哈,那是自然!”

    李贤小小的自恋了一番之后,言归正传,嘴里道:“战阵对敌,配合最为重要,对否?”

    “不错,军卒厮杀,相互配合是保命之道”

    “辨清左右可以让军卒在最短的时间内懂得配合,子义若是不信,亲自试一试就明白了”

    太史慈知道,李贤所说的这些都是“不传之秘”,换做其他任何人,李贤都会三缄其口,又哪里会像现在这般解释的如此透彻?

    “维中的话我自然是信的,可你就不怕练兵秘法走漏,被他人学了过去?”

    李贤笑着摇头,嘴里道:“同样的一张长弓,在你手里跟在我手里作用大不相同,子义你可以百步穿杨,我却只能五十步射羊,这就是区别”。

    太史慈眼睛一亮,笑道:“维中这比喻倒是生动的很,哈哈,说的没错,练兵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练兵的人,好,我受教了!”

    两人又闲谈了一阵,太史慈便告辞离去。

    临行之前,李贤借给太史慈一百名军卒。

    这可不是安插亲信,而是真心相助。

    要知道太史慈从都昌出来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孑然一人,身边连个牵马的亲卫都没有。

    孔融给太史慈调配的人选还在后头,他们押运着粮秣军械,要过些日子才能抵达剧县。

    与李贤商议一番之后,太史慈一刻也不想闲着,他接受了李贤的好意,每日里就守在卡口处,亲自挑选兵丁。

    拖家带口而来的青州流民,其中有三成是青壮,如果不参军,只是以工代酬,仅仅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可若是加入北海军,首先可以拿到一贯的安家费,每月还有月俸,这可比做苦力要强多了。

    有迫于生计的男子再三斟酌之后,决定到太史慈那里试试运气。

    太史慈明白兵贵精而不再多的道理,对于报名入选的兵丁,他耐下性子,一个一个的遴选。

    李贤看得明白,太史慈挑选出来的青壮都是眼神清澈,勤劳朴实的青壮,这样的人,任劳任怨,不会成为滑头。

    不愧是东莱太史慈,单是这选兵的眼光就不同凡响。

    有这样一大臂助,日后,李贤的底气更足了。

    被挑中的青壮自然眉飞色舞,落选的那些垂头丧气,可也不敢大声喧哗,李贤的东莱军就在旁边,一旦发现有大声喧哗者,杖责三十,这可不是玩笑!

    之前早有倒霉鬼以身试法,那血淋淋的木杖实在令人胆颤,现在,即便是新来的流民也听说了李贤的厉害,没有人敢滋事生非。

第151章 李贤的算盘() 
乱世当用重典,对付流民,一味的采取温和的手段只会助长他们的私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

    李贤可是在孔融面前立下军令状的,他可不想成为“蛇与农夫”典故中那个被咬死的倒霉鬼。

    能够给流民们一口饭吃,给他们一个不受人滋扰的住所,这已经是难得的赏赐了。

    真要是让流民们“白手拿鱼”,每日里不劳而获,便是北海国内的乡民也不会乐意,凭什么把他们辛辛苦苦积攒的粮秣交给这帮青州懒鬼食用?

    现在,李贤让流民们休整官道、开挖水渠以工代赈,既可以堵住北海乡民的悠悠之口,又不至于让流民们闲置下来,滋事生非。

    当然了,在救济流民的过程中,李贤在其中扮演了“严苛”的形象,无论是谁,一旦触犯了禁令,绝无宽恕的说法。

    真正能够上阵厮杀的青壮都被太史慈选了过去,爱民如子的声望也被孔融赚了过去,李贤得到了什么?骂名而已。

    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为什么李贤还乐此不彼呢?

    李贤自然不是大公无私的活雷锋,他有他的小算盘。

    第一,东莱军的三千五百名军卒当中有八成的人马都没有成家立业,李贤想借着这次招募流民的机会,给麾下的军卒们人人找个媳妇;第二,李贤设立的匠工营还欠缺不少匠工,这一次,青州流民当中有不少匠工,李贤打算把他们尽数收入囊中;第三,单纯是想挖曹操的墙角,削减他的实力。

    只是这三条理由便足够李贤坚持下去了,这种“损曹利己”的事情,李贤巴不得多做几次。

    李贤也不是没想过投奔某个大佬,一门心思的抱大腿,可思来想去,与其给人家当小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倒不如自己单干。

    成王败寇而已,曹操、刘备、孙权能够三分天下,为啥李贤就不可以横插一脚?

