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李贤的所作所为让周仓很是佩服。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算是周仓自己处在李贤的位置上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当初与李贤约定的一月之期马上就要到了,可不知为何,周仓却没有半点解脱的意思,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烦躁,莫名的烦躁转化为无穷无尽的杀意。

    如今,甫一见面,周仓便要痛下杀手。

    “点火!”

    贼寇既然已经现身,官军便没有偃旗息鼓的必要了。

    在周仓的示意下,军卒们点齐火把,严阵以待。

    间或有三两只火把往前掷去,火把跌落在地,照的贼寇无所遁形。

    火光虽然转瞬即逝,可周仓营中善射之人早已经弯弓搭箭,抛射而出。

    箭矢呼啸而过,没多久,就有贼人痛呼出声。

    周仓大笑一声,道:“射的好!”

    马上的张让闻声辨位,明白周仓就是这伙官军的统领,他手指前方,道:“杀了此獠!”

第102章 尽歼于城下() 
黄巾贼不知道周仓的厉害,听到张让的招呼,顿时有十多名贼寇嚎叫着向周仓冲去。

    周仓见状不惊反喜,只听他大吼一声:“来得好”,手中长刀闪电一般挥出。

    夜空中,忽闪而过的长刀显得格外的耀眼。

    为首两名贼寇还没来得及出招,就见得面前寒光一闪,接着,他们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刀斩了两人,周仓双臂轮刀,不退反进,“噗噗噗”,几乎是眨眼间的功夫,又宰了两人。

    煞星!两个回合就杀了四个人,这手段太过凶残,简直是闻所未闻。

    剩下的贼寇吓得腿的软了,哪里还敢往前冲。

    别说普通贼众了,就连张让都有些惊呆了。

    周仓这等威势,就算张饶重生也要徒呼奈何。

    现在,阵中没有张饶这等真猛将,谁来抵住此人?

    张让可不认为自己是对面那凶汉的对手,他心里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有那贼汉在此,只怕此路不通呀。

    可是,四下里全都是喊杀声,又能去哪里?

    张让在马上犹豫不决的功夫,浑然没有察觉到一个黑影正在疾冲而来。

    “头领小心”,有贼寇惊呼提醒。

    张让定神一看,顿时魂飞天外。

    原来,周仓已经杀透了敌阵,距离张让不过一丈开外。

    适才,张让发觉了周仓,周仓又何尝没有认出张让?

    只要宰了此贼,贼寇必定大败。

    擒贼先擒王,周仓有足够的信心确保对方伤不到自己。

    “噗噗噗”连杀数人过后,周仓一鼓作气,借势杀入敌阵。

    贼寇早已经为之胆寒,哪里敢强行阻拦。

    短短几个呼吸的功夫,周仓便冲出了几丈开外。

    等到张让发觉不妥的时候,再想逃窜已经来不及了。

    有心打马开溜,可张让却有一种被饿狼盯紧的感觉。

    逃是来不及了,战!

    张饶死后,张让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统领,真要是不战而逃,日后再想纠集这么一群部众,怕是难上加难了。

    生死攸关之际,张让怒吼一声,“我乃定莱将军麾下张让,你是何人?”

    “关西周仓!”

    “周仓?”张让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

    管他是谁!

    这时候,显然不是叙旧回忆的场所,危急关头,张让完全豁出了性命,他把手中长枪挥舞的密不透风,嘴里道:“杀!”

    周仓“嘿然”发笑,他一招力劈华山,没有任何花哨的往张让劈去。

    “吃我一刀!”

    张让不敢硬拼,急忙闪开身子。

    “噗”,长刀斩落,一个硕大的马首跌落到地。

    贼寇齐齐吸了一口冷气,一刀之威威猛如斯,这要是劈到张让身上,怕立曝当场,尸首分离。

    要说张让反应也算是快的了,坐骑身亡,他左腾右挪,好不容易抽开身子,才没有被死马的尸首压住身体。

    哪曾想,刚刚站稳身子,周仓的第二刀就劈了下来。

    “张贼,拿命来!”

    “啊”,张让惊呼一声,急忙抽枪抵挡。

    “铿”,坚硬的枪杆碎了,刀深入骨,张让挣扎了半晌,还是没有说出任何话。

    周仓这一刀,张让终归没有躲避过去。

    宰了张饶麾下大将,周仓松了口气,他抽刀削下张让的头颅,嘴里高呼:“贼首张让在此,降者免死”。

    身后的降卒营人马也是齐声高呼“降者免死”。

    有贼寇动了投降的心思,可更多的人还是不愿束手就擒,他们不想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黑洞洞的夜空下,不少贼寇四散奔逃。

    不见棺材不掉泪,说得就是这些贼人。

    等到胡庸领着追兵赶到的时候,除却张荣麾下的百十人开外,张让部众千余人,尽数伏诛。

    这些贼寇都是经年累月的老匪,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人命。

    正是由于双手沾满了血腥,所以贼寇才不敢轻易投降。

    言而无信,秋后算账的官军太多了,谁知道面前的这支官军是不是这样?

    与其等待未知的答案,倒不如放手去博,就算死了,也不枉在尘世间走一遭。

    张饶死后,这千余人马早已经没了主心骨,虽说,明面上张让与张荣依旧是大家的统领。

    可无论是个人武力还是统兵能力,张让二人都与张饶相差甚远。

    大家伙之所以聚而未散,也不过是畏惧官军的剿杀罢了。

    如今,张荣逃了,张让死了,多数贼寇都没了乞降的心思。

    要么死,要么活。

    尘世间走一遭,睡过大户人家的闺女,抢过最好的美酒,还有什么遗憾的?

    难道非得摇尾乞降,恳求官军开恩才行?

    贼寇有贼寇的觉悟,他们知道自己恶贯满盈,生机渺茫,越是如此,他们越不愿意投降。

    要不是贼寇各自为战,又没有大将统领,今夜里,官军就算胜,也不可能胜的如此轻松。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战场上再无喊杀声。

    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的时间,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李贤没有收拢兵马,他要在天亮之后“拉网收鱼”。

    一旦发现有贼寇的身影,尽斩之。

    日后,这夷安县可是李贤的地盘了,他可不想有黄巾余孽为祸乡间。

    能够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的话,自然要除恶务尽,不能给贼寇喘息的机会。

    不然,等待贼寇缓过劲来,到时候倒霉的就不是一个人了。

    剿灭了贼寇,城头的县令庄文温婉地表示,李贤可以入城休整。

    哪曾想,李贤以“贼寇未灭,誓不入城”为由坚辞不入。

    庄文当即明白,李贤这是想要讲条件了。

    他已经是夷安城的县尉了,还要什么?

    庄文搞不明白,却也不想轻易就范。

    当天晚上,就这么乱糟糟地过去了。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李贤麾下兵马就开始了“大扫荡”。

    这次扫荡,李贤麾下兵马尽数出击,算上宁毅的四五百乡兵,这就是四千人马。

    四千人马用了一炷香的功夫,彻底将方圆四里的范围查了个地朝天。

    还真有些假死逃遁的贼寇被搜了出来,这些家伙胆小如鼠,连连叩首,试图求的一条生路。

    可李贤早已经有言在先,“不留活口,尽斩之”。

    官军兵勇自然不会违抗李贤的军令。

    于是,城外时不时地传来三两声惨叫。

    若有若无的嚎叫在清冷的早晨显得格外渗人,城头的不少官军吓的睡意全无。

    庄文早已经借故离开,他可不想在城头遭罪了。

    万一待会儿李贤要入城休整,庄文说什么也得出城迎接下。

    可若是庄文告病离开,李贤总不好强迫自己的顶头上司“冒病前来”吧?

第103章 没有孔北海 何来李县尉() 
庄文临行之前留下口信,一旦县尉李贤有入城迹象,不得阻拦,要立刻开门迎接。

    如此态度与三日之前皆然相反,不过,城门校尉不敢表露出丝毫的疑惑,只是慨然应诺。

    哪曾想,一直等到日上三竿之后,城外的官军还是没有丝毫入城的迹象。

    从子时到寅时,断断续续的喊杀声终于彻底止歇了。

    看样子,县尉的人马已经把城外的贼寇清理完毕。

    自此以后,夷安便可高枕无忧。

    只是,县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为何不肯入城?

    立在城头,城门校尉看到外头的官军早已经埋锅造饭,炊烟接踵而起,浓郁的饭香扑面而来。

    李贤在城外等了三天三夜,甫一上任,又立下剿灭黄巾余孽这等功劳,于情于理,身为一县县尉的他都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地入城。

    县尉,就要有县尉的威势。

    李贤在等一个说法,庄文这等避而不见的态度,其实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拒绝”?

    剿灭张让之后,李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城内的人心已经站到了他这一边儿。

    出外为官,民心最为重要。

    如果有百姓的支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民心不附,官吏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只要民心可用,李贤就有把握将这夷安城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根深蒂固的地头蛇庄文又怎样?

    只要李贤将庄文贪功冒功的人证物证奉上,想必这厮绝对逃不过一个罢黜的处置。

    不过,如果仅仅是罢黜的话,李贤觉得有些便宜此獠了。

    介亭兵勇北上的时候,夷安城非但没有为其补充粮秣,反而做出了抢功劳的事情,这让李贤如何不怒?

    庄文必须死,而且必须死的身败名裂!

    昨夜里张让等人的出现对李贤来说宛若及时雨,一夜厮杀,成功剿灭了黄巾余孽,不但让李贤有了足够的人证,也使其平添了底气。

    功臣就是功臣,哪有将功臣拒之门外的道理?

    更何况,救下夷安的功臣还是新任的县尉。

    等闲百姓可不知道庄文与李贤之间的龌龊,他们只知道,昨夜里要不是李贤及时来援,贼人早就破城了。

    如今,县令庄文托病不出,县尉李贤坚守城外。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有乡民买通了卫卒,隐秘地问了句,是否可以出城劳军。

    卫卒不敢怠慢,急忙找到了城门尉,城门尉思虑再三,觉得县令没有明确反对,那便说明乡民出城是可以的。

    连县尉的兵马都可以放入城中,百姓出城又有何不可?

    更何况,昨夜里李贤麾下兵马的强势表现深深地震住了城头卫卒,城门尉不禁在心中盘算,拥有如此强军的县尉摆明了不是个善茬。若是一开始就把他得罪的狠了,那日后哪里还会有好日子过?

    县令是县令,县尉是县尉,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轻易下注,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明哲保身,两不得罪才是聪明之举。

    有了城门尉的默许,很快就有乡民壮丁担着酒肉出城而去。

    当然了,真正的穷苦百姓是没有多余的吃食出外劳军的,能够出酒出肉的家伙多数都是城中的富家大户。

    这些大户有足够的实力确保自己不怕县令庄文的打击报复,相反,如果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对城外的李贤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那才是真正得罪了李贤。

    能够在夷安城闯下一片基业的人绝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

    毕竟,眼下城外的李贤兵强马壮,看上去就是一条过江强龙。

    送些酒肉,不过是耗费些钱粮,可若是能够与李贤结一个善缘,日后相处,岂不是多了很多回转的余地?

    李贤跟徐庶一道刚刚用过了早餐,外头就有军卒来报,说夷安城的乡民出城劳军,带了大量的米粮酒肉。

    徐庶闻言之后笑着说道:“恭喜维中,昨夜一战尽收夷安民心”。

    李贤并没有被喜讯冲昏了头脑,他冷静地分析起来:“百姓拥护我的前提,是因为我剿灭了黄巾余孽,如果昨晚上败的是我,没有人会把我放在眼中”。

    徐庶没有反驳,只是说道:“强者为尊,自古皆然,夷安百姓能够有此表现,这说明维中你的实力已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李贤忽而笑道:“还好,庄文还没有认输,不然的话,这日子可就太单调了”。

    两人谈话间便来到了营帐之外,只见近百名壮丁担着各色食物侯在外头。

    壮丁身前,几个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长身而立,他们与守营的军卒相谈甚欢。

    等到李贤出营之后,许是得到了军卒的提醒,无论是壮丁还是乡民青壮全都一片肃然。

    忽然,不知道谁抢先开口:“夷安乡民见过县尉大人”。

    接着,黑压压的人头全都跪倒在地,口呼:“我等见过县尉”。

    李贤快行几步,搀起了一名看上去岁数较大的老者,嘴里道:“老丈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昨夜若不是李县尉,我夷安有难矣,请再受我等一拜!”老者试图挣脱李贤的搀扶,再次跪倒在地。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李贤哪里能让一个老者跪倒两次?这样的话,传扬出去,李贤岂不是成了“居功自傲”之辈?

    “老丈哪里话,我为夷安县尉,自然要护一方平安,黄巾是贼,我是官,官军捉贼,天经地义,何必说谢?”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就算是一心找茬的庄文在这里也绝对挑不出差错。

    老丈听罢之后显得很是感动,他双手作揖,往都昌所在的位置拜了一拜,道:“都说孔北海仁义无双,依我看,应该说孔北海慧眼无双才对,若不是孔使君,我夷安哪里能有李县尉这等好官?”

    众人纷纷应和,倒是李贤心中稍稍尴尬了下。

    被百姓赞颂的滋味虽然不错,可为什么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后世里,经常被女神赠送“好人卡”的李贤听到“好官”这个词之后难免有些臆想。

第104章 心怀叵测的庄文() 
做官易,做好官难。

    对李贤来说,好官坏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穿越千年而来,只想开开心心的做自己,既不想流芳百世,也不想遗臭万年。

    当然了,若是能够在不违本心的前提下,做些利民益民的好事,倒也不算破例。

    就眼下来说,尽快的掌控局势,增强实力是当务之急,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与城内的乡民打好关系。

    在古代,地方士绅是官府维系影响力的关键,每一任地方官到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拉拢人心。

    李贤需要做的就更简单了,昨天晚上,他用一场酣快淋漓的大胜告诉夷安百姓,他这个新任的县尉麾下兵强马壮,绝非等闲。

    这时候,城内的士绅通过劳军这一方式,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善意,李贤只要和颜瑞色地与士绅代表闲扯几句就可以了。

    有时候,聪明人之间的交往格外简单,并不需要太多交流,双方便能明白各自的意图。

    古人最喜欢打哑谜,旁敲侧击,不太习惯直来直去的说法。

    好在从介亭一路北上,李贤见多识广,早就炼就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要不然还真会露了怯。

    陪着众人天南海北地鬼扯了一番,话题涉及到管亥的去向,以及李贤的下一步打算上面。

    李贤话里真真假假,听的人心情舒畅。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众人满意而归。

    李贤也颇有收获,在粮秣即将告竭的关键时期,士绅们送来的一百担吃食显得尤为重要,最起码,可以让军卒们多坚持一日。

    想必,等到明天这个时候,周家堡、胡家堡、介亭的粮秣应该就可以到了。

    那些士绅的管家们回城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向家主一一禀告。

    士绅们闻言之后顿时对李贤有了初步印象,新来的县尉实力非凡,却又不是狂妄自大之辈。

    这样的人物,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有立足之地。

    有坐不住的家伙甚至想去给庄文施压,主动邀请李贤入城,却被其他人劝阻住了。

    现在这种时期,正是县令与县尉交锋的敏感时期,谁要是过早站队表态,立刻就会被另一方视为眼中钉。

    能够在夷安城内立足的士绅自然不缺乏底蕴,对于他们来说,铁打的夷安,流水的官吏。

    无论官员是好是坏,他们早晚都得离开,可士绅们就不然了,夷安就在脚下,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士绅“生于斯,长于斯”,并不需要刻意的讨好任何人。

    相反,地方官吏要想掌控地方,肯定离不开士绅的帮助。

    越是这种关键时期,行动越要谨慎,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上的权力倾轧,甚至不逊于朝堂上的储位之争。

    一个不好,都会死人。

    县令府衙,庄文足不出户,却对外头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此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男子正对庄文说道:“今日出城劳军的士绅一共有十八家”。

    庄文眼中寒光一闪,“一帮忘恩负义之辈,李贤还没入城他们就急着捧臭脚,难道他们忘了,这几年来,是谁对他们多有照拂吗?”

    “县尊莫恼,依我之间,老是这么与李贤僵持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没有昨夜里那档子事也就罢了,城内士绅百姓不敢多说半句话,可如今李贤大胜黄巾,声望一时无二,这时候再把他拒之门外,显然有些招人口舌”

    “依你之见,我该如何?”

    “出城迎接,放低姿态,让士绅们看一看县尊的气度”

    庄文怒气喷薄而出,“你让我向李贤小儿低头?不,绝不可能,那一日他把我折辱太甚,我不去寻他晦气已经算他走运了,我又怎么能向他低头?”

    “县尊想一想,在孔北海心中,你与李贤,谁与他更亲近一些?”

    庄文脸色一暗,他知道,成功为都昌解围的李贤在孔融心里已经占据了颇为重要的位置,而他呢,不过是一个县令罢了,既非名士,亦非世家子弟。

    真要是与李贤起了冲突,孔融偏向谁,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可就这么向李贤低头,庄文总是觉得格外憋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