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退维谷之际,一道谕令传来:皇后有令,宣黄棋等人觐见。

    此道谕旨,无疑于天音。

    黄棋等人急忙借坡下驴,“遵旨”。

    有了皇后的准许,一群大臣顺利进入禁宫,这一次,禁卫们没有阻拦。

    此时,天子新丧,皇后正在孝期。

    黄棋入宫之后便看到一个素衣女子正在闭目养神。

    “御史大夫黄棋参见皇后”

    “太史司马求参见皇后”

    ……

    “众爱卿平身吧”,伏皇后意兴阑珊。

    刘协在位的时候,伏皇后便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等到刘协死后,伏皇后更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掺和到王朝的兴替治中。

    这一次,如果不是黄棋等人闹大了,不好收场。

    伏皇后绝不会轻易在宫中召见这帮大臣。

    御史黄棋深吸一口气,“皇后明鉴,我等并非不知进退之辈,只是此番实在了担忧皇后、公子的安危,所以才出此下策”。

    伏皇后皱起眉头,道:“我等并无大碍,有劳诸位了”。

    众人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又说道:“我听说李贤有意刘敦为天子,不知皇后怎么看?”

    伏皇后闻言一滞,道:“刘敦聪慧大方,可为天子”。

    群情大哗,入宫之前,他们设想了千万遍,只可惜,没有一人意识到,皇后竟然会有这般想法。

    “皇后,立嫡、立长,这是国柱根本,贸然改动,只怕为祸不远矣”

    伏皇后只得又抛出那套说辞,“山阳王身体有恙,为大汉长远计,刘敦才是最好的选择”。

    “皇后品行高洁,当受我等一拜!”

    说罢,这帮大臣真的向皇后行了大礼。

    伏皇后没有劝阻,嘴里道:“黄棋,你可之罪?”

    黄棋梗着脖子,道:“黄棋不知”。

    “擅闯禁宫,此为大罪”

    黄棋正色道:“皇后此言差矣,我等虽然群情激愤,却并未强入禁宫”。

    “如此说来,倒是我多虑了”,伏皇后摇了摇头,“诸位若是无事,还是请回吧”。

    黄棋好不容易入宫一次,哪能轻易放弃?

    也不知道黄棋哪来的勇气,他前行一步,道:“微臣还有一事相求,请皇后恩准”。

    “但说无妨”

    “天子染毒身亡,凶手却未曾归案,微臣斗胆,恳请皇后再行调查”

    “不必了,李贤已经查出了真相”

    “是谁?”

    在黄棋等人的殷切目光中,伏皇后朱唇轻启,道:“曹操!”

    “啊,曹操”

    惊呼声不绝于耳。

    有的意图离开禁宫,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却想查明真相。

    伏皇后缓了口气,道:“有证据表明,施毒者曾与兖州势力哟英国接触,而在此之前,天子并未染病迹象”。

    “曹孟德真是好大的苟胆!”

    “弑君,这可是大逆,曹操疯了吗?”

    ……

    大臣们彻底乱坐一团,他们擅长纸上谈兵,一旦真有事情发生,却显得有些机变不足。

    幸好,黄棋并未彻底退去,“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真的属意刘敦吗?”

    伏皇后皱起眉头,道:“不错,我属意刘敦为天子”。

    黄棋泄了口气,此番入宫他本是为了“营救”皇后,谁曾想,皇后的想法出人意料。

    这时候,再坚持下去已经没有意义,又过了一阵子,黄棋便告辞离去。

    毒害天子的不是李贤,而是曹操,这个消息惊爆了世人。

    一时之间,对汉室报有同情之意的大小商团、豪族纷纷慷慨解囊,他们表示,只要能够剿灭曹操,为天子报仇,他们愿意进献钱财。

    至于李贤的敌人,他们暂时蛰伏起来,不敢浑水摸鱼。

    李贤已经明确表态,如果有人在后路兴风作浪,他会夷其三族!

    一直以来,李贤都表现出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像今日这般狠心着实少见。

    天子刘协已经发丧,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新君登基。

    李贤又等了一日,确定再无浑水摸鱼之辈之后,他将刘敦推向了前台。

    建安四年五月,新君继位,改元章武。

    至于刘协葬于何处,伏皇后与朝政大臣一致认为,应该让其落叶归根,葬于皇陵。

    刘邦开国以来,刘氏的陵墓一直建在关中。

    如今,刘协死在下邳,按照常理,应该让其归葬长安。

    只是,如今关中隶属于曹操。

    虽说曹操不会拒绝天子葬于陵园这等大事,可是,李贤还想尝试一番,能否尽快夺回洛阳。

    在李贤的运作下,马腾、韩遂反目成仇,韩遂、马超接连退兵。

    兖州军再无奥援,只能独自面对青州军的兵锋。

    三日,青州军连破三城。

    曹操度日如年,却怎么也想不出破敌之策。

    下邳,伏皇后请出“先帝遗诏”,列侯董承宣旨。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卿与李卿从事,事之如父……”深沉的语调将遗照完整地讲述出来,董承环顾四周,嘴里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先帝驾崩,擢皇次子刘敦为太子,继承皇位,诸位可有异议?”

    正殿内的左右文武齐齐叩首,嘴里齐呼“我等并无异议!”

    都到了这时候了,连董承都妥协了,谁还傻到不知死活?

    董承心中憋屈,明面上却不得不依礼行事,只见他挥了挥手,一小队内侍便稳稳地走向了刘敦,这些内侍手捧锦盒,盒内放着黑里透红的绣龙衣衫、玄色的珠帘玉圭以及一方墨色紫金腰带,看上去着实华丽无比。

    “陛下请更衣!”董承近年苍老的厉害。

    刘敦年仅十二岁,他的母妃已经死了洛阳之乱,是伏皇后将他一手带大。

    听到董承所言,刘敦求助似地看了伏皇后一眼,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才立起身子,穿上帝袍。

    “吉时已至,陛下请登基”

    刘敦点了点头,他来到李贤面前,道:“先帝说过,李卿待我刘氏父子厚矣,众卿听令”。

    “臣等听令”

    “骠骑将军李贤挽狂澜于即倒,救社稷于水火,劳苦功高,朕甚是感动,特加封李贤为大将军,赐介亭侯,领青州牧,并授其开府建衙之权!”刘敦面朝文武,嘴里郎朗作声。

    以上这段话,刘敦不知道背诵了多此次,此番,顺溜地念出口,他长长地出了一口大气。

    昔日,刘禅继位,诸葛亮也不过得了个武乡侯,而关羽也只不过是汉寿亭侯而已。

    眼下李贤的介亭侯虽然比不上诸葛亮的武乡侯却也相差不远了。

    至于说青州牧,此时大汉十三州,李贤占其六,赦封李贤领青州牧的这一诏令,象征意义要远远的大过实际意义,毕竟,李贤是州郡的实际掌控者,只是欠缺一个名义而已。

    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李贤将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汉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臣惶恐,臣何德何能!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李贤弯腰拜下。

    不管怎么说,此番所得已经出乎李贤意料。

    可以想象,伏皇后在其中出了多大的力。

    此时,适当降低姿态有利于拉拢人心。

    “嗳,李卿不可。左右,黄门何在?”刘敦高声喝问。

    内侍快步前来,嘴里应道“奴婢在”。

    “传朕旨意,今后李卿上朝入宫皆可不拜!”

    “奴婢遵旨”

    是年,刘协次子刘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章武,并追谥刘协为孝献皇帝,尊皇后伏氏为皇太后,谥黄夫人为昭烈皇后。

    新君继位,刘协却迟迟不能下葬,时间已久,李贤也好,刘敦也罢,都将成为天下笑柄。

    为了配合李贤行事,青州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只可惜,曹军一心死守,青州军进境颇慢。

    有心用上破城利器火药,李贤却又觉得为时过早。

    洛阳也好,长安也罢,都在关中腹地,若从青州进军,即便花费几个月也难以成功。

    可是,如果从冀州进军呢?

    冀州与司隶相邻,如果大军突袭,倒是有一战而下的可能,只是,刘协的躯体不能随便运输,一旦大张旗鼓地派人护送,又会走漏风声。

    思来想去,李贤只好让刘敦下了一道诏书。

    大意是刘协要葬于皇陵,沿途官吏务必给予配合,否则的话,当治其大不敬之罪。

    曹操倒是没有拦阻的想法,关中虽然已经落入他手,但是,关中豪族颇多,并不是他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方。

    刘协要落叶归根,曹操乐见其成。

    最起码,天子下葬期间,青州军不敢造次,这就给了兖州军难得的喘息时间。

    如今,曹操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此时,关于毒杀刘协的真相也渐渐流传,曹操作为幕后指使,在有心人的散播下广为人知。

    曹操大恨,却无能为力。

    为了彰显清白,曹操只得使人配合选址,开凿陵墓。

    从下邳到关中,一路何止千里,这时候,贾诩早已经到了江东。

    见了孙策之后,贾诩第一句话便是:“江东大祸临头矣”。

    孙策脸色一变,道:“我敬先生之智谋,所以才迎出门外,先生何必诳我!”

    贾诩摇了摇头,道:“我且问你,当今天下,江东占几分?”

    孙策皱眉不语。

    “李贤又占几分?”

    孙策依旧不言。

    “李贤未取荆州之前,江东军尚有一飞冲天的机会,可是,现在嘛,只能蜗居于池塘之中了”

    孙策尚未应答,周瑜已经冷笑道,“文和先生所来为的还不是联孙扛李一事吗?”

    贾诩摇了摇头,道:“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此言何解?”

    “如今之局势正如同战国七雄鼎立,强秦独大,六国惶恐,若是苏秦说服六国共同出兵对付强秦,那么,六国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可惜,六国间相互猜疑,最终让秦国远交近攻之策各个击破”

    “文和先生是说,当今天下,李贤已经无人能敌了吗?”

    “伯符何必明知故问,若非如此,曹操何必向西凉求援?只可惜韩遂、马腾中了李贤的计策,西凉军已然回师了”

    孙策吸了口冷气,“依先生之见,曹操还可支撑多久?”

    “多则五年,少则三年,曹操必败”

    “曹操新得关中,麾下人才济济,何至于此?”

    “李贤地广人多,与曹操是难解的死敌,曹操不过两州之地,如何敌得过李贤?”

    孙策可是只有一州之地!

    贾诩所言,宛若刀子一般刮到了孙策身上,疼的很。

    踌躇一番,孙策又道:“我江东可撑多久?”

    贾诩似笑非笑,“若非尚香夫人,江东难撑两年,有了她嘛,当可有八年富贵”。

    孙策脸色大变,这等于说他是靠妹妹才有今天。

    “放肆!”

    孙策制止属下,道:“为何是八年?”

    “八年之后,李贤当可平定天下!”

    众人皆惊。

第687章 赏() 
贾诩是何许人也?

    名士阎忠曾断言,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

    }

    初始,贾诩便使出毒计,使得李、郭汜攻破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为彰显其功劳,甚至打算为其封侯,后来贾诩谦辞,这才不了了之;其后,张绣借助贾诩之才华,以南阳一郡之地两胜曹操。

    正是察觉到贾诩的巨大威胁,曹操才使出手段,以家人胁迫,控制了贾诩。

    谁曾想,贾诩竟然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若是知道贾诩此举,只怕会连肠子都悔青了。

    明明是兖州的使者,可话里话外却是一副赞赏李贤的模样,这让江东诸人大为讶异。

    难道说,贾诩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否则的话,他为何如此断言?

    周瑜念头急转,开始旁敲侧击,试图挖出情报,“李贤虽然势大,却不能一手遮天,先生为何如此断定?”

    贾诩微微一笑,道:“兴水利,重农事,轻赋税,李贤在民间声望极高,只要他击败曹操,吞并雍、兖之地,天下谁人能敌?”

    周瑜在心中将各路诸侯逐个排除,等到后来,不得不佩服贾诩目光之长远。

    孙策倒是有些愤怒,“强秦一统六国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李贤难道比嬴政还厉害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李贤占据大义之名,麾下兵强马壮,放眼天下,除了曹孟德之外,谁敢试其锋芒?”

    孙策张了张嘴,似乎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却听得周瑜干咳一声,他当即凛然不言。

    贾诩置若罔闻,道:“若想图谋大事,军力、民望、大义缺一不可,眼下,李贤大势已成,注定不可阻挡”。

    孙策闻言更是抑郁。

    周瑜倒是镇定十足,只要孙尚香不死,江东终归有一条退路。

    “先生既然如此看好李贤,为何不改换门庭,为青州效力?”

    贾诩笑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已经过了投效的最佳时机,不会再折腾了”。

    孙策心中不屑,可脸上还是不动声色,“先生此番到底是为李贤,还是为曹操?”

    “为自己,也为孙将军”

    “嗯?与我有何干系?”

    “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将军听否?”

    “洗耳恭听”

    “下策便是维持现状,坐山观虎斗,如此以来,一旦曹李之战结束胜负,其中一方的统治者一定必须滋扰江东”

    孙策吸了口气,“中策呢?”

    “中策便是出兵兖州,配合曹军行事”

    孙策微微意动,不过还是强忍着不肯表态,“上策呢?”

    “上策是联合士燮,北据青州”

    孙策额头生汗,他怎么也没想到贾诩是这般观点。

    难道说,是江东与士燮的联络为人发现了?

    孙策念头千转,甚至没听清贾诩接下来在做什么。

    “孙将军,不知你选哪一条路”

    “若是中上两策融合,又当如何?”

    “三年可平定天下,只是,这条路难之又难”

    “先生此来,难道不为援军?”

    贾诩笑道,“若有援军,自然多多益善,不过,我知道孙将军不会无的放矢”。

    孙策颌首称赞,“正是如此,李贤毕竟是我妹婿,如果我这时候捅他一刀,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将军意欲何为?”

    “我要见见士燮”

    贾诩笑了起来,似乎并不担心自己无法交差。

    周瑜倒是很贴心,“先生不妨小住一些时日,等到战局明朗才行归返,如此,也算是条权宜之计,如何?”

    贾诩不置可否,“如此,有劳孙将军了”。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一番闲谈之后,贾诩告辞离去。

    孙策阴沉着脸,道:“公瑾,你觉得此獠所言有几分真,几分假?”

    “贾诩贾文和侍奉多主,眼界极高,他瞧不上曹操很是正常,没必要遮掩”

    “难道他不怕我们告于曹操知晓吗?”

    “兴许是为了彰显其诚意”

    孙策微微颌首,“有些道理,不过,我倒要拭目以待,看看李贤到底有几分能耐”。

    周瑜不置可否,他知道,孙策不是屈居人下之辈。

    无论如何,贾诩此行都不会落空。

    兴许,这便是贾诩信心十足的原因。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在两汉时期,长安的人口曾经一度超过了百万。不过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安也遭到了数次兵灾,初平元年(190),汉室势微,西凉军阀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192年6月,董卓部将李等人又攻入长安,后又相互派兵攻杀。

    饱经摧残的长安在数次战乱之后,人口已经大幅下降,城内更是出现了大片无人居住的地区。

    曹操掌权以来,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更是大力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但长安城已经不再是那个人口过百万的超级大城了,它的地位渐渐被许昌所取代。

    章武元年,刘协的尸骨抵达长安汉陵,顺利下葬,期间,曹操并未阻拦。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青州精锐出城之后并未立即离去,而是采取了一坛土样、

    曹操不明何意,未加阻拦。

    此时,局势渐稳,李贤离开下邳,来到兖州前线。

    “护军校尉赵云何在?”李贤朗声长喝。

    “末将在!”赵云单膝着地,双手抱拳。

    “护军校尉赵云统御外族,杀敌无数,特擢升为镇军将军,所部骑军名曰骁骑军,来人呐,取旗!”

    接过侍卫递过来的白底大旗,李贤笑道“骁骑者,奋勇争先,锋锐无匹也!赵云,请旗!”

    赵云双手翻转,激动的接过大旗,嘴里颤抖的说道“末将代骁骑军谢大将军,骁骑军必为天下披坚执锐,扫平天下!”

    满意的点点头,李贤搀扶起赵云,嘴里道“赵将军现在就可以把这旗帜挂在城头,让人一睹骁骑之风采!”

    赵云大喜,“诺!”

    片刻之后,一杆巨大的白底黑字大旗高高的飘扬在长安城头,斗大的“骁骑”二字张牙舞爪,威风凛凛,不过更令人瞩目的是,旗帜上面还有一只作势欲扑的老虎。

    赵云麾下的万余兵士大声呼喝着“骁骑,骁骑,奋勇争先,锋锐无匹!谢大将军赐名”。

    李贤大笑,又道,“神策军徐盛!”

    “末将在!”

    “你部兵马攻城破寨,战功显赫,特封你为镇东将军,赏军旗一只”

    “谢大将军”

    李贤又道:“张绣何在?”

    “末将在”

    “你部并州军为我大汉出力甚多,此次南攻荆州,并州军居功甚伟,而你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也赐你一军,名曰飞虎”

    张绣嘿嘿傻笑,“大将军,飞虎二字何解?”

    “如虎添翼,是为飞虎也”

    “谢大将军”

    接过大旗,张绣也不避讳,当场就铺展开来,只见硕大的旗帜上绘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