    抱着这样的心思,李贤对几路豪强都抱有满满的恶意,能够有机会给他们上眼药的话,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至于眼下在北海国,屈居孔融之下,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

    李贤记得很清楚,再过一两年,袁绍很快就会马渡黄河,那时候,北海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只要李贤立下足够的功勋,不怕不受重用。

    真要是到了孔融对李贤猜忌防备的那一天,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半个月的时间,足足有一万一千名流民进入北海境内,李贤把他们编成十营,营内的各级头目由流民自己选出。

    青壮劳力们干的是重活,不过他们也毫无怨言,有时候,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妇孺老幼们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衣裳、编制一些藤制品。

    除了垂垂老矣的老者以及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之外,流民们几乎没有人闲置下来。

    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作情景。

    北海境内的官道在肉眼可见的速度内变得更宽,更平坦了;田间地头的水渠铺上了坚硬的石块;淤积的河床清理出了大量的河泥,这些都是难得的肥料,来年,春耕的时候完全用得到。

    刚开始,难免有些偷奸耍滑之辈好吃懒做,仅靠监工是监管不过来的。

    为此,李贤特意创建了奖惩制度。

    每日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流民营只能算是合格,不赏不罚,可不能完成任务的流民营,口粮需要减半,若是超额完成任务,李贤会给他们一些酒肉,数量不多,但却足以使人兴奋。

    有了这样的奖惩制度,流民们的积极性极高。

    当然了,为了杜绝“恶霸”出现,李贤还告诉流民,一旦发现有“好吃懒做”、“恃强凌弱”之徒可以立刻上报官军,对上报者,重重有赏。

    流民的惫赖之风大减,没有人敢顶风作案。

    好不容易从青州逃到这北海境内,真要是被赶出去,万一黄巾军再杀回来,谁能保护他们?

    曹孟德的兵马依旧在跟几十万黄巾征战不休,谁也不知道战争哪一天才能够结束。

    与其在青州等待不可知的命运,倒不如在这北海国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官军的头目李贤虽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规矩,可只要流民安安稳稳做事,也从来没见到他随意责罚过谁。

    就这样,在李贤的严密监管下,青州的流民营没出一点纰漏。

    远在都昌的孔融每日里都过的提心吊胆,防民之心甚于防川,他生怕一觉醒来,听说青州流民已经涌到了都昌城外,那样的话,李贤百死莫辞。

    现在,李贤把事情办的很是漂亮,孔融悬着的心也渐渐放回了远处,他开始琢磨着,挑选个良辰吉日,让李贤成婚。

    新娘的人选孔融已经找好了,孔家的一个远房闺女。

    听说成婚的对象是李贤,女方的家人都很是满意。

    聪明人都看得出来,李贤虽然出身寒门,但前途不可限量,这时候与他结亲,利大于弊。

    至于李贤悔婚的可能,孔融压根就没有想过,这样一个改变身份的机会,没有人会错过。

    又过了三五日,李贤听说曹操又派了人马过来,随行的还有几十辆大车。

    看模样,曹操是认栽了。

    李贤大喜,当日,他拉着太史慈喝了一夜的酒。

    翌日一早,军营外传来一阵马蹄声。

    轮值的军卒大声喝斥:“来者何人!打马且住!”

    马上骑卒勒马而起,大声说道:“我乃曹使君麾下军校,这里有一封书信,是曹使君让我转交给李县尊的,还请几位兄弟通禀一声”。

    军卒不敢怠慢,急忙逐级上报。

    得知消息之后,李贤破口大骂,曹操这是离间计呀。

    书信的内容不必看,一定是褒扬赞誉之词,如果孔融起了疑心,那曹操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可令人恼怒的是,即便李贤知道这是离间计,可却也不好拒之不收,那样的话岂不是更显得心中有鬼。

    “好一个曹操曹阿瞒,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横竖躲不过,李贤反倒想开了,他踱出营房,大剌剌地喝道:“谁是曹孟德的信使?”

第152章 曹阿瞒的离间计() 
东莱军的装束跟曹军的穿着截然不同,谁是自家人,谁是外人,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

    李贤之所以大呼小叫的,就是想告诉所有人,他跟曹操不熟。

    哪知道,曹军军校根本不吃这一套,听闻李贤的呼喊,他眼睛一亮,翻身下马,笑道:“李县尊,久仰了,我家使君对你可是多有赞誉呀”。

    李贤眉头一挑,没好气地说道:“别废话了,有事说事,无事请回”。

    曹军军校也不恼怒,他依旧笑脸盈盈地说道:“李县尊莫急,使君让我给您代个话,只要您有闲暇的时间,随时可以到兖州去,使君必定扫榻以待”。

    老子可不搞基!李贤很想喷这军校一脸,他强忍着心头的怒意,嘴里道:“老子在北海国待的好好的,去兖州干嘛?嗯?你没事了?没事请回吧”。

    那军校没想到李贤竟然如此油盐不进,不过,他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想到这里,他从袖中摸出书信,递给李贤,嘴里道:“这是使君的书信,请县尊过目”。

    李贤随手接了过来,然后随便指点了一个书吏,道:“来,你过来,念给我听听”。

    那书吏应诺而来,拿起书信便念出声来。

    内容与李贤想象的一样,都是充满了褒扬溢美之词,其中,还露骨地表示,兖州需要李贤这样的人才,只要过去,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曹军军校又失策了,谁也没想到李贤竟然还有这一手。

    好嘛,你曹操不是要离间嘛,人家李贤根本就不看信,反而让一个毫无关系的外人来念,这说明什么?说明李贤问心无愧。

    书吏抑扬顿挫,将书信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出声来。

    这一下,四周的军卒可全都听见了,就算李贤原本想投靠曹操,也决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听罢书信,李贤忽而笑道:“儿郎们,告诉他们,孔使君待我们如何?”

    胡庸脑筋难得活络了一次,他大呼出声:“恩重如山!”

    四下里的军卒当即群起响应“恩重如山!”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李贤很是满意,“对,孔使君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又怎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啊呔,这位谁谁谁,你回去转告曹孟德,他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如果他要是想让我做那无情无义之徒,我李贤只能说抱歉了,来人呐,送曹军使者离开!”

    “喏!”

    话音未落,十多名膀大臂圆的东莱军卒便涌上前来,大有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模样。

    那曹军军校情知事情败露,当下也不坚持,只是干笑道:“李县尊不用客气,下官这就告退,这就告退!”

    李贤冷哼一声,再不多言。

    “来人呐,把曹孟德的书信快马加鞭送到都昌城,交到孔使君的手中,话不用多说,使君他明白”

    “喏!”

    安排妥当之后李贤方才哼着歌回到了营房。

    事情解决的如此妥当,李贤自己都有些出乎意料,他没想到自己还是颇有急智的。

    反正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倘若孔融还是其了猜忌之心,那李贤也毫无办法,只能静观其变。

    曹操给李贤的书信,一日过后,终于递交到了孔融的手中,这时候,曹军刚刚运着粮秣离开。

    将信上的内容仔仔细细看了几遍之后,孔融故作不屑,道:“此乃曹孟德离间之计也!”

    “使君,李贤手握兵权,又负责招募流民事宜,一旦有变,北海危在旦夕呀,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还请使君早做防备”

    孔融勃然大怒:“住口,李贤是我北海大将,之前若不是他领兵来援,都昌城早已经被管亥所破,尔等早已经沦为阶下囚!”

    “使君三思!”

    “休再胡言,我孔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李贤李维中不会作出背信弃义之事!”

    话虽如此,可无人的时候,孔融闭目苦思,曹操的书信给他提了个醒,李贤在某些人眼中已经是一块香饽饽,只要得到他,北海国便可不战而下!

    没了李贤这块坚实的屏障,仅靠都昌城内的几千郡兵,说什么也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各路豪